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丰云:道德想象、创造性与企业——经济伦理创新论文

孙丰云:道德想象、创造性与企业——经济伦理创新论文

摘 要道德想象、创造性和企业—经济伦理创新三个术语独立存在,但却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道德想象是创造性的前提,是情感、理性和精神的思想复合体,表达着主体与客体,智力活动与事物之间某种开放式的动态关联。创造性是道德想象的客观实现,在其根本性上,蕴含着新生事物的形成过程及其具有终极意义的现实生成。在道德想象和创造性的合力作用下,产生伦理创新。企业—经济生活中的伦理创新,在根本意义上,包含着道德经济和企业家精神两个基本构成,目标在于解释或解决人们日常生活和伦理世界的道德问题。

关键词道德想象;创造性;企业;经济伦理创新;道德问题

道德想象,创造性和企业—经济伦理创新三个看似独立存在的术语,却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联。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没有道德想象,创造性要么难以实现,要么与伦理道德或价值无涉,甚而可能出现由创造性产生的“新产品”或“新服务”与人们所欲求的“善”相背离的情形。而以道德想象为基石的创造性,包括工具意义上的和价值意义上的双重理解,即不仅包括人们通常认为的技术或服务层面上的“从无到有”的改变或生成,而且包括改变或生成本身在一定时期内对人们日常生活和生存世界具有积极且意义深远的影响。当然,这里对创造性的双重理解,并不意味着它们是并置或平行的两个秩序,恰恰相反,在伦理实践中,两者相互交融渗透,体现为一个过程,并终将导向一个新的秩序——伦理创新。

在企业—经济领域,伦理创新不仅在于是否生产出物质和精神上的“新产品”、“新服务”,更在于“新产品”或“新服务”是否回应了人们日常生活和伦理世界的各种道德问题和难题,在较为基本的层面上,减弱或缓解人们的道德焦虑和困惑,建立了新的关系;在较高的秩序上,为人们所珍视的“个体善”的生活方式和“公共善”的生活世界增加具有多重选择可能性的便利和福祉,建立了新的秩序。

本文一方面,试图解释道德想象、创造性和伦理创新各自的内在构成和表现样式,另一方面,试图说明三者之间的逻辑关联,并对企业—经济领域的伦理创新样式做一尝试性勾画。

一、道德想象(moral imagination)

所谓道德想象,不是直觉意义上无实质内容的“同情地想象”,因为这种想象无助于沟通认识主体与事物自身之间的裂痕;也不是日常经验中人们习惯所指的主观虚构或臆造,这或许只是主体单个的智力娱乐活动,而通常与客体或具体事物无涉;更不是基于解构意义上断然否定的“道德想象”这一活动根本不可能或不存在。相反,它是在形而上学建构意义上的一种认识活动,它不单独存在,而是基于道德情感(如关心、同情、忧虑等),借助逻辑推理和批判反思两种方式开放式地思考,达及对客体事物在原初意义上的理解和判断。它是情感、理性和精神的思想复合体,表达着主体与客体,智力活动与事物之间某种开放式的动态关联。

由于人们习惯上把主体与客体,智力活动与事物之间的动态关联要么描述为理解与事实的一致或对应,要么干脆简化为智力与事物是一个等式。所以,这里涉及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客体事物在特殊场域下所呈现出来的“是”是否等同于一般意义上更广范围人们对“是”的理解。若如此,也就意味着人们所理解的客体事物是既定或现成的,无需从差异所表明的存在结构中去探索。然而,这种描述或简化通常引起歧义,即将事物的一个属性或特征等同于客体事物本身,进而,道德想象的概念表达的是对事物某个属性而不是对事物本身的表达。

为避免歧义,有必要明确“开放”的概念。在最基本的意义上,“开放”涉及开放主体、被开放的客体(事物)和开放本身三个方面的判断和理解。就开放主体而言,主体并不具有天然的优先性,而是自身可以被想象为一个可以研究和调整的客体,不是静态的简单地遵从的客体。也即,在开放中,主体本身是开放的,在展示自身或采取自身的立场中再现。这样,主体自身作为一个客体或一个事物,是可达及的,具有客观性。同时,承认事物在客体中是被开放的。

