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健专栏:文坛内外十大——“宽恕”的现代表达——对“理想主义”的批判

邵健专栏:文坛内外十大——“宽恕”的现代表达——对“理想主义”的批判

一、邵建专栏:文坛内外之十──“恕道”的现代表达──“理想主义”批判(论文文献综述)

沈子群[1](2014)在《向语言、向文学回归 ——论韩东对语言、对文学的再认识、再发现、再探索》文中认为本论文主要以“断裂”后韩东的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论文以索绪尔以来的现代语言学理论为基本理论,试图从一个更为基本也更为根本的维度——文学的现代语言——讨论韩东的文学创作,以期揭示其创作独特的文学史意义。已有的对于韩东的研究和评论大多在1980年代、1990年代文学发展的格局中,从代际差异和潮流特征——如“第三代诗歌”、“新生代作家”、“个人化写作”等——入手,揭示的往往是以韩东为代表的创作群体的特征,而关于韩东创作的个性特征和文学史意义关注不够。既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那么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也就首先是语言的现代化。语言的现代化是文学现代化的前提,而文学的现代化最终在其语言中得到全面的呈现。这些亦经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历史证实。但是,在近一百多年的文学发展中,中国文学的现代进程曲折多舛,中国文学曲折多舛进程同时也体现在文学语言进程的曲折多舛中。19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现代再出发,也是文学语言的现代再出发,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的曲折、教训和经验。本论文认为,韩东的文学创作是19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现代再出发,中国文学向语言、向文学回归历程中具有突破性意义的重要作家。他对文学、对语言的再认识、再发现、再探讨,他对语言的“现代”回归,具有值得重视的文学史意义和理论意义。

李静[2](2013)在《“空间转向”中的当代中国小说研究》文中提出“空间转向”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仅突破线性时间——历史的束缚,引起当代文化思维范式的转型,同时也为文学空间书写和空间批评开启了广阔的道路。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运用空间理论和空间批评的方法,以1990年代以来中国具有明显空间意识的小说为文本分析对象,以文学和社会形态在地理层面、文化层面、社会层面等契合为切入点,回到历史具体语境中探寻文学如何运用独特的空间书写方式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如何参与中国特色的文化自觉的实践,进而探究文学空间与社会各层结构的互动(审判、革命、激活)关系,最终在1990年代以来文学律动的轨迹中建构中国本土化的空间理论,并且洞见21世纪文学空间书写的发展态势。重点讨论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如何认识空间理论视域下的1990年代以来中国特色的消费文化语境。空间理论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实践,全球化本质上是晚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力量在空间的分化和重组,随之而来消费主义的逻辑也是社会运用空间生产和消费的逻辑,并深入到日常生活,逐渐形成一种“全球消费文化”,要警惕其背后“文化霸权”和线性历史的逻辑本质。我们注意到1990年代以来中国也迅速卷入到全球化浪潮中,西方消费社会的空间理论可以有所借鉴,但不尽适用于当代中国复杂的多元文化语境,因此需要批判吸收、转化创新。相比较于西方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后工业的发展阶段自然孕育出的景观化、冲突性的消费文化空间,我国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建设仍是长期以来的中心任务,仍要在“和合文化”理念指引下朝着多元共生而非“斗争性”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的空间生产正在由发达的都市、向中等城市、城镇、广大的农村扩散和蔓延,在城市和村镇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呈现出中国特色的以消费文化为主体的多元运行机制和空间权力。我们要逐步改变西方帝国为轴心的文化结构,在历史间距(而不是线性)的坐标中,构建面向全球的多元主体、和平交往、文化自觉的实践之路。第二、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的消费文化对文学空间生产的整体渗透,文学空间成为消费文化的一个“符码”,开始逐渐商品化,它参与着消费文化的生产和消费。首先,消费社会的商品符号和消费文化的生产体系的建立,都需要大众传媒(大众传播媒介)扮演的特殊角色得以实现,媒介作为符号具有空间性、权力性和认同性。基于中国消费文化“后发速生”的特点,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大众传媒分布表征出自身的特质:在改造吸收西方消费文化的同时,又努力为中国文化传统争取更多话语权,为中国现代化复兴之路提供机遇。其次,文化市场本身为文学空间构建一个平台,而且它对文学空间乃至文化空间的功能实现具有决定的作用。再次,1990年代以来,我们国家对出版领域逐步进行市场化改革,出版媒体成为文学空间生产方式的主导者。第三、如何认识1990年代以来小说文本空间所呈现出的符码。1990年代以来中国特色的消费文化提供了新的社会空间,空间的转换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生存方式。与之相应,文学及时捕捉到了这些更新或者创新的空间,以审美的方式表征着消费文化的种种印迹。但需要强调的是消费文化对文学空间的生产不仅仅是一种导向和挤压,文学空间也正在逐步调节自身的存在形态,以各种方式参与并影响着消费文化空间的建构。由此论文第三章到第五章选取了消费语境下当代小说在地理层面上的城市/乡村(怀旧空间、景观空间、隔离空间)、文化层面上的国家/异国/边地(仪式、异国、边地)、社会层面上的公共/私人空间(生存空间、私密空间、日常生活空间)等小说文本几种具有明显空间意识的意象或者景观来进行的解读,试图从中分析文学文本是如何审美地对空间读码/解码的、以及消费文化与各个空间想象之间的复杂纠葛。最后论述空间批评——通往文学空间的旅途。文学空间的生产和消费意味着给人类智能化调整和适应后现代空间秩序提供一个诗意的力量和方式。空间批评是在“第三空间”思维观念与文学研究、文化转向的互动下催生出来的。全球化时空转换背景下的中国空间批评与传统文学理论相比,已经出现一系列的研究范式的转换。文学具有以文化表征的方式建构异质空间的内在动力和审美诉求,借助空间批评,文学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力量在多重阐释中最终得以实现。

