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上升流论文_曹公平,宋金宝,樊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长江口上升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长江口,营养盐,生态环境,数值,通量,潮流,模式。

长江口上升流论文文献综述

曹公平,宋金宝,樊伟[1](2013)在《2007年长江口邻近海域夏季上升流演变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长江口邻近海域夏季上升流强度和空间分布的变化,对渔业生产和赤潮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采用2007年6~10月高分辨率卫星遥感资料NGSST海表温度和CCMP风场,通过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和区域海洋数值模式(ROMS)研究了该海域夏季上升流的短期演变机制及其与SST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上升流强度和范围存在明显变化,是引起该海域SST异常的重要原因;风场对上升流短期演变起着关键作用,风应力旋度对局地上升流变化的影响与沿岸风应力同等重要;地形变化影响着上升流中心的分布,陡而窄的海底凸起容易在顺流侧形成较强的上升流中心,并在逆流侧诱发下降流。(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3年01期)

曹公平[2](2012)在《长江口邻近海域夏季上升流演变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上升流是近海最重要的海洋过程之一,通过垂向输运过程对海域温盐垂直结构和营养盐分布产生重要影响,是海洋渔场形成的重要动力环境,也为赤潮爆发提供条件。长江口邻近海域存在大面积上升流区域,包括浙江沿岸上升流区和长江口外海域上升流区等。因此,研究长江口邻近海域夏季上升流的形成和演变机制,对渔业生产和赤潮防治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采用2007年夏季高分辨率卫星遥感资料NGSST海表温度和CCMP风场,研究了长江口邻近海域夏季上升流强度和空间分布的演变。通过EOF分析方法研究了夏季上升流对海域内SST异常的影响,并借助ROMS数值模拟探讨了夏季上升流的短期演变机制。EOF分析结果表明,夏季上升流强度和范围存在明显变化,是引起该海域SST异常的重要原因。大气温度强迫是影响SST异常的首要因子,使SST异常呈现整体一致的趋势,而台湾暖流的入侵和地形因素使SST异常的空间变率呈现不均匀分布;风场引起的上升流是影响SST短期变化的关键因素;长江冲淡水与海水混合形成的羽状锋诱导长江口外海域形成上升流,对该区域的SST异常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潮汐运动诱导的上升流也引起SST异常,但影响较为有限。模态结果还显示,各动力因子产生的SST异常的空间分布形态与地形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运用ROMS模式模拟了长江口邻近海域多处上升流,包括浙江沿岸上升流、水下河谷附近上升流和启东附近上升流等。夏季西南风和正的风应力旋度加强了上升流的强度,是局地上升流短周期变化的关键因子,风应力旋度和沿岸风应力对上升流演变的影响具有相当的量级。潮汐运动除了通过正压效应和斜压效应诱导上升流外,还通过影响长江冲淡水的转向和扩展路径影响上升流的形成和演变;潮混合影响着长江口水下河谷附近和启东附近上升流变化,并使其呈现出天文潮运动的月周期性,而对浙江沿岸上升流影响很小。地形变化影响着上升流中心的分布位置和形态,陡而窄的海底凸起容易在其顺流侧形成较强的上升流中心,并在逆流侧诱导下降流;缓而宽的斜坡不易形成上升流中心。(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2-05-01)

韦钦胜,臧家业,战闰,李瑞香[3](2011)在《夏季长江口东北部上升流海域的生态环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6年7月18—23日对长江口东北部海域的大面调查,重点分析和探讨了长江口东北部海域的上升流现象及生态环境特征。结果显示:(1)大约在122°—123°E,32.3—33.7°N的海域范围内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下层高盐冷水抬升的现象。(2)伴随着冷水的上升运动,对DO、营养盐以及Chl.a的平面和断面分布均存在一定的影响:表层和10m层出现了与冷水区相吻合的DO低值区,表明抬升后的低氧冷水已明显影响到表层和10m层的DO分布,且各断面低氧水体的涌升也和上升流相对应;10m层,调查海域中部等值线半封闭区的高营养盐不是直接来自上层的长江冲淡水,而是源于下、底层的高盐冷水;表层和10m层,调查海域中部的Chl.a高值区与高盐冷水的位置虽然存在一定的偏离,但总体上也还是保持了一致,这同上升流对营养盐的持续供给以及其对光照条件的改善密切相关。(3)DO、营养盐和Chl.a的分布特征较好地佐证了长江口东北部海域存在上升流现象。(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1年06期)