而被开放的客体,即被想象的事物,在其现实性上,是根据在开放状态下主体对它的了解,尔后用概念再现。客体自身不能被看成是封闭的,而是展开的,也即,在“事物”的意义上要表达或揭示的基本的东西或实质是什么,换言之,事物的“质”需要全部展示或有待于全部地被调整。

从单笔成交金额来看,金额最多的为中国平安(601318)。12月26日,中国平安该笔交易成交3677万股,成交金额20.65亿元,折价率为2%,买方为瑞银证券上海花园石桥路营业部,卖方为机构专用。单笔成交金额靠前的还有桂冠电力(600236)和格力电器(000651),成交金额分别为6.48亿元和5.90亿元。

开放本身,是指主体通过思考的行为来认识客体事物的过程,即动态关联。它包含“道德地思考”和“思考的道德”两层含义。首先,需指出的是,事物之于智力活动的动态关联,不是两个不同事物(如两枚硬币或孪生兄弟)之间相互的同一性,而是想象的行为与该行为中被想象的事物的对应。正如“我”承认一个东西是什么,是属于认识上的和事实上的,而不是说“我”也成为这个东西。当然,这不是主张,想象和被想象的事物(主客体)之间是一种无法克服的对立,或有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而是说,客体表现出与主体有距离,道德想象的事务是不断地克服这些距离,客观性逐渐实现。

其次,由于客体自身的差异,使得主体对自身存在产生质疑成为合宜性的行为,因此,动态关联不仅包括当下现实要去处理或操作的客体或世界上已经存在的一系列客体,而且包括超越于现实的,通往未来人类社会的客体。在这一阶段,智力之于事物的等式即转化为存在本身的差异性问题。在这个意义上,道德想象是基于逻辑的,也是更为超越的探索。

开展“非遗”生态化传承保护,需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综合考量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关联要素在“非遗”传承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汇聚多种社会要素,综合构建利于“非遗”传承保护的文化环境,理顺发展机理,使“非遗”处于宽松的发展环境中,从而推动“非遗”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至此,可以说道德想象有三个特征:第一,它是真实且合乎理性的,而不是想当然的,也不是“无意义的语言的空转”。这不仅在于有其所指的任何事物或内容,而且在于“视角(perspective)”,即在人们的生存世界中再现出“是什么”和“怎么是”及其采取的立场。第二,它是基于问题的,表达着想象主体的关怀或忧虑。尤其是当现代科学的客观理性或者仅靠事实确凿性本身不足以回应人类的全部问题时,人类并不是对已知事物的简单遵从,而是需要保持原初的好奇和智力的开放,寻找主体与客体之间、智力与事物自身之间的动态平衡式。第三,道德想象或许不能得出权威,也不能对发展解决任何可能性,但具有预测方面的价值,是哲学中排他性的思考内容,即基于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伦理价值,将“道德地思考”和“思考的道德”整合进同一行为中,这同样是合乎情理的。在企业—经济生活中,它需要根据可行能力重新框定道德困境,创造出新样式的解决方式:经济上可行,道德上正当。

二、创造性(creativity )

显然,道德想象被界定为是一种基于伦理理论和价值层面的思维活动,是易于理解的,那么,对创造性的认识存在着误区,要么易于被人们视为与伦理道德或价值无涉的纯粹智力活动或行为,要么以工程技术逻辑来考量创造性。这在数学或物理学的意义上是说得通的,但在真实的人类生活中却不能令人满意,毕竟,数学物理学意义上的创造性之于“有情感(躯体)、有理性和有精神”的人类而言,只是“善的生活”的必要条件,而不是“有意义的生命”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的充要条件或全部。

故而,本文所言的创造性并非是与伦理价值无涉的概念,而是一种基于道德想象并受其指导的一种人类实践活动,包含着对象性内容的人类思维活动或智力行为。它意味着人类自身首创精神(initiative)的现实化,在其根本性上,蕴含着新生事物的形成过程及其具有终极意义的现实生成。它是与生成(come to be )形成(become)和改变(change)一以贯之地关联的一个概念。

