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塔格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1,3,4,6-四-O-乙酰基-N-(1,3-二甲基-2,4,6(1H,3H,5H)-叁氧嘧啶-5-亚基)甲基-α-D-半乳糖胺,D-塔格糖,D-半乳糖胺盐酸盐,合成
塔格糖论文文献综述
张仲谋[1](2019)在《由D-塔格糖合成半乳糖胺盐酸盐及其衍生物》一文中研究指出氨基半乳糖是一种重要的氨基糖类化合物,在生物体内广泛存在。其在抗感染、癌症的研究、肝脏类疾病的治疗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其合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开发一种氨基半乳糖的新型合成方法。该方法以D-塔格糖为原料经Heyns重排得到N-苄基-D-半乳糖胺,N-苄基-D-半乳糖胺在盐酸酸化和Pd/C催化剂作用下加氢脱苄基得到D-半乳糖胺盐酸盐,D-半乳糖胺盐酸盐经不同的酰化反应合成一系列氨基半乳糖衍生物。使用核磁和质谱等方法对反应产物进行表征。第二章介绍了两步法合成N-苄基-D-半乳糖胺。该实验对反应物摩尔比、溶剂的选择、催化剂的种类、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进行探究,得到较优的反应条件,避免了一步法的反应不充分及所需温度过高等问题。在D-塔格糖与苄胺的摩尔比为1:2,甲醇做溶剂,冰醋酸做异构化反应催化剂,40℃下反应12 h的条件下,N-苄基-D-半乳糖胺收率为75.3%。第叁章介绍了合成D-半乳糖胺盐酸盐的方法。研究中以N-苄基-D-半乳糖胺为原料,采用Pd/C作为催化剂,在盐酸酸化和H_2氛围下脱去分子中的苄基,得到D-半乳糖胺盐酸盐。在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应为24 h,溶剂中二氧六环与水的体积比为1:1,pH值在1~2之间,氢气压力为1.0 MPa下进行反应。在上述较优的反应条件下,以D-塔格糖计算的D-半乳糖胺盐酸盐收率为55.4%。第四章介绍了D-半乳糖胺盐酸盐酰化反应合成一系列衍生物。研究中以D-半乳糖胺盐酸盐为原料,选择不同的氨基保护剂进行氮酰基化反应,再用乙酸酐对糖分子中的羟基进行保护,得到一系列酰化反应产物。着重对以二安替比林甲烷做氮保护剂得到1,3,4,6-四-O-乙酰基-N-(1,3-二甲基-2,4,6(1H,3H,5H)-叁氧嘧啶-5-亚基)甲基-α-D-半乳糖胺的合成工艺进行优化,考察催化剂种类、缚酸剂种类、溶剂种类、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得到较优的反应条件。在4-二甲基氨基吡啶做催化剂,叁乙胺做缚酸剂,甲醇为溶剂,室温下反应2 h等条件下反应,目标产物收率为35.6%。(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6)
孙志军,陈文薪,凌锦,刘志文,王志云[2](2019)在《高产D-塔格糖植物乳杆菌WU14的L-阿拉伯糖异构酶发酵培养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D-塔格糖(D-tagatose)是一种新型甜味剂,具有降低血糖、改善肠道菌群等功能,被广泛用于食品及药品等领域。植物乳杆菌WU14(Lactobacillus plantarum WU14)可通过L-阿拉伯糖异构酶转化D-塔格糖,为提高其转化能力,以植物乳杆菌WU14的生物量及L-阿拉伯糖异构酶酶活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与响应面实验对高产D-塔格糖植物乳杆菌WU14发酵培养基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发酵培养基组成为(g/L):葡萄糖4.35 g、L-阿拉伯糖2.71 g、酵母浸粉17.6g、大豆蛋白胨17.6 g、无水乙酸钠10 g、MgSO_4·7H_2O 0.4 g、MnSO_4·2H_2O 0.05 g、K_2HPO_4 0.4g;发酵条件为:发酵初始pH值6.24、发酵温度28.6℃、接种量2%、发酵20 h,在此条件下,植物乳杆菌WU14的菌体量比优化前提高了近48%,L-阿拉伯糖异构酶酶活达42.23 U/mL,D-塔格糖的转化率达到69.6%。