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辣椒疫霉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辣椒,霉病,菌根,蛋白,芽孢,生物防治,抗性。
辣椒疫霉病论文文献综述
马迪成[1](2019)在《辣椒疫霉病菌对嘧菌酯的抗性及四霉素和苯噻菌酯的敏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辣椒疫霉病菌具有强破坏性,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包括辣椒疫病在内多种重要的作物病害。化学防治是防治该病害的一种有效手段。目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嘧菌酯等已用于辣椒疫病的防治,但病原菌对杀菌剂的抗性问题日益突出。本研究检测了云南,福建,浙江,江西和广东等地辣椒疫霉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分析了病原菌对嘧菌酯的抗性机制,评估了嘧菌酯抗性菌株的适合度代价。华中师范大学开发的新型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苯噻菌酯,以及辽宁微科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不吸水链霉菌梧州亚种的发酵代谢产物四霉素在国内尚未登记在辣椒疫病防治上,也未见对辣椒疫霉病菌活性的报道。本研究测定了不同生活阶段辣椒疫霉病菌对四霉素和苯噻菌酯的敏感性,建立起相应的敏感基线,评估了这两种杀菌剂与其他卵菌病害防治药剂间的交互抗性和对辣椒疫病的保护和治疗防效。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南方五省辣椒疫霉病菌对嘧菌酯的EC_(50)值较高且菌株的变异系数较大,表明野生种群中已经存在嘧菌酯抗性亚种群。抗性菌株的频率为43.21%。对嘧菌酯敏感的辣椒疫霉病菌在V8培养基上的生长受到嘧菌酯和水杨羟肟酸(SHAM,50μg ml~(-1))的联合抑制,而抗性菌株则生长正常。多重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嘧菌酯抗性菌株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137位上的氨基酸发生G137R突变,即由甘氨酸(GGA)突变成精氨酸(AGA)。与敏感菌株相比,嘧菌酯抗性菌株的适合度,包括不同温度下的菌丝生长、孢子囊产量和致病力等并没有显着降低。此外,辣椒疫霉病菌对吡唑醚菌酯和恶唑菌酮的敏感性也比较低。综上,应采取必要措施控制南方地区辣椒疫霉病菌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抗性发展趋势。2.四霉素强烈抑制辣椒疫霉病菌的几个生活阶段,其中孢子囊形成和游动孢子释放对四霉素更敏感。辣椒疫霉病菌的菌丝生长、孢子囊形成和游动孢子释放对四霉素的敏感性均符合正态分布,其EC_(50)均值分别是1.18±0.91、0.64±0.42和0.63±0.30μg ml~(-1)。四霉素与双炔酰菌胺等6种常用的卵菌病害防治药剂之间无交互抗性。此外,接种条件下四霉素对离体辣椒叶片上的辣椒疫病表现出良好的保护和治疗防效,且保护作用要强于治疗作用。四霉素在施用浓度为90μg ml~(-1)时,保护防效为63.8%,治疗防效为48.5%。盆栽试验中,90μg ml~(-1)四霉素保护防效为56.4%,治疗防效为52.7%。以上结果表明四霉素有用于辣椒疫病防治的潜力。3.苯噻菌酯对辣椒疫霉病菌的几个生活阶段也具有较强抑制活性,其中孢子囊形成阶段对其最敏感。辣椒疫霉病菌的菌丝生长、孢子囊形成和游动孢子释放对苯噻菌酯的敏感性符合正态分布,其EC_(50)均值分别是1.84±0.24、0.60±0.10和4.44±0.27μg ml~(-1)。苯噻菌酯与嘧菌酯等3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之间的交互抗性不显着。苯噻菌酯可以极大地降低离体辣椒叶片上辣椒疫病的病情指数。施用浓度为150μg ml~(-1)时,苯噻菌酯保护防效为54.3%,治疗防效为31.6%。接种条件下,苯噻菌酯对温室盆栽辣椒幼苗上的疫病具有保护和治疗防效,150μg ml~(-1)苯噻菌酯保护防效为83.8%,治疗防效为58.9%。由此可见,苯噻菌酯也存在用于辣椒疫病防治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01)
赵旖森,张亮,盛浩,袁红,周清[2](2019)在《辣椒疫霉病生防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防效》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筛选、获取优良辣椒疫霉病害生防菌株材料为目标,通过平板稀释法与对峙法对水稻土壤耕层可培养细菌进行分离和筛选,成功从167株可培养细菌中分离、筛选获得1株拮抗菌LRS-1,并被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该拮抗菌对辣椒疫霉菌具有68%左右的室内持久抑菌率以及63.4%的温室病害防效;Realtime-PCR检测结果表明该拮抗菌对根围疫霉菌侵染数量具有显着的抑制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蔬菜》期刊2019年01期)
