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光细菌毒性检测仪,包括前机壳、后机壳、显示屏、按键板、电路板、采集套管、采集座、试管盖和封口盖;前机壳通过螺钉与后机壳连接;前机壳上设置有按键孔、屏幕孔,显示屏镶嵌在屏幕孔上且与电路板电连接;按键板上设置有按键穿过按键孔,且按键板后端与电路板上设置的感应器紧贴,按键板上设置有凹槽放置在显示屏后端;显示屏、按键板和电路板通过螺钉固定在前机壳上;采集座固定在前机壳底部与电路板电连接,采集套管一端连接采集座,一端连接试管盖,三者形成第一密封腔放置在检测仪内部,试管盖上方为封口盖,封口盖、前机壳与后机壳连接形成第二密封腔;本检测仪便于携带、密封性好、适用于户外检测。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发光细菌毒性检测仪,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机壳、后机壳、显示屏、按键板、电路板、采集套管、采集座、试管盖和封口盖;所述前机壳通过螺钉与后机壳连接;前机壳上设置有按键孔、屏幕孔,显示屏前端镶嵌在屏幕孔上且与电路板电连接;按键板上设置有按键穿过按键孔,且按键板后端与电路板上设置的感应器紧贴,按键板上设置有凹槽放置在显示屏后端;所述显示屏、按键板和电路板均通过螺钉固定在前机壳上;所述采集座固定在前机壳底部并与电路板电连接,采集套管一端连接采集座,采集套管另外一端连接试管盖,所述采集套管、采集座和管盖之间形成第一密封腔并放置在机壳内部,试管盖上方放置封口盖,所述封口盖设置有凹槽,通过与前机壳和后机壳上设置的凸轨配合,封口盖、前机壳与后机壳连接形成第二密封腔。
设计方案
1.一种发光细菌毒性检测仪,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机壳、后机壳、显示屏、按键板、电路板、采集套管、采集座、试管盖和封口盖;所述前机壳通过螺钉与后机壳连接;前机壳上设置有按键孔、屏幕孔,显示屏前端镶嵌在屏幕孔上且与电路板电连接;按键板上设置有按键穿过按键孔,且按键板后端与电路板上设置的感应器紧贴,按键板上设置有凹槽放置在显示屏后端;所述显示屏、按键板和电路板均通过螺钉固定在前机壳上;所述采集座固定在前机壳底部并与电路板电连接,采集套管一端连接采集座,采集套管另外一端连接试管盖,所述采集套管、采集座和管盖之间形成第一密封腔并放置在机壳内部,试管盖上方放置封口盖,所述封口盖设置有凹槽,通过与前机壳和后机壳上设置的凸轨配合,封口盖、前机壳与后机壳连接形成第二密封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细菌毒性检测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采集套管上设有凹槽,机壳上设有平行于采集套管的凸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细菌毒性检测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采集座上设置有圆形凸起感应器,所述圆形凸起感应器插入采集套管的内孔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细菌毒性检测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采集座上圆形凸起感应器直径与采集套管中内孔直径相同。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细菌毒性检测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机壳上设置有半椭圆体,半椭圆体上设置有与后机壳平行的贯穿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细菌毒性检测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半椭圆体上设置有方形窗孔。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细菌毒性检测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机壳上设置有方形缺口,封口盖为L型,通过L型封口盖短边覆盖方形缺口。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细菌毒性检测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试管盖为L型,采集套管设置有凹槽与L型试管盖的短边配合。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细菌毒性检测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机壳上设置有定位销,后机壳上设置有销孔。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仪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光细菌毒性检测仪。