培养基的优化显着提高植物乳杆菌WU14的菌体量及L-阿拉伯糖异构酶活力,为D-塔格糖进一步工业化发酵生产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于海峰,梁真[3](2018)在《D-塔格糖搅拌型酸奶发酵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功能性甜味剂D-塔格糖代替对酸奶辅料蔗糖,采用直投型发酵剂进行搅拌型酸奶研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D-塔格糖添加量、发酵剂接种量和发酵时间和发酵温度4因素对酸奶的质构和感官的影响,以质构分析和感官评分为指标综合确定了D-塔格糖搅拌型酸奶的发酵条件。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塔格糖添加量3.0%、发酵剂接种量5%、发酵时间5 h,发酵温度42℃,在此条件下发酵的D-塔格糖酸奶稠度与黏度都明显高于对照蔗糖酸奶,硬度和黏聚性相差不大,酸度适中,口感细腻,品质较好。(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07)
郭青青[4](2018)在《利用β-半乳糖苷酶和L-阿拉伯糖异构酶由乳糖生产D-塔格糖》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新型低热量功能性甜味剂,D-塔格糖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降血糖、改善肠道菌群、抗龋齿、促进血液健康、增强细胞对毒素的敏感性等。它的甜度是蔗糖的92%,能量远低于传统的甜味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能够应用在食品、饮料、肉制品、糖类等众多工业中。通过生物法生产D-塔格糖,L-阿拉伯糖异构酶(LAI)是目前最有效的酶,以D-半乳糖为底物。D-半乳糖可以通过β-半乳糖糖苷酶水解廉价乳糖来生产同时产生等摩尔的D-葡萄糖。在本课题研究中,联合β-半乳糖苷酶和L-阿拉伯糖异构酶以廉价的乳糖为底物来转化生产D-塔格糖。本研究首先比较用来固定β-半乳糖苷酶的氨基化硅胶不同制作方法,得到了最佳的氨基化硅胶制作工艺。对β-半乳糖苷酶的固定方法进行了优化:2%戊二醛交联3 h,固定pH 6.0,温度30 ℃过夜,固定载体(g)与酶(U)的比例为1:1000(g:U)。酶在最佳条件下固定化,酶活回收率达到60%。固定酶的最适反应条件:温度55 ℃,pH5.0。在此最佳条件下,固定酶的酶活性达到了 560±10 U/g。固定化酶经10个批次反应,酶活性仅略有下降,表现出良好的重复利用性,适合应用于工业化生产。水解反应2 h后,乳糖水解率达到95%以上,为后续生产D-塔格糖提供了原料。对Lactobacillus.fermetum CGMCC 2921中的L-阿拉伯糖异构酶基因(araA)(GenBank:HM150718.1)进行了合成、克隆,构建了重组质粒pET-22b-araA并将其成功转化到了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 BL21-GroEL-GroES(DE3)中。用1 mMIPTG、25 ℃诱导重组菌 E.coli BL21(DE3)(pET-22b-araA)。超声破碎菌液以获得游离酶,游离酶的最佳反应条件为:温度60℃,pH 8.0。酶的耐热性良好,并且pH 7.0-9.0的碱性条件下耐碱性好。1 mM的Mn2+对游离酶活性有显着影响。氨基树脂SQ-100EA对L-阿拉伯糖异构酶粗酶液的固定化效果最好。优化酶的固定条件:1.0%戊二醛固定3 h,固定温度25 ℃,固定pH 7,载体与粗酶液的比例为1:130(g:U)。通过实验发现,在固定期间添加1 mM的Mn2+不仅增加了固定化酶的酶活性,而且大大增加了固定化酶的耐热性。固定化酶的最适反应条件为:60℃,pH7.5。在最佳条件下,固定化酶的酶活性达到49±2U/g,酶活回收率接近40%。另外,固定酶的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显着提高。固定酶以D-半乳糖为底物的转化实验中,2hD-塔格糖的转化率达到12%,48 hD-塔格糖的转化率达到23%。(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18)
