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测试数据采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性能测试数据采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一、性能试验数采系统的开发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益瑞[1](2021)在《高速动车组载荷谱复现方法及台架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速动车组在轨状态尤其是高速运行时的动态性能评估是轨道交通技术进步的试验基础和车辆高速化、重载化、智能化发展的现实需求,由于多样化的试验功能和较高的试验效率,通过专用台架设备模拟车辆服役工况的载荷谱复现试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载荷谱指能够反映研究目标特定空间位置上物理参数随外界环境变化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可测量信息。载荷谱复现试验的目标是通过台架高精度地模拟重现车辆运行工况,其关键技术在于高性能的台架设备、准确的试验系统数学模型和科学有效的复现试验方法。本文以上述关键技术为研究内容,以基于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的高速动车组载荷谱复现为研究目标,设计了决定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载荷力测量功能和宽频带激振性能的专用测力平台及试验台电液伺服控制系统,提出了转向架各项关键参数的试验测定方法,以系统辨识原理和迭代复现技术为理论支撑,将仿真循环和试验循环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具有误差系数自适应调节功能的循环迭代方法,完成了以高速动车组车体和转向架垂向加速度为目标载荷谱的复现试验,主要工作如下:1)阐述了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的系统组成以及自主开发的位姿运动谱解算系统和试验数据分析系统;针对动车组车辆和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分别进行垂向动力学建模,并通过MATLAB/Simulink程序仿真分析在相同激励条件下的车体垂向位移和转向架垂向位移两种系统响应,证明了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能够准确地复现中高速模拟车速时车辆在轨运行工况,并将其数学模型作为系统辨识试验的模型构型基础。2)提出了一种以试验转向架车轮处载荷力为测量目标的专用测力平台,设计了测力平台的机械结构、应变片布片方式和测量电路,并从力学理论计算和有限元仿真分析两个角度验证了其科学性和准确性;通过标定试验分析测力平台三向测力的维间耦合效应,提出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数值解耦方法,试验表明,数值解耦后,测力平台的单轴载荷测量精度和多轴载荷测量精度均满足试验需求;根据试验台动态性能指标进行了试验台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的静态和动态设计,完成液压缸、伺服阀等主要液压元件的选型以及伺服放大器增益值的校正;通过下运动平台扫频试验和模态有限元仿真分析及试验验证了试验台稳定的宽频带激振性能。3)设计了转向架悬挂刚度、阻尼、载荷参数、转动惯量等关键参数的测定方法:以低速准静态的恒速三角波加载试验法测定悬挂刚度参数,以频率步进扫描递增的变频正弦波加载试验法测定悬挂阻尼参数,以倾斜试验法测定转向架重心位置坐标参数,以频率恒定的定频正弦波加载试验法测定转向架转动惯量参数。另外,根据转动惯量、重心位置和运动绕点三者的关系提出了一种预置绕点位置的拟合测定试验法作为转向架重心高度测量的新方法。上述转向架参数测定的试验方法均通过相应试验得到了验证。4)研究国内外轨道不平顺功率谱密度解析表达式,对比分析了中国高铁轨道谱和德国高低干扰谱的线路质量;采用逆傅里叶变换法完成中国高铁轨道不平顺的样本重构,为后续轨道不平顺复现试验提供目标数据;使用试验台位姿运动谱解算系统根据轨道不平顺重构样本数据生成试验台驱动运动谱,并计算不同模拟车速下的试验台液压作动器液压流量需求,证明试验台的液压驱动能力;设计运动平台位姿测量方案,使用激光位移传感器测量平台特定位置的实时位移值,以此来计算平台的空间运动指标;进行不同模拟车速下的中国高铁轨道不平顺复现试验,结果表明,中高速模拟车速下,基于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能够准确的完成中国高铁轨道的不平顺复现模拟。5)将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的数据传递表示为输入数据转化和模拟半车试验装置两个模块的串联过程,理论分析了计算其传递函数的构型及数学表达式,作为系统辨识试验中的系统基础构型;设计了系统传递函数辨识试验方法,以带通白噪声信号作为输入信号,以最小二乘法估计优化模型参数;提出了将仿真循环迭代和试验循环迭代相结合的迭代方式,通过计算机仿真迭代得到符合精度要求的系统激励,作为试验迭代的初始输入通过台架试验进一步逼近复现目标,提高了试验效率;针对试验中决定迭代速度的误差修正系数设计了能够自动适应复现误差而优化自身数值的策略,对比试验证明,采用这种自适应调节策略后,复现试验所需要的循环迭代次数明显降低,试验效率得以进一步提升。本文研究表明,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作为专用的转向架试验装备,其试验能力满足协议性能指标,载荷力测量系统精度满足试验需求,结合所提出的各种试验方法,可以完成转向架关键参数的测定、试验系统的参数辨识以及具有较高试验效率的循环迭代复现试验,能够有效地完成对车辆在轨运行工况的模拟,是成功的试验设备,落成运行以来为我国新型转向架以及轨道交通行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产生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张玉皓[2](2021)在《汽轮发电机组扭振故障分析及在线监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轮发电机组是电力生产的主要设备,作为能量转换和输出的中间环节,其轴系在蒸汽和电磁力矩的作用下产生弹性角变形和扭转振动,可能诱发轴系疲劳损伤。本文以轴系弯扭振动模型为基础,通过在线工作变形分析评估轴系安全性,提出了更加准确的扭振测量方法,开发了扭振监测和安全性分析系统,研究成果有助于避免扭转振动故障造成机组严重损伤、提高机组运行安全性。首先,分析并建立叶盘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并进行固有特性分析,利用动能等效方法,给出了长叶片轴段在扭振建模中的刚性盘等效条件。推导了Timoshenko弯扭梁轴单元模型,系统模型考虑了弹性支承、刚性支承的影响,以及陀螺力矩的作用,建立了轴-盘-支承系统的有限元模型,通过仿真分析了轴系的弯扭振动固有特性。利用矢量叠加原理构建轴截面同步旋转向量,用于分析旋转轴系扭振或弯扭振动的调制特征。其次,通过轴系危险截面与典型结构应力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轴系的安全性分析。利用惯性单元和弹性单元建立的轴系扭振模型,进行轴系截面安全性分析;对于轴系典型结构,利用内嵌有限元工具组件的方式,建立典型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导入实测扭转载荷数据,对典型轴系部件进行在线应力分析。实现轴系危险截面与典型部件结构的安全性分析。再次,考虑到旋转运动和扭转振动具有相同的物理量纲,可实现转角和扭角的同源测量,提出了广义增量编码器模型的扭振测量方法。利用编码盘半周期角序重构,不改变整周期分度角的特点,提出了双周期的瞬时角速度计算方法,该方法可以在硬件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一倍扭振信号采样率,避免带宽闲置现象。并从信号采样的角度解释了扭振信号的非对称失真和非对称采样的现象。分析了位移测量型的增量编码器的输出调频-调幅信号的形成机理,提出了等周期高差测距型编码器模型用以实现弯扭振动的测量方法。通过仿真和实验的方式对上述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最后,结合核电汽轮机组的扭振监测与分析的工程应用需求和已有的工程经验,整合本文研究内容进行了工程技术的转化。研发了汽轮发电机组的轴系扭振在线监测与分析的成套装置。为了适应不同类型的扭振监测需求,引入数据中台和组态页面的开发模式,并采用时序数据库重新构建了数据结构和数据管理平台,通过功能与数据灵活组合配置,实现扭振监测装置的功能扩展。

