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囊式叠合板运输工具,包括支座、球形气囊、防护支架,所述支座的上表面的中部开设有球形凹槽,且支座的上表面的四周开设有方形凹槽,所述球形气囊的下部设置在球形凹槽内,所述防护支架的下端设置在方形凹槽内,且球形气囊处于支座上的高度高于防护支架处于支座上的高度。本实用新型针对叠合板运输的支座进行改进,避免了叠合板在运输的过程中出现开裂的现象,减少施工中的返工,加快施工进度,降低施工成本。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气囊式叠合板运输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支座(1)、球形气囊(2)、防护支架(3),所述支座(1)的上表面的中部开设有球形凹槽(4),且支座(1)的上表面的四周开设有方形凹槽(5),所述球形气囊(2)的下部设置在球形凹槽(4)内,所述防护支架(3)的下端设置在方形凹槽(5)内,且球形气囊(2)处于支座(1)上的高度高于防护支架(3)处于支座(1)上的高度。
设计方案
1.一种气囊式叠合板运输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支座(1)、球形气囊(2)、防护支架(3),所述支座(1)的上表面的中部开设有球形凹槽(4),且支座(1)的上表面的四周开设有方形凹槽(5),所述球形气囊(2)的下部设置在球形凹槽(4)内,所述防护支架(3)的下端设置在方形凹槽(5)内,且球形气囊(2)处于支座(1)上的高度高于防护支架(3)处于支座(1)上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囊式叠合板运输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形气囊(2)的体积有3\/4设置在球形凹槽(4)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气囊式叠合板运输工具,所述球形气囊(2)沿周向开设有环形凹槽(6),所述球形凹槽(4)的上端面对应环形凹槽(6)设置有卡接圆台(7),所述球形气囊(2)的环形凹槽(6)卡接在球形凹槽(4)的卡接圆台(7)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气囊式叠合板运输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支架(3)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橡胶防护垫、支撑板、支撑柱、气囊垫(8),所述气囊垫(8)设置在方形凹槽(5)的底部,所述橡胶防护垫覆盖在支撑板的顶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气囊式叠合板运输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垫(8)与方形凹槽(5)的底部之间设置有压力传感器(9)。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气囊式叠合板运输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充气装置(10),所述充气装置(10)通过进气管(11)分别连通球形气囊(2)和气囊垫(8)。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囊式叠合板运输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运输框,所述运输框包括框架(12)、旋转轴,所述框架(12)和旋转轴平行设置,所述旋转轴包括多个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旋转节(13),所述框架(12)对应旋转节(13)依次设置有若干固定环,所述旋转节(13)固定套设在固定环内;所述旋转节(13)包括支撑杆(14),所述支撑杆(14)的上方设置有轴杆(15),所述支撑杆(14)的下方对应轴杆(15)设置有轴套(16),相邻的旋转节通过轴杆(15)插接在轴套(16)内进行连接,所述轴套(16)的直径小于支撑杆(14)的直径,所述支座(1)的一侧设置有转动台(17),所述转动台(17)对应轴套(16)开设有通孔,相邻的旋转节(13)之间的轴套(16)的外侧套设有支座(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气囊式叠合板运输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节(13)的顶部的一侧垂直固定设置有加强板(18),所述加强板(18)支撑支座(1)。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叠合板运输防护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囊式叠合板运输工具。
背景技术
