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网络使用论文-郑志怀,陈明,王蒙,严建雯

病理性网络使用论文-郑志怀,陈明,王蒙,严建雯

导读:本文包含了病理性网络使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拒绝敏感性,自尊,孤独感,病理性网络使用

病理性网络使用论文文献综述

郑志怀,陈明,王蒙,严建雯[1](2019)在《拒绝敏感性与大学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关系:自尊和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拒绝敏感性、自尊、孤独感与大学生病理性网络使用(PIU)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拒绝敏感性问卷、自尊量表、孤独量表、PIU量表对72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相关分析表明,PIU与拒绝敏感性(r=0.17,P<0.001)、孤独感(r=0.56,P<0.001)均呈显着正相关;自尊与拒绝敏感性(r=-0.53,P<0.001)、孤独感(r=-0.84,P<0.001)、PIU(r=-0.56,P<0.001)均呈显着负相关;拒绝敏感性与孤独感呈显着正相关(r=0.56,P<0.001);②链式中介效应分析表明,拒绝敏感性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PIU,还可以通过3条路径的间接作用影响PIU:自尊的单独中介作用、孤独感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自尊与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29.69%、9.38%和23.44%。结论:拒绝敏感性既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PIU,也可以依次通过自尊和孤独感间接影响大学生PIU。(本文来源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王卉卉[2](2019)在《青少年同伴关系与错失恐惧、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关系及干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互联网与人们的距离越来越近,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们带来了异常的便捷,与此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潜在的消极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尚不成熟,自我意识强烈,自制能力欠缺,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面对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他们无法抵御诱惑,容易沉溺于其中,进而产生不良网络使用行为。据统计,我国青少年病理性网络使用的概率约为5.4%。病理性网络使用严重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引发一系列的身体问题和心理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以往研究表明,同伴关系疏离可导致青少年病理性网络使用,而同伴关系等关系需要得不到满足可能会引起个体自我调节受阻,产生错失恐惧情绪。因此,本研究拟探讨青少年同伴关系与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关系,考察错失恐惧在这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揭示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对青少年的错失恐惧水平进行干预,进而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降低青少年错失恐惧水平,改善青少年病理性网络使用的效果。研究一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武汉市某两所中学的高中生进行整群抽样调查,了解了青少年的同伴关系、错失恐惧水平和病理性网络使用情况。结果表明:(1)同伴关系能显着负向预测青少年病理性网络使用;(2)错失恐惧在同伴关系和青少年病理性网络使用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研究一的基础上,研究二针对错失恐惧设计制定了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置了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团辅结束后对两组的前后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本研究的团体心理辅导具有一定的效果,实验组被试错失恐惧水平下降,病理性网络使用得到缓解。(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李梦遥[3](2019)在《认知情绪调节团体辅导对住校高中生病理性网络使用干预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深入渗透,方便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网络的过度使用,高中生群体正处于青春期之中,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好奇心强,情绪波动大,自我意识正在形成,容易卷入病理性网络使用之中。而住校高中生群体相对于其他高中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更低,孤独感更强,与家人沟通更少,获得的支持资源更少,当遇到压力性生活事件时,受到的影响更大。本研究旨在探索住校生压力性生活事件、两种情绪调节策略与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关系,并通过认知情绪团体心理辅导对住校高中生的压力性生活事件是否有效,能否也减轻其病理性网络使用水平,因此进行了以下两个研究:研究一,通过情绪调节量表、青少年病理性网络使用量表及青少年压力性生活事件量表对住校高中生进行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施测,相关分析发现,住校高中生的压力性生活事件和病理性网络使用显着正相关,表达抑制策略与病理性网络使用呈现显着正相关,认知重评策略与病理性网络使用呈现显着负相关。回归分析发现,压力性生活事件和表达抑制对病理性网络使用有正向预测作用,认知重评对病理性网络使用有负向预测作用。