高文旭[5](2018)在《D-塔格糖生产菌发酵工艺条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D-塔格糖分子式为C_6H_(12)O_6,相对分子质量180.1661,自然界中含量少,是新型功能性稀有糖中的一种六碳酮糖。D-塔格糖对人类身体有许多好处,比如D-塔格糖的低能量可以降低血糖、控制肥胖,保护牙齿健康、预防龋齿,还有改善肠道有益菌群等等。D-塔格糖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添加到食品、饮料、功能糖保健品等产品中,是糖尿病患者、高血糖及肥胖人群的理想糖原,可以替代蔗糖、葡萄糖、麦芽糖等传统高能量糖类。目前,D-塔格糖的工业化生产中主要的是化学合成法,然而化学法发展至今仍有许多不利的生产因素,比如碱性条件下和金属离子的催化作用下会产生许多化学污染物和副产物,生产过程复杂,产物纯化过程困难,中间耗能高、污染大,叁废多等。生物转化法相较于化学合成法具有的优点主要表现在转化专一性、条件温和、副产物较少、叁废产生少。生物转化法是利用微生物细胞产生的酶作为催化剂,将D-半乳糖或半乳糖醇转化成D-塔格糖。本次课题以生物转化法生产D-塔格糖,我们使用的D-塔格糖生产菌—乳酸菌是一种安全食品生产菌,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益生菌。主要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解决生产过程中成本高、转化率低、环保和食品安全等问题。本次实验设计主要成果如下:1)确定了D-塔格糖的分析方法:薄层层析法初步定性检测D-塔格糖,间苯二酚分光光度法定量检测D-塔格糖,高效液相色谱法精准测量D-塔格糖。2)确定了D-塔格糖生产菌WP11最佳培养基配方:L-阿拉伯糖0.5%,蛋白胨1%,酵母粉1%,乙酸钠1%,磷酸二氢钾0.02%,硫酸镁0.005%,硫胺素200μg/L,生物素200μg/L,氯化钙0.02%,硫酸锌0.002%,硫酸锰0.008%,PH 6.5-7.0。3)提高D-塔格糖产率的反应条件优化和实验性探究;反应条件优化:大瓶量600 mL/3L瓶装培养的菌种,反应体积为10 mL,反应温度37℃,反应时间32-34 h;实验探究成果:以1g CaCO_3为缓冲剂,将L-阿拉伯糖浓度提升至0.9%可将D-塔格糖的产率提升至46.21%。(本文来源于《大连工业大学》期刊2018-03-01)
潘峻[6](2017)在《1-脱氧塔格糖野尻霉素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布里疾病是由于半乳糖苷酶A的酶缺陷导致的遗传性溶酶体储存障碍疾病,1-脱氧塔格糖野尻霉素的对映异构体1-脱氧半乳糖野尻霉素目前已经上市用于治疗。同时1-脱氧塔格糖野尻霉素具有岩藻糖苷酶抑制活性,生物运用前景广大。根据六元环合环方式的不同,设计了分子间合环和分子内合环两条合成路线。以木糖为起始原料,经邻羟基丙酮叉保护,碳原子手性翻转,Witting反应等步骤对分子间合环的路线进行研究,由于分子间合环路线中关键步骤是醛基的α位的羟基化,产物的产率特别低,尝试各种优化方法没有提高收率,最后放弃了这条路线。以木糖为起始原料,经呋喃糖五元环上羰基的立体选择性还原,Misuntobu反应,环氧的位置选择性开环等步骤对分子内合环的路线进行研究,在六元环合环过程中,其中一种构型在氢化钠四氢呋喃加热回流体系中合环,氢化还原得到1-脱氧塔格糖野尻霉素。另一种构型不反应,换用其它合环碱性体系都没有效果。推测可能是合环过程中苄基空间位阻的影响,尝试减少分子中苄基的数量以减小位阻,最终成功合环得到1-半乳糖野尻霉素。(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7-06-01)
徐磊,赵东莹,王一倩,张春枝[7](2017)在《间苯二酚法测定D-塔格糖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间苯二酚法检测D-塔格糖含量,建立并优化了测定条件。结果表明,D-塔格糖浓度在0~60μg/m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 9,最低检出限为6.66μg/mL,加标回收率为100.18%,相对标准偏差2.20%。