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张爱玲翻译作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女性主义思想,翻译理论,翻译策略,《老人与海》
张爱玲翻译作品论文文献综述
江珊[1](2017)在《张爱玲翻译作品的女性主义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爱玲以其巨大的创作成就使得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代替,一直以来,张爱玲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颇受广大学者的关注,学者们更多的是对她文学作品的研究,相对说来,对她的翻译作品的研究不多。本研究以女性主义思想及翻译理论为基础,以张爱玲的译作《老人与海》为例,通过对原文和译文的对比,研究张爱玲翻译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思想。本研究具体探讨以下研究问题:1)张爱玲译作《老人与海》中运用了哪些翻译策略实现其些女性主义思想的?2)作为一名女性译者,张爱玲的女性主义思想有何特点?本研究结果发现如下:1.张爱玲在《老人与海》译作过程中采用了加注前言、增补以及“劫持”的翻译策略来干预文本,目的在于强调女性的存在和消除翻译研究和实践中的性别歧视。她对原文文本的干预实践很好地体现出其女性主义思想,用前言揭露原始文本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并提倡男女平等;采用增补策略处理原文文本中涉及性别和女性身份的词语;利用“劫持”策略避免译本中出现过多的男性词语。最后,在译本中赞美女性形象以及经常选用女性专用词汇和表达方式等也表现出她的女性主义倾向。2.作为一名女性译者,张爱玲的女性主义思想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首先,西方女性译者通过干预和改写原文来强调她们的角色,而张爱玲主要详细描述其女性主义立场。其次,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主张女性译者应该成为翻译活动的主体,有话语权,并使用女性防御策略来操控和彰显其女性身份和译者身份的主体性。与西方女性主义相比,张爱玲的女性主义稍显温和,因为她不喜欢为了彰显女性主体地位而故意操控原文,她想维持的是一种男性话语和女性话语之间的协调。最后,张爱玲总是在不断追求一个男人与女人之间完全和谐的对话,她试图建立一个平等的两性关系。张爱玲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文学作家,更是一位伟大的女性翻译家,她是女性的“代言人”,尤其是她译作中所体现的独特的女性主义思想值得研究和借鉴。(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7-10-20)
杨娓[2](2017)在《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张爱玲的自译作品《金锁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能够娴熟地运用双语写作,并在两种语境读者中均获得较高声誉的一位作家。她在从事中、英文创作的同时,还进行文学翻译,翻译了大量的美国文学作品,向中国读者介绍优秀的异域文化;同时,她也把自己和中国其他作家的作品翻译成英文,推介给国外读者。英文版《金锁记》在张爱玲的一部自译作品。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闻名,是张爱玲小说中文化内蕴最为丰富的一部作品。张爱玲倡导自译,认为只有作者自己才能更好地表现原作韵味和意旨,恰如其分地将它传译给目的语读者。本文以张爱玲的自译作品《金锁记》为研究对象,从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探讨张爱玲如何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采用何种翻译策略,揭示以译者为中心地位的翻译适应选择论对《金锁记》翻译的指导意义,为张爱玲自译作品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切入点。胡庚申认为,翻译活动就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不断适应和在翻译生态环境中做出选择的过程。译者在翻译前要适应以原文和源语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在翻译过程中要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叁个层面作出适应性选择,并进行适当的转换。本文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探讨张爱玲在自译《金锁记》时对翻译生态环境所作的选择性适应,包括张爱玲对自身需要的适应、对能力的适应和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文章进而分析张爱玲在自译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叁维转换的翻译方法,即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译者如何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翻译适应选择论用来解读张爱玲的自译作品《金锁记》具有可行性和指导意义。从这一新的角度诠释张爱玲的自译《金锁记》可以得出,张爱玲在翻译过程中尊重原文本,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且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叁维转换,以确保《金锁记》英译本的可读性,从而推动中国作品走向世界。(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徐洁[3](2016)在《自译作品的翻译策略——以张爱玲《金锁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张爱玲是现代着名的文学作家。但是在她的文学生涯中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角色---自译。她除了翻译西方文学作品以外,还将更多的尽力放在翻译自己的文学作品上,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翻译策略。本文拟以《金锁记》及其英译本the Golden Cangue为例,研究张爱玲的翻译策略及翻译思想,分析张爱玲的异化翻译策略。(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艾涵[4](2015)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张爱玲自译作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名重要的女性双语作家,张爱玲有着非常鲜明的女性主义倾向,这不仅体现在其文学作品中,也在她的翻译作品中呈现。她将自己的众多作品翻译成相应中文或英文,形成了翻译界独特的自译现象。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基础,通过具体分析张爱玲自译作品中女性主义翻译策略的应用:写前言或脚注,增补以及劫持,来探讨她的女性主义翻译思想。(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15年07期)