吴佳,董五辈[3](2018)在《菘蓝抗菌肽Li-AMP1对辣椒疫霉病菌及线虫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AMP)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动植物体内,具有广谱抗性、抑菌活性强,作用机理多样、对高等生物细胞无毒害、自生抗逆性强等特点的一类小分子多肽的统称。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许多抗药细菌的产生,引起了国内外许多研究者的重视,因此抗菌肽作为代替品被广泛的开发应用。其中植物源抗菌肽,来源广泛、种类繁多、安全可靠,成为研究抗菌肽不可或缺的邻域。Li-AMP1是来自中草药植物菘蓝中的一个新的抗菌肽,对青枯病原菌、番茄溃疡病原菌、水稻白叶枯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小麦苗枯病菌等都有抑菌作用。本研究将编码抗菌肽LiAMP1的基因命名为LiR1,并构建了该基因的枯草芽胞杆菌表达载体,成功表达了Li-AMP1抗菌肽。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空载体菌株相比,含LiR1基因的枯草芽胞杆菌菌株在摇培36h后出现了大量的扭曲、变形或者破碎的菌体,可见LiR1基因的表达产物对寄主细胞产生了致死的作用。利用含LiR1基因的枯草芽胞杆菌菌株发酵液处理烟草叶片后接种辣椒疫霉病菌,避光处理2天,统计并分析辣椒疫霉病菌侵染后病斑大小,结果表明:Li-AMP 1对辣椒疫霉病菌的抑病率达到21.6%。利用Li-AMP1对秀丽隐杆线虫进行了抑制线虫相关研究。滤纸片法筛选该基因对线虫的抑制率,以选择指数为指标(选择指数=(测试菌中线虫数量-对照菌中线虫数量)/线虫总数),Li-AMP1选择指数为-44.34%,结果显示Li-AMP1具有一定的抑制线虫作用。线虫后代数量统计结果显示:与空载体菌株相比,用含LiR1基因的菌株喂食的线虫产卵量降低了20.2%。本研究分离到一个新的来源于中草药的抗菌基因LiR1,在一些植物病虫害的防治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24)
郝楠[4](2018)在《辣椒疫霉病菌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培养条件优化及其抑菌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辣椒疫病是由辣椒疫霉菌引发的一种土传性病害,主要危害辣椒的茎、叶和果实,侵染后可造成植株萎蔫、落叶和果实腐烂。一旦发病,传播迅速,对辣椒生产构成极大威胁,常造成减产20%-30%,甚至造成毁田绝收,严重影响辣椒的产量和质量。当前,生产上主要采用甲霜灵、霜脲氰等内吸化学杀菌剂进行防治,但疫霉菌对使用过的内吸杀菌剂极易产生抗药性,而化学药剂防治为主的防治措施还会产生药剂残留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所以,对辣椒疫病进行生物防治是当前辣椒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1.本研究从43个海南土壤样本中分离纯化筛选出了73株对辣椒疫霉病菌有拮抗作用的细菌菌株A1~A73,经过一系列抑菌试验发现菌株A60抑菌活性最高,对辣椒疫霉的抑菌圈半径高达11.63mm,继代培养后抑菌效果稳定。经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鉴定拮抗菌A60菌株为侧孢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2.对拮抗菌A60的抑菌物质类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抑菌物质为水溶性,主要存在于发酵液上清液中,为胞外次级代谢产物。其在发酵液不同分离部分的抑菌效果:全菌液>上清液>菌悬液>细胞破碎液。不同实施倍数发酵液对辣椒疫霉病菌的抑菌效果:10倍稀释的发酵液抑菌率可达到78.7%,20倍稀释液抑制率为62.8%。拮抗菌A60发酵液中的少量挥发性物质对辣椒疫霉病菌的菌丝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A60对辣椒疫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番茄灰霉病菌、辣椒炭疽病菌、梨黑斑病菌等病原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为提高A60发酵产物对辣椒疫霉病菌的拮抗效果,对其发酵培养基成分及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在筛选确定A60的最适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设计法优化可溶性淀粉、酵母粉和氯化钠的浓度,研究培养温度、pH、接种量、装液量等因素对A60抑菌活性的影响,最终确定了侧孢短芽孢杆菌A60的最佳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为可溶性淀粉1%、酵母粉2%、氯化钠0.2%,起始pH为7.0,接种量2%,装量为100mL/250mL叁角瓶,发酵温度为37℃。4.辣椒疫霉病在辣椒和甜椒上均有发生,本试验使用抑菌效果较好的侧孢短芽孢杆菌A60的无菌发酵液分别在辣椒和甜椒上进行防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加入拮抗菌A60无菌发酵液的辣椒,在第3d时防效可达到100%,第5d防效达95.71%,第7d仍可达到92.22%,说明拮抗菌A60能够明显的降低辣椒疫霉病在辣椒上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并且具有很好的持效性。加入拮抗菌A60无菌发酵液的甜椒,在第3d时防效达到100%,第5d时为75.26%,第7d仍可达到73.20%,说明拮抗菌A60能够明显降低辣椒疫霉病在甜椒上的发病率,并具有较好的持效性,但在甜椒上的防效效果比在辣椒上的稍差一些,使用时应适当提高A60使用浓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8-05-01)