一般装配式建筑叠合板预制部分板厚为60~70mm,跨度为3~8m。当叠合板跨度大于6m且没有采用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板设计时,一般叠合板运输时有可能造成叠合板开裂。当叠合板开裂肉眼不可见,又将此当作无缝叠合板吊装安装完成,只有在叠合板安装完成后试水检验才能发现叠合板是否有渗水情况。此时进行更换渗漏叠合板,花费大量人工、增加施工成本、甚至影响项目工期,还存在安全风险,材料报废也不符合绿色施工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囊式叠合板运输工具,针对叠合板运输的支座进行改进,避免了叠合板在运输的过程中出现开裂的现象,减少施工中的返工,加快施工进度,降低施工成本。
本实用新型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气囊式叠合板运输工具,包括支座、球形气囊、防护支架,所述支座的上表面的中部开设有球形凹槽,且支座的上表面的四周开设有方形凹槽,所述球形气囊的下部设置在球形凹槽内,所述防护支架的下端设置在方形凹槽内,且球形气囊处于支座上的高度高于防护支架处于支座上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将叠合板的光滑的一面放置在支座的上方,通过球形气囊将叠合板进行支撑,通过球形气囊的特性,使得叠合板在运输的过程中通过球形气囊减缓受力,避免叠合板在运输的过程中开裂,通过设置在球形气囊四周的防护支架使得在气囊漏气或长时间使用气压不足时对叠合板进行支撑,避免叠合板直接作用在支座上,减少叠合板运输过程中的受力,通过球形气囊和防护支架在支座上高度的设定,确保叠合板在运输过程中优先通过球形气囊进行保护,保证运输过程中叠合板的安全。
本实用新型通过球形气囊的设置,避免了叠合板在运输过程中出现裂缝的现象,通过防护支架的设置,确保在球形气囊出现故障时也能对叠合板进行支撑,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减少施工中出现的返工现象,节约施工成本。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球形气囊的体积有3\/4设置在球形凹槽内。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球形气囊的3\/4都放置在球形凹槽内,确保球形气囊受到叠合板的压力时不会出现位置的偏移,使得叠合板能牢固的放置在球形气囊上,避免叠合板从球形气囊上滑落。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球形气囊沿周向开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球形凹槽的上端面对应环形凹槽设置有卡接圆台,所述球形气囊的环形凹槽卡接在球形凹槽的卡接圆台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球形凹槽的上端面设置的卡接圆台和球形气囊上开设的环形凹槽配合卡接,使得球形气囊固定在球形凹槽内,确保球形气囊在叠合板放置后不会出现位置的变化,提高球形气囊对叠合板的支撑,确保运输过程中叠合板不会因受外力出现裂隙。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防护支架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橡胶防护垫、支撑板、支撑柱、气囊垫,所述气囊垫设置在方形凹槽的底部,所述橡胶防护垫覆盖在支撑板的顶部。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球形气囊出现了漏气或失压的状况,通过设置在防护支架上方的橡胶防护垫直接与叠合板进行接触,通过橡胶防护垫的特性,减少叠合板在运输过程中的受力;通过防护支架底部设置的气囊垫,使得运输过程中受到的外力经过缓冲后在传递至支撑柱上,减少处于防护支架上的叠合板所受到的力,避免叠合板在运输过程中出现开裂,保证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气囊垫与方形凹槽的底部之间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本实用新型通过压力传感器的设置,通过压力传感器的传出的压力大小能够检测到球形气囊目前的状况,确保及时向球形气囊内进行充气或及时维护,确保球形气囊能够对叠合板进行支护,避免叠合板长时间在防护支架上出现开裂的现象。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还包括充气装置,所述充气装置通过进气管分别连通球形气囊和气囊垫。本实用新型通过充气装置的设置,当压力传感器检测到较大的压力时,则可以通过充气装置对球形气囊进行充气,使得球形气囊能够继续对叠合板进行支撑,若通过充气后压力传感器还会检测到较大的压力,则可知晓球形气囊出现漏气或破损,者需尽快进行更换和维修;在球形气囊对叠合板进行支护时,则通过充气装置对气囊垫进行充气,使得气囊垫内具有充足的气体,确保在球形气囊出现故障时对叠合板进行更好的支撑防护,提高本实用新型的适用范围,增加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本实用新型中的压力传感器的型号为PT124G-210,且压力传感器和充气装置的连接和控制属于现有技术,且不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改进点,故不再赘述。