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旱麦草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野生植物资源,旱麦草属,染色体核型
旱麦草属论文文献综述
张桂芳[1](2014)在《野生植物资源旱麦草属研究及其重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旱麦草属[Eremopyrum(Ledeb)Jaub et Spach]植物的起源、分类、分布、属内各物种间的系统学关系、核型特点及其与小麦族中一些属的遗传关系进行了概述,旱麦草属的起源及核型特征说明旱麦草属植物是小麦族(Triticeae)中比较进化的物种。总结了旱麦草属的特征和优点,进一步说明旱麦草属植物可作为优异野生种质资源加以利用。(本文来源于《作物杂志》期刊2014年03期)
吕玲,谭敦炎[2](2005)在《旱麦草属4种短命植物的结实特性及生殖包装》一文中研究指出旱麦草属(Eremopyrum)是禾本科小麦族中的一个一年生属。全世界共有8种,我国有4种,分别为:东方旱麦草(E.oriental)、毛穗旱麦草(E.distans)、光穗旱麦草(E.bonaepartis)和旱麦草(E.triticeum),它们仅分布于新疆北部,是准噶尔荒漠中常见的短命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和饲用价值。本文采用野外、田间与室内观测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对这4种短命植物秋萌株的生殖分配、结实特性、生殖包装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在准噶尔荒漠中的生殖适应对策进行了探讨。主要结果如下:1)生殖分配高达55%~60%,远高于大多数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2)结实率在60%至80%;单株结实量约为100至500粒;3)生殖包装单位由内外稃与包裹于其中的颖果共同组成。颖果与稃粘生,稃的重量占整个包装单位重量的15%至60%,这种对生殖包装较高比例的资源投入,提高了其果实在荒漠环境中的适合度;4)多以小穗为扩散单位,这种独特的扩散方式,增加了种子(颖果)及幼苗在荒漠环境中萌发及生存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吕玲[3](2005)在《旱麦草属四种短命植物生殖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旱麦草属Eremopyrum (Ledeb.) Jaub.et Spach 是禾本科小麦族中的一个一年生属。全世界共有8种,我国有4 种,分别为:东方旱麦草E. oriental (l.) Jaub. et Spach、毛穗旱麦草E. distans (C.Koch) Nevski、光穗旱麦草E. bonaepartis (Spreng.) Nevski 和旱麦草E. triticeum (Gaertn.) Nevski,它们仅分布于新疆北部,是准噶尔荒漠中常见的短命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和应用价值。本论文综合运用生殖生物学与种群生态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对这四种禾本科短命植物的种子萌发、物候特征、各物候期生物量分配动态、繁育系统、结实特性、种子包装等方面的特性,及其对准噶尔荒漠生态环境的适应机制进行了观测与统计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四种旱麦草的种子萌发均具表型可塑性,主要表现在小穗基部种子休眠期长,同胞种子在相同环境影响下也存在着春、秋萌的差异, 且以秋萌株为主。2)四种旱麦草的生活周期均较短,其中春萌株仅为65d 左右,秋萌株实际生长期在100d 左右;春萌株主要通过缩短营养生长的时间减少分蘖数,从而保证其在5 月下旬至6 月上旬与秋萌株一道完成其生活周期。3)四种旱麦草秋萌株的生殖分配达55~60%,远高于其它一次生殖和多次生殖的植物。4)四种旱麦草均自交亲合,其花设计与花展示较为特殊,主要表现为花丝不同步异速生长、花药不同期开裂、小花开花时将内外稃打开,花后内外稃闭合等。单花花粉量为1000-1500 粒, 比大多数风媒传粉的植物花粉量少,但从花粉育性、活力、在柱头上的萌发情况和活花粉在柱头上的存留时间等来看,这四种短命植物的花粉具有一系列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不存在花粉限制种子结实的情况。5)四种旱麦草结实率均较高,结实量大,且其结实量与成熟期土壤中含水量明显相关。6)四种旱麦草的种子(颖果)与稃粘生,而稃的重量占整个包装单位重量的叁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这种对种子包装高比例的资源投入,提高了其种子在特殊环境中的适合度。四种旱麦草多以小穗作为扩散单位,这种独特的扩散方式,增加了种子及幼苗在极端环境中存活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05-05-01)