农业农村部支持长江经济带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每半年要对《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分工方案涉农事项以及支持长江经带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有关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及时调度汇总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工作进展,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农业农村部各有关司局和单位、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农业农村部门要定期总结工作任务落实情况、存在问题、支持措施、取得成效等。

师生一起在树林里寻找可以增加飞船坚固性的木材。突然,一阵“瞿如、瞿如”的怪叫声传来,这声音似远似近,让人难以辨别位置。

如果说前述道德想象的思维活动关乎着思考的整个过程,是创造性活动不可或缺的纯粹理性智慧或伦理价值铺设,那么,创造性活动则关乎着将道德想象的思维活动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具体化、现实化,体现为实践理性和智慧,是一个过程。就对人类“善的生活”和“善的世界”有益的创造性活动而言,可以从一般意义上的框架来理解。

第三,实质上,创造性的生产和分配维度是内在地相关,生产实际上包含着分配的维度,而且渗透到全部阶段:从前期准备到代际过程、后果,消费和投资当中的用途和分配。“把创造性仅当作分配过程之后的一个生产过程,这是一个常识性错误。”(5) Georges Enderle, “Global competition and Corporate Responsibilities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 Business Ethics”, AEuropeanReview, Vol.13, No.1, 2004, p.51-63.

依我看翠姨还没有她从前漂亮呢,不过她们说翠姨漂亮得像棵新开的腊梅。翠姨从来不擦胭脂的,而那天又穿了一件为着将来作新娘子而准备的蓝色缎子满是金花的夹袍。

就一般意义上的框架而言,创造性是由三个部分元素构成的一个复合整体,包括主体、形式、匮乏三个基本元素。下面,将对这三个元素分而述之。

第一,主体。主体对于理解变化或改变至关重要,是一般性框架中的潜在原则(underlying principle)。在事物的生成(起点)和终结(终点)当中,如果没有主体,就没有改变,只可能存在的是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的取代,而不是合宜性的形成。变化中的主体在场可以从“生成(coming to be)”和“形成(becoming)”之间的细微区别得以辨认。当说到生成或形成时,这两个词并不是可以完全互换的。当说生成时,它仅仅与对立的事物有关,由对立的事物,形成自身才被理解为已经开始,此时与主体无关。“是主体在场或变化中的潜在原则,促使我们在“生成”与“形成”之间做出此种明晰辨别”。而且,主体在场表明形成中的某种永恒性,而对立物则表达的是某个非永恒性。“正是主体的永恒性才使得在改变与仅仅是一个事物取代另一个事物之间做出区别。如果主体当中的永恒性发生改变,则表明为改变而做出的某种准备,对新形式持开放姿态甚至是渴求这些新形式的某种动力机制”。(2) Oliva Blanchette, PhilosophyofBeing:AReconstructiveEssayinMetaphysics,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 2004,p.258.

卢一平实施的第一步,是说服郝桂芹。说服郝桂芹的困难,在上次包“9”后,郝桂芹已经说过,她心脏不好,再也不买了。

主体既强调起点也强调终点,正如它通过改变而得以留存。在此的主体就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形成或生成的东西。作为主体它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作为形成的原则,则不得不把它理解为双重性,一是作为留存的主体自身,一是作为要改变事物的对立物或匮乏。

第二,形式。匮乏是与主体相伴随的一个原则,主体与匮乏只有与第三个元素相关联,方可为原则,或者说,与“终点(the term of arrival)”相连,由终点,关于变化的反思才会开始。变化开始后,主体有了新形式的复合体 ,或者以新的方式展现出二重性。在每一种情形下,一个主体由于改变而得以留存,一个新形式由其对立物出现,而对立物不再存在。正是关涉到这个对立物,才得以谈到生成,而我们所谈到的这个主体是以一个新的形式生成的。