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还包括运输框,所述运输框包括框架、旋转轴,所述框架和旋转轴平行设置,所述旋转轴包括多个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旋转节,所述框架对应旋转节依次设置有若干固定环,所述旋转节固定套设在固定环内;所述旋转节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上方设置有轴杆,所述支撑杆的下方对应轴杆设置有轴套,相邻的旋转节通过轴杆插接在轴套内进行连接,所述轴套的直径小于支撑杆的直径,所述支座的一侧设置有转动台,所述转动台对应轴套开设有通孔,相邻的旋转节之间的轴套的外侧套设有支座。
本实用新型中的框架通过固定环锁紧旋转轴,使得所有的旋转节的位置进行固定,通过旋转节的上方和下方对应设置的轴杆和轴套,使得旋转节能够进行延长,通过在支座的一侧设置有转动台,使得支座的通孔插接在轴套内,且两根旋转节之间均能放置一个支座,通过在框架的左右两侧固定设置的旋转轴,使得运输框内能够存放更多的支座;通过支座转动设置在运输框的旋转轴上,在需要进行运输叠合板时,首先将设置在底层的支座转出,并将叠合板放置在支座上,然后将放置有叠合板的支座转入运输框内,并按从下至上的顺序将叠合板放置在支座上,在进行叠合板取出时,通过将运输框最上方放置有叠合板的支座转出,将叠合板卸下进行使用,卸下按照从上至下的顺序将叠合板卸下。
本实用新型通过运输框的设置,使得运输框内能够安装更多的支座,便于放置更多的叠合板,使得本实用新型在叠合板进行运输时相互隔开,既保证了叠合板运输过程中不出现裂隙,又提高了叠合板的运输数量,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旋转节的顶部的一侧垂直固定设置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支撑支座。本实用新型通过加强板的设置,用于支撑支座,提高了支座的受力强度,避免支座长时间使用出现变形,提高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节约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所述支座的上表面的中部开设有球形凹槽,且支座的上表面的四周开设有方形凹槽,所述球形气囊的下部设置在球形凹槽内,所述防护支架的下端设置在方形凹槽内,且球形气囊处于支座上的高度高于防护支架处于支座上的高度。本实用新型通过球形气囊的设置,避免了叠合板在运输过程中出现裂缝的现象,通过防护支架的设置,确保在球形气囊出现故障时也能对叠合板进行支撑,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减少施工中出现的返工现象,节约施工成本。
(2)所述球形气囊的体积有3\/4设置在球形凹槽内。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球形气囊的3\/4都放置在球形凹槽内,确保球形气囊受到叠合板的压力时不会出现位置的偏移,使得叠合板能牢固的放置在球形气囊上,避免叠合板从球形气囊上滑落。
(3)所述球形气囊沿周向开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球形凹槽的上端面对应环形凹槽设置有卡接圆台,所述球形气囊的环形凹槽卡接在球形凹槽的卡接圆台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球形凹槽的上端面设置的卡接圆台和球形气囊上开设的环形凹槽配合卡接,使得球形气囊固定在球形凹槽内,确保球形气囊在叠合板放置后不会出现位置的变化,提高球形气囊对叠合板的支撑,确保运输过程中叠合板不会因受外力出现裂隙。
(4)所述防护支架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橡胶防护垫、支撑板、支撑柱、气囊垫,所述气囊垫设置在方形凹槽的底部,所述橡胶防护垫覆盖在支撑板的顶部。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球形气囊出现了漏气或失压的状况,通过设置在防护支架上方的橡胶防护垫直接与叠合板进行接触,通过橡胶防护垫的特性,减少叠合板在运输过程中的受力;通过防护支架底部设置的气囊垫,使得运输过程中受到的外力经过缓冲后在传递至支撑柱上,减少处于防护支架上的叠合板所受到的力,避免叠合板在运输过程中出现开裂,保证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
(5)所述充气装置通过进气管分别连通球形气囊和气囊垫。本实用新型通过充气装置的设置,当压力传感器检测到较大的压力时,则可以通过充气装置对球形气囊进行充气,使得球形气囊能够继续对叠合板进行支撑,若通过充气后压力传感器还会检测到较大的压力,则可知晓球形气囊出现漏气或破损,者需尽快进行更换和维修;在球形气囊对叠合板进行支护时,则通过充气装置对气囊垫进行充气,使得气囊垫内具有充足的气体,确保在球形气囊出现故障时对叠合板进行更好的支撑防护,提高本实用新型的适用范围,增加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