背景技术
发光细菌是一类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能够发射可见荧光的细菌,这种可见荧光波长在450~490nm之间,在黑暗处肉眼可见。目前,全世界已命名的发光细菌有以下几种①属于异短杆菌属的有发光异短杆菌;②属于发光杆菌属的有明亮发光杆菌和鳆发光杆菌;③属于希瓦氏菌属的有羽田希瓦氏菌;④属于弧菌属的有哈维氏弧菌、美丽弧菌生物型I、费氏弧菌、火神弧菌和东方弧菌。霍乱弧菌和地中海弧菌中的某些菌株有发光现象,曾有报道易北河弧菌有发光现象,后将其重新分类归入霍乱弧菌。另外,中国学者分离到一株淡水发光细菌命名为青海弧菌。在以上发光细菌中,异短杆菌和青海弧菌属于淡水发光细菌,其它都是海洋细菌。发光细菌主要分布于海洋环境中。发光机理的研究表明,不同种类的发光细菌的发光机理是相同的,是由特异性的荧光酶(LE)、还原性的黄素(FMNH2)、八碳以上长链脂肪醛(RCHO)、氧分子(O2)所参与的复杂反应,大致历程如下:FMNH2+LE→FMNH2·LE+O2→LE·FMNH2·O2+RCHO→LE·FMNH2·O2·RCHO→LE+FMN+H2O+RCOOH+光,概括的说就是,还原性的黄素和八碳以上长链脂肪醛被氧分子氧化,产生的能量并不被生物体储存,而是通过光的形式释放出来,其反应同时释放出最大发光强度在450-490nm波长处的蓝绿光。其中三步反应产生三种中间产物,寿命极短,很难分离出来。发光细菌的鉴定方法:一、直接用肉眼观察是否发出蓝绿色的光。二、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发出的光波长是否在450nm~550nm之间。三、用革兰氏试剂染色后镜检看是否为红色。
由于发光细菌的发光强度与某些污染物的浓度呈较好的线性关系,能够稳定、快速地反映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变化;而且检测时间短(在5~15min)、灵敏度高(细胞基本物质代谢受到影响前发光反应先被抑制),海洋发光细菌的发光特性与环境中有毒污染物的毒性有关,可用于毒物的检测。
目前市面上的发光细菌毒性检测仪在使用上存在以下缺陷:此类检测仪体积较大,不方便携带,且发光细菌对光的敏感度极强,目前应用于户外环境的该类检测仪密封性不强,在检测过程中容易受外界光的影响,进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便于携带、密封性好、适用于户外检测的发光细菌毒性检测仪。
为实现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光细菌毒性检测仪,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机壳、后机壳、显示屏、按键板、电路板、采集套管、采集座、试管盖和封口盖;所述前机壳通过螺钉与后机壳连接;前机壳上设置有按键孔、屏幕孔,显示屏前端镶嵌在屏幕孔上且与电路板电连接;按键板上设置有按键穿过按键孔,且按键板后端与电路板上设置的感应器紧贴,按键板上设置有凹槽放置显示屏后端;所述显示屏、按键板和电路板均通过螺钉固定在前机壳上;所述采集座固定在前机壳底部并与电路板电连接,采集套管一端连接采集座,采集套管另外一端连接试管盖,所述采集套管、采集座和管盖之间形成第一密封腔并放置在机壳内部,试管盖上方设置有封口盖,所述封口盖设置有凹槽,通过与前机壳和后机壳上设置的凸轨配合,封口盖、前机壳与后机壳连接形成第二密封腔。
优选的,所述采集套管上设有凹槽,前机壳上设有平行于采集套管的凸轨,使采集套管稳定的固定在前机壳上。
优选的,所述采集座上设置有圆形凸起感应器,插入采集套管的内孔中,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圆形凸起感应器直径与采集套管内孔直径相同,使采集套管和采集座与试管盖形成第一密封腔。
优选的,所述后机壳上设置有半椭圆体,所述半椭圆体上有与后机壳平行的贯穿孔,进一步优选的,半椭圆体上设置有方形窗孔,便于安装手腕带。
优选的,所述前机壳上设置有方形缺口,所述封口盖为L型,通过L型封口盖短边封闭缺口,从而提高密封性。
优选的,所述试管盖为L型,采集套管设置有凹槽与L型试管盖的短边配合,从而提高密封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发光细菌毒性检测仪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光细菌毒性检测仪便于携带、密封性好。通过将采集座设置机壳底部,同时在采集座与采集套管一端连接,采集套管另一端与试管盖连接,三者形成第一密封腔放置在检测仪内部,封口盖上凹槽与前机壳和后机壳上凸轨配合封闭检测仪形成第二密封腔,从而使得外界光线难以进入检测仪内,避免实验结果受到影响;同时检测仪内部各组件排布紧凑,设置合理,有效的减小了此种检测仪体积,且后机壳上设置有半椭圆体用于安装手腕带,使得此种发光细菌毒性检测仪便于携带。