不过,这三者并非是以同样方式变化的全部原则。当然,它们务必被理解为任何事物的生成,但具体到什么事物生成则必须进行有差异的理解。如果我们在界定“什么已经生成”的情形下,就会变得比较清晰。不能单独讲主体 ,那会忽略变化过程,也不能单独讲“结果上”的新形式,那会遗漏“什么变化了”或者说 “什么已经发生了变化”。形式使我们清晰地了解,“我们”希望在哪里以及“我们”的视域,并说出“我们”在哪的真相,“我们”当下的真实。

所谓道德经济,实质上是“爱的经济”,即任何样式的个体或社会组织成功的判断标准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经济行为和经济判断,而是与合宜性、仁慈、公正、社会福祉、他者权利、责任和自由等伦理原则和价值相关联,在更宽泛的意义上,它意味着创造性并通往伦理创新之路。易言之,“赚钱”多少,不是衡量企业—经济成功的唯一尺度,反之,企业—经济的行为和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得到社会的普遍而自觉的认同是一项重要的尺度。

这些不仅是变化的原则,而且也是其自身存在的原则。因为这里所讲的存在是生成的存在。在生成的事物中,存在不是除变化之外的某物,而是生成的某物。

第三,匮乏。形式与主体,这两个生成某物的构成性原则自身不足以解释作为生成的变化。不考虑它是生成还是终止,完全有可能考虑形式和质料这样一个复合体。正是通过变化的主体,匮乏才得以保留为生成性的原则,因为作为主体的二重性变化当中,是主体不仅之于已经生成物的形式,而且之于形式的匮乏。

农机深松整地技术推广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为了促进农机推广工作顺利推进,必须要对推广管理体制进行完善。由于在传统的农机推广过程中对农机深松整地技术的推广工作不够重视,导致一部分推广人员有所懈怠。对此,相关部门必须要明确农机深松整地技术的重要性,加强对农机深松整地技术推广工作的安排,需要在原有的工作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例如要加强对农机深松整地技术人员的考核,将人员的考核与推广工作结合起来,完成推广任务的人员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没有完成任务的人员将会受到一定惩罚,以奖罚分明的措施带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使其加深对农机推广工作的认识,深入到基层,对群众开展教育和引导。

匮乏不是生成物的自身的原则,正如主体自身是与生成物相伴的,他是一个偶然性的原则,至于主体,就其永恒性而言,依然是主体之于匮乏和匮乏之于形式。正是经历着各种匮乏,它是开放的或者说潜在的对新形式开放。它不是任一主体的简单匮乏,因为那是无。它是主体内在的匮乏,或者是对于新形式具有动力倾向的某物的积极的方面,也即,经历该形式的匮乏,它具有或得到当它已经生成该物时的那种形式。这是因为主体,变化的主体,对于其所欲求的生成形式依然是一种动力的倾向,我们才将匮乏说成是变化的原则,尽管这仅仅是偶然性的,也即,作为变化的主体,两个已经生成物的自身原则之一。或许还可以说,只要已经生成事物的主体依然经历着匮乏,或者潜在的对于其他形式的匮乏,它就会终止或让步于其他形式 。

在实际的企业—经济生活中,伦理创新包含于上述三种情形,在较为综合的意义上,意味着企业—经济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回应了人们日常生活和生存世界的各种道德问题,因此,企业—经济伦理创新首先需要考虑的或许是与人们日常生活世界紧密关联的具有实质意义的道德问题。在伦理与创新的关系上,需进一步说明的是,“伦理是创新的目的,创新是伦理的方法和手段”。(10)孙丰云:《企业—经济伦理创新:可能性、进路与方法》,《哲学动态》2017年第7期,第88-94页。

最后,还应明确的是,已经谈到的这些是来自反思,反思聚焦于已经形成的生成的形式。正如前文所述,基于重点的视角来理解形成。至于匮乏,也必须和已经生成的形式相关联一道谈起,因为我们正在讲到的仅仅是决定性的否定,已经生成的形式的匮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否定或者仅仅是虚无。生成不是来自绝对的虚无。“生成是来自存在中的某个他者或者是变化主体中的匮乏,该匮乏必须被彻底认为是纯粹的潜在,既不是完全的匮乏或者虚无,也不是一个实际的存在,而是正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某个积极元素。”(3) Oliva Blanchette, PhilosophyofBeing:AReconstructiveEssayinMetaphysics,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 2004, p.261.正是潜在存在的这种观点,我们得以最终说明形成变化。