王东亚[3](2021)在《变轨轮对试验台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与高新科技的发展,铁路运输在交通运输方式中所占比重也随之增加。2013年“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提出,不仅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新气象,铁路运输事业也愈发蓬勃起来,迎来了发展新高潮。“一带一路”建设增多了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货物流通,使我国更好的将“走出去”战略付之行动。但世界各国轨距各不相同,针对这一现象,变轨距技术应运而生。变轨距列车与传统非变轨列车的区别在于转向架不同,变轨距转向架可以利用地面上轨距变换辅助设施完成轮对间距的变更。在变轨技术的研究中,轮对间距变更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与车辆行驶稳定性息息相关。但国内外研究重点大多放在变轨距转向架以及通过分析变轨转向架的关键性技术参数和要求而研制开发的变轨距轮对上。而变轨距车辆在实际投入应用前应对变轨距轮对的变轨性能进行研究验证,所以需要开发一台验证变轨性能的综合性试验台。本文变轨轮对试验台则用于研究轨距变换为1435/1520mm变轨轮对的变轨特性。在综合国内外变轨距技术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被试件轮对本身实际运行情况和机械设计原理,利用三维建模软件Solid Works对变轨轮对试验台进行总体建模设计。由于试验台需要持续循环模拟变轨轮对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受力运行情况,故而有必要对试验台进行结构强度分析。本文主要采用工程辅助软件Hypermesh和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联合仿真的形式对变轨轮对试验台进行静力学分析和前12阶模态分析。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试验台结构设计合理,满足使用要求。基于轮对变轨运动的次序,设计试验台液压伺服作动器的运动时序图,并通过Solid Works Motion插件对试验台进行运动仿真分析。最后对试验台电控和测量系统进行设计,画出控制电路图并基于C语言利用VC软件对软件界面进行开发设计,完成试验台对解锁、变轨和锁紧过程中数据的测取。

周敬肇[4](2020)在《基于满足国6排放标准汽油发动机台架标定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新生产汽油车实施严格的排放标准,从源头预防和控制汽车污染物排放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手段,也是缓解汽车产业高速发展与空气污染问题突出矛盾关系的有效措施。即将全面实施的国6排放标准不仅加严了型式检验试验的相关排放要求,同时也提出实际行驶污染物排放试验的要求,以减少汽车试验室排放结果与实际行驶排放结果的差异。本文对台架标定方法的研究就是为了满足国6排放标准的新要求。国6汽油机标定工作,特别是其台架标定工作工况范围覆盖面更广,控制要求更加精确。国6汽油机的控制系统更为复杂、控制系统多种技术措施组合应用、各工作部件间的耦合程度高,使用传统的全因子台架标定方法无法满足正常的开发周期需求。本文的研究工作是提出一种基于模型的标定方法,首先利用试验设计技术减少试验点数量,然后通过数据统计建模技术对试验点数据进行建模,最后通过数值求解优化技术得到台架标定数据。基于模型的标定方法,是一种既能够保证台架标定数据质量,又能够有效缩短开发周期的理想方法。本文着重通过国6汽油机台架标定工作中的充气模型标定和进排气VVT位置标定两项任务开展基于模型标定方法的研究。研究采用了空间填充试验设计技术,成功将两项台架标定工作的试验点数量从四万多个缩减到四千个;为了得到拟合精度更高的汽油机响应模型,并结合国6汽油机响应模型的应用特点,研究采用了高斯过程建模技术对所采集的试验数据进行数据统计建模工作;研究使用了序列二次规划的求解优化算法,直接式或间接式得到台架标定数据;最后将其应用经验,融合到整个国6汽油机的台架标定工作中。得到台架标定数据后,通过发动机台架性能试验、国6样车排放试验的相关结果,并结合工作量的实际情况,验证了所提出的标定方法能够满足国6汽油机台架标定工作的开发要求。

张鹏[5](2020)在《燃料电池发动机测试系统开发》文中研究指明燃料电池发动机是一种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发电装置,能量转换效率高且产物无污染,同时低温起动快、能量密度高,非常适合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研发制造过程中,进行相关测试并通过测试试验获取各项性能参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旨在设计和开发针对车用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的测试系统并进行性能试验。本文进行了燃料电池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分析。以GB_T 24554-2009燃料电池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与GB_T 28183-2011客车用燃料电池发电系统测试方法两个国家标准为基础,根据实际试验条件和重点,选取了燃料电池发动机的起动特性、稳态特性和动态响应特性为测试点,确定了相应的试验内容和试验工况,进行了对应的评估参数计算、分析方法研究。本文开发了燃料电池发动机测试系统。首先设计了燃料电池发动机测试系统硬件平台,通过分析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的组成和被测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实际结构特点,确定了燃料电池发动机测试系统总体方案。通过关键参数计算、工作原理分析及设备选型,完成了硬件平台氢气供应子系统、冷却子系统、负载子系统的设计;分析确定了测试系统采集的数据及信号输出类型,设计完成了硬件平台数据采集与监测子系统;其次开发了燃料电池发动机测试系统软件平台,分析了测试系统软件平台功能需求,在NI LABVIEW编程环境下了完成了软件平台主程序及设备控制与数据采集、数据记录、安全警报等核心子程序的设计,并设计了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确保了试验进行时整个测试系统的通讯、控制、数据采集以及安全保护等功能。利用设计开发的测试系统完成了燃料电池发动机起动特性试验、稳态特性试验和动态响应特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燃料电池发动机测试系统能够实现设计的各项功能并安全可靠的运行。通过试验对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冷、热机起动特性、氢气利用率和氢气消耗率、电池堆转化效率、输出效率、系统整体效率等稳态效率特性及电池堆极化特性、额定功率输出稳定性、峰值功率、加载卸载动态响应特性进行了测试和分析。

