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智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生死智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死智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死,智慧,生死观,本体,良知,儒家,生命。

生死智慧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周鑫童[1](2018)在《豁达的生死智慧——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一文中研究指出《额尔古纳河右岸》体现出的是一种"生是活跃、死是睡眠",死亡与新生交汇,自然和谐的生命力度,揭示出了鄂温克人自然本真的豁达生死智慧。本文以作品中的豁达生死智慧为其研究对象,从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分析,深刻体会鄂温克人自然本真的生活态度,在"人与自然"的视角下探讨人类的生存状况,从而发掘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感伤与无奈。(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30期)

李娜[2](2018)在《生命与教育——寻古探今,浅谈中国传统教育领域中的生死智慧》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中心是人,人是有生命的,因此,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生命都是不可或缺的必然要素,然而,现代教育中出现了生命缺失的问题,因此,本人用古今对比的方式,从中华民族优秀且深厚的传统教育思想中探寻生命智慧和生命教育的思想积淀,以期能够丰富现代教育中的生命教育理念,升华教育的生命追求。(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8年34期)

徐庆玲[3](2017)在《现实关怀下的生死智慧》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死问题是中外哲学史上的永恒话题。产生于社会大动荡时期的先秦儒家高扬生命的大旗,以敢于直面人生的勇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提出了以重生贵生、知命安死、重视道义等为特征的生死观,为中国传统生死观的形成及发展打开了一扇大门。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及荀子的丰富思想中无不渗透着关于生死的深刻见解,对解决当代人的生命困惑、生存压力具有重要意义。先秦儒家立足于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注重现实人生,将人之生死问题与现实人伦日用联系在一起,展现出带有浓厚现实关怀色彩的生死智慧。先秦儒家的生死观具有生死命定的必然性、贵生恶死的现实性及守死善道的超越性等特点。其以"未知生,焉知死"为入世前提:其重生贵生的生命态度包含着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和知"道"乐"道"两层内涵。生命不可逆转,珍爱生命是人生之根本。孔孟荀皆强调人之生最为贵,反对无意义的牺牲,并十分重视养生之道。先秦儒家知晓并把握天道及人道,以弘扬道义为己任,尊德乐义、求道安仁,彰显出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其知命安死的死亡态度包含着知命顺命和安死而不惧死两层内涵。人之命具有某种规律性,具有必然性和不可违抗性。先秦儒家对"命"有着清醒和理智的认识,即使面对命的无可奈何性,他们亦保持着一种理智态度,虽然要知命顺命不违命,却也不会默默的听天由命、听之任之,而是在不断提高完善自身的基础上切实发挥积极自觉的能动性。先秦儒家对死亡表现出一种积极的顺然态度,主张生则乐生,死则安死,将毕生精力致力于对道的求索中,以精神修养和价值追求达到了安死而不患死的境界。不同于道家由死观生的方式,先秦儒家立足现实人生,由生观死,更加注重生时的所作所为。先秦儒家主张以礼事生死。其以礼事生主要表现在以礼修身,主要是个人的修身养德、提升教养、完善生命方面;以礼待人,主要是以礼事亲、以礼交友、以礼事君方面;以礼治国,主要是提倡德治、争取民心、选贤举能方面。其以礼事死主要表现在对人死后的丧葬祭祀的处置上,在服丧、埋葬、祭祀中皆体现了丰富的礼制教化内涵。此外,先秦儒家以礼事生死的背后具有明显的功能指向,主要指道德教化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现实功用。面对有限的生命,先秦儒家探寻出一系列超越生死的方式,如立德立功立言、子孙嗣续、与天地合一等,并力图通过反省内求及格物外求等诸种形式的努力,实现对生死的超越。先秦儒家的生死观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理论缺陷,但是,这并不妨碍其现代价值的发挥。先秦儒家丰富深厚的生死智慧,对于引导现代社会生死学的发展以及引导现代人理性认知生命与死亡、提高生活品质、安顿人生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7-04-12)

李丕洋[4](2016)在《略论王龙溪的生死智慧与终极关怀》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心学思想家王龙溪,具有超凡的生死智慧。他的生死观可以用"一生死,通昼夜"来形容,既使人懂得肉体生命"生死如昼夜,人所不免"的道理,又让人明白良知本体无生无灭的奥妙。在此基础上,人们对于自己的生命走向,有"任生死"和"超生死"两种境界可以修证,王龙溪本人以后者为理想目标。他不仅向世人指出了达到这一境界的心性修养方法,而且以"虚静光明,超然而逝"的临终表现,证明了自己的生死智慧是一种实践性真知。王龙溪的生死智慧使人们看清了生命的来龙去脉,消除了对于死亡的困惑和恐惧,同时又能把握自我生命的走向,具有透彻而深邃的终极关怀意义。(本文来源于《孔子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刘志军[5](2016)在《羊的生死智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前,羊在野外生存,常常被虎狼等猛兽吃掉。后来羊被人驯化圈养,但也免不了养肥后被人宰杀的命运。羊总是默不作声,即使在临死前也不像其他动物那样大吼大叫,拼死挣扎。羊来到天国后,天使不解地问:"平常你不吭声我可以理解,但面临生死一刻,你为什么连最后的抗争也放弃了?"""既既然然注注定定会会被被吃吃掉掉,,反反抗抗也也是是徒徒劳劳。。横横竖竖是是一一死死,,又又(本文来源于《少年文摘》期刊2016年01期)

