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立体化学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力学,化学,角动量,丁酸,内酯,经典,羟基。
立体化学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赵丹[1](2013)在《HOF体系立体化学动力学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立体化学动力学作为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前沿研究领域,主要是研究分子在叁维空间中的移动和产物分子在空间的取向和定向分布,它在任何一个化学反应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立体化学动力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化学反应对反应物分子矢量的选择性,二是对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和产物的标量、矢量性质以及矢量性质之间关系。其中关于产物分子转动取向和定向的研究,是立体化学动力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也就是本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HOX(X代表卤素)体系的研究涉及到大气科学和环境保护领域。F拥有卤族元素中最简单的结构,同时,OHF也是卤族中最基本、最简单、最重要的叁原子体系之一。HOF体系反应中的0(1D、3P),在臭氧分解循环催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其动力学行为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课题。本文中,我们利用Gomez-Carrasco等人建立的1A’,3A’和3A”势能面,采用准经典轨线方法,通过计算深入研究了OHF体系的H+OF反应和F(2P)+OH(2Π)→HF(1∑‘)+0(1D、3P)反应的立体动力学性质。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反应的标量性质、反应过程的矢量性质,如反应物与产物的相对速度方向、转动角动量方向,以及这些矢量间的相互关系等,讨论了产物转动角动量的定向和取向的极化情况。同时,还研究了碰撞能变化、同位素效应和激发态效应对反应的立体动力学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产物的转动角动量不仅有取向,而且还有定向。同时,矢量相关很好的体现了H+OF和F+OH两个反应所具有的各向异性。另外,由于叁个势能面不同的特性,决定了反应有着不同的立体动力学性质。即使在同一个势能面上,反应的立体动力学性质对碰撞能的变化、同位素效应和初始激发态效应表现出的依赖程度也有所不同。(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3-10-01)
张娟[2](2013)在《N(~4S)+H_2相关反应的立体化学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反应动力学是从原子、分子层次出发研究基元反应微观动态和反应机理的学科,目前,分子反应动力学已经深入到了“态-态化学反应”。立体反应动力学是分子反应动力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化学反应的矢量性质,已经吸引了众多研究小组的兴趣,并逐步发展为前沿领域。准经典轨线理论是研究分子反应动力学的重要方法之一。NH_2原子团的动力学规律对大气化学、燃烧化学以及催化剂相关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准经典轨线理论对N(~4S)+H_2→NH+H相关反应的立体化学动力学性质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为了研究同位素效应对N(~4S)+H_2相关反应立体化学动力学的影响,我们应用准经典轨线法在40kcal/mol碰撞能下计算了N(~4S)+H_2→NH+H及其同位素反应N(~4S)+D_2→ND+H,N(~4S)+HD→NH+D,ND+H的矢量性质,其中N(~4S)+H_2andN(~4S)+D_2为分子间同位素效应,N(~4S)+HD的两个反应通道为分子内同位素效应。我们计算并得出了P(θr)、P(r)、P(θr,r)以及极化微分散射截面,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讨论了反应产物的极化特性。结果显示分子间和分子内同位素效应对产物极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具体来说,P(θr)分布结果显示,产物转动角动量的取向程度对分子间同位素效应非常敏感,却受分子内同位素效应的影响变化不明显;相反地,P(r)分布结果显示,分子间同位素效应对产物的定向分布的影响不明显,而分子内同位素效应对产物的定向分布有着明显的作用;这叁个反应都呈现后向散射趋势。为了研究反应物振转量子数对立体化学动力学的影响,我们应用准经典轨线法在35kcal/mol碰撞能下对不同初始量子数的N(~4S)+H_2(v,j)→NH+H及其逆反应H(~2S)+NH(v,j)→N(~4S)+H_2的矢量性质进行了研究。我们计算并得出了P(θ_r)、P(r)、微分散射截面和产物平均转动取向参数P_2(j′k),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讨论了反应产物的极化特性。结果显示,受初始振转量子数v的影响,这两个反应的产物转动角动量取向和定向程度明显不同。具体来说,N(~4S)+H_2反应的产物极化程度对反应物初始振动态比H(~2S)+NH敏感;随着v的增加,N(~4S)+H_2的散射程度对v的依赖性比H(~2S)+NH更强;两个反应的平均转动取向随着v的增加有所增强;反应物初始转动态对H(~2S)+NH反应的产物转动角动量(j′)沿垂直于k方向的取向的影响比较显着;而对j′定向的影响不如N(~4S)+H_2明显;在整个转动激发态中N(~4S)+H_2反应主要是后向散射,而H(~2S)+NH反应以侧向散射为主;整体来看,针对N(~4S)+H_2(v,j)→NH+H和它的逆反应H(~2S)+NH(v,j)→N+H_2,反应物的转动激发对H(~2S)+NH(v,j)→N+H_2产物极化的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3-05-18)