(本文来源于《大连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赵东莹[8](2017)在《D-塔格糖生产菌的筛选和分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D-塔格糖属于己酮糖,在自然环境中存在量极少,它的甜度类似于蔗糖,但热量极低,同时对于预防各类牙龈疾病、改善肠道菌群、降低血糖及抵抗衰老都有显着作用,属于功能性稀有糖的一种,其在食品、医药领域的应用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因此,筛选出具有高产D-塔格糖活性的优良菌株,对于推进D-塔格糖的技术开发和绿色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通过间苯二酚法建立了 D-塔格糖含量快速检测的方法,然后从不同地区采集的样品中进行菌株的初步筛选,并通过复筛得到具有生产D-塔格糖能力的菌株。对得到的D-塔格糖生产菌进行培养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化学特征和分子特征等多个方面的实验,实现筛选菌株的分类鉴定。实验结果如下:通过实验建立了 D-塔格糖定量检测的间苯二酚法,确定了方法的检测条件:检测波长400 nm,加热时间20 min,冷却时间5 min,间苯二酚显色剂浓度1 mg/mL。方法在D-塔格糖浓度6.66-60 μg/mL之间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0.9999,加标回收率100.38%,相对标准偏差2.08%。为复筛阶段D-塔格糖的定性定量提供了高效快速、灵敏准确的检测手段。从采集的各类样品中筛选获得了1株具有生产D-塔格糖活性的菌株D-tagl,D-半乳糖的底物浓度为0.5 mol/L时,可以转化出0.2 mol/L的D-塔格糖。间苯二酚法检测结果与高效液相色谱法一致,表明了检测方法的可靠性。通过分类鉴定实验,确定菌株D-tagl菌落为乳白色圆形,外观饱满形状规则,光滑湿润且有光泽;革兰氏阳性菌;菌体为杆状,长1-1.5 μm,宽0.5-0.6 μm。通过16SrRNA序列比对分析,其属于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与模式菌株Lactobacillus brevis ATCC14869的相似比为99.67%。最适生长条件:pH6.0,温度37℃,不耐盐;其他各项生理生化鉴定结果与模式菌株基本一致。主要磷脂组分为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胆碱(PC)。DNA的(G+C)mol%含量为43.31%。基于多项分类鉴定结果,菌株D-tag 1为乳杆菌属短乳杆菌的一个亚种,命名为Lactobacillus brevis D-tag1。(本文来源于《大连工业大学》期刊2017-05-01)
刘俊艳,王成花,梁真,于海峰[9](2017)在《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法优化塔格糖酸奶发酵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开发新型功能性酸奶,用功能性甜味剂塔格糖部分替代蔗糖,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了塔格糖酸奶的发酵工艺条件,通过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方法从色泽、口感、组织和风味四个方面对塔格糖酸奶的品质进行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塔格糖酸奶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塔格糖添加量2.5%、发酵剂接种量5%、发酵时间5.0 h。在此最佳条件下发酵制得的塔格糖酸奶凝乳紧密,均匀,保形能力较好,口感最佳,同时具有塔格糖和益生菌的功能特性,提高了酸奶的品质和保健功能。用质构仪对塔格糖酸奶的质构指标稠度和黏度进行了测定,分析了酸奶的质构指标与感官分析指标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7年03期)