邵建[3](2000)在《邵建专栏:文坛内外之十──“恕道”的现代表达──“理想主义”批判》文中提出

邵建[4](1999)在《邵建专栏:文坛内外之五──后现代视角中的“断裂”──意义与问题》文中研究指明

二、邵建专栏:文坛内外之十──“恕道”的现代表达──“理想主义”批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邵建专栏:文坛内外之十──“恕道”的现代表达──“理想主义”批判(论文提纲范文)

(1)向语言、向文学回归 ——论韩东对语言、对文学的再认识、再发现、再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对文学语言的现代回归
    第一节 反抗:口语化
    第二节 回归:及我所及之物的文学语言
第二章 及我所及之物
    第一节 “我”:“小我”而非“大我”
    第二节 “物”:“我”所及之“物”
第三章 对文学的思考与回归
    第一节 文学的小叙事观
    第二节 “虚构小说”观
    第三节 对叙事的探索:故事性让位于叙事
第四章 写作意义与局限
    第一节 对文学的回归和探索
    第二节 对自己的审视
    第三节 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2)“空间转向”中的当代中国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空间转向”及空间理论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的消费文化空间
    第一节 全球化: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特殊阶段
    第二节 空间化:消费社会与消费文化
    第三节 空间生产和消费:中国特色的社会文化语境
第二章 消费文化与文学空间的生产和消费
    第一节 消费文化与媒介空间
    第二节 文化市场:文学空间生产的平台
    第三节 出版媒体:文学空间生产方式的主导者
第三章 都市/乡村:空间的想象与断裂
    第一节 全球城市与都市想象
    第二节 怀旧空间:城市的记忆
    第三节 景观空间:全球性的想象
    第四节 隔离空间:乡村的解构与重组
第四章 国家/异国/边地:空间建构与身份认同
    第一节 “天下观”到“国家民族观”
    第二节 仪式空间与国家的“在场”
    第三节 “跨界”书写与“他者”镜像
    第四节 边地想象与认同焦虑
第五章 私人/公共空间:空间的发现和焦虑
    第一节 公共空间的个人言说
    第二节 生存空间的主体焦虑
    第三节 私密空间的转移与敞开
    第四节 日常生活空间的平庸和神奇
结语 空间批评——通往文学空间的旅途
参考文献
李静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邵建专栏:文坛内外之十──“恕道”的现代表达──“理想主义”批判(论文参考文献)

  • [1]向语言、向文学回归 ——论韩东对语言、对文学的再认识、再发现、再探索[D]. 沈子群. 苏州大学, 2014(01)
  • [2]“空间转向”中的当代中国小说研究[D]. 李静. 苏州大学, 2013(09)
  • [3]邵建专栏:文坛内外之十──“恕道”的现代表达──“理想主义”批判[J]. 邵建. 小说评论, 2000(01)
  • [4]邵建专栏:文坛内外之五──后现代视角中的“断裂”──意义与问题[J]. 邵建. 小说评论, 1999(02)

标签:;  ;  ;  ;  ;  

邵健专栏:文坛内外十大——“宽恕”的现代表达——对“理想主义”的批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