胡晴文[5](2014)在《张爱玲自译作品《金锁记》的翻译伦理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作家兼翻译家,张爱玲本人及其作品近年来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不菲的成绩。该文欲从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视角出发,对张爱玲的自译作品《金锁记》中体现的翻译伦理观进行解读。(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4年23期)
李荣花[6](2014)在《基于女权主义翻译理论谈张爱玲的翻译作品》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爱玲是我国现代着名女作家,她的作品在我国20世纪文学史上拥有重要的地位。文章从女性主义的翻译理论角度对张爱玲的翻译小说进行重新审视,从关注女性、还原女性原作形象、增补和强化女性形象叁个方面入手,探寻张爱玲自译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意识。(本文来源于《新乡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范青[7](2014)在《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张爱玲翻译作品风格及策略——以张爱玲英译作品《怨女》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翻译理论研究经历了文化转向。翻译理论研究依托新的载体结合体——翻译和性别,为该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也从性别角度支撑了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发展。在翻译过程和译文中,女性主义译者的译者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和策略或讽刺或幽默的凸显译者的性别身份和性别意识。张爱玲创作了大量的翻译作品,不仅有传统的语际翻译,还有个人作品的自译。她是翻译领域具有鲜明主体身份的译者,她的翻译作品的研究面广泛,可研究价值高。本文试图以张爱玲的自译作品《怨女》为研究文本,以女性主义翻译策略为研究方法,还来探讨张在作品中采用翻译干预手段来达到女性意识的目的,追求女性主体认知的过程。(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4年20期)
吴倩琰[8](2014)在《从文化翻译的角度分析张爱玲的自译作品—《金锁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为基础,用王东风的文化缺省和补偿理论总结《金锁记》中文化因素的翻译,并探究张爱玲使用这些翻译策略的原因。在理论部分,本文介绍了以苏珊·巴斯奈特为代表的文化翻译理论,指出翻译要重视文本内和文本外的文化因素。针对文本内文化因素的翻译方式,本文介绍了王东风的文化缺省和补偿理论。在背景知识部分,本文介绍了张爱玲对《金锁记》的几次改写经历和《金锁记》的语言特色。在文本分析部分,本文首先从四个方面分析张爱玲对《金锁记》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它们分别为:称谓和专有名词,颜色词,习语、口语和方言词以及拟声词和迭音词。总结发现,张爱玲运用最频繁的翻译策略依次为直译、归化和音译,即使在使用归化的手段时,张爱玲也会进行一些微调,使译入语呈现源语里特有的文化内涵。从文本外文化因素来考察,使用这样的翻译策略有其内在原因,分别为:赞助人意愿、当时的文学潮流和《金锁记》之前的改写版本不成功对作者产生的影响。通过分析,笔者得出结论:张爱玲在翻译《金锁记》时,受到了文本内和文本外双重文化因素的影响。从中得出启示:在跨文化交流中,要成功实现文化的沟通,需要重视这两方面的因素,才能够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4-05-25)
刘丽彬[9](2013)在《张爱玲自译作品《怨女》及其翻译策略探析—主体性与受众关照的和谐统一》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爱玲是少数能够娴熟运用双语进行写作,并坚持翻译自己作品的作家,自译活动贯穿了张爱玲的整个写作生涯,涉及其散文、短篇小说及中篇小说。重视实践的张爱玲,虽然没有留下系统的翻译理论,但从她的相关散论及译作中可以归纳出她的翻译见解和态度。许多学者均对张爱玲自译作品展开研究,但对其在自译活动中充分展现的主体性这一似乎不言而喻的问题可以带给我们的思考却鲜有人问津,其以受众为主要考虑的翻译特色也有待进一步认识。本文选取张爱玲的《怨女》为研究个案。这是由张爱玲用英文写作(也是一种翻译),后译回母语的一部较少被自译研究涉及的作品。探讨在自译这种特殊而自成一格的翻译活动下,译者主体性在张爱玲自译活动中的重现及其以受众为中心的翻译特色。结合相关理论,在对该自译作品及其翻译策略进行描述、分析的基础上,窥出张爱玲如何灵活充分利用自译这一特殊优势,做到了译者主体性与受众中心化的和谐统一。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在把握好自译所赋予译者的高度自由特权下,充分考虑到受众因素,自译不仅能为译者带来优势,也让读者能够深入体会原作的精髓所在;同时,自译活动中主体性的充分展示也对一般意义的他译者如何掌握好译者主体性的“度”具有警示作用。再者,本文对完善张爱玲的自译研究也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期刊2013-12-01)