白涛,杨德周,尹宝树[4](2009)在《夏季长江口外海区域上升流现象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Blumberg等(1996)的ECOMSED模式,对长江口外海区域夏季的上升流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模式综合考虑径流,风应力,环流,热通量和M2,S2,K1,O1四个主要分潮的作用,从而提高长江口外海区域上升流模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通过各种控制实验分析了其动力机制,进一步说明本区域影响上升流的主要因子。数值实验表明,长江口外水下河谷的南边(杭州湾口门中心东侧),上升流主要是由向北流动的台湾暖流通过底Ekman效应和陆坡的抬升共同作用产生的。夏季偏南风对长江口外水下河谷西侧上升流的产生有一定影响,但作用不大。此外,潮汐潮流对上升流的产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但在本文关注的上升流区潮作用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09年11期)

裴绍峰,沈志良[5](2008)在《长江口上升流区营养盐的分布及其通量的初步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04年5月份长江口调查资料,分析了春季长江口上升流现象及其对营养盐分布的影响;初步估算了春季上升流的营养盐通量。结果表明:在春季,低温、高盐、低溶解氧的上升流稳定存在于122°20′~123°00′E,31°00′~32°00′N海区的10m 层和底层之间,并可以涌升到10m 层以上海区。上升流为上层海区输入了丰富的 PO_4-P 和相对低浓度的 NO_3-N 和 SiO_3-si。对上升流营养盐通量的计算表明,春季上升流中磷酸盐输送通量远高于长江径流输入,可能会成为影响该海区磷酸盐分布以及浮游植物生长的一个值得关注的因素:而氮和硅营养盐则不如长江径流输入量大。(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08年09期)

白涛[6](2008)在《夏季长江口外海区域上升流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沿岸海域是上升流的多发区.渤、黄海域,东海陆架区,台湾海峡,以及南海沿岸都存在众多的上升流区.上升流有利于穿越陆架的物质输运,可以把下层海水中的营养物质带至真光层,促进浮游植物生长,为赤潮爆发提供有利条件.长江口外和浙江沿岸上升流区连续几年爆发大规模赤潮,该海域已成为我国近海赤潮严重的区域之一.同时上升流也是该海域海洋渔场形成的重要动力因子.因此,对长江口外及浙江沿岸上升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Blumberg等(1996)的ECOMSED模式,对长江口外海区域夏季的上升流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为了提高对长江口外海区域上升流模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模式综合考虑了径流,风应力,环流,热通量和M2,S2,K1,O1四个主要分潮的作用.本文首先进行控制实验,综合考虑各种动力因子,模拟长江口外南部冷水区的上升流现象,再单独考虑各个动力因子做数值实验,并对各种数值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对比来研究产生该区域上升流现象的主要原因.我们设计了3个数值实验:不考虑风应力和热通量、不考虑环流、仅考虑温盐和潮因子.方便起见,将综合考虑各种动力因子的数值模拟称作控制实验.各种实验结果的分析表明,长江口外水下河谷的南边(杭州湾口门中心东侧),上升流主要是由向北流动的台湾暖流通过底Ekman效应和陆坡的抬升共同作用产生的.夏季偏南风对长江口外水下河谷西侧上升流的产生有一定影响,但作用不大.此外,潮汐潮流对上升流的产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但在本文关注的上升流区潮作用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08-05-01)

