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城市环境论文-孙芳

山地城市环境论文-孙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山地城市环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山地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

山地城市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孙芳[1](2019)在《山地城市边缘区的人居环境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山地城市的无序扩张加剧了边缘区的人居环境问题,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本文通过文献梳理总结了山地城市边缘区在山地和边缘区双重属性迭加下的人居环境特征,提出生态、软环境、硬环境叁个方面的人居环境问题,并进行深刻剖析,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以提升边缘区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山地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2019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期刊2019-08-27)

胡佳歆,左力[2](2018)在《西南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提升策略研究——以习水中心城区城市设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时期城市的转型发展,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成为当前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关注焦点,西南山地中小城市也日益发展为我国城市建设活动的重点区域。本文从城市设计视角出发,通过对公共空间环境品质相关研究的总结,针对我国西南山地中小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现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其环境品质提升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交通环境和社会活动四个方面。以习水中心城区城市设计为例,从上述四个方面,提出城市开敞空间梳理、城市特征风貌更新、城市慢行系统升级、城市事件活动策划四项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策略,和远近分期的策略实施路径。通过具有在地性的提升路径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品质,营造高品质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期刊2018-11-24)

蔡智,韩贵锋[3](2018)在《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的地表热环境效应——基于LCZ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城市高温的强度、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和覆盖范围屡创新高,热舒适性已成为影响大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典型山地城市并有"火炉"之称的重庆市渝中区为例,分析城市空间形态指数与地表温度之间的相关性关系及其作用机理,参考Local Climate Zone(LCZ)方案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分类,旨在引导改善城市热环境的规划设计与优化调控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容积率、建筑密度、下垫面不透水面率、平均高度4个形态指数与地表温度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天空开阔度与地表温度之间呈显着负相关,迎风面积指数与地表温度之间没有显着的相关性关系。在城市空间形态类型方面,建设用地比自然地表温度更高。紧凑类型比开放类型地表温度更高,并且表现出低层>中层>高层的趋势。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通过合理的用地布局,将低层空间让位于绿地、水体等自然要素,建筑向竖向高层发展;在相同建设强度的情况下,高层低密度城市形态更有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高热舒适性。(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赵丽,张丹,敖亮,王龙,王野[4](2018)在《山地城市景观水体水环境问题分析及对策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山地城市依山而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环境要素构成了独特的山地特征。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及人居环境不断提高的追求,城市景观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问题备受关注,景观水体治理工作亟待开展。本文以重庆市主城建成区内56个山地湖库为对象,从水质现状、富营养化状态、内源污染、生态环境健康等角度剖析了现存的水环境问题,分析了成因,提出了针对外源污染和内源污染的控制措施,以满足对城市景观水体水质改善的要求。(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期刊2018-08-03)

施玉洁[5](2018)在《环境行为视角的山地城市梯街空间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梯街空间作为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对于构建山地城市的步行网络,营造日常生活的公共场所,彰显山地城市的地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从现状来看,山地城市梯街空间正面临着人性化尺度缺失、空间利用自发性、公共活动缺乏引导等问题。因此,旧城更新背景下,对山地城市梯街空间的优化,不仅需要改善空间的整体品质,同时也需要考虑人们的生活、交往、文化等需求,以提升梯街空间的利用率和公共活力。本文关注梯街空间的物质环境和人们的行为活动。由于环境行为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因此,本文从环境行为的视角,以环境行为学为理论基础,结合实地调研,分析了山地城市梯街空间的环境构成和行为特征。此外,针对梯街空间的现状问题,提出了具体的优化策略和方法。本文的研究力求改善梯街空间的物质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品质,提升梯街空间的公共活力。一方面,为梯道空间的相关研究作理论补充;另一方面,为梯街空间的优化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对山地城市梯街空间的研究主要包含基础性研究、解析性研究、现状与策略研究这叁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性研究,包含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研究梯街空间的背景和意义,界定了研究范围和相关概念,阐述了目前在街道空间、梯道空间、环境行为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且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内容与框架。第二章引入了环境行为学理论,概括了环境行为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指出了环境行为理论与山地城市梯街空间研究的契合点。第二部分是解析性研究,包含第叁章和第四章。第叁章从环境的角度提出了梯街空间的构成要素(物质层面——立体路径、建筑边界、多层次节点、环境设施,非物质层面——生活情景),分析了山地城市梯街空间的形成因素、总体特征、视觉图景和空间尺度。第四章在建兴坡、张家花园这两处典型案例的行为活动调研分析基础上,结合渝中半岛其它梯街空间的调研情况,从行为的角度分析了人们在山地城市梯街空间中的活动需求、行为类型和活动内容,提出了六种行为特性及其对应的活动介质(流动性与路径空间、间歇性与停驻空间、互动性与立体空间、依靠性与“边角”空间、复合性与弹性空间、趣味性与情景空间),并且进一步分析了影响人们行为活动的因素,强调物质环境与行为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第叁部分为现状问题和优化策略研究,包含第五章和第六章。第五章根据实地调研从空间环境层面和空间行为层面详细阐述了山地城市梯街空间的现状问题。第六章针对梯街空间的现状问题,结合环境与行为的解析性研究,以及环境行为学的相关内容,提出了环境行为视角的梯街空间优化原则、策略和方法。其中,优化原则包含环境可意象性、活动可参与性、延续历史文化这叁大原则,优化策略包含路径贯通、节点优化、边界协调、微环境营造、文化彰显和活动引导这六个方面的多种优化方法。总之,本从从环境行为的视角研究山地城市梯街空间,不仅研究了梯街空间的环境构成和行为活动,力求为梯道空间的理论研究作补充,而且针对现状问题提出了山地城市梯街空间的优化策略,力求为其建设实践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5-01)