孙和轩[6](2020)在《某型履带车辆联合制动系统仿真及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干式多片摩擦制动器由于其制动力矩较大,结构简单且易于安装等特点,在履带车辆上应用广泛,但也存在热衰退、摩擦损耗等常见问题,因此有必要装备电涡流缓速器等辅助制动器组成联合制动系统,以此减轻摩擦制动器的损耗,保证制动稳定性与可靠性,保障行车安全。本文以某型履带车辆联合制动系统为研究对象,对联合制动系统(包括干式多片机械制动器、电涡流缓速器两个独立制动系统)从理论研究、建模仿真、试验测试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对某型履带车现有的干式多片制动器(机械制动器)进行理论创新分析与建模仿真。一是建立弹子加压机构力传递函数,二是引入粗糙接触理论中的GT模型,对制动器摩擦片接合过程进行模型搭建,之后进行模型仿真计算得到制动力矩特性曲线及转速曲线,定义“增力比”,通过计算证明了弹子加压机构显着的增力效果,此外通过计算得到结论:作动力的提高可有效提高制动力矩。为履带车机械制动器作动方式的设计提供方向。(2)对电涡流缓速器工作原理进行分析与建模仿真。对电涡流缓速器的两个重要结构参数——励磁线圈匝数与气隙间距7)0对制动力矩的影响进行重点仿真分析,最后进行了缓速器制动过程模拟,得出结论:缓速器工作电流升高可明显提高制动效果。对电涡流缓速器的设计与制动控制提供参考。(3)提出机械——电涡流缓速器紧急联合制动与速度分段联合制动方式,仿真得到联合制动速度曲线,提出紧急联合制动时间(6)与电涡流缓速器耗能占比0值为评价指标对两类联合制动效果进行评价,计算得到0)值均超过70%,验证了联合制动系统的可靠性及制动方式的有效性,对开展联合制动试验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与指导。(4)利用课题组搭建的高效制动系统性能试验台进行台架试验,对机械制动器、电涡流缓速器分别进行惯性制动试验,制动转速曲线与理论仿真吻合,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速度分段联合制动系统惯性制动试验,结果表明电涡流缓速器消耗的能量占初始动能的70%以上,与理论模型仿真结果一致,验证了联合制动系统可靠的制动特性及速度分段联合制动方式的有效性,为某型履带车装备联合制动系统提供了重要试验参考。

邵夕安[7](2020)在《火炮供输弹系统健康监测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供输弹系统作为火炮的重要组成部件,其稳定性和可靠性严重影响了系统作战效能。分析了火炮供输弹系统状态参数特性,并据此开展了基于内外信号同步的火炮供输弹系统健康监测技术研究。介绍了火炮供输弹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借助于FMECA方法综合考虑系统的仿真数据、故障历史数据和专家经验,统计分析了供输弹系统的主要故障模式,并分析了故障原因,提取了需要监测的各运行阶段的故障特性参数。详细分析了各阶段故障参数的特性,综合考虑系统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和测试条件等因素,确定了外部执行机构和内部弹丸状态参数的并行监测方法、数据传输模式和内外数据的同步方式。分析了供输弹系统故障诊断的难点,分析了多种数据解算模型在特征提取和故障诊断上的应用特点,确定选用核主元分析法进行供输弹系统内外运行数据的特征提取,计算训练数据矩阵的T2和SPE两种统计量以及控制限,通过判断测试数据矩阵的统计量是否超出控制限范围实现故障检测;借用贡献图法的思想求解变量的贡献率,根据贡献率的大小实现故障的识别。设计了执行机构和弹丸的运行状态的同步监测系统,采用传感器和高精度数据采集设备获取各阶段执行机构的运行状态参数,采用存储测试装置获取各阶段的弹丸运动状态参数。在存储测试装置中,根据弹丸参数的监测原理进行了传感器的选型,设计了三路恒流源、三路电荷放大器和对应的信号调理电路,编写下位机软件完成数据的数模转换、存储和读取功能,设计了上位机软件实现数据格式的转换和故障诊断,结合装置的测试需求完成了机械外壳的设计。对存储测试装置中的加速度、推力、陀螺仪和内外信号同步四个主要模块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和验证。利用设定的故障进行了监测系统和诊断模型的实装试验,试验表明:协调阶段的监测数据和实际运行过程相吻合,说明了监测系统信号采集和信号同步的有效性;对正常工况和故障状态下的数据进行分析,诊断出的故障信息和实际引入的故障情况相同,表明故障诊断模型的可行性。

三梅英[8](2019)在《光伏发电一次调频技术研究及工程化应用》文中指出大力发展新型可再生清洁能源是解决化石能源引起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太阳能光伏发电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随着光伏发电容量比例不断增加,光伏发电对电网频率造成的不利影响日渐突出。与传统的同步发电机发电不同,由于光伏发电不具备惯性支持能力,且传统光伏发电逆变器采用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策略,光伏发电功率也没有响应电网频率变化能力,导致电网频率稳定性下降。因此,本文提出在现有光伏电站AGC有功控制的基础上,引入多主站一次调频协调控制策略,从而使光伏发电功率具有快速响应电网频率的能力。首先,建立了光伏发电系统数学模型,论述了光伏发电调频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其次,设定光伏阵列功频静态特性系数和减载系数,提出光伏留有一定的备用容量参与到电力系统频率调节当中,考虑适用性的同时提高光伏经济性能,缓解光伏消纳压力;然后,分析了虚拟同步机参与电网调频方式,结合光伏电站一次调频改造的经济性和实用性,参考同步发电机组静态频率特性提出了多主站协同控制的一次调频方法;最后,根据上述原理开发的光伏发电功率调频综合协调运行控制系统,在西北电网内某光伏电站进行了工程化应用改造,在现场分别进行了阶跃扰动、模拟实际电网频率扰动以及协调性等试验,其结果验证了该光伏电站具备一次调频响应的能力,能够起到支撑电网调频的作用,较好地解决高渗透光伏发电引起的电网频率波动问题。

王海[9](2019)在《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技术若干关键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土工离心模型试验以“时间”、“空间”压缩效应为特点,利用离心加速度场补偿模型缩尺而引起的自重应力损失,还原模型与原型之间1:1应力-应变状态,使之拥有其它任何物理缩尺试验无可比拟的优势,被科学界公认为21世纪最具前景、最具潜力的物理模拟试验手段之一。在岩土工程领域,其通过再现模型与原型一致应力水平和空间材料及结构变化,能直接研究自重及地震等荷载作用下边坡滑塌、堤/坝/堰开裂、场地液化、地基失效、挡土墙失稳等岩土工程对象的破坏过程与失效机理,突破了传统物理试验由“介质”到“对象”的束缚。鉴于其优越性与先进性,我国大量学者相继投身和致力于土工离心机研发工作,虽起步比国际迟约50年,但过去廿年已成功建设土工离心机30余台,数量位居世界第二。通过我国学者们的不懈努力,使我国土工离心机在数量规模和性能指标上取得了举世震惊的长足进步,为岩土工程前沿重大问题研究和交叉分支学科发展提供了优越平台。但是,随着研究深入和范围拓展,模型试验结果与原型的偏离现象和平行试验中结果的离散程度呈急剧上升趋势,其原因则在于学者们一直致力于设备技术开发,而忽略了试验模拟技术的发展。受离心加速度场的特殊性、模型1g至Ng状态变化的复杂性、岩土体多相耦合的力学特点及不确定性等约束,确定了土工离心模型试验的产出水平,不仅依赖于性能先进的试验设备,还取决于正确、有效、完备的试验模拟技术。因此,探讨土工离心试验模拟技术的关键问题和发展适应基础理论、设计方法及新型技术,对提升土工离心试验的整体创新水平和国际一流成果产出能力极其重要。本文以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CSIEM-40-300大型动力离心机建设为契机,以应力相似差异特征、砂雨法控制要素、黏滞系数配比标准等三方面关键问题为切入点,联袂理论推导、物理试验、震害调查、数值仿真等方法开展系统研究工作,以建立模型设计基本准则、弥补制模技术基础理论和提出实用化配比标准为目标。