以上从一般意义上对创造性所作的过程性说明,对于企业—经济领域中的创造性在综合的意义上形成了如下洞察力:

第一,创造性不是短期的事项,而是长期的、综合的视域,是可持续性的,涉及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维度,目标指向“人类享有的真正的自由”,包括四个层面的资本:经济资本、物理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4) Georges Enderle, “Ethical Innovation In Business And The Economy-A Challenge That Cannot Be Postponed”, G. Enderle, P. E. Murphy, eds. EthicalInnovationinBusinessandtheEconomy, Northampton,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15, p.12.

对照组:应用生物敷料进行创面修复,敷料包含微量元素、类黏蛋白、胶原纤维等,首先对创面进行清理和止血,顺延创面边缘将无生物活性或是焦痂的坏死组织进行清除,经电凝进行止血,应用经稀释后的碘伏进行清洗,用无菌纱布包扎,每隔2天更换一次纱布。

当主体断言被想象的事物是什么的时候,事物的“质”并不局限于再现当中的断言,因为那似乎是说,想象仅是由智力的第一行为——判断,便形成了,这易于将想象视为一种简单的智力娱乐活动。而实际上,事物的“质”是通过批判性反思形成于智力第一行为之后的第二行为——理解,当主体认可在该“质”中所呈现的事物的时候,它作为一个“复合的”行为;而主体不认可的时候,它是一个“分裂”的行为。(1) Oliva Blanchette, PhilosophyofBeing:AReconstructiveEssayinMetaphysics,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 2004, p.202.如果不能考虑道德想象的复合结构,就不可避免地会把习惯性的描述理解为一致或等式。因此,在一致或等式的譬喻中,道德想象依然是通过批判性反思在智力中呈现的对事物的开放式理解,进而实现对事物的基本的动态关联。

第二,创造性意味着促成某物新式且更好(make something new and better),也即,在质的意义上,可以采取不同形式使某物变得更好。这不仅包括取代意义上的拥有和获取,如,财富,还包括量的意义上的某种形式的增加。在企业—经济领域,它意味着新式且有效用的,而且是“与社会相关的”,是发明向创新的转化。

where xnis the hydraulic natural frequency of the EHA system.

图1为加入纳米粒子前后,酯化淀粉基膜材放大3000倍后的断面形貌。由图可知,未加纳米粒子时,膜材断面存在褶皱,但膜材的断面较均匀;加入纳米粒子后,膜材断面的粗糙度增加,形成更多褶皱,同时出现部分凸起结构。有研究表明,若复合材料呈现均相断面,则表明纳米粒子在材料基体中分散程度较高,纳米粒子与淀粉基体间形成了相互作用[14];在膜材中加入纳米粒子后,形成淀粉-增塑剂、增塑剂-纳米填料和淀粉-纳米填料相互作用的竞争体系[15],因此,纳米粒子与增塑剂的相互作用减弱了增塑剂与淀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导致酯化淀粉分子链间聚集程度增大,因而在膜材脆断后更容易观察到颗粒状凸起或褶皱形貌。

第四 ,一个经济体的基础性要素是其动机结构。驱动个体、企业以及经济体从事创造的动机是什么?在经济和社会学科的语境下,通常的回答是自我利益、贪婪、生存意志、强权欲望、富有的享受、荣誉、名声以及国家福祉。然而,这些动机无论是个体拥有还是以复合体的形式呈现,很少涉及具体的创造性,最经常的意义仅仅是刺激拥有和获取,但不足以创造私人善和公共善。假定一个国家或社会是私人善和公共善的复合体,那么,混合性的自我考虑动机和利他考虑动机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由此可以说,作为实践理性和智慧的创造性是一个过程,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也是一项较高秩序的人类活动。

总之,当我们谈到创新时,我们不只是谈论某物是新式的或新颖的,而是某物包含着剧烈的或转型性的变化或改变。这些特征关注的是创新对于个体或群体产生的影响或效果。这些效果可能会影响到人们如何看待他们的工作生活,工作之外的生活,以及他们如何与别人建立关系,等等。

综上所述,“创造性源于人们的思想和想象,但又不等同于思想和想象,是思想和想象在行动当中的训练和应用,表现为‘人的独特性’在真实生活中具体事项上的实现,涉及行为、行动、制造等,并逐渐实现在较大范围内产生创新。”(6) Georges Enderle, “Ethical Innovation In Business And The Economy-A Challenge That Cannot Be Postponed”, p. 9.