邓聪,王健,向峰,邱飞[6](2017)在《典型高原山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平台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空气质量预报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用于为公众提供空气质量预报信息、评估城市空气质量,为污染控制战略、动态环境管理以及决策制定提供支持。研究对国内外环境空气质量预报现状进行了回顾,以云南省为例提出了高原山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体系建设的整体思路,针对系统建设现状,提出了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监测》期刊2017年05期)

苏媛,赵秦枫,籍浩然[7](2017)在《北方山地城市物理环境与城市形态的耦合关系研究——以大连市高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及建筑的高速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建筑物理环境。本文通过研究北方典型山地城市区域形态与城市气候环境的关系,依据国内外城市物理环境理论,结合大连市高新区不同用地属性地块的实测调研,分析影响城市物理环境的重要因素,并探讨城市总体布局、街区布局与下垫面因素对城市物理环境的影响,为城市的规划改造和物理环境的改善提出参考性意见。(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7年24期)

徐云开,黄钰[8](2017)在《山地城市人居环境空间演变与美学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山地作为古代文明的宝库在地域文化的发展和延续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山地城市空间的层次性和立体美形成了独特的山地城市人文风貌。现代山地城市空间在浮躁价值追求和审美盲从的影响下逐渐变得拥挤和杂乱,其发展面临形、意、象叁个方面的困境,现代山地城市人居环境空间规划应结合传统美学思想和现代审美意识,致力于构建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宜居的山地空间艺术。(本文来源于《四川戏剧》期刊2017年04期)

赵宇[9](2017)在《基于步行环境需求的山地城市绿道选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绿道作为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稳定、提供户外开敞空间、连接游憩资源、缓解交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基础设施,越来越受到城市建设者的青睐,从国外绿道实践经验引入中国,到珠叁角、浙江等省域绿道建设的开展,再到成都市、武汉市等城市绿道的投入使用,绿道建设在国内的城市规划中已经占有一席之地。在地形环境条件特殊的山地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与日俱增,狭窄的道路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每日的交通拥堵情况如今在大城市已经在逐步改善,而这样的现象却越来越多出现在山地城市。在这样一个发展背景下,山地城市绿道的建设尤为重要。而步行是一种健康、基本的出行方式,在地形起伏变化的山地城市,步行出行更是占了一半以上的比例,同时,城市绿道的使用对象主要为城市居民,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步行使用环境,是绿道建设者需要深入研究和考虑的问题。绿道选线是绿道建设的关键和决策环节,选线不仅需要综合考虑到城市的生态、交通等问题,更应从人的需求角度出发,对绿道的选线环节进行研究,不仅能体现城市“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而且能更好地被居民所接受和使用,引导居民以步行交通作为出行方式的首选。对绿道系统规划的重视,即需要重点对绿道选线的重视,并且需要具有针对性。平原城市绿道的建设成功,对于山地城市而言只能借鉴,而不能直接仿制。山地城市的限制性和特殊性因素较多,在研究过程中不仅要研究步行者对步行环境的需求,更要研究山地城市的特殊性。本文在回顾国外绿道的发展及实践经验,国内绿道选线的理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城市绿道选线方法和步行环境关系的分析,为山地城市绿道选线方法建立一个可能性。接着步行环境需求理论为基础,从步行通行和安全、行为和心理、审美和情感叁个方面的需求,结合对以重庆主城区绿道为代表的山地城市绿道的步行环境进行了调研,在调研过程中从步行环境需求的角度总结出步行环境选线的共性和山地城市绿道选线的特殊性需求。然后从步行环境的需求和山地城市的特殊性出发,为山地城市绿道步行环境选线提出了一套需求要素,构建以3个需求层次一级指标、9个需求性二级指标和20个需求要素叁级指标,其中包含了14个步行需求要素和6个山地城市特殊性要素,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需求指标进行专家和居民打分,得出一套选线的模型。而后此作为理论依据,对重庆江北区的绿道潜在路径进行打分评价,用实例以验证文章的实践意义。最后为本文研究的不足予以提出,并希望在日后有所改善和进步。(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5-17)