研究二,筛选32名压力性生活事件和病理性网络使用得分较高的被试参与本研究,将32名被试分成两组,16人一组为实验组,16人一组为对照组,对实验组同学经历的压力性生活事件进行认知情绪调节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不做处理,使用情绪调节量表,病理网络使用量表,青少年压力性生活事件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前测和后测,结果发现实验组的压力性生活事件、病理性网络使用得分显着降低,认知重评策略的使用显着增加,对照组前后测差异不大。说明对住校高中生生活事件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降低压力性生活事件的负面影响,同时减少病理性网络使用的水平。最后,对本研究的局限和未来方向进行反思,并说明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李昳[4](2019)在《人际归因倾向对大学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影响:网络使用偏好与强化敏感性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主要探讨病理性网络使用、人际归因倾向、网络使用偏好及强化敏感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共选取哈尔滨市及唐山市2所高校共200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大学生网络依赖量表》、《网络使用偏好问卷》、《行为抑制-激活系统量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人际外归因倾向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年级与生源地的交互作用显着;人际内归因倾向的是否独生子女的主效应显着。(2)大学生病理性网络使用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年级与是否独生子女的主效应显着。(3)网络信息偏好的年级、生源地与是否独生子女的主效应显着;网络交易偏好的年级与是否独生子女的主效应显着,年级与是否独生子女的交互作用显着;网络娱乐偏好的生源地与是否独生子女的主效应显着。(4)大学生强化敏感性具有显着的性别差异;奖励敏感性的年级与生源地的主效应显着;惩罚敏感性的年级与生源地的交互作用显着。(5)人际外归因倾向与大学生病理性网络使用呈显着正相关,人际内归因倾向与病理性网络使用的相关不显着;人际外归因倾向、病理性网络使用与网络社交偏好、网络娱乐偏好、网络信息偏好呈显着正相关;强化敏感性与大学生病理性网络使用、人际归因倾向及各种网络使用偏好呈显着正相关。(6)网络社交偏好与网络娱乐偏好在人际外归因倾向与病理性网络使用关系间起中介作用。(7)强化敏感性可以调节网络社交偏好、网络娱乐偏好与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在高强化敏感性水平下,网络社交偏好与网络娱乐偏好对大学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预测作用显着;而在低强化敏感性水平下,网络社交偏好与网络娱乐偏好对大学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预测作用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王姝君[5](2018)在《初中生同伴侵害应对与病理性网络游戏使用: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社会欺负卷入量表(侵害分量表)》、《"同伴为何挑中我欺负"》、《同伴攻击应对自我效能量表》、《儿童关系依存型自我概念问卷(RISC-C)》和《青少年病理性网络游戏使用问卷》等量表调查了广东省叁所普通中学的初一至初叁学生共816人,以考察不同类型的同伴侵害经历如何通过侵害归因和应对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的病理性网络游戏使用(POGU),同时考察关系依存型自我概念在该中介模型中所起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间接社会侵害经历对初中生POGU问题的影响最大,影响路径最多:首先它直接正向预测初中生POGU问题,同时它通过"同伴嫉妒"侵害归因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初中生POGU问题,最后它还依次通过"同伴嫉妒"侵害归因和"避免攻击行为"应对效能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初中生POGU问题。(2)直接社会侵害经历通过"与同伴不一样"侵害归因方式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初中生POGU问题。(3)关系依存型自我概念对口头侵害经历与侵害归因方式、应对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有调节作用,这种倾向的自我概念对于同伴侵害受害者来说可能是一个风险因素。当同伴关系依存型自我概念水平较高时,口头侵害对"同伴嫉妒"和"自己行为不当"这两种归因具有显着正向预测效应,进而增加其POGU问题;另外,当初中生的同伴关系依存型自我概念水平较高时,口头侵害对"相互不喜欢"归因的正向预测效应显着变大,对"避免攻击行为"自我效能的负向预测效应也显着变得更大,进而增加其POGU问题。最后在以上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为学校和教育者如何帮助初中生应对和干预同伴侵害问题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朱鑫,朱天民,张晨辰,张凌瑞,代宇[6](2018)在《青少年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影响因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是青少年在线学习、娱乐、交流的重要工具。适当地使用网络对青少年的学业成就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过度使用网络则会引起病理性网络使用(PIU)行为,对PIU者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扰。随着互联网渐趋普及,青少年PIU问题也日益严峻,国内外研究者对其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但目前为止,其病因仍然不明确。由于疾病相关因素影响干预手段的疗效,故本文从多角度分析PIU的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个性化"PIU干预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医学争鸣》期刊2018年04期)