颜泽洪,代寿芬,郑有良,刘登才,魏育明[4](2004)在《旱麦草属物种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检测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SDS PAGE方法对旱麦草属 4个种 10份材料的高分子量谷蛋白进行了检测和鉴定。结果显示 ,旱麦草物种具有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与普通小麦中发现的不一样 ,其迁移率存在较大差异 ,多数为 1条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 ,迁移率比Ax1基迁移率小 ;有的材料中没有检测到高分子量谷蛋白 ,在 10份材料中检测到 6种亚基变异。(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04年08期)
张继益,董玉琛,蒋观敏[5](2000)在《普通小麦×东方旱麦草属间杂种长期保存技术及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普通小麦×东方旱麦草这一完全不育局间杂种F_1的无性系在培养基组成、外植体大小对 诱导率的影响和接种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对其进行长期保存的技术体系:选择2_n=35 的F_1正常植株为培养对象,以 1.1~3.0cm的幼穗为外植体,剪切足够细碎后接种于MS诱导培养基 (MS无机元素+W_14有机成分+400mg/L LH+150mg/L Asp+2mg/L 2,4—D)上,对形成的愈伤组 织通过变化2,4—D浓度进行调控和继代培养,在N_6分化培养基(N_6+400mg/L LH+150mg/LAsp +0.5mg/L IAA+0.2mg/L KT)上分化成苗,用N_6培养基(N_6+400mg/L LH+150mg/L Asp+10 mg/L IAA)壮苗并擗分蘖扩繁。对该杂种的体细胞无性系后代进行鉴定发现,再生植株的染色体数目 变化于32~35之间,其中2n=32的再生植株占19.6%,2n=33的植株占6.5%,其余74.9%均为2n =35的正常植株。对其中株形变异明显的1个F_1再生植株进行的详细研究发现,其株高和分蘖力分 别为正常植株的49.1%和49.9%,但回交成胚率则是正常植株的9.1倍。研究结果表明,普(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00年01期)
张继益,董玉琛,贾继增,蒋观敏[6](1999)在《旱麦草属种质资源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s)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31个10bp随机引物对来自我国新疆和中东地区的 11份早麦草属种质资源材料以及两个普通小麦亲本和1个普通小麦与东方旱麦草的远缘杂种后代进行了MPD分析。对扩增形成的321条谱带进行的研究发现,该属植物在新疆地区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同时还将1个根据形态性状定名为光穗旱麦草的样品修正为东方旱麦草。研究还揭示出早麦草属与普通小麦之间有明显的遗传分化,并发现四倍体光穗旱麦草的两个基因组分别来自二倍体光德旱麦草和毛穗旱麦草。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建议将光穗旱麦草的两种细胞类型分列为两个独立的物种,将3个二倍体物种──光穗旱麦草、毛穗旱麦草和旱麦草的基因组符号分别定为F、F和F同时还提出了叁者的起源演化关系。(本文来源于《遗传学报》期刊1999年01期)
张继益,董玉琛,贾继增,蒋观敏[7](1998)在《旱麦草属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与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采自我国新疆的6份旱麦草属材料进行的形态学和细胞学研究发现,编号为Z1157、Z1159和Z1160的材料均属于东方旱麦草,并建议将东方旱麦草的分种特征中“颖及外稃被有绒毛”修改为“颖及外稃有或无绒毛”;Z1158和Z1164为旱麦草,Z1165为毛穗旱麦草。对上述材料和来自中东的另5份材料进行的观察发现,旱麦草属植物突出表现为:植株矮小,栽培条件下株高为29.1~57,2cmi分蘖力极强,单株有效分蘖数多数超过100个;花序短而宽,穗长变化于1.9~5.7cm之间,而穗宽达1.5~3.4cm;小穗密集,密度达37~89个/10cm花序;其早熟特性表现为开花一成熟所需时间短,致使成熟期普遍早于普通小麦对照。抗病性鉴定表明,该属植物为小麦白粉病和黄矮病的良好抗源,并鉴定出3份抗白粉病资源以及5份兼抗白粉病和黄矮病的资源。研究还发现,旱麦草属植物亦具有冬春性分化,11份材料中8份表现冬性或弱冬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1998年02期)
周永红,杨俊良,颜济[8](1997)在《中国小麦族旱麦草属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国产仅有的4种旱麦草属植物:旱麦草Eremopyrumtriticeum(Gaertn.)Nevski(2n=2x=14)、毛穗旱麦草E.distans(C.Koch)Nevski(2n=2x=14)、东方旱麦草E.orientale(L.)Jaub.etSpach(2n=4x=28)和光穗旱麦草E.bonaepartis(Spreng.)Nevski(2n=4x=28)的系统分类、分布、染色体组构成和生物系统学关系进行了研究。它们分布于新疆天山山脉,E.orientale是由E.distans与E.triticeum天然杂交,染色体加倍的双二倍体衍生而来。E.bonaepartis是由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土耳其的二倍体E.bonaepartis和E.dis-tans杂交形成的双二倍体衍生而来。旱麦草属与小麦族中的其他属之间的亲缘关系很远,染色体组的同源性很小。旱麦草属是在第四纪地中海气候形成后才逐渐分化形成的,起源于地中海—中亚区域。它的核型极端不对称,说明它在小麦族中处于更为进化的位置。(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7年03期)