三、企业—经济伦理创新(ethical innovation in business and economy)

由上可知,一般意义上,创新是道德想象和创造性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同样适用于企业——经济领域的伦理创新。那么,如何理解创新?有何特征?什么是伦理创新?企业—经济伦理创新意味着什么?

目前,对于创新这一流行性概念并没有一致的看法,有的侧重于“新的观点、方法或者装置”;有的侧重于“产品和服务的新样式”;有的认为是“成功应用于组织结果和过程的观点”;有的着眼于“时间上的超前或者前所未有地制造、经历或创造某物”等等。(7) Ibid., p. 27.对于创新的这些不同理解,说明了创新的不同侧面和不同视角。相形之下,澳大利亚学者马克·道格森和大卫·甘在《创新:一个简短的介绍》一书对创新的界定更具有哲学上普遍的说服力,被广泛采纳。他们指出,所谓“创新”是指成功地应用于各领域而且能够深远地影响着我们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它能够解释为什么我们的生存世界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8) Mark Dodgson and David Gann. Innovation:AVeryShort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p. 14.

基于该界定,可以推论出创新至少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新式且和改变或转型相关。在我们如何行为、如何理解自身和相互理解,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观察世界这些方面,它改写了方法、规则、规范、预期或行动指南。第二,全新的而且与人类的干预、行动以及努力相关。譬如,新物种的发现,不能认为是创新。第三,创新和语境有关,或者和以不同方式出现新事物的框架有关。比如,工程学在全球语境下出现并且或许在相同的语境下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而人文社会科学更多地依赖于语境,要么是理论层面的,要么是实践层面的。第四,创新并非总是与成功相连的一个术语。一个观点可能是创新性的,但仍然会失败,要么短期内,要么更为一般意义上的失败。当然,任何不具有可持续性的和不受到支持的创新都将部分地失去其光彩。所以,创新的可持续性或可行性取决于其他因素而不是其自身的内在特征,比如,取决于创新观点的语境是否被采纳和接受。“一些创新超前发生了,但是当下的语境却使得新事物不具有可持续性,只是在若干年之后才获得他们所需要的支持。因此,就有了有效的或可持续性的创新和无效的不可持续创新”。(9) Georges Enderle, “Ethical Innovation In Business And The Economy-A Challenge That Cannot Be Postponed”,p. 29.

在企业——经济领域中,创造性同样体现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不同层面的行为者上。微观层面,较多地体现在企业家精神上,包括产品的特殊性、对于服务对象的信任、追求产品的卓越、产品具有地方特色且在全球层面上具有竞争性、持续性地开放与学习、充分地利用自由空间、尊重经济、社会和环境三重责任以使可持续发展最大化、以可行能力方法评估,在多大程度上拓展了人们真正享有的自由;中观层面,不仅涉及到产品和服务,而且涉及精神生产的过程,与利益相关者、组织、文化和身份有关;既包括组织实存的和潜在的价值,也包括道德价值,涉及到提供积极能量的机会,也包括提供机会发展自身的职业和促进道德增长。宏观层面,则涉及到私人善和公共善的结合体,需要个体行为者和公共行为者的协作。毕竟,市场自身不会自动产生公共善,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的通力协作来实现更广阔的社会目标和更具体意义上的创造。