同时,考虑土工离心机的独特性和通用化性能测试方法的欠缺,以CSIEM-40-300土工离心机为样本,介绍动力离心机的基本构成和探讨主要性能测评方法,为同类设备性能评价及验收和相关标准的修订提供重要参考。主要研究工作与创新成果如下:1.剖析了离心加速度场与自然重力场的差异特征及成因,以环境特征与模型应力的内在关联为基础,首次提出了总体分布应力、附加侧向应力、耦合动应力三个概念与定义,以揭示离心加速度随半径变化、辐射分布和旋转机制对模型应力状态的影响。基于三个概念与定义,建立数学模型与推导表达式,给出了模型三方面应力相似差异的关键表征参数和设计准则,为有效半径取值、离心加速度、旋转角速度、模型高度、模型宽度等试验设备和模型参数设计建立了重要依据。2.利用自主研发的鸭嘴式砂雨法制模装置,开展了干砂与饱和砂模型制备对比试验,提出了稳定相对密度新概念与定义,解析了两种模型制备的主控要素及影响规律和密实度范围差异,给出了模型空间均匀分布特征与测试评价方法。基于流-固耦合理论和颗粒流速动力方程,构建与推导了描述砂雨法制备过程的单一颗粒、颗粒簇等两种简化数学模型与表达式,揭露了砂雨法制模的内在原理与关键参数作用机制,填补了以往砂雨法制模研究的基本理论空白。3.阐述了国内外土工离心液化试验两种黏滞系数配比标准,指明了实际应用存在的矛盾。以汶川Ms8.0地震液化场地剪切波速统计数据为条件,通过自主研发的Vs-e-k联合测试装置与标定试验,提出了一般性Vs-k关系表达式,给出了基于Vs的黏滞系数配比标准。采用FLAC有限差分数值平台与液化、非液化场地记录,验证了1g原型和Ng缩尺模型液化数值试验可行性,分析渗透系数对孔压比极值的影响规律及范围,提出了基于FLAC黏滞系数配比标准。两种配比标准对比,证明了配比标准的可靠性、通用性和渗透系数是影响液化阈值的一个惰性参数。4.介绍了CSIEM-40-300大型动力离心机基本指标和功能特点,阐述了各子系统的核心组成、设计结构和关键技术。搜集并总结了国内外土工离心机性能测试相关方法及经验和大型模拟试验设备相关规程,提出了验收大纲的编制要点及流程、安全操控原则及重要事项、性能测试方法及衡量标准等,在CSIEM-40-300大型动力离心机设备验收中得到应用,验证了提出方法及标准的有效性和普适性,为土工离心机性能测试评价相关规范的制定,建立了重要指导方法和有益借鉴。

贾伟栋[10](2019)在《配筋纤维混凝土防爆墙的抗爆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频发的气云爆炸事故严重威胁到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同时使得建筑结构发生严重破坏;防爆墙可以减小建筑结构遭受的爆炸冲击,实现对建筑结构的防护,探究气云爆炸作用下加强钢筋混凝土防爆墙抗爆性能的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主要的研究工作与创新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总结了气云爆炸的相关理论。针对当前气云爆炸强度相关研究理论中的不足,提出通过损伤准则进行气云爆炸强度研究的新思路。研究了爆炸冲击波对应规律,分析对比了爆炸作用过程中超压峰值、正压作用时间与冲量的经验公式,探究了其存在差异性的原因。(2)设计并进行了不同类型配筋纤维混凝土防爆墙的爆炸试验。基于损伤准则提出更适合可燃气云爆燃强度研究的损伤等效法。依据相似模型、损伤等效法与正交试验方法,对六面不同类型防爆墙试验模型进行制作并设计了对应的爆炸试验,同时确定了测量配筋纤维混凝土防爆墙动态响应与损伤程度的方案。完成了配筋纤维混凝土防爆墙试验模型的材性测试。(3)采用小波滤波处理分析了爆炸试验实测数据。研究结果表明爆炸冲击波的传播速度受到了爆心距、TNT药量与测点竖直分布等因素的影响。爆炸作用下防爆墙墙面超压峰值、钢筋应变峰值、防爆墙加速度峰值分布不均匀。爆炸过程中钢筋应变峰值受到冲击波超压与冲量的共同影响,墙面超压与防爆墙加速度与爆炸比例距离成反相关;竖直方向墙面超压峰值呈下凹弧形分布,研究给出有障碍物的空气爆炸中比例距离与墙面超压峰值的经验公式。纤维的掺加能够有效的提升钢筋混凝土防爆墙的抗弯曲、抗冲击、抗变形与抗爆能力,结构整体性保持良好,BF、GF、SF的掺入对于试件抗爆性能的提升效果愈加显着,纤维体积掺量的增加对钢筋混凝土防爆墙抗爆性能的提升有着积极影响。(4)数值模拟探究了纤维掺量对配筋纤维混凝土防爆墙抗爆性能的影响。利用软件ANSYS/LS-DYNA建立了分离式配筋纤维混凝土防爆墙三维有限元模型,选取ALE技术作为数值分析中爆炸过程的模拟方式,同时考虑了材料的本构模型、应变率效应、结构失效与沙漏效应,借助MATLAB处理纤维在配筋纤维混凝土防爆墙中的随机分布。模型预测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良好,表明建立的配筋纤维混凝土防爆墙三维有限元模型是有效的,能够进行气云爆炸作用下配筋纤维混凝土抗爆性能的研究预测。SF的掺加能够有效加强钢筋混凝土防爆墙的抗爆性能,防爆墙损伤破坏程度减轻,整体性保持完整。随着SF体积掺量的增加,SF的掺入对钢筋混凝土防爆墙抗爆性能的提升效果愈加明显,提升幅度越来越大,考虑到SF体积掺量提升带来的弊端,综合分析认为钢筋混凝土防爆墙强化设计中SF的最佳体积掺量为5%。

二、性能试验数采系统的开发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性能试验数采系统的开发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速动车组载荷谱复现方法及台架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车辆系统动力学研究现状
        1.2.2 轨道车辆专用试验设备研究现状
        1.2.3 系统辨识技术研究现状
        1.2.4 迭代复现技术研究现状
        1.2.5 研究现状综合分析
    1.3 课题来源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系统及动力学建模
    2.1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系统组成
        2.1.1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子系统
        2.1.2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坐标系
        2.1.3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位姿运动谱解算系统
        2.1.4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试验数据分析系统
    2.2 模拟半车质量试验装备
    2.3 车辆及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动力学建模
        2.3.1 车辆系统垂向动力学建模
        2.3.2 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垂向动力学建模
    2.4 MATLAB/Simulink建模仿真及误差分析
        2.4.1 MATLAB/Simulink建模仿真
        2.4.2 仿真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测力及驱动技术
    3.1 测力平台测量技术研究
        3.1.1 测力平台结构与安装
        3.1.2 测力平台测量原理
        3.1.3 弹性体加载有限元分析
        3.1.4 测力平台标定试验与维间解耦
    3.2 试验台电液伺服系统设计
        3.2.1 电液伺服控制系统静态设计
        3.2.2 电液伺服控制系统动态设计
    3.3 试验台下运动平台扫频试验及模态试验
        3.3.1 试验台下运动平台扫频试验
        3.3.2 试验台下运动平台模态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转向架参数测定方法及试验
    4.1 转向架悬挂刚度及阻尼参数测定