于海峰,梁真,刘俊艳,王瑞明[10](2016)在《基于模糊数学感官评价的塔格糖酸奶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对食品保健功能的需求越来越高,酸奶的功能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针对特定的人群,调整酸奶的配方,提高酸奶的营养和保健功能,成为酸奶新品开发的研究方向。为开发新型功能性酸奶,以功能性甜味剂塔格糖部分替代蔗糖,通过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方法从色泽、口感、组织和风味四个方面对塔格糖酸奶的品质进行评价研究,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塔格糖酸奶的发酵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塔格糖酸奶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塔格糖添加量2.5%、发酵剂(直投型)接种量5%、发酵时间5h,在最佳条件下发酵制得的塔格糖酸奶凝乳紧密,均匀,保形能力较好,口感最佳,同时具有塔格糖和发酵剂益生菌的功能特性,提高了酸奶的品质和保健功能。使用质构仪对塔格糖酸奶的质构指标稠度和胶黏度进行测定,分析酸奶的质构指标与感官分析指标之间的关系,通过逐步回归法分析表明,酸奶的质构指标测定结果与感官评价结果具有正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叁届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11-09)
塔格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D-塔格糖(D-tagatose)是一种新型甜味剂,具有降低血糖、改善肠道菌群等功能,被广泛用于食品及药品等领域。植物乳杆菌WU14(Lactobacillus plantarum WU14)可通过L-阿拉伯糖异构酶转化D-塔格糖,为提高其转化能力,以植物乳杆菌WU14的生物量及L-阿拉伯糖异构酶酶活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与响应面实验对高产D-塔格糖植物乳杆菌WU14发酵培养基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发酵培养基组成为(g/L):葡萄糖4.35 g、L-阿拉伯糖2.71 g、酵母浸粉17.6g、大豆蛋白胨17.6 g、无水乙酸钠10 g、MgSO_4·7H_2O 0.4 g、MnSO_4·2H_2O 0.05 g、K_2HPO_4 0.4g;发酵条件为:发酵初始pH值6.24、发酵温度28.6℃、接种量2%、发酵20 h,在此条件下,植物乳杆菌WU14的菌体量比优化前提高了近48%,L-阿拉伯糖异构酶酶活达42.23 U/mL,D-塔格糖的转化率达到69.6%。培养基的优化显着提高植物乳杆菌WU14的菌体量及L-阿拉伯糖异构酶活力,为D-塔格糖进一步工业化发酵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塔格糖论文参考文献
[1].张仲谋.由D-塔格糖合成半乳糖胺盐酸盐及其衍生物[D].安徽工业大学.2019
[2].孙志军,陈文薪,凌锦,刘志文,王志云.高产D-塔格糖植物乳杆菌WU14的L-阿拉伯糖异构酶发酵培养基优化[J].食品科技.2019
[3].于海峰,梁真.D-塔格糖搅拌型酸奶发酵条件研究[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4].郭青青.利用β-半乳糖苷酶和L-阿拉伯糖异构酶由乳糖生产D-塔格糖[D].山东大学.2018
[5].高文旭.D-塔格糖生产菌发酵工艺条件的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8
[6].潘峻.1-脱氧塔格糖野尻霉素的合成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7
[7].徐磊,赵东莹,王一倩,张春枝.间苯二酚法测定D-塔格糖含量[J].大连工业大学学报.2017
[8].赵东莹.D-塔格糖生产菌的筛选和分类鉴定[D].大连工业大学.2017
[9].刘俊艳,王成花,梁真,于海峰.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法优化塔格糖酸奶发酵工艺[J].中国酿造.2017
[10].于海峰,梁真,刘俊艳,王瑞明.基于模糊数学感官评价的塔格糖酸奶研制[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叁届年会论文摘要集.2016
标签:1; 3; 4; 6-四-O-乙酰基-N-(1; 3-二甲基-2; 6(1H; 3H; 5H)-叁氧嘧啶-5-亚基)甲基-α-D-半乳糖胺; D-塔格糖; D-半乳糖胺盐酸盐; 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