张超,卜东欣,张鑫,吴翠霞,王金信[5](2015)在《棉隆对辣椒疫霉病的防效及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不同剂量棉隆对辣椒疫霉的防效及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在温室大棚条件下采用密封熏蒸法测定了不同剂量(300、450、600和750 kg/hm2)棉隆土壤熏蒸对土壤疫霉病菌的抑制率及田间防效,并采用Biolog法研究了其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剂量棉隆在熏蒸后揭膜当天(0)、80、140 d对辣椒疫霉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86.84%~100%、75.26%~96.37%和73.24%~95.46%;且80、140 d时对辣椒疫霉病的防效分别为77.19%~96.49%和70.00%~93.33%;在棉隆熏蒸揭膜当天各剂量处理下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用平均每孔颜色变化率表示)以及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中的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及Mc Intosh指数均显着低于对照,而Simpson指数显着高于对照,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各剂量对其影响逐渐减小,但高剂量尤其是750kg/hm2处理在140 d时仍与对照差异显着。表明棉隆剂量越高对辣椒疫霉病的防效越显着,对微生物活性影响越大,高剂量处理能明显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性,降低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李丽娜,石志琦,高弢,陈健,杨立飞[6](2016)在《肉桂醛对增强辣椒疫霉病抗性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实验以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致病性菌株NJ01和‘苏椒5号’辣椒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肉桂醛对辣椒疫霉菌的体外抑菌作用、室内侵染效果以及对辣椒幼苗防卫反应的调控作用,揭示肉桂醛对增强辣椒疫霉病抗性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肉桂醛对实验所用致病性菌株NJ01的抑制中浓度(EC50)值为0.81mmol/L;肉桂醛处理可导致NJ01菌丝严重皱缩、畸形、断裂;PI染色显示NJ01菌丝出现明显的细胞死亡现象。(2)单独NJ01菌株接种的辣椒植株表现出明显病症(茎基部变黑褐色、干枯萎缩,植株倒伏,叶片脱落,生物量下降);而肉桂醛处理2h后接种NJ01菌株的辣椒植株长势良好,无明显病症,鲜重和叶绿素含量显着上升至对照水平。(3)与单独接种NJ01菌株处理相比,肉桂醛处理2h后接种NJ01菌株的辣椒植株体内抗氧化酶(CAT、SOD、POD)活性显着上升,抗氧化物质(GSH和ASA)含量显着增加。研究认为,肉桂醛可能通过抑制辣椒疫霉菌的生长及其对辣椒植株的侵染能力,同时调控辣椒植株防卫反应,进而提高辣椒对疫病抗性。(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王晓梅,张钟文,杨楠[7](2016)在《辣椒疫霉病无毒基因RXLR128001克隆与蛋白表达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强致病辣椒疫霉菌SD33分离克隆了1个效应分子RXLR128001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BLAST and Signal P4.1 Server,分析了该效应分子的基因序列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该基因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表达与纯化,界定了适宜该基因高效表达的诱导条件,经过亲和层析和离子交换层析,获得了RXLR128001基因较高纯度的蛋白,以利于后续晶体的培养与优化研究。(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刘刚[8](2015)在《使用棉隆防治辣椒疫霉病应注意选择适宜剂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不同剂量棉隆对辣椒疫霉病的防效及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会同泰安市农科院研究人员,在温室大棚条件下采用密封熏蒸法测定了不同剂量(300、450、600和750kg/hm2)棉隆土壤熏蒸对土壤辣椒疫霉病菌的抑制率及田间防效,并采用Biolog法研究了其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5年28期)
张淑彬,刘建斌,王幼珊[9](2015)在《丛枝菌根真菌对辣椒疫霉病害防治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椒品种"国禧109"为试材,在温室盆栽条件下,研究丛枝菌根真菌G.mosseae和G.intraradices 2个菌种的各5个菌株对辣椒疫霉病害的防治效应。结果表明: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的多数菌种能够抑制大椒苗疫霉病的发生,对疫霉病的相对防治效果为37.0%~75.0%。不同菌种或菌株之间的防治效果也有很大的差异,G.mosseae菌种的防治效果要强于G.intraradices菌种,其中GM5菌株防治效果达到了75.0%,G.intraradices菌种仅有1个菌株GI7的防治效果达到了50.0%。G.mosseae菌种具有防治辣椒疫霉病害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5年05期)