        4.1.1 转向架悬挂参数测定方法
        4.1.2 转向架悬挂刚度测定试验
        4.1.3 转向架悬挂阻尼测定试验
    4.2 转向架载荷参数测定
        4.2.1 转向架载荷参数测定方法
        4.2.2 转向架载荷参数测定试验
    4.3 转向架转动惯量测定
        4.3.1 转向架转动惯量测定方法
        4.3.2 转向架转动惯量测定试验
        4.3.3 基于转动惯量的转向架重心高度测定新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高铁轨道不平顺样本重构及复现试验
    5.1 轨道不平顺理论
    5.2 中国高铁轨道不平顺样本重构
    5.3 中国高铁轨道不平顺复现试验
        5.3.1 试验台位姿运动谱的生成
        5.3.2 运动平台位姿测量计算方案
        5.3.3 轨道不平顺复现试验数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系统辨识理论的载荷谱复现试验
    6.1 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传递函数理论分析
        6.1.1 模拟半车质量试验系统G_(sys)传递函数
        6.1.2 输入数据转化过程G_(data)传递函数
        6.1.3 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传递函数
    6.2 系统辨识理论及应用
    6.3 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传递函数辨识试验
        6.3.1 模型构型选择
        6.3.2 输入信号生成
        6.3.3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系统辨识
        6.3.4 系统模型验证
        6.3.5 参数确定及应用
    6.4 载荷谱复现试验
        6.4.1 载荷谱复现理论
        6.4.2 循环迭代复现试验方案
        6.4.3 恒定误差修正系数载荷谱复现试验
        6.4.4 自适应误差修正系数载荷谱复现试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汽轮发电机组扭振故障分析及在线监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轴系扭振系统特性的研究现状
        1.2.2 汽轮发电机组扭振响应分析及安全性评价的研究现状
        1.2.3 振动测量原理及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2.4 汽轮发电机组扭振在线监测装置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轴系振动系统建模及固有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叶盘振动系统固有特性分析
        2.2.1 叶盘振动系统模型
        2.2.2 叶盘振动系统固有特性分析
        2.2.3 叶盘结构的刚性盘等效方法
    2.3 轴-盘-支承振动系统特性分析
        2.3.1 轴-盘-支承系统的基本单元模型
        2.3.2 轴-盘-支承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及固有特性分析
        2.3.3 基于旋转向量的轴系振动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汽轮机组轴系扭振响应及安全性分析
    3.1 引言
    3.2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的扭振响应分析
        3.2.1 轴系扭振响应分析方法
        3.2.2 蒸汽和电磁力矩计算
    3.3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安全性分析
        3.3.1 危险截面的确定
        3.3.2 轴系典型结构在扭振作用下的应力分析
        3.3.3 转轴扭转疲劳损伤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增量编码器在扭振在线监测中的研究与应用
    4.1 引言
    4.2 广义增量编码器瞬时角速度计算的扭振测量
        4.2.1 广义增量编码器模型及瞬时角速度计算方法
        4.2.2 扭振信号提取方法的适用条件
        4.2.3 扭振信号在线提取流程与仿真分析
    4.3 等周期高差测距型增量编码器的弯扭振动测量
        4.3.1 等周期高差测距型增量编码器模型
        4.3.2 瞬时角速度对弯振频率的调制许用条件
        4.3.3 弯扭振动提取流程及仿真分析
    4.4 弯扭振动测量的试验验证
        4.4.1 增量编码器瞬时角速度计算的扭振测量实验
        4.4.2 等周期高差测距型增量编码器弯扭振动测量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扭振在线监测装置的开发与应用
    5.1 引言
    5.2 扭振在线监测装置的工程设计与开发
        5.2.1 总体构架设计
        5.2.2 功能设计与技术开发
        5.2.3 硬件平台的工程设计
        5.2.4 软件与数据平台的工程设计
    5.3 扭振在线监测装置功能测试及应用
        5.3.1 性能测试与功能验证
        5.3.2 工程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3)变轨轮对试验台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变轨距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1.2.2 变轨距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1.2.3 车辆轮对试验台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变轨轮对试验台主体结构设计
    2.1 变轨距技术及原理分析
        2.1.1 轨距变换的关键技术
        2.1.2 轨距变换原理及过程
    2.2 转向架及轮对轴箱各工况下的载荷分析
    2.3 变轨轮对试验台总体设计
    2.4 本试验台轮对驱动变轨机构方案设计选择
        2.4.1 双驱动滚筒变轨机构方案设计
        2.4.2 气囊举升式变轨机构方案设计
        2.4.3 两种变轨机构方案对比选择
    2.5 试验台解锁/锁紧机构设计
    2.6 试验台轴向固定加载机构设计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变轨轮对试验台的仿真分析
    3.1 基于Hypermesh有限元模型搭建
    3.2 静力学仿真结果分析
        3.2.1 材料赋予与边界条件的设置
        3.2.2 静力学分析结果
    3.3 试验台模态分析
        3.3.1 模态计算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试验台液压作动器运动时序分析
    4.1 液压伺服控制系统的组成
    4.2 试验台液压伺服系统的组成分析
    4.3 作动器运行时序图
    4.4 基于SolidWorks Motion的运动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试验台电控和测量系统设计
    5.1 电控和测量系统的控制电路图设计及组成
        5.1.1 电控和测量系统的组成