(6)还包括运输框,所述运输框包括框架、旋转轴,所述框架和旋转轴平行设置,所述旋转轴包括多个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旋转节,所述框架对应旋转节依次设置有若干固定环,所述旋转节固定套设在固定环内;所述旋转节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上方设置有轴杆,所述支撑杆的下方对应轴杆设置有轴套,相邻的旋转节通过轴杆插接在轴套内进行连接,所述轴套的直径小于支撑杆的直径,所述支座的一侧设置有转动台,所述转动台对应轴套开设有通孔,相邻的旋转节之间的轴套的外侧套设有支座。本实用新型通过运输框的设置,使得运输框内能够安装更多的支座,便于放置更多的叠合板,使得本实用新型在叠合板进行运输时相互隔开,既保证了叠合板运输过程中不出现裂隙,又提高了叠合板的运输数量,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球形凹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4为运输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框架与旋转轴的连接示意图;
图6为球形气囊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支座、2-球形气囊、3-防护支架、4-球形凹槽、5-方形凹槽、6-环形凹槽、7-卡接圆台、8-气囊垫、9-压力传感器、10-充气装置、11-进气管、12-框架、13-旋转节、14-支撑杆、15-轴杆、16-轴套、17-转动台、18-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气囊式叠合板运输工具,包括支座1、球形气囊2、防护支架3,所述支座1的上表面的中部开设有球形凹槽4,且支座1的上表面的四周开设有方形凹槽5,所述球形气囊2的下部设置在球形凹槽4内,所述防护支架3的下端设置在方形凹槽5内,且球形气囊2处于支座1上的高度高于防护支架3处于支座1上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将叠合板的光滑的一面放置在支座1的上方,通过球形气囊2将叠合板进行支撑,通过球形气囊2的特性,使得叠合板在运输的过程中通过球形气囊2减缓受力,避免叠合板在运输的过程中开裂,通过设置在球形气囊2四周的防护支架3使得在气囊漏气或长时间使用气压不足时对叠合板进行支撑,避免叠合板直接作用在支座1上,减少叠合板运输过程中的受力,通过球形气囊2和防护支架3在支座1上高度的设定,确保叠合板在运输过程中优先通过球形气囊2进行保护,保证运输过程中叠合板的安全。
本实用新型通过球形气囊2的设置,避免了叠合板在运输过程中出现裂缝的现象,通过防护支架3的设置,确保在球形气囊2出现故障时也能对叠合板进行支撑,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减少施工中出现的返工现象,节约施工成本。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所述球形气囊2的体积有3\/4设置在球形凹槽4内。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球形气囊2的3\/4都放置在球形凹槽4内,确保球形气囊2受到叠合板的压力时不会出现位置的偏移,使得叠合板能牢固的放置在球形气囊2上,避免叠合板从球形气囊2上滑落。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或2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如图2、图6所示,所述球形气囊2沿周向开设有环形凹槽6,所述球形凹槽4的上端面对应环形凹槽6设置有卡接圆台7,所述球形气囊2的环形凹槽6卡接在球形凹槽4的卡接圆台7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球形凹槽4的上端面设置的卡接圆台7和球形气囊2上开设的环形凹槽6配合卡接,使得球形气囊2固定在球形凹槽4内,确保球形气囊2在叠合板放置后不会出现位置的变化,提高球形气囊2对叠合板的支撑,确保运输过程中叠合板不会因受外力出现裂隙。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1或2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所述防护支架3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橡胶防护垫、支撑板、支撑柱、气囊垫8,所述气囊垫8设置在方形凹槽5的底部,所述橡胶防护垫覆盖在支撑板的顶部;所述气囊垫8与方形凹槽5的底部之间设置有压力传感器9。