裴绍峰[7](2007)在《长江口上升流区营养盐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东中国海赤潮灾情严重,且74.7%的赤潮集中在30°30′~32°00′N、122°15′~123°10′E的“赤潮高发区”。在研究该区赤潮成因时,长江口沿岸上升流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被一些专家观测和研究。但目前为止,针对该区营养盐动力学特征及其对叶绿素a影响的研究较少,且不系统。本文根据2004年四个季度月的调查资料,系统地探讨了长江口上升流区营养盐动力学特征;估算了上升流的营养盐通量,并和陆源输入通量进行了比较。初步探讨了上升流对该区营养盐结构和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为深入研究长江口富营养化和赤潮形成机制提供了参考。结果表明春季在122°20′~123°00′E,31°00′~32°00′N以北海域存在低温、高盐、低溶解氧的沿岸上升流。它不但可把底层高含量磷酸盐输送到10m层以上海区,而且还为上层海区输入了相对低含量硝酸盐和硅酸盐,从而改善了上层营养盐结构,使得营养盐比值接近Redfield Ratios,同时还改善了上层的透明度;从而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繁殖。夏季上升流受到强大的长江冲淡水压制,表现不如春季明显,主体水团出现在122°20′~123°00′E,31°15′~31°50′N海区10m层以下。在秋、冬季,上升流现象被更强的对流现象所掩盖,表现为台湾暖流表层水的入侵。表、底层水域不仅温、盐度分布十分接近,而且营养盐结构差异也较小。冬季台湾暖流水中的磷酸盐含量远比秋季高,与春、夏季上升流水团中磷酸盐含量接近。硝酸盐和硅酸盐含量比秋季稍高,比春、夏季上升流水团中的含量稍低。叶绿素a季节性分布表明,在春、夏季的10m层以下水域,叶绿素a受到透明度限制,含量相差不大;而在表层和10m层之间,春季叶绿素a的含量远高于夏季,说明春季的营养盐结构和自然条件更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繁荣生长。在秋季台湾暖流水影响的区域,表层叶绿素a含量较夏季稍低。而冬季该区叶绿素a含量则是最低的。对长江口上升流水团春季营养盐通量的计算结果表明,上升流水团中磷酸盐输送通量远远高于长江径流输入,是其径流通量的两倍以上,可能会成为影响该海区磷酸盐分布以及浮游植物生长的一个值得关注的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07-05-10)

朱建荣[8](2003)在《夏季长江口外水下河谷西侧上升流产生的动力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2000年8月长江口外现场观测和1997年夏季卫星遥感海表温图片分析,得出长江口外水下河谷西侧存在着上升流现象.叁维数值模式计算结果分析表明,该上升流是由斜压效应、正压效应、底Ekman效应和倾斜的地形相互作用产生的.在水下河谷北侧(长江口南槽东边),斜压效应是产生上升流的主要原因,而在水下河谷南边(杭州湾口门中心东侧),正压效应是产生上升流的主要原因.河口口外海区上升流产生的动力机制与一般沿岸和陆架上升流产生的动力机制不同.(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3年23期)

赵保仁,李徽翡,杨玉玲[9](2003)在《长江口海区上升流现象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With the vertical velocity obtained by POM for simulating the circulation in the East China Seas,the upwelling and downwelling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Mouth area are discussed. This simulation showed convincingly that upwelling exists in the area of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Mouth; and that the downwelling which exists in its southern part which separates the upwelling at the Changjiang River Mouth from the Men and Zhe coastal upwelling. This simulation showed that the upwelling at the Changjiang River Mouth is caused by interaction of the Taiwan Warm Current with the slope bottom topography; and that southwest the monsoon in summer can strengthen the upwelling at the Changjiang River Mouth and the Men and Zhe coastal upwelling.(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集刊》期刊2003年00期)

赵保仁,任广法,曹德明,杨玉玲[10](2001)在《长江口上升流海区的生态环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 1 985年 8月的调查资料 ,讨论了长江口上升流海区的生态环境特征。研究表明 ,在长江口外 ,大约在 1 2 2°2 0′— 1 2 3°1 0′E、31°0 0′— 32°0 0′N海区存在着明显的下层高盐冷水的抬升现象 ;伴随这种上升运动 ,于 5— 1 0m层 ,在上述高盐冷水区明显地存在一个低溶解氧、高营养盐区。资料表明 ,该低氧、高营养盐海水不是直接来自表层的长江冲淡水 ,而是来自深底层的变性后的台湾暖流水。分析表明 ,长江口外的浮游植物高值区的分布位置与上升流区基本一致 ,两者比较浮游植物高值区略向东南方向偏移约 1 5— 2 0km。作者认为形成这种偏离现象的原因可能与上升流中心区水温偏低有关(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01年03期)