刘媛[10](2017)在《山地城市临街型公共建筑入口环境景观设计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临街型公共建筑扎根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时时刻刻都与城市道路保持着物质能量的交换。其入口环境在城市中占据着大量用地,是联系公共建筑与城市的纽带,它既服务于公共建筑,又是城市街道空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山地城市中的公共建筑与道路连接的方式因地形的变化而妙趣横生,产生很多巧妙的空间组织,也滋生不少零碎的角落空间,形成了千变万化的临街型入口环境。但人们将临街型入口环境视为建筑附属物的理念已根深蒂固,一些粗暴地解决地形的方式以及诸多自私化、不人性化的设计造成了大量低利用率的空间及粗制滥造的景观,导致了公共环境的公共服务性差等城市问题。通过对国内外不同的山地城市临街型公共建筑进行资料收集与分析,初步按公共建筑与所临道路的相对高度将临街型入口环境分为抬升式入口环境、下沉式入口环境、平地式入口环境、复合式入口环境四种不同类型。其中抬升式入口又包含平行抬升式与交叉抬升式;下沉式入口包含平行下沉式与交叉下沉式;平地式入口包含水平平地式与倾斜平地式;复合式入口包含单面复合式、转角复合式与相对复合式。简要阐明了各类入口环境景观的空间特征。并归纳出临街型入口环境的功能特征、景观特征、使用人群特征等。对重庆主城区不同类型的临街型入口共43处的环境现状、高差处理、交通组织、利用现状方面进行调查记录,归纳得出临街型入口环境普遍的平面布局形式主要为:人行道拓宽型、外侧通道型、内侧通道型、内外通道型4种类型。不同类型入口的通行界面也包含不同的高差处理模式,从断面上看,抬升式与下沉式入口的通行界面的高差处理模式主要为:坡道型、外侧梯道型、内侧梯道型、梯道分布型、侧入型5类;平地式入口的通行界面的高差处理模式主要为:水平型、倾斜型、退阶型、台地型4类。景观界面的处理方法则包含:植物、水体、景墙、雕塑、活动设施、基础设施等。并对重庆市公共建筑入口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出城市街道功能空间与公共建筑功能空间的不和谐、景观破碎化、景观设计不合理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最后,对山地城市临街型公共建筑入口的环境问题进行探讨,初步提出山地城市临街型公共建筑入口环境景观的自上而下的规划设计策略。指出四种宏观角度下的设计思维方式,分别为:1、串珠式的城市空间设计思维方式(入口空间公共化);2、空间分配前置的设计思维方式(步行空间连续化);3、一体化的城市景观设计思维方式(道路景观整体化);4、与时俱进的入口景观设计思维方式(环境景观品质化),这四种思想对设计不同类型的入口环境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并分别针对抬升式、下沉式、平地式、复合式入口环境各自特点提出了不同的设计策略。(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5-16)

山地城市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新时期城市的转型发展,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成为当前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关注焦点,西南山地中小城市也日益发展为我国城市建设活动的重点区域。本文从城市设计视角出发,通过对公共空间环境品质相关研究的总结,针对我国西南山地中小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现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其环境品质提升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交通环境和社会活动四个方面。以习水中心城区城市设计为例,从上述四个方面,提出城市开敞空间梳理、城市特征风貌更新、城市慢行系统升级、城市事件活动策划四项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策略,和远近分期的策略实施路径。通过具有在地性的提升路径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品质,营造高品质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山地城市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1].孙芳.山地城市边缘区的人居环境问题研究[C].2019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2019

[2].胡佳歆,左力.西南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提升策略研究——以习水中心城区城市设计为例[C].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2018

[3].蔡智,韩贵锋.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的地表热环境效应——基于LCZ的视角[J].山地学报.2018

[4].赵丽,张丹,敖亮,王龙,王野.山地城市景观水体水环境问题分析及对策措施[C].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2018

[5].施玉洁.环境行为视角的山地城市梯街空间优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8

[6].邓聪,王健,向峰,邱飞.典型高原山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平台设计[J].中国环境监测.2017

[7].苏媛,赵秦枫,籍浩然.北方山地城市物理环境与城市形态的耦合关系研究——以大连市高新区为例[J].城市建筑.2017

[8].徐云开,黄钰.山地城市人居环境空间演变与美学困境[J].四川戏剧.2017

[9].赵宇.基于步行环境需求的山地城市绿道选线研究[D].西南大学.2017

[10].刘媛.山地城市临街型公共建筑入口环境景观设计探究[D].西南大学.2017

标签:;  ;  ;  

山地城市环境论文-孙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