李丕洋[6](2015)在《略论罗汝芳的生命哲学与生死智慧——兼作对当代社会的生命终极关怀问题之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命是宇宙演化进程中最为奇特的现象,古往今来,许多哲人都发现了这一问题。《周易》中说:"天地之大德曰生"~①,又说:"生生之谓易",~②表明了中国古代圣贤对于宇宙生命现象的基本判断。今天,当人们已习惯于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模式来探索生命奥秘时,往往忽略了中国古代先哲在这一方面的独到发现,因此,我们反观一下古人对于生命的独到发现和思想见解,对于拓展和加深这一方面的认识,或许有着重要的思想启发。明代儒家泰州学派的思想家罗汝芳(1515—1588),江西南城人,(本文来源于《全国纪念罗汝芳诞辰5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5-11-27)

刘志军[7](2015)在《羊的生死智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前,羊在野外生存,常常被虎狼等猛兽吃掉。后来被人驯化圈养,但也免不了养肥后被人宰杀的命运。羊总是默不作声,即使在临死前也不像其他动物那样大吼大叫,拼死挣扎。羊来到天国后,天使不解地问:"平常你不吭声我可以理解,但面临生死一刻,你为什么连最后的抗争也放弃了?"(本文来源于《文苑》期刊2015年11期)

陈钰婷[8](2015)在《从黑塞作品看道家文化的生死智慧》一文中研究指出黑塞钟情于中国文化,其希望通过东方这个"他者"来反观自身,充实自己。在中国文化中,其谈论最多的要数道家。黑塞发现了东西方文化共存的可能性,在东西文化的互补中,找到拯救现代欧洲危机的途径。其作品中所体现出的道家文化的生死智慧——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循环齐一的生死之道、与道合一的理想境界等为当时"没落的西方"开出一味良药。黑塞作品中所表现的对人类精神危机的担忧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对道家文化中生死(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5年20期)

李娟[9](2015)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智慧及其在当代生命教育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是关于"人"的文化,生死问题是一切文化所关注的终极命题,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支柱的儒道佛概莫能外。儒道佛生死观蕴涵丰富的伦理思想,并积淀成中华民族生死伦理的主要元素。儒家由生观死,道家由死观生,佛家弃生观死,儒道佛叁家探讨生死问题,目的在于体认生死本质,从而达到对生死的最终超越。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伦理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深入研究中华民族的生命伦理思想,思辨地认识中国传统生死观,以导引世人选择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将中国传统生死智慧看成对世人进行生命教育的宝贵资源和财富。(本文来源于《宿州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刘蓉蓉[10](2015)在《明代心学家钱绪山的生死智慧》一文中研究指出钱绪山是明代大儒王阳明晚年重要的弟子,他与王阳明关系密切,一生致力于讲学与整理心学文献,对心学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论文着重从现代生死学的角度,来探析生死经验对钱绪山悟道的重大影响,以及他面对亲人死亡的态度所展现出的生死智慧。并由此展示儒家的智慧是通过在世间的磨练而获得解脱的特质。(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生死智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中心是人,人是有生命的,因此,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生命都是不可或缺的必然要素,然而,现代教育中出现了生命缺失的问题,因此,本人用古今对比的方式,从中华民族优秀且深厚的传统教育思想中探寻生命智慧和生命教育的思想积淀,以期能够丰富现代教育中的生命教育理念,升华教育的生命追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死智慧论文参考文献

[1].周鑫童.豁达的生死智慧——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J].北方文学.2018

[2].李娜.生命与教育——寻古探今,浅谈中国传统教育领域中的生死智慧[J].教育现代化.2018

[3].徐庆玲.现实关怀下的生死智慧[D].南京大学.2017

[4].李丕洋.略论王龙溪的生死智慧与终极关怀[J].孔子研究.2016

[5].刘志军.羊的生死智慧[J].少年文摘.2016

[6].李丕洋.略论罗汝芳的生命哲学与生死智慧——兼作对当代社会的生命终极关怀问题之反思[C].全国纪念罗汝芳诞辰5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

[7].刘志军.羊的生死智慧[J].文苑.2015

[8].陈钰婷.从黑塞作品看道家文化的生死智慧[J].牡丹.2015

[9].李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智慧及其在当代生命教育中的价值[J].宿州学院学报.2015

[10].刘蓉蓉.明代心学家钱绪山的生死智慧[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

标签:;  ;  ;  ;  ;  ;  ;  

生死智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