魏志勇,刘炼,张步峰,杨璠,齐民[3](2007)在《环烷氧锡引发β-丁内酯开环聚合动力学与立体化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膨胀计法研究环烷氧锡引发β-丁内酯开环聚合动力学,表明链增长反应对单体浓度和引发剂浓度的反应级数分别为1和0.56。13C-NMR分析聚合物中二单元组和叁单元组序列结构,由二单元组序列结构分析求得引发剂对单体形成间同规整性的活化能差(Es-Ei)值为-13 kJ/mol,由叁单元组序列结构分析符合链端立构控制的Bernoulli模型。(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07年03期)
Hutt,A,J,杨香媛[4](1986)在《立体化学在2-芳基丙酸类非甾体抗炎药临床药物动力学上的重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甾体抗炎药有重大的临床意义。虽然有许多关于非甾体抗炎药临床药物动力学的文献,但只有少数作者考虑2-芳基丙酸类非甾体抗炎药处置的立体化学。2-芳基丙酸处置的独特的特征是不对称中心的代谢手性转化。 2-芳基丙酸的α-碳原子为一手性中心,并已知具活性的药物具有S构型,具R构型者活性低或完全无活性。已报道该系列的几个化合物,如布洛芬和苯恶布洛芬在动物和人体中其手性中心从右旋对映体代谢转变为左旋对映体,而发生代谢激活。这种转化没有涉及化合物的其它代谢转化。(本文来源于《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期刊1986年01期)
立体化学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子反应动力学是从原子、分子层次出发研究基元反应微观动态和反应机理的学科,目前,分子反应动力学已经深入到了“态-态化学反应”。立体反应动力学是分子反应动力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化学反应的矢量性质,已经吸引了众多研究小组的兴趣,并逐步发展为前沿领域。准经典轨线理论是研究分子反应动力学的重要方法之一。NH_2原子团的动力学规律对大气化学、燃烧化学以及催化剂相关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准经典轨线理论对N(~4S)+H_2→NH+H相关反应的立体化学动力学性质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为了研究同位素效应对N(~4S)+H_2相关反应立体化学动力学的影响,我们应用准经典轨线法在40kcal/mol碰撞能下计算了N(~4S)+H_2→NH+H及其同位素反应N(~4S)+D_2→ND+H,N(~4S)+HD→NH+D,ND+H的矢量性质,其中N(~4S)+H_2andN(~4S)+D_2为分子间同位素效应,N(~4S)+HD的两个反应通道为分子内同位素效应。我们计算并得出了P(θr)、P(r)、P(θr,r)以及极化微分散射截面,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讨论了反应产物的极化特性。结果显示分子间和分子内同位素效应对产物极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具体来说,P(θr)分布结果显示,产物转动角动量的取向程度对分子间同位素效应非常敏感,却受分子内同位素效应的影响变化不明显;相反地,P(r)分布结果显示,分子间同位素效应对产物的定向分布的影响不明显,而分子内同位素效应对产物的定向分布有着明显的作用;这叁个反应都呈现后向散射趋势。为了研究反应物振转量子数对立体化学动力学的影响,我们应用准经典轨线法在35kcal/mol碰撞能下对不同初始量子数的N(~4S)+H_2(v,j)→NH+H及其逆反应H(~2S)+NH(v,j)→N(~4S)+H_2的矢量性质进行了研究。我们计算并得出了P(θ_r)、P(r)、微分散射截面和产物平均转动取向参数P_2(j′k),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讨论了反应产物的极化特性。结果显示,受初始振转量子数v的影响,这两个反应的产物转动角动量取向和定向程度明显不同。具体来说,N(~4S)+H_2反应的产物极化程度对反应物初始振动态比H(~2S)+NH敏感;随着v的增加,N(~4S)+H_2的散射程度对v的依赖性比H(~2S)+NH更强;两个反应的平均转动取向随着v的增加有所增强;反应物初始转动态对H(~2S)+NH反应的产物转动角动量(j′)沿垂直于k方向的取向的影响比较显着;而对j′定向的影响不如N(~4S)+H_2明显;在整个转动激发态中N(~4S)+H_2反应主要是后向散射,而H(~2S)+NH反应以侧向散射为主;整体来看,针对N(~4S)+H_2(v,j)→NH+H和它的逆反应H(~2S)+NH(v,j)→N+H_2,反应物的转动激发对H(~2S)+NH(v,j)→N+H_2产物极化的影响较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立体化学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赵丹.HOF体系立体化学动力学的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2].张娟.N(~4S)+H_2相关反应的立体化学动力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3].魏志勇,刘炼,张步峰,杨璠,齐民.环烷氧锡引发β-丁内酯开环聚合动力学与立体化学[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7
[4].Hutt,A,J,杨香媛.立体化学在2-芳基丙酸类非甾体抗炎药临床药物动力学上的重要性[J].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