        5.1.2 电控和测量系统的主要功能
        5.1.3 通信总线的选择
    5.2 试验台电控和测量系统人机界面设计
        5.2.1 软件界面设计
        5.2.2 菜单栏设置
        5.2.3 变轨距速度控制系统
        5.2.4 操作控制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满足国6排放标准汽油发动机台架标定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外轻型车排放标准实施情况
        1.1.2 中国轻型汽车国6排放标准
    1.2 国6汽油机技术路线
        1.2.1 汽油机控制系统的应对措施
        1.2.2 国内生产企业的选择
    1.3 汽油机标定及国6的影响
        1.3.1 汽油机标定
        1.3.2 国6对标定工作的影响
    1.4 台架试验的发展现状
        1.4.1 传统的台架标定方法
        1.4.2 基于模块的标定方法
        1.4.3 基于模型的标定方法
    1.5 论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台架试验设计技术研究
    2.1 试验设计技术研究
        2.1.1 经典试验设计
        2.1.2 空间填充设计
        2.1.3 试验设计技术分析比较
    2.2 空间填充试验设计的应用研究
        2.2.1 试验设计准备
        2.2.2 试验设计应用
    2.3 台架试验自动化实践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台架数据建模技术研究
    3.1 模型质量评价及数据处理
        3.1.1 模型质量评价
        3.1.2 试验数据处理
    3.2 数据统计建模技术研究
        3.2.1 国6汽油机响应模型的特点
        3.2.2 数据统计建模技术分析比较
    3.3 高斯过程建模的应用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台架数据标定优化研究
    4.1 优化模型研究
    4.2 标定优化的应用研究
        4.2.1 直接式标定优化
        4.2.2 间接式标定优化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台架试验实施及应用评价
    5.1 台架试验目标
        5.1.1 研究对象
        5.1.2 发动机台架试验室
        5.1.3 台架试验内容
    5.2 台架试验开发平台
        5.2.1 软件环境
        5.2.2 硬件环境
        5.2.3 自动化实践
    5.3 基于模型的标定方法应用评价
        5.3.1 台架性能评价
        5.3.2 样车排放性能评价
        5.3.3 工作量评价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燃料电池发动机测试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燃料电池测试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本文结构
2 燃料电池发动机测试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结构
    2.2 测试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3 燃料电池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
        2.3.1 起动特性试验
        2.3.2 稳态特性试验
        2.3.3 动态响应特性试验
    2.4 本章小结
3 燃料电池发动机测试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3.1 氢气供应子系统
    3.2 冷却子系统
    3.3 负载子系统
    3.4 数据采集与监测子系统
    3.5 本章小结
4 燃料电池发动机测试系统软件平台开发
    4.1 软件功能需求分析与整体架构设计
        4.1.1 功能需求分析
        4.1.2 整体架构设计
    4.2 软件平台主程序设计
    4.3 软件平台核心模块设计
        4.3.1 设备控制与数据采集模块
        4.3.2 数据记录模块
        4.3.3 安全警报模块
    4.4 本章小结
5 燃料电池发动机性能试验
    5.1 燃料电池发动机测试系统
    5.2 燃料电池发动机起动特性试验
        5.2.1 冷起动特性试验
        5.2.2 热起动特性试验
    5.3 燃料电池发动机稳态特性试验
        5.3.1 稳态效率特性
        5.3.2 极化特性
        5.3.3 额定功率和峰值功率
    5.4 燃料电池发动机动态响应特性试验
        5.4.1 加载动态响应测试
        5.4.2 卸载动态响应测试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某型履带车辆联合制动系统仿真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履带车辆制动系统发展现状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2 传统车辆制动系统介绍
        1.1.3 履带车辆制动器的发展现状
    1.2 联合制动及台架试验技术研究进展
        1.2.1 联合制动系统研究现状
        1.2.2 联合制动系统台架试验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本文研究方法
2.机械制动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
    2.1 机械制动器原理
        2.1.1 制动器介绍
        2.1.2 多片式摩擦制动器研究现状
    2.2 干式多片机械制动器数学建模
        2.2.1 弹子加压机构力传递分析
        2.2.2 制动器摩擦片接合过程分析建模
    2.3 机械制动器模型仿真分析
        2.3.1 仿真软件
        2.3.2 机械制动器模型仿真计算
    2.4 本章小结
3.电涡流缓速器建模与仿真分析
    3.1 电涡流缓速器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3.2 电涡流缓速器工作原理与建模
        3.2.1 电涡流缓速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3.2.2 电涡流缓速器数学建模
    3.3 电涡流缓速器模型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4.联合制动系统仿真分析
    4.1 联合制动方式研究
    4.2 联合制动系统仿真
        4.2.1 紧急联合制动仿真
        4.2.2 基于速度的分段联合制动仿真
    4.3 本章小结
5.制动系统台架试验研究
    5.1 试验台架介绍
    5.2 机械制动器试验测试
    5.3 电涡流缓速器试验测试
    5.4 联合制动试验测试
    5.5 本章小结
6.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7)火炮供输弹系统健康监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供输弹系统的动态参数测量方法研究现状
        1.2.2 故障诊断方法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思路及工作内容