此外,还可以从其他视角看待创新,比如,什么导致创新,什么导致创新的内在的特征。创新不只是自然发生的事件,而必须是精神(或智力)过程的结果。它们固有地包括不同的信仰、假设以及潜在的原则和价值,并在创新的创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所谓伦理创新,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产品、技术或服务创新,而是强调自身的形成、变化或改变对他者及社会的影响。伦理创新的“图景”大致有三种情形:第一,在当下伦理规范或原则的范围内,发生伦理创新,并且包括个体或群体或许从事的非常重要的新样式的伦理实践和行为,比如,企业诚信经营。第二,对已经认同的伦理原则或规范进行新式的非常不同但十分详尽的阐释,比如,儒家传统的基本理念产、概念和文本在现代企业语境下的创新性阐释和发展。第三,新式的伦理原则或规范的引入,比如,近年来强调的共同体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企业中的引入。

当然,仅仅建立一个相反的辨证原则还不足以解释变化。主体与形式自身就是生成物的构成性原则,而匮乏作为第三个原则具有偶然性,影响着改变的主体。对立物(矛盾)作为部分地说明改变而得以保留,而对立物应当作为它所属的得以留存。

就当下中国而言,对于企业—经济伦理创新具有紧迫性且需着力解释和解决的任何一类道德问题都内在地需要具有较高秩序的“美德行为”的支撑,对道德经济的呼吁和现代企业家精神的参与和构建。由此,相应地,对企业—经济伦理创新的探讨直接转化为对道德经济的理解和对现代企业家精神的呼吁这两个方面。

那么,什么是道德经济?在道德经济视域下,道德情操与物质利益(经济利润)的相关性如何体现?在面对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和不确定状况下,现代企业家精神在何种意义上为“善的生活”方式或“善的社会”做贡献?

由表3可知,静噪前均值衰减百分比说明玻璃保温杯对均值参数影响较大.对于玻璃保温杯下测量的数据,使用超宽带静噪技术可以将容器对测量的影响大幅降低.

在道德经济视域下,道德情操与物质利益的相关性的问题,尽管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同样不容忽略或回避。

首先,从学术思想来看,道德情操和物质利益直觉上看似两个没有任何关联的概念,实质上并非是两个平行的或者矛盾的秩序,而是相互交融渗透的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的一个复合秩序。一方面,基于道德情操之上的物质利益,是企业—经济具有竞争力的伦理基础,也是企业—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在一定意义上,物质利益是具有精神意义的道德情操在物质层面上的进一步延续和渗透,换言之,是道德情操的客观对象物或者说是物质形式的载体。蕴含着道德情操的物质利益有益于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增长,促进“公共善”的形成和生成。比如,人的自信、痛苦的消除、恢复健康、延长生命等。

其次,从人的行为动机结构来看,古典经济学中惯常的“经济人假设”认为,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受非道德的自利本性驱动。但这种自利本性不等同于“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的私欲”,而是基于个人考虑的利己主义——“自爱”(亚当·斯密语),它与同情心相伴随,具有社会作用,是人类的一种美德。正如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的那样,“支配人类行为的动机有自爱、同情心、追求自由的欲望、正义感、劳动习惯和交换倾向等。”(11)〔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3页。这表明,自爱只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人类从事经济活动具有复合动机结构,道德和其他非经济的动机,如社会成就感、自发产生的利他倾向等,共同驱动着人们的行为和行动。(12) Samuel Bowles,ThemoralEconomy:WhyGoodIncentivesAreNoSubstituteforGoodCitizens.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6, p. 39.

再次,在具有竞争的环境下,道德情操和物质利益的动态关联,受“看不见的手(亚当·斯密语)” 直接或间接地统一引导和干预。一方面,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和满足获取欲的情况下,“看不见的手在引导人们追求狭小的私人目的时,却始料未及的地实现着增进人类福利的更大的社会目的。”“受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这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在面对市场非理性繁荣和不确定的状况下,现代企业家精神与人们“善的生活”方式和“善的社会”的关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方面,现代企业家不止于满足“人的需要的丰富性”,而且,在目标和方法上,满足人们对“善的生活”方式和“善的社会”的欲求,避免和防止出现马克思所批判的那种社会状态,“每个人都指望使别人产生某种新的需要,以便迫使他做出新的牺牲,以便使他处于一种新的依赖地位并且诱使他追求一种新的享受,从而陷入一种新的经济破产。每个人都力图创造出一种支配他人的、异己的本质力量,以便从这里面找到他自己的利己需要的满足。因此,随着对象数量的增长,奴役人的异己存在物王国也在扩展,而每一种新产品都是产生相互欺骗和相互掠夺的新的潜在力量。”(13)〔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20页。