廖芬芳[10](2012)在《从文化翻译观看张爱玲自译作品《金锁记》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及其影响,他们把翻译活动不再仅仅看作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活动,他们认为翻译也是文化的转换和交流。本文主要以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为理论指导,以张爱玲自译作品《金锁记》中的文化负载词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张爱玲在其自译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以及自译与他译之间的异同,来分析其策略选择的出发点以及是否与文化翻译观相一致。通过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张爱玲在处理其《金锁记》英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时,翻译策略的选择是在考虑中西两种文化异同的基础上,注重读者的接受程度和跨文化交际因素。她对富含中国传统文化、与“青色”有关的颜色词的翻译极其讲究,试图通过逐字翻译与微调、借用等策略来达到最贴切的对等。此外,她对中国特色的四字成语的翻译也非常灵活,时而直译时而意译又时而借用,让人在读其译本时,感觉不出这是本译作,而像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地道的当地人创作出来的一本小说。事实上,张氏对文化负载词的处理策略基本上与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的理论原则相符合,尽管张在自译《金锁记》时,翻译界还未曾有人系统提出文化翻译理论。张爱玲不愧为一位有才情的作家,有远见的译者。她虽然很少就翻译方面提出系统的理论,但是她的翻译作品无不透出她独特的翻译见解以及娴熟的双语驾驭能力。(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张爱玲翻译作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能够娴熟地运用双语写作,并在两种语境读者中均获得较高声誉的一位作家。她在从事中、英文创作的同时,还进行文学翻译,翻译了大量的美国文学作品,向中国读者介绍优秀的异域文化;同时,她也把自己和中国其他作家的作品翻译成英文,推介给国外读者。英文版《金锁记》在张爱玲的一部自译作品。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闻名,是张爱玲小说中文化内蕴最为丰富的一部作品。张爱玲倡导自译,认为只有作者自己才能更好地表现原作韵味和意旨,恰如其分地将它传译给目的语读者。本文以张爱玲的自译作品《金锁记》为研究对象,从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探讨张爱玲如何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采用何种翻译策略,揭示以译者为中心地位的翻译适应选择论对《金锁记》翻译的指导意义,为张爱玲自译作品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切入点。胡庚申认为,翻译活动就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不断适应和在翻译生态环境中做出选择的过程。译者在翻译前要适应以原文和源语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在翻译过程中要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叁个层面作出适应性选择,并进行适当的转换。本文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探讨张爱玲在自译《金锁记》时对翻译生态环境所作的选择性适应,包括张爱玲对自身需要的适应、对能力的适应和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文章进而分析张爱玲在自译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叁维转换的翻译方法,即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译者如何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翻译适应选择论用来解读张爱玲的自译作品《金锁记》具有可行性和指导意义。从这一新的角度诠释张爱玲的自译《金锁记》可以得出,张爱玲在翻译过程中尊重原文本,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且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叁维转换,以确保《金锁记》英译本的可读性,从而推动中国作品走向世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张爱玲翻译作品论文参考文献
[1].江珊.张爱玲翻译作品的女性主义思想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7
[2].杨娓.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张爱玲的自译作品《金锁记》[D].湖南师范大学.2017
[3].徐洁.自译作品的翻译策略——以张爱玲《金锁记》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
[4].艾涵.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张爱玲自译作品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5
[5].胡晴文.张爱玲自译作品《金锁记》的翻译伦理解读[J].海外英语.2014
[6].李荣花.基于女权主义翻译理论谈张爱玲的翻译作品[J].新乡学院学报.2014
[7].范青.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张爱玲翻译作品风格及策略——以张爱玲英译作品《怨女》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4
[8].吴倩琰.从文化翻译的角度分析张爱玲的自译作品—《金锁记》[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
[9].刘丽彬.张爱玲自译作品《怨女》及其翻译策略探析—主体性与受众关照的和谐统一[D].福州大学.2013
[10].廖芬芳.从文化翻译观看张爱玲自译作品《金锁记》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