2 火炮供输弹系统故障模式及原因研究
    2.1 火炮供输弹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2.2 火炮供输弹系统故障模式与原因分析
    2.3 火炮供输弹系统故障监测特性参数提取
    2.4 本章小结
3 火炮供输弹系统状态参数监测方法研究
    3.1 各阶段状态参数特性分析
        3.1.1 选弹阶段参数特性分析
        3.1.2 供弹阶段参数特性分析
        3.1.3 协调阶段参数特性分析
        3.1.4 摆弹阶段参数特性分析
        3.1.5 输弹阶段参数特性分析
    3.2 火炮供输弹系统状态参数监测原理
    3.3 本章小结
4.故障特征提取与诊断技术研究
    4.1 供输弹系统故障诊断难点
    4.2 基于KPCA的供输弹系统故障诊断
        4.2.1 基于KPCA的特征提取方法
        4.2.2 基于KPCA的故障检测方法
        4.2.3 基于KPCA的故障识别方法
    4.3 模拟数据仿真
    4.4 本章小结
5 供输弹系统状态参数监测系统设计
    5.1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5.1.1 设计要点
        5.1.2 系统具体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5.2 传感器的选型
        5.2.1 角度传感器
        5.2.2 液压传感器
        5.2.3 加速度传感器
        5.2.4 推力传感器
        5.2.5 陀螺仪
        5.2.6 内外信号同步模块
    5.3 系统硬件设计
        5.3.1 电源模块设计
        5.3.2 电荷放大器设计
        5.3.3 数字模块设计
        5.3.4 外壳设计
    5.4 系统软件设计
        5.4.1 下位机软件设计
        5.4.2 上位机软件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供输弹系统监测系统实验研究
    6.1 供输弹系统状态监测装置性能测试
        6.1.1 加速度模块性能验证
        6.1.2 推力模块性能验证
        6.1.3 陀螺仪模块性能验证
        6.1.4 内外同步模块性能验证
    6.2 参数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6.2.1 外部执行机构参数不确定度分析
        6.2.2 弹丸参数不确定度分析
    6.3 火炮供输弹系统模拟实验
    6.4 KPCA模型在模拟实验中的应用
    6.5 本章小结
7 结束语
    7.1 工作总结
    7.2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光伏发电一次调频技术研究及工程化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光伏发电系统
    2.1 光伏发电系统的数学模型
    2.2 光伏发电并网
    2.3 光伏调频策略的有效性和经济性
    2.4 本章小结
3 光伏电站一次调频控制技术
    3.1 光伏电站调功调频技术概述
    3.2 一次调频控制技术实用性分析
4 光伏电站一次调频工程化应用
    4.1 光伏电站一次调频相关技术要求
    4.2 光伏电站一次调频工程化改造
    4.3 光伏电站AGC与一次调频协调控制
    4.4 光伏电站一次调频性能影响因素
    4.5 光伏电站一次调频频率防扰动
    4.6 光伏电站一次调频测控系统
    4.7 本章小结
5 光伏发电一次调频性能试验
    5.1 测试设备及测量布置
    5.2 频率阶跃扰动试验
    5.3 模拟实际频率扰动测试
    5.4 防扰动性能测试
    5.5 一次调频与AGC协调性测试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技术若干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与意义
    1.2 土工离心机发展概况
        1.2.1 国外发展概况
        1.2.2 国内发展概况
    1.3 动力离心机发展概况
        1.3.1 国际发展概况
        1.3.2 国内发展概况
    1.4 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技术
        1.4.1 主要方面与研究进展
        1.4.2 若干关键技术问题
        1.4.2.1 应力相似误差
        1.4.2.2 砂雨制模关键技术
        1.4.2.3 黏滞系数配比标准
        1.4.2.4 大型动力离心机性能测试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应力相似差异特征与设计准则
    2.1 引言
    2.2 离心环境加速度场特征
    2.3 总体分布应力概念与设计准则
        2.3.1 应力偏差与应力误差
        2.3.2 总体应力差异表征方法与合理性分析
        2.3.3 控制标准与设计准则
    2.4 附加侧向应力概念与设计准则
        2.4.1 附加侧向应力
        2.4.2 控制标准与设计准则
    2.5 耦合动应力概念与设计准则
        2.5.1 耦合动应力
        2.5.2 控制标准与设计准则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砂雨法控制要素与数学模型
    3.1 引言
    3.2 稳定相对密度概念与新定义
        3.2.1 砂雨法工作原理与控制要素
        3.2.2 稳定新定义
    3.3 砂雨法装置设计与组成
    3.4 饱和砂与干砂制模对比试验
    3.5 控制要素与范围比较
        3.5.1 主控要素分析
        3.5.2 饱和砂雨控制要素分析
        3.5.3 饱和砂雨法均匀性评价
    3.6 数学模型与机理剖析
        3.6.1 单颗粒数学模型分析
        3.6.2 颗粒簇数学模型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黏滞系数配比方法与适用标准
    4.1 引言
    4.2 黏滞系数配比关键问题
    4.3 基于Vs-e-k的μ配比标准
        4.3.1 Vs-e-k联合试验
        4.3.1.1 联合试验装置
        4.3.1.2 Vs-e-k联合试验
        4.3.2 Vs-e-k理论关系推导
        4.3.3 配比标准
    4.4 基于数值试验的的配比标准
        4.4.1 数值模拟原理
        4.4.2 场地选取与模型基本参数
        4.4.3 FLAC3D可行性验证
        4.4.4 黏滞系数配比模拟
        4.4.5 配比标准
    4.5 两种配比标准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型动力离心机性能测试方法
    5.1 引言
    5.2 CSIEM40300 动力离心机
        5.2.1 基本构成
        5.2.2 离心机系统
        5.2.3 地震模拟系统
        5.2.4 辅助试验配套系统
    5.3 离心机性能测试方法
        5.3.1 现有标准总结
        5.3.2 关键性能参数与测试方法
        5.3.3 验收大纲
    5.4 离心机振动台性能测试方法
        5.4.1 现有标准总结
        5.4.2 关键参数与测试方法
        5.4.3 性能评价方法
