导读:本文包含了群桩振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承台桩基础,振动台试验,辐射阻尼,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
群桩振动论文文献综述
赵晓光,高文生[1](2019)在《地震作用下高承台群桩基础振动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震害特征明显、承受水平荷载不利的高承台群桩基础,以埋入式低承台群桩基础作为比较对象,开展砂质粉土地基条件下高、低承台群桩基础模型体系的振动台试验,详细分析试验体系的加速度响应、桩身内力、土-结构接触动土压力等响应特征。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的均匀砂质粉土地基主要起放大作用,地基土与桩身的加速度响应自下而上被逐渐放大;高承台桩体系由于承台与桩身外露,使得辐射阻尼耗散能量的作用减弱,导致高承台桩结构体系的动力响应显着,而低承台桩基由于埋入式承台结构受到较强的土体约束作用,造成其加速度响应较小;桩顶与承台联结的嵌固效应、承台与桩身自由段的外露(桩周侧向无地基土约束),将会显着改变桩身的内力分布;同时也观测到埋入式承台结构的正侧面动土压力显着发挥,反映了在承台、基桩和地基土协同工作中承台侧面水平抗力的贡献不容忽视。试验揭示了地震作用下高承台桩基础的动力响应规律,为桩基础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9年17期)
许成顺,豆鹏飞,杜修力,陈苏,李霞[2](2019)在《场地土-群桩基础-结构体系动力响应研究——大型振动台系列试验方案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饱和砂土液化后场地失效模式特征与场地失效时群桩基础地震反应破坏机理为研究目的,依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大型模拟地震振动台系统,开展可液化场地、非液化场地在水平地震动激励下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动力体系大型振动台系列试验。基于本次系列试验研究对象以及试验目的,阐述了系列试验中动力模型体系相似比设计的基本原则、地基的制备、模型结构制作、各个种类传感器的选择与布设、输入地震记录的选取与工况安排等内容,介绍了阵列式位移计、非接触式位移动态采集系统等新型传感测试设备,并对所采用的层状单向剪切模型土箱设计合理性与科学性进行了验证。由之后的试验结果可知,本次系列试验设计方案是合理、可靠的,层状剪切模型箱的"模型箱效应"很小。(本文来源于《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盼伟[3](2019)在《铁路高架桥群桩基础地面振动衰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铁出行的日益普及提升了铁路出行的平均速度,而高铁的建设大多采取直线式的区段连接方式。因而在一些山区地段必须采取隧道和高架桥等铁路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在完成高速铁路轨道建设的基本配套时,用于铺设高速铁路的高架桥在结构强度和基础稳定性方面都有着极高的要求。为了有效保证相关施工过程的质量和后续交付使用后的行车安全,需对高架桥的基础构件结构进行科学全面的研究和分析。针对铁路高架桥群桩基础施工建设的方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高速提列车行驶时产生的基础地面震动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结合数据分析及相关参数指标的计算,对震动衰减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估,进而促进高速铁路桥梁建设技术的改良和革新。(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9年17期)
高广运,谢伟,陈娟,赵宏[4](2019)在《高铁运行引起的高架桥群桩基础地面振动衰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多质点弹簧-阻尼模型模拟列车,将板式轨道运动学方程引入到桥梁模型中,推导了桥梁振动半解析模型,结合群桩基础模型,建立了列车-轨道-桥梁-桥墩-群桩基础半解析耦合模型。基于傅里叶变换和频域内弹性半空间Green函数求得高铁高架桥群桩基础地面波动场,研究了上软下硬和上硬下软地基环境振动规律,分析了桩径、桩长对地面振动衰减的影响。结果表明:车速较低时,轨道中心处上硬下软地层比上软下硬地层振动大;上软下硬地层,车速较高时因接近表层软土剪切波速而增大地面振动,故应避免车速接近表层土的剪切波速;群桩基础地面振动随桩长和桩径增大而增大,且车速越大地面振动增速越快;桩体具有好的减振效果,群桩范围内地面振动由于几何阻尼和桩体散射作用迅速衰减,且桩径越大振动衰减速度越快,但受桩长影响较小;群桩基础外上硬下软地层比上软下硬地层的地面振动幅度小,表明上硬下软地层减振效果好;合理设计桩基可控制轨道中心处地面振动,并能有效降低高架桥远处的环境振动。(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9年08期)