张晨辰,朱天民,张凌瑞,代宇,朱鑫[7](2018)在《针刺治疗病理性网络使用的机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电脑、手机的普及,更多的人沉迷于网络之中,而长时间无节制地使用网络会导致心理、生理、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目前,对网络成瘾的治疗方法仍存在许多不足,笔者分析后认为,针刺可以作为一种疗效好且安全性高的治疗该病的新手段。同时,还从脏腑功能、神经递质与基因表达等方面来探讨针刺治疗的作用原理和机制。(本文来源于《医学争鸣》期刊2018年02期)

代宇,朱天民,文超,李红亚,王超兰[8](2017)在《太溪穴治疗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脑和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网络,而长时间、习惯性地沉迷于网络可以引发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及心理功能损伤,因此对病理性网络使用(PIU)进行预防和治疗十分必要。本文分别从中医理论和影像学研究方面探讨了太溪穴治疗PIU的可行性,从而指出太溪穴可以用于PIU的临床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7年28期)

郭萌萌,郭旭婷[9](2017)在《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病理性网络游戏使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下网络使用普及,网络游戏盛行,大学生群体在网民及网络游戏用户中占有一定比例,存在形成病理性网络游戏使用(pathological online games use,简称POGU)的风险。根据已有研究和相关理论,病理性网络游戏使用的形成可能与家庭环境因素有关,据此对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病理性网络游戏使用的影响及其成因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林区教学》期刊2017年08期)

袁可竹,文超,代宇,朱天民[10](2016)在《病理性网络使用临床干预研究的系统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系统评价国内外进行病理性网络使用相关临床干预研究,为未来如何开展实验研究,进行临床治疗以及如何提高研究质量提供循证决策建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Psych INFO和Cochrane center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万方以及维普等数据库,由两名研究人员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评价文献,并根据2010年的试验报告统一标准清单对其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随机对照研究、半随机对照研究、非随机对照研究以及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文献共65篇。评价结果表明,目前的相关临床研究,研究设计和报告欠规范,缺少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诊断工具不一致;干预手段在心理、药物、运动、针刺等多方的发展。结论:目前关于病理性网络使用的随机对照研究尚少,研究质量较低。临床使用的干预手段以心理干预为主,药物治疗、运动疗法以及针灸等干预手段也逐渐兴起,然而缺乏高质量的研究验证干预手段的有效性。提示今后的研究应提高研究质量、统一诊断标准,加强对干预手段有效性的评价。(本文来源于《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期刊2016年09期)

病理性网络使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互联网与人们的距离越来越近,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们带来了异常的便捷,与此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潜在的消极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尚不成熟,自我意识强烈,自制能力欠缺,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面对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他们无法抵御诱惑,容易沉溺于其中,进而产生不良网络使用行为。据统计,我国青少年病理性网络使用的概率约为5.4%。病理性网络使用严重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引发一系列的身体问题和心理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以往研究表明,同伴关系疏离可导致青少年病理性网络使用,而同伴关系等关系需要得不到满足可能会引起个体自我调节受阻,产生错失恐惧情绪。因此,本研究拟探讨青少年同伴关系与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关系,考察错失恐惧在这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揭示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对青少年的错失恐惧水平进行干预,进而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降低青少年错失恐惧水平,改善青少年病理性网络使用的效果。研究一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武汉市某两所中学的高中生进行整群抽样调查,了解了青少年的同伴关系、错失恐惧水平和病理性网络使用情况。结果表明:(1)同伴关系能显着负向预测青少年病理性网络使用;(2)错失恐惧在同伴关系和青少年病理性网络使用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研究一的基础上,研究二针对错失恐惧设计制定了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置了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团辅结束后对两组的前后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本研究的团体心理辅导具有一定的效果,实验组被试错失恐惧水平下降,病理性网络使用得到缓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病理性网络使用论文参考文献

[1].郑志怀,陈明,王蒙,严建雯.拒绝敏感性与大学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关系:自尊和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

[2].王卉卉.青少年同伴关系与错失恐惧、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3].李梦遥.认知情绪调节团体辅导对住校高中生病理性网络使用干预效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4].李昳.人际归因倾向对大学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影响:网络使用偏好与强化敏感性的作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5].王姝君.初中生同伴侵害应对与病理性网络游戏使用: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6].朱鑫,朱天民,张晨辰,张凌瑞,代宇.青少年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影响因素探析[J].医学争鸣.2018

[7].张晨辰,朱天民,张凌瑞,代宇,朱鑫.针刺治疗病理性网络使用的机制探讨[J].医学争鸣.2018

[8].代宇,朱天民,文超,李红亚,王超兰.太溪穴治疗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初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7

[9].郭萌萌,郭旭婷.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病理性网络游戏使用的影响[J].林区教学.2017

[10].袁可竹,文超,代宇,朱天民.病理性网络使用临床干预研究的系统评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

标签:;  ;  ;  ;  

病理性网络使用论文-郑志怀,陈明,王蒙,严建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