王娜,胡海静,陈双林,闫淑珍[10](2014)在《植物内生细菌对辣椒疫霉病的防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辣椒疫病是由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引起的一种土传真菌病害。目前防治辣椒疫病最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这些防治措施对辣椒疫病均有一定的减轻病害的效果,但都不能从根本上控制病害。生物防治不仅符合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而且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但生物防治方法常常表现效果不稳定,这成为生产应用上的障碍。植物内生菌主要生活在植物组织内,它可以在促进植物组织健康生长的同时控制植物病害的发生和发展,成为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的重要微生物资源。本课题组近年来不断从各种植物中筛选出内生细菌。沈萍等把筛选自植物体的内生细菌菌株XG32、DLJ1和DP24的菌液进行浸泡辣椒种子、浇灌辣椒幼苗和防治辣椒疫病的试验。结果表明,浸种接种促进初生苗根的伸长;浇灌方式处理辣椒幼苗时处理组鲜重和株高均比对照组高30%以上;接种内生细菌7天后接种辣椒疫霉病菌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达到了100%。为了获得应用性强的植物内生细菌接菌剂,秦娟娟等分别采用利福平标记法和盆栽试验研究了固体菌剂中叁株内生细菌XG32、DLJ1和DP24在辣椒体内的定殖能力和菌剂的促生防病效果。结果表明,菌株制成菌剂后不影响内生细菌在植物体内定殖和促生作用,制成的固体菌剂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达到75.0%~84.2%。为了探讨具生防作用的植物内生细菌在辣椒体内的定殖动态与其防治辣椒疫病的关系。付思娅等采用对峙培养法和盆栽苗防效法筛选出生防菌株G9、J13和R15。该叁株植物内生细菌在测定周期中(30天)能定殖在辣椒体内,定殖数量呈"先增后减"趋势,定殖数量达到一定数值时对辣椒疫病的防效可以达到100%,因此证明,植物体内保持一定数量的菌体数是防治辣椒疫病的关键。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这些内生细菌菌株的重复接种、交叉接种和混合接种的定殖数量与辣椒疫病防效的关系,初步获得一定的结果,其中一个菌株可以通过重复接种的方法在植物体内保持一定的定殖数量,并且确保防治效果;有部分菌株通过交叉接种方法同样能在植物体内保持100%防效的定殖数量。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在人工接种的情况下植物内生细菌在植物体内的演替规律。这些规律的揭示为应用这些内生细菌生物防治辣椒疫病奠定了基础。课题组应用这些原理研制了植物内生细菌生防辣椒疫病的生防菌剂及这些菌剂的田间施用方法,并申报了发明专利,正在开展田间小区实验。(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4-07-30)
辣椒疫霉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筛选、获取优良辣椒疫霉病害生防菌株材料为目标,通过平板稀释法与对峙法对水稻土壤耕层可培养细菌进行分离和筛选,成功从167株可培养细菌中分离、筛选获得1株拮抗菌LRS-1,并被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该拮抗菌对辣椒疫霉菌具有68%左右的室内持久抑菌率以及63.4%的温室病害防效;Realtime-PCR检测结果表明该拮抗菌对根围疫霉菌侵染数量具有显着的抑制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辣椒疫霉病论文参考文献
[1].马迪成.辣椒疫霉病菌对嘧菌酯的抗性及四霉素和苯噻菌酯的敏感性[D].山东农业大学.2019
[2].赵旖森,张亮,盛浩,袁红,周清.辣椒疫霉病生防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防效[J].中国蔬菜.2019
[3].吴佳,董五辈.菘蓝抗菌肽Li-AMP1对辣椒疫霉病菌及线虫的抑制作用[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4].郝楠.辣椒疫霉病菌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培养条件优化及其抑菌作用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5].张超,卜东欣,张鑫,吴翠霞,王金信.棉隆对辣椒疫霉病的防效及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植物保护学报.2015
[6].李丽娜,石志琦,高弢,陈健,杨立飞.肉桂醛对增强辣椒疫霉病抗性的作用机制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6
[7].王晓梅,张钟文,杨楠.辣椒疫霉病无毒基因RXLR128001克隆与蛋白表达纯化[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8].刘刚.使用棉隆防治辣椒疫霉病应注意选择适宜剂量[J].农药市场信息.2015
[9].张淑彬,刘建斌,王幼珊.丛枝菌根真菌对辣椒疫霉病害防治的初步研究[J].北方园艺.2015
[10].王娜,胡海静,陈双林,闫淑珍.植物内生细菌对辣椒疫霉病的防治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