沈吉荣,王志华,林文品,高洪梅,郭恩成[5](2018)在《液化土体侧向扩展条件下群桩动力响应振动台模型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液化土体侧向扩展对群桩基础动力响应的影响,设计了可液化场地流动变形对桩基础地震反应影响的小型振动台模型试验。采用"钢带法"估计不同位置、不同类型场地地基土的侧向位移,探讨了地基土侧向流动速率与桩基结构地震内力的相关性,对比分析了上部结构惯性力及场地类型对桩身内力反应的影响,研究了由倾斜场地土体侧向扩展导致的群桩偏移运动。试验结果表明,桩周及下游土体的侧向位移随着土层深度的减小而逐步增大。可液化土体发生液化时所产生的流滑效应促使土体孔压加速消散。在水平场地条件下,土体侧向扩展沿土层深度方向线性分布;而倾斜场地条件下,土体的侧向扩展沿土层深度呈"抛物线型"分布。随着地基土液化,群桩基础受到的土体侧向约束力逐渐降低,进而使得群桩的峰值位移逐渐减小。(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杨耀辉,陈育民,刘汉龙,李文闻,江强[6](2018)在《排水刚性桩群桩抗液化性能的振动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排水刚性桩是一种将竖向排水体与刚性桩相结合的新型抗液化处理措施。为研究排水刚性桩群桩的抗液化作用效果,开展了桩顶竖向荷载作用下排水刚性桩处理可液化地基的振动台试验研究,分析了地基土体的超孔压响应、加速度响应及桩顶结构的水平位移响应,并与未设置排水体的普通桩群桩工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加载开始后,排水桩桩身排水通道有大量超孔隙水排出,普通桩桩身没有排水现象。采用排水桩时超孔压比峰值比普通桩中减小12%,孔压消散稳定后超孔压比减小13%左右,排水桩桩身的排水通道对超孔压的消散作用集中在振动作用的前期。排水桩桩顶的侧向永久位移较普通桩桩顶侧向永久位移减小约27%。试样土体液化前,剪应力-应变滞回圈包络面积较大,土体呈现一定的剪胀特性。液化后,排水桩的剪应力-应变滞回圈的割线模量更大。上述试验结果均表明了排水刚性桩在抗液化方面的有效作用。(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8年11期)
史吏,王慧萍,孙宏磊,潘晓东[7](2019)在《群桩基础引发饱和地基振动的近似解析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饱和半空间-群桩基础耦合动力近似解析模型,其中基桩考虑为欧拉梁,饱和地基采用Biot两相介质动力控制方程,二者在频率-波数域中利用桩-土相互作用点处的饱和地基柔度矩阵进行耦合,并采用快速傅里叶逆变换获得频域解答。分析了饱和地基中群桩基础的动力阻抗及刚性承台上施加简谐振动荷载时群桩基础引起的饱和地基振动响应。研究结果表明,荷载类型、激振频率以及地基渗透系数对饱和地基位移和孔压响应有明显影响。特别的,群桩基础动力阻抗峰值频率会随着地基渗透系数的增加而增大。(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9年05期)
王慧萍[8](2018)在《均质和成层饱和地基中群桩基础引发环境振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改革开放近40年来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我国在高速铁路建设和规划当中的投入比重越来越大。近十年来,我国兴建大量高速铁路项目,并对铁路实现多次提速,且在未来的时间里,高速铁路的建设与发展仍然会快速增长。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广泛地分布着饱和软土,高铁线路多采用高架形式,即轨道通过桥梁和桥墩支承于群桩基础上。高架高速铁路运行时,桩土相互作用产生的地基振动对周边环境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为了探究饱和地基中群桩基础引发的环境振动特性,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将基桩考虑为欧拉梁,饱和地基采用Biot两相介质动力控制方程,建立饱和半空间—群桩基础耦合动力近似解析模型。通过与已有文献中的研究成果对比说明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求解了叁维饱和地基中群桩基础的动力阻抗,研究了基础简谐振动引起饱和自由场的位移和孔压响应特性。(2)建立叁维层状饱和地基薄层单元分析模型,考虑群桩基础与饱和地基相互作用。与均质饱和地基中的研究结果作对比,探讨了成层饱和地基中群桩基础动力阻抗变化规律。研究了施加简谐振动荷载时,分层地基(上硬下软、上软下硬)对于地基自由场位移和孔压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硬下软的地基周边环境振动水平更低。