长江口上升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上升流是近海最重要的海洋过程之一,通过垂向输运过程对海域温盐垂直结构和营养盐分布产生重要影响,是海洋渔场形成的重要动力环境,也为赤潮爆发提供条件。长江口邻近海域存在大面积上升流区域,包括浙江沿岸上升流区和长江口外海域上升流区等。因此,研究长江口邻近海域夏季上升流的形成和演变机制,对渔业生产和赤潮防治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采用2007年夏季高分辨率卫星遥感资料NGSST海表温度和CCMP风场,研究了长江口邻近海域夏季上升流强度和空间分布的演变。通过EOF分析方法研究了夏季上升流对海域内SST异常的影响,并借助ROMS数值模拟探讨了夏季上升流的短期演变机制。EOF分析结果表明,夏季上升流强度和范围存在明显变化,是引起该海域SST异常的重要原因。大气温度强迫是影响SST异常的首要因子,使SST异常呈现整体一致的趋势,而台湾暖流的入侵和地形因素使SST异常的空间变率呈现不均匀分布;风场引起的上升流是影响SST短期变化的关键因素;长江冲淡水与海水混合形成的羽状锋诱导长江口外海域形成上升流,对该区域的SST异常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潮汐运动诱导的上升流也引起SST异常,但影响较为有限。模态结果还显示,各动力因子产生的SST异常的空间分布形态与地形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运用ROMS模式模拟了长江口邻近海域多处上升流,包括浙江沿岸上升流、水下河谷附近上升流和启东附近上升流等。夏季西南风和正的风应力旋度加强了上升流的强度,是局地上升流短周期变化的关键因子,风应力旋度和沿岸风应力对上升流演变的影响具有相当的量级。潮汐运动除了通过正压效应和斜压效应诱导上升流外,还通过影响长江冲淡水的转向和扩展路径影响上升流的形成和演变;潮混合影响着长江口水下河谷附近和启东附近上升流变化,并使其呈现出天文潮运动的月周期性,而对浙江沿岸上升流影响很小。地形变化影响着上升流中心的分布位置和形态,陡而窄的海底凸起容易在其顺流侧形成较强的上升流中心,并在逆流侧诱导下降流;缓而宽的斜坡不易形成上升流中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长江口上升流论文参考文献

[1].曹公平,宋金宝,樊伟.2007年长江口邻近海域夏季上升流演变机制研究[J].海洋科学.2013

[2].曹公平.长江口邻近海域夏季上升流演变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

[3].韦钦胜,臧家业,战闰,李瑞香.夏季长江口东北部上升流海域的生态环境特征[J].海洋与湖沼.2011

[4].白涛,杨德周,尹宝树.夏季长江口外海区域上升流现象的数值研究[J].海洋科学.2009

[5].裴绍峰,沈志良.长江口上升流区营养盐的分布及其通量的初步估算[J].海洋科学.2008

[6].白涛.夏季长江口外海区域上升流的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

[7].裴绍峰.长江口上升流区营养盐动力学[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

[8].朱建荣.夏季长江口外水下河谷西侧上升流产生的动力机制[J].科学通报.2003

[9].赵保仁,李徽翡,杨玉玲.长江口海区上升流现象的数值模拟[J].海洋科学集刊.2003

[10].赵保仁,任广法,曹德明,杨玉玲.长江口上升流海区的生态环境特征[J].海洋与湖沼.2001

论文知识图

为正压条件下,长江口上升流断面分...风生上升流试验夏季对马暖流构成的示意图(郭炳火等,...5m层溶解氧平面分布(ml/L)10m层营养盐水平分布(mg/m3)模式得到的标准结果(a)和去掉长江冲淡...

标签:;  ;  ;  ;  ;  ;  ;  

长江口上升流论文_曹公平,宋金宝,樊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