张继益,董玉琛,贾继增[9](1997)在《小麦族旱麦草属植物的RAPD研究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来自我国新疆和中东地区的11份旱麦草属种质资源为材料,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s)分析。结果表明,旱麦草属植物在选定条件下每个反应可扩增形成4.9条带,每个引物在11份材料及2个普通小麦对照品种中可扩增出10.4条不同的谱带。该属植物与普通小麦的比较研究发现,二者之间的遗传进化关系较远,RAPD揭示的遗传相似系数仅为0.325~0.461。对11份旱表本属材料的多样性分析发现,表现多态性的条带占总扩增条带的85.7%,说明这些材料之间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利用RAPD资料还确定了2份来自新疆的四倍体材料的物种分类。(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7年03期)
张继益,董玉琛[10](1997)在《小麦的野生近缘植物——旱麦草属》一文中研究指出旱麦草属最早提出于1851年。经本世纪30年代的形态分类研究和50~60年代的细胞学研究,基本确立了该属的分类地位和属下物种划分,但仍有一些分类问题未能解决。该属植物与小麦族内6个属的8个物种进行了成功的杂交,证明旱麦草属与这些属种的遗传关系较远。东方旱麦草与普通小麦已杂交成功,转移其外源种质的工作正在进行中。(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1997年01期)
旱麦草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旱麦草属(Eremopyrum)是禾本科小麦族中的一个一年生属。全世界共有8种,我国有4种,分别为:东方旱麦草(E.oriental)、毛穗旱麦草(E.distans)、光穗旱麦草(E.bonaepartis)和旱麦草(E.triticeum),它们仅分布于新疆北部,是准噶尔荒漠中常见的短命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和饲用价值。本文采用野外、田间与室内观测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对这4种短命植物秋萌株的生殖分配、结实特性、生殖包装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在准噶尔荒漠中的生殖适应对策进行了探讨。主要结果如下:1)生殖分配高达55%~60%,远高于大多数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2)结实率在60%至80%;单株结实量约为100至500粒;3)生殖包装单位由内外稃与包裹于其中的颖果共同组成。颖果与稃粘生,稃的重量占整个包装单位重量的15%至60%,这种对生殖包装较高比例的资源投入,提高了其果实在荒漠环境中的适合度;4)多以小穗为扩散单位,这种独特的扩散方式,增加了种子(颖果)及幼苗在荒漠环境中萌发及生存的可能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旱麦草属论文参考文献
[1].张桂芳.野生植物资源旱麦草属研究及其重要特征[J].作物杂志.2014
[2].吕玲,谭敦炎.旱麦草属4种短命植物的结实特性及生殖包装[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5
[3].吕玲.旱麦草属四种短命植物生殖生态学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5
[4].颜泽洪,代寿芬,郑有良,刘登才,魏育明.旱麦草属物种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检测与鉴定[J].种子.2004
[5].张继益,董玉琛,蒋观敏.普通小麦×东方旱麦草属间杂种长期保存技术及稳定性研究[J].作物学报.2000
[6].张继益,董玉琛,贾继增,蒋观敏.旱麦草属种质资源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s)分析[J].遗传学报.1999
[7].张继益,董玉琛,贾继增,蒋观敏.旱麦草属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与特性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8
[8].周永红,杨俊良,颜济.中国小麦族旱麦草属的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7
[9].张继益,董玉琛,贾继增.小麦族旱麦草属植物的RAPD研究初报[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7
[10].张继益,董玉琛.小麦的野生近缘植物——旱麦草属[J].生物多样性.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