本实用新型便于携带、密封性好、适用于户外检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爆炸图的前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爆炸图的后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爆炸图的局部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前机壳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封口盖、试管盖、采集套管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板、按键板示意图
图中:1、封口盖;101、封口盖长边;102、封口盖短边;103、封口盖凹槽;2、试管盖;201、试管盖长边;202、试管盖插头;3、采集套管;301、采集套管凹槽;302、试管孔;303、采集套管竖槽;4、前机壳;401、前机壳横凸轨;402、按键孔;403、屏幕孔;404、前机壳方形缺口;405、前机壳底座;406、前机壳竖凸轨;407、定位销;408、前机壳外螺纹孔;409、前机壳内螺纹孔;5、采集座;501、圆形凸起感应器;6、显示屏;601、显示屏螺纹孔;602、显示屏接线;7、按键板;701、按键板上方形孔;702、按键板上圆孔;703、按键;704、凹槽;8、电路板;801、电路板上圆孔;802、感应器;9、后机壳;901、后机壳横凸轨;902、半椭圆体;90201、方形窗;90202、贯穿孔;903、后机壳外螺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种发光细菌毒性检测仪。
参照图1至图8所示,一种发光细菌毒性检测仪,包括:前机壳4,所述前机壳4通过定位销407与后机壳9吻合,两者通过螺钉连接。前机壳4上设置有按键孔402、屏幕孔403,显示屏6前端镶嵌在屏幕孔403上;按键板7上设置有按键703穿过按键孔402,且按键板7后端与电路板8上感应器802紧贴,从而使得按键信息反馈到电路板8上,按键板7上设置有凹槽704放置在显示屏6后端;显示屏接线602穿过按键板上方形孔701与电路板8连接;螺钉穿过显示屏螺纹孔601、按键板上圆孔702、电路板上圆孔801与前机壳内螺纹孔409配合将显示屏6、按键板7、电路板8固定在前机壳4上;采集座5放置在前机壳底座405上,采集座5与电路板8电连接。采集座5上圆形凸起感应器501插入试管孔302中,采集套管凹槽301与试管盖插头202配合,试管盖2、采集座5、采集套管3形成第一密封腔;采集套管竖槽303沿着前机壳竖凸轨406配合放入前机壳4中,保证采集套管3在检测仪内的稳固性;封口盖凹槽103与前机壳横凸轨401、后机壳横凸轨901配合封闭机壳形成第二密封腔,此时封口盖长边101压紧试管盖长边201保证了整体的密封性,封口盖短边102通过覆盖前机壳方形缺口404从而遮住试管盖2与采集套管3间隙,此时放置在试管孔302内的试管,处于两个密封腔的保护下。最后螺钉穿过后机壳外螺纹孔903、前机壳外螺纹孔408锁紧检测仪。后机壳9上设置有半椭圆体902,安装手腕带时,手腕带穿过半椭圆体902上贯穿孔90202,半椭圆体902上设置有方形窗90201用于观察手腕带通过贯穿孔90202情况。
本实施例中,在具体实施时,只需开启或关闭封口盖1即可取出或放置采集套管3、试管盖2。试管放置在采集套管3的试管孔302内,底部接触采集座5上圆形凸起感应器501,打开或者关闭试管盖2即可取出或放置试管。通过操作按键板7上按键703,使得按键信号传递到电路板8上,与显示屏6电连接的电路板8随后将信号反馈给同样与电路板8电连接的采集座5,采集座5完成信息收集后,将信号反馈给电路板8,电路板8最后将信号反馈给显示屏6。
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但本实用新型不应局限于该实施例和附图所公开的内容,所以凡是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精神下完成的等效或修改,都落入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07488.9
申请日:2019-01-03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1(广州)
授权编号:CN209342615U
授权时间:20190903
主分类号:G01N 21/64
专利分类号:G01N21/64;G01N21/01
范畴分类:31E;
申请人:广州华银医学研究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广州华银医学研究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11400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丰泽东路106号(自编1号楼)X1301-G3421
发明人:徐蕙;李奎;王晓丹;黄祯
第一发明人:徐蕙
当前权利人:广州华银医学研究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黄爱君
代理机构:44514
代理机构编号:广州瑞之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