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球形气囊2出现了漏气或失压的状况,通过设置在防护支架3上方的橡胶防护垫直接与叠合板进行接触,通过橡胶防护垫的特性,减少叠合板在运输过程中的受力;通过防护支架3底部设置的气囊垫8,使得运输过程中受到的外力经过缓冲后在传递至支撑柱上,减少处于防护支架3上的叠合板所受到的力,避免叠合板在运输过程中出现开裂,保证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通过压力传感器9的设置,通过压力传感器9的传出的压力大小能够检测到球形气囊2目前的状况,确保及时向球形气囊2内进行充气或及时维护,确保球形气囊2能够对叠合板进行支护,避免叠合板长时间在防护支架3上出现开裂的现象。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实施例3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5: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如图1所示,还包括充气装置10,所述充气装置10通过进气管11分别连通球形气囊2和气囊垫8。本实用新型通过充气装置10的设置,当压力传感器9检测到较大的压力时,则可以通过充气装置10对球形气囊2进行充气,使得球形气囊2能够继续对叠合板进行支撑,若通过充气后压力传感器9还会检测到较大的压力,则可知晓球形气囊2出现漏气或破损,者需尽快进行更换和维修;在球形气囊2对叠合板进行支护时,则通过充气装置10对气囊垫8进行充气,使得气囊垫8内具有充足的气体,确保在球形气囊2出现故障时对叠合板进行更好的支撑防护,提高本实用新型的适用范围,增加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实施例4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6: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如图3-图5所示,还包括运输框,所述运输框包括框架12、旋转轴,所述框架12和旋转轴平行设置,所述旋转轴包括多个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旋转节13,所述框架12对应旋转节13依次设置有若干固定环,所述旋转节13固定套设在固定环内;所述旋转节13包括支撑杆14,所述支撑杆14的上方设置有轴杆15,所述支撑杆14的下方对应轴杆15设置有轴套16,相邻的旋转节通过轴杆15插接在轴套16内进行连接,所述轴套16的直径小于支撑杆14的直径,所述支座1的一侧设置有转动台17,所述转动台17对应轴套16开设有通孔,相邻的旋转节13之间的轴套16的外侧套设有支座1;所述旋转节13的顶部的一侧垂直固定设置有加强板18,所述加强板18支撑支座1。
本实用新型中的框架12通过固定环锁紧旋转轴,使得所有的旋转节13的位置进行固定,通过旋转节13的上方和下方对应设置的轴杆15和轴套16,使得旋转节13能够进行延长,通过在支座1的一侧设置有转动台17,使得支座1的通孔插接在轴套16内,且两根旋转节13之间均能放置一个支座1,通过在框架12的左右两侧固定设置的旋转轴,使得运输框内能够存放更多的支座1;通过支座1转动设置在运输框的旋转轴上,在需要进行运输叠合板时,首先将设置在底层的支座1转出,并将叠合板放置在支座1上,然后将放置有叠合板的支座1转入运输框内,并按从下至上的顺序将叠合板放置在支座1上,在进行叠合板取出时,通过将运输框最上方放置有叠合板的支座1转出,将叠合板卸下进行使用,卸下按照从上至下的顺序将叠合板卸下。
本实用新型通过运输框的设置,使得运输框内能够安装更多的支座1,便于放置更多的叠合板,使得本实用新型在叠合板进行运输时相互隔开,既保证了叠合板运输过程中不出现裂隙,又提高了叠合板的运输数量,通过加强板18的设置,用于支撑支座1,提高了支座1的受力强度,避免支座1长时间使用出现变形,提高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节约成本,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实施例5相同,故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63416.6
申请日:2019-01-15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52(贵州)
授权编号:CN209522065U
授权时间:20191022
主分类号:B65D 81/05
专利分类号:B65D81/05;B65D85/30
范畴分类:34B;
申请人:中建四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中建四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63000 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北京路57号
发明人:马俊;张尧之
第一发明人:马俊
当前权利人:中建四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代理人:张鸣洁
代理机构:51228
代理机构编号:成都君合集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