    5.5 测试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及成果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10)配筋纤维混凝土防爆墙的抗爆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气云爆炸的危害
        1.1.2 防爆墙加强的重要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水平
        1.2.1 气云爆炸原理
        1.2.2 结构抗爆设计规范
        1.2.3 爆炸荷载下构件抗爆性能
        1.2.4 爆炸荷载下结构整体抗爆性能
        1.2.5 加强结构抗爆性能的研究
        1.2.6 防爆墙防护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研究理论基础
    2.1 气云爆炸强度研究理论
        2.1.1 TNT当量法
        2.1.2 TNO模型
        2.1.3 多能模型
        2.1.4 自相似法
        2.1.5 比例放缩法
        2.1.6 数学解析法
    2.2 爆炸冲击波理论
        2.2.1 空气爆炸
        2.2.2 爆炸冲击波理论
    2.3 爆炸荷载的计算
        2.3.1 超压峰值计算
        2.3.2 冲量计算
        2.3.3 正压作用时间计算
    2.4 可燃气云爆炸破坏效应的评价准则
        2.4.1 典型的损伤评估P-I图
        2.4.2 超压准则
        2.4.3 冲量准则
        2.4.4 超压-冲量(P-I)准则
    2.5 本章小结
3 配筋纤维混凝土防爆墙抗爆性能试验
    3.1 试验目的
    3.2 理论依据
        3.2.1 相似模型
        3.2.2 正交试验
        3.2.3 损伤等效法
    3.3 试验设计
        3.3.1 模型设计
        3.3.2 纤维规格
        3.3.3 试验工况
    3.4 测量项目
        3.4.1 钢筋应变测量
        3.4.2 墙面超压测量
        3.4.3 防爆墙加速度测量
        3.4.4 试验数据采集
        3.4.5 试件内部损伤测量
        3.4.6 试件宏观破坏测量
    3.5 制作施工
        3.5.1 试件制作
        3.5.2 试件养护
        3.5.3 试件固定
    3.6 材性测试
        3.6.1 混凝土材性测试
        3.6.2 钢筋材性测试
    3.7 试验过程
        3.7.1 试验场地规划
        3.7.2 传感器安装与线路连接
        3.7.3 起爆顺序
    3.8 本章小结
4 配筋纤维混凝土防爆墙抗爆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4.1 数据抑噪滤波处理
        4.1.1 Fourier变换
        4.1.2 小波变换
        4.1.3 数据处理方式选择
    4.2 防爆墙墙面超压分析
        4.2.1 墙面超压时程曲线分析
        4.2.2 纤维种类对墙面超压影响分析
        4.2.3 纤维掺量对墙面超压影响分析
        4.2.4 比例距离对墙面超压影响分析
        4.2.5 墙面超压水平分布规律分析
        4.2.6 墙面超压竖直分布规律分析
    4.3 防爆墙钢筋应变分析
        4.3.1 钢筋应变时程曲线分析
        4.3.2 纤维种类对钢筋应变影响分析
        4.3.3 纤维掺量对钢筋应变影响分析
        4.3.4 比例距离对钢筋应变影响分析
        4.3.5 钢筋应变迎爆面与背爆面分布规律分析
        4.3.6 钢筋应变水平分布规律分析
        4.3.7 钢筋应变竖直分布规律分析
    4.4 防爆墙加速度分析
        4.4.1 防爆墙加速度时程曲线分析
        4.4.2 纤维种类对防爆墙加速度影响分析
        4.4.3 纤维掺量对防爆墙加速度影响分析
        4.4.4 比例距离对防爆墙加速度影响分析
        4.4.5 防爆墙加速度水平分布规律分析
        4.4.6 防爆墙加速度竖直分布规律分析
    4.5 防爆墙内部损伤分析
        4.5.1 非接触爆炸
        4.5.2 接触爆炸
    4.6 防爆墙宏观破坏分析
        4.6.1 非接触爆炸
        4.6.2 接触爆炸
    4.7 本章小结
5 爆炸荷载作用下配筋纤维混凝土防爆墙的数值模拟分析
    5.1 软件选用
    5.2 建模方式
        5.2.1 钢筋混凝土防爆墙试验模型建模方式
        5.2.2 爆炸试验整体建模方式
        5.2.3 爆炸过程模拟方式
    5.3 模型参数
        5.3.1 模型选定
        5.3.2 单元选用与参数定义
        5.3.3 材料模型
        5.3.4 应变率效应
        5.3.5 模型尺寸与边界条件
        5.3.6 尺寸划分
        5.3.7 沙漏控制
        5.3.8 其他参数设定
    5.4 模型验证
        5.4.1 无限空气域空爆模型验证
        5.4.2 壁面空爆模型验证
        5.4.3 有防爆墙的爆炸试验模型验证
    5.5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5.1 冲击波作用规律
        5.5.2 钢筋应变分析
        5.5.3 防爆墙试验模型横向位移分析
        5.5.4 防爆墙试验模型破坏模式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性能试验数采系统的开发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速动车组载荷谱复现方法及台架试验研究[D]. 张益瑞. 吉林大学, 2021(01)
  • [2]汽轮发电机组扭振故障分析及在线监测的研究[D]. 张玉皓.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变轨轮对试验台的设计与研究[D]. 王东亚. 吉林大学, 2021(01)
  • [4]基于满足国6排放标准汽油发动机台架标定方法的研究[D]. 周敬肇.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5]燃料电池发动机测试系统开发[D]. 张鹏.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某型履带车辆联合制动系统仿真及试验研究[D]. 孙和轩. 浙江大学, 2020(06)
  • [7]火炮供输弹系统健康监测技术研究[D]. 邵夕安.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8]光伏发电一次调频技术研究及工程化应用[D]. 三梅英.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1)
  • [9]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技术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 王海.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9(01)
  • [10]配筋纤维混凝土防爆墙的抗爆性能试验研究[D]. 贾伟栋.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性能测试数据采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