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资料论文_本报实习记者,韩洋

导读:本文包含了劳动资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劳动资料,劳动手段,生产力,生产资料,生产方式,劳动对象,价值量。

劳动资料论文文献综述

本报实习记者,韩洋[1](2008)在《协同创新 加速制造业国际化进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经济战略重组正推动中国成为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基地,甚至有日本学者惊呼“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然而从全球角度看,中国制造业无论是总体规模、生产能力、产品品种,还是研究开发和创新能力,与真正的“世界工(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世界》期刊2008-09-22)

唐作君[2](1999)在《谈“图书—情报”资料为科技生产力的劳动资料》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说实验技术装备是科学劳动所必需的物质性劳动资料,是硬件的话,那么图书情报资料是科学劳动所必不可少的知识性劳动资料,是软件。因此,图书情报资料和实验技术装备都是科学劳动的劳动资料,是“科学研究的两张肢膀”。而在一般情况下,图书资料是人类知识的综合和贮存(本文来源于《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1999年04期)

杨一民,陈效禹[3](1996)在《劳动资料概念的历史和现实》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有关论述,指出劳动资料概念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在自己的发展中经历了一个从与劳动对象在原始条件下的相互统一到私有制条件下的彼此分离再到社会主义条件下二者趋于重新统一的历史过程。因此,那种不分历史条件地把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割裂、对立的现行劳动资料观点,既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也不符合历史的逻辑。并且在现实社会中,它还必将导致人们在发展物质生产力的同时而无视对劳动对象或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对生态平衡的维护。因此,对现行劳动资料概念的适用范围应当有所限制,在内容和表述上应当有所修正(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6年04期)

刘正伟[4](1996)在《劳动资料:生产力系统的“序参量”——一种自组织演化的生产力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研究状况 关于生产力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的问题,我国哲学界、经济学界已经讨论了好几十年,形成了不同观点的争论。考察近年来的各种观点与争论,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 陈诚道、司庸之的文章提出生产力的叁种形式:基本生产力、大生产力和飞跃式生产力。基本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其基本含义是指构成生产力最基本的要素,没有这叁个要素,就不可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大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管理。“大”的含义,一是相对于基本生产力而言;二是相对于经验管理的作用而言,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管理不再是经验式的,而是科学的、理性的,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被引入生产力中。飞跃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者+劳动资(本文来源于《青海社会科学》期刊1996年04期)

卫平,李爱屏[5](1992)在《关于劳动工具的主体性——兼论广义的劳动资料不是生产力的要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劳动工具是社会主体客观地改造和控制自然的杠杆,是劳动者“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3页。以下凡出自《马恩全集》引文,只注卷次、页码),是主体社会生产能力结构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关于劳动工具的主客体归属问题,理论界意见尚未统一。而正确解决这一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社会意义。本文明确地将劳动工具划归为主体方面,这不仅体现着一种逻辑的必然,而且(本文来源于《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1992年04期)

贾贵生[6](1991)在《论劳动资料》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认为劳动资料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范畴,正确地把握这一范畴,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锁钥,也是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全部理论实质的关键。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本文论述了劳动资料的本质、结构、演化、特征及其意义。(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1年03期)

王元璋[7](1990)在《论劳动资料的无偿服务及其积累——兼论劳动资料的无偿服务不能创造剩余价值,不是资本积累的源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所研究的,是马克思在他的巨着《资本论》中所称为的“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有趣的现象”的出现与无偿服务的提供这个“有趣的现象”是劳动产品执行劳动资料的职能而发生的:工具、机器、厂房等等劳动资料在生产过程中执行的职能,要求它们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继续保持原来的形态,不断重新地(本文来源于《荆州师专学报》期刊1990年04期)

李龙,路寅年[8](1989)在《劳动资料量的探索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资料的生产,而物质资料的生产又离不开劳动资料。因此,对指导生产的经济理论的研究,也要涉及到对劳动资料的研究。 长期以来,人们对劳动资料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即;“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这一概念使劳动资料在生产资料范畴内与劳动对象区别开来,因而也是对劳动资料这一事物的认识。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所以,辩证唯物主义对事物的认识,不仅要认识事(本文来源于《黑龙江财专学报》期刊1989年02期)

张维宾[9](1989)在《劳动资料核算要适应价格变动》一文中研究指出价格问题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也是会计核算改革中的一个难关。物价持续上涨的现实与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冲突。物价上涨冲击了会计核算的稳定货币计量单位假设、历史成本原则和费用、收入配比原则,因而也就影响到财产物资的价值转移和价值补偿等具体核算问题,其中,由于劳动资料的使用期限较长,其核算受物价上涨影响尤为突出。企业主要劳动资料的(本文来源于《上海会计》期刊1989年06期)

卫平[10](1988)在《广义的劳动资料不是生产力的要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的生产力理论由于对劳动工具和劳动资料未作严格区分,造成人们理解上的偏颇和劳动资料这一概念的不确切使用。因而,对劳动资料作深入分析以不误用于生产力范畴是十分必要的。生产力和生产过程(或劳动过程)在现实中和理论上都是互相区别的。劳动工具是就生产力而言的,劳动资料则是对劳动过程而言的。在这一点上的混淆,正是过去把劳动资料不恰当地视为生产力要素的症(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文史哲版)》期刊1988年03期)

劳动资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如果说实验技术装备是科学劳动所必需的物质性劳动资料,是硬件的话,那么图书情报资料是科学劳动所必不可少的知识性劳动资料,是软件。因此,图书情报资料和实验技术装备都是科学劳动的劳动资料,是“科学研究的两张肢膀”。而在一般情况下,图书资料是人类知识的综合和贮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劳动资料论文参考文献

[1].本报实习记者,韩洋.协同创新加速制造业国际化进程[N].计算机世界.2008

[2].唐作君.谈“图书—情报”资料为科技生产力的劳动资料[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

[3].杨一民,陈效禹.劳动资料概念的历史和现实[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

[4].刘正伟.劳动资料:生产力系统的“序参量”——一种自组织演化的生产力观[J].青海社会科学.1996

[5].卫平,李爱屏.关于劳动工具的主体性——兼论广义的劳动资料不是生产力的要素[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

[6].贾贵生.论劳动资料[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

[7].王元璋.论劳动资料的无偿服务及其积累——兼论劳动资料的无偿服务不能创造剩余价值,不是资本积累的源泉[J].荆州师专学报.1990

[8].李龙,路寅年.劳动资料量的探索及意义[J].黑龙江财专学报.1989

[9].张维宾.劳动资料核算要适应价格变动[J].上海会计.1989

[10].卫平.广义的劳动资料不是生产力的要素[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8

论文知识图

年蒙中进出口额和蒙古国的就...六洞侗寨住宅与聚落中心空间模式示意...粮食生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技术装备率1 长江叁峡部分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示意...括弧图

标签:;  ;  ;  ;  ;  ;  ;  

劳动资料论文_本报实习记者,韩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