(3)基于上述研究内容,分析基桩数目对桩土体系共振频率及环境振动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基桩数目对桩-土体系共振频率和群桩基础动力阻抗有显着影响。上述研究为高架桥引起的地基振动提供了理论分析模型和方法,对铁路高架桥的设计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韩晓双,周波,TAN,Soon-Keat[9](2018)在《考虑平台—群桩—水流—土体相互作用的导管架式海洋平台振动特性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分别采用平台—群桩—水流—土体相互作用模型和考虑附加水质量的等效桩模型,对叁维平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等效桩模型的动力响应结果要大于考虑平台—群桩—水流—土体相互作用模型。分别采用平台—群桩—水流—土体相互作用的叁维分析模型和简化模型计算平台的固有频率,通过比较两种模型的计算结果,对简化模型进行了频率修正,提出修正系数关系曲线。这种方法节省计算时间,提高计算精度,可为海洋平台的振动特性计算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船舶力学》期刊2018年03期)
黄占芳,刘永强,白晓红[10](2017)在《液化土群桩基础水平地震力振动过程中桩侧摩阻力和桩端摩阻力的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液化土桩基体系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桩侧摩阻力和桩端摩阻力的变化。通过振动台试验验证了MIDAS-GTS有限元分析软件的可行性;并通过有限元分析,得到3D、3.5D、4D叁种工况下的沉降时程和振动不同时间桩基的荷载—沉降(Q-S)曲线,分析两曲线结果,依据相关文献对振动过程中桩侧摩阻力和桩端摩阻力进行了求解。初步提出当地基土存在液化土层,考虑动载作用时的桩基竖向承载力的修正公式,为相关设计提供一定参考。(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7年24期)
群桩振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饱和砂土液化后场地失效模式特征与场地失效时群桩基础地震反应破坏机理为研究目的,依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大型模拟地震振动台系统,开展可液化场地、非液化场地在水平地震动激励下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动力体系大型振动台系列试验。基于本次系列试验研究对象以及试验目的,阐述了系列试验中动力模型体系相似比设计的基本原则、地基的制备、模型结构制作、各个种类传感器的选择与布设、输入地震记录的选取与工况安排等内容,介绍了阵列式位移计、非接触式位移动态采集系统等新型传感测试设备,并对所采用的层状单向剪切模型土箱设计合理性与科学性进行了验证。由之后的试验结果可知,本次系列试验设计方案是合理、可靠的,层状剪切模型箱的"模型箱效应"很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群桩振动论文参考文献
[1].赵晓光,高文生.地震作用下高承台群桩基础振动台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19
[2].许成顺,豆鹏飞,杜修力,陈苏,李霞.场地土-群桩基础-结构体系动力响应研究——大型振动台系列试验方案设计[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9
[3].王盼伟.铁路高架桥群桩基础地面振动衰减分析[J].科学技术创新.2019
[4].高广运,谢伟,陈娟,赵宏.高铁运行引起的高架桥群桩基础地面振动衰减分析[J].岩土力学.2019
[5].沈吉荣,王志华,林文品,高洪梅,郭恩成.液化土体侧向扩展条件下群桩动力响应振动台模型试验[J].自然灾害学报.2018
[6].杨耀辉,陈育民,刘汉龙,李文闻,江强.排水刚性桩群桩抗液化性能的振动台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8
[7].史吏,王慧萍,孙宏磊,潘晓东.群桩基础引发饱和地基振动的近似解析解[J].岩土力学.2019
[8].王慧萍.均质和成层饱和地基中群桩基础引发环境振动特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8
[9].韩晓双,周波,TAN,Soon-Keat.考虑平台—群桩—水流—土体相互作用的导管架式海洋平台振动特性研究(英文)[J].船舶力学.2018
[10].黄占芳,刘永强,白晓红.液化土群桩基础水平地震力振动过程中桩侧摩阻力和桩端摩阻力的变化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7
标签:高承台桩基础; 振动台试验; 辐射阻尼;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