另一方面,对于现代企业家而言,能够认识到自己对于社会的依赖性,因此,企业的最高目标以社会利益为原则,出于道德情操、社会成就感的激励,而非出于个体物质财富或资本的无限积累,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消除企业—经济进行有可能不利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和运作,为社会转变做出贡献,这种伙伴式的企业家领导风格促进了集体内部的相互理解和情感”,而且增进了人们对于企业的认同感,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增强“善的社会”的内聚力。(14)〔德〕莱茵哈德·默恩:《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沈锡良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年,第89页。

1.1 研究对象 患儿,女,现14岁,中国广东省汉族人,在12岁时因小头畸形、精神发育迟缓首次来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医学遗传中心就诊。患儿父母为非近亲结婚且均表型正常,家族无类似病史。患儿母亲妇妊娠期内无抽烟、嗜酒史,无服用药物及射线接触史。本研究经医院学术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受检者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最后,现代企业家精神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活动,本质上,需要文化、制度、社会行为规范、道德信念的支撑和滋养,发生在个体、组织和社会三个层面,他们不只是想当然地接受经济目标,而同时关注社会和环境,在人类道德可行能力的视域下,目标为构建“善的社会”做贡献。这些离不开道德想象和创造性形成伦理决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具有积极影响力的行为和行动。

四、结 语

道德想象,创造性和企业—经济伦理创新三个概念,无论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还是在实际的企业—经济领域,都是一个认识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综合统一体,具有不可分割性;之所以分开讨论,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不同概念所承载的内涵、任务与意义,如果与任一其他的概念相剥离,或者是从作为一个整体的秩序当中抽离,这些概念是不能被充分理解的。但从形而上学的意义上来看,又必须厘清每一个概念的边界,毕竟,“差异”才是达至具有超越性的整体秩序的根本或前提性元素。(15) Oliva Blanchette, PhilosophyofBeing:AReconstructiveEssayinMetaphysics, p.163.道德想象与创造性,作为实践智慧和艺术,不能与人类可行能力相分离,从整体上看,它们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不管是对企业还是对社会而言同样如此。

如果说道德想象是创造性和企业经济伦理创新的理论前提预设,那么,创造性则是以形成和生成的方式对道德想象的对象物的展示。而企业—经济伦理创新则是前两者共同作用于企业的结果或者说企业的目标、行为发生变化之后对社会产生的影响。需要思考的是,在企业—经济创新的过程中,企业的真正角色是什么,而不是基于时尚之需或权宜之计而做出改变。

转动喷洒法:按照同样方法配制铜和钠盐溶液,在糖衣机滚动下喷洒负载铜盐和钠盐制备活性炭基脱氯剂。在负载铜后,将载铜的脱氯剂半成品于80~100℃下干燥至含水量为10%~15%,然后继续喷洒负载钠盐,先在80~100℃下干燥4~8 h,最后在110~180℃下活化4~14 h,即可制得活性炭基脱氯剂样品。

最后,还需明确的是,企业—经济伦理创新需要以综合的视域,理解人类行为如何对他人产生影响,这是伦理创新的道德命令,对于“善的社会”和“善的生活方式”的贡献,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另外,我们对于过程的理解也是始于“追溯式”的,即始于在结果中已为既定的自然呈现物。具体而言,始于在整个生活画卷的中心,我们所感受到的“实际事物”。当然,该“实际事物”的“身份”是相当地自然原初,而且其“决定性(determination)”在整个生活画卷中具有不容忽略的考虑。(16)Ibid.,p.456.

作者简介:孙丰云,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本体视域下我国企业组织伦理创新的秩序研究”(项目编号:2017SJB0261)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19)11-0032-10

责任编辑:王望

标签:;  ;  ;  ;  ;  ;  ;  ;  

孙丰云:道德想象、创造性与企业——经济伦理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