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协同仿真平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平台,分布式,电网,软件,多学科,调度员,燃气轮机。
协同仿真平台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陈涛,黄莹莹,左晓镭,李铁磊[1](2019)在《船舶燃气轮机装置多软件协同集成仿真平台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了常用的多软件协同集成仿真方法,设计了包括应用层、支撑层、通讯层和设备层在内的船舶燃气轮机装置多软件协同集成仿真平台体系层次。选择MATLAB/SIMULINK环境开发应用层和支撑层,选择"多文本读写"模式实现通讯层的多软件协同运行接口,开发了可重用自治性仿真模型的一体化集成仿真平台。通过COGAG装置在机械推进工作方式下的多软件协同集成仿真实验,初步验证了平台体系框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胡浩,刘昱,郑舒阳[2](2019)在《集团企业的异地协同仿真平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仿真是制造业企业研发水平重要的衡量指标,对于集团型制造业企业,整合异地分布子企业的仿真力量形成集团企业的仿真研发合力,是集团企业提升科研实力的一项重要关切点。基于上述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云计算技术的集团企业异地协同仿真平台方案,平台连接异地分布的子企业,通过构建基于云计算的仿真资源层,平台管理层以及仿真应用层,实现集团内仿真设计的资源协同、任务协同以及人员协同,助力集团型企业提升整体仿真研发水平。(本文来源于《智能制造》期刊2019年07期)
李春,宋晓程,李芳芳[3](2018)在《多无人机编队协同控制软件平台设计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战场环境瞬息万变、作战任务日益复杂的现代战争中,多架无人机编队协同完成复杂的作战任务已成为一种趋势。多无人机编队控制及重构是多无人机系统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技术。基于微粒群算法、蚁群算法研究了多无人机编队控制及重构、航线规划及重规划问题,特别是在解决编队重构问题时,提出一种多样性微粒群算法。设计了多无人机编队飞行协同控制平台,仿真结果表明,标准微粒群算法、蚁群算法等智能算法可以较好解决编队控制、编队重构和航线规划问题,多样性微粒群算法具有更强的全局寻优能力。(本文来源于《现代防御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王生利,王帆,王海,王超琪,郑娟[4](2018)在《搭建风洞数字化协同设计与仿真平台》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风洞研制特点及制约设计能力因素出发,引出建设平台的重要性,在分析当前平台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给出搭建多学科数字化协同设计与仿真平台的目的和意义,并描述协同设计与仿真平台的体系结构和功能框架,最后指出协同设计与仿真平台建成后能够起到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8年35期)
何兵[5](2018)在《基于OpenStack的协同仿真平台的设计和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航天航空产业的迅速发展对电子系统的抗辐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设计系统初就应考虑对器件、电路进行抗辐射加固设计,以保证它们的抗辐射能力。抗辐射加固设计涉及到多个不同的学科,例如机械、物理、热学、力学、电磁学等,以及这些学科关联的设计/仿真软件,如ProE、MCNP、Ansys、SystemVision、Mentor等。目前抗辐射加固设计-仿真过程主要存在以下叁个问题:1、辐射效应的计算和仿真运算量大,单机计算平台已不能很好的满足规模越来越大的仿真运算需求。2、各仿真软件产生的数据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3、在传统的抗辐射加固设计中,对模型的仿真运算往往还需要一定的人工干预。为此,本文在研究协同设计-仿真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引入“云计算”理念,构建协同云仿真平台来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以OpenStack为基础设计抗辐射加固数字化仿真平台,研究该平台上的仿真服务调度、仿真数据管理等内容,实现抗辐射加固设计领域的设计-仿真一体化。主要工作包括如下几点:一、通过深入分析抗辐射加固领域的相关技术特点,提出了一种协同仿真云平台的架构,该架构包括云基础设施服务层、设计-仿真核心服务层、平台门户和平台统一数据库。通过云基础设施服务层将计算、软件资源虚拟化,实现了云终端用户在平台门户上调用设计-仿真服务来完成抗辐射加固的设计和仿真。二、在研究了多个抗辐射加固领域仿真任务实例的流程后,引入微服务的概念,将仿真流程中的每个原子步骤微服务化。通过分析各个原子步骤之间的依赖关系,设计了仿真任务工作流引擎,并定义了基于Petri网的通用仿真任务模型设计方法,实现了用户使用通用仿真任务模型设计方法来定制仿真任务。叁、在研究了抗辐射领域中对数据安全和版本控制的实际需求后,设计了权限管理和版本控制模块。权限管理,在传统的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权限密级的概念,实现了对数据的分密级管理。版本控制,实现了对设计-仿真软件和数据的版本管理和控制。该平台解决了抗辐射加固领域国内没有一个高效的协同设计-仿真平台的问题,由于其动态性、可扩展性和虚拟化特性,使得该平台可简洁高效的管理众多资源,例如计算机硬件,设计-仿真软件等,并给用户提供可快速简便访问的公共仿真服务。这种基于虚拟化技术的高性能协同仿真平台符合抗辐射加固研究领域多学科合作的趋势,对于其他多学科领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王冠,胡坚明,霍雨森[6](2017)在《智能车路协同叁维可视化交通仿真平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汽车保有量迅速增长,道路通行压力剧增。在车路协同系统(Vehicular Infrastructure Cooperative Systems,VICS)的推动下,多车协作和车辆编队的理念逐渐受到学术和工程领域的重视。本文综述了常用的交通仿真软件,指出了常用交通仿真软件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本文给出了基于车路协同的可视化交通仿真平台设计方案,对比和分析了常用的同质车队运动控制算法。通过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仿真平台可以较好的对简单路况下的车队运动控制进行仿真模拟;此外,引入了合作机制后,车队运动控制的效果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本文设计的叁维可视化交通仿真平台是对现有交通仿真软件的一个有益的补充。(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大会论文集》期刊2017-11-22)
陈娟,赵君伟,付永领,常亮,卢宁[7](2017)在《基于多软件协同仿真的六自由度平台虚拟试验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串联六自由度运动平台,根据该平台特点,在ADAMS动力学分析软件中搭建机械子系统模型,在AMESim仿真软件中搭建液压子系统及电机+滚珠丝杠传动模型,在Simulink中搭建末端控制对象期望运动位姿生成及解耦控制算法模型。通过分析各仿真软件间数据传输接口特性,建立以MATLAB软件为载体的动态数据共享通道,将ADAMS、AMESim模型分别以子模型及S函数形式导入至Simulink。从而建立基于Simulink为主仿真软件的机、电、液一体化的六自由度运动平台虚拟试验系统,实现平台的全面仿真分析,为平台实体设计与优化、控制策略选择等奠定基础。采用的基于MATLAB为主仿真软件的ADAMS、AMESim、Simulink联合虚拟试验系统创建方法对于复杂机、电、液一体化系统的仿真分析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17年17期)
吴健峰[8](2017)在《分布式协同仿真计算平台的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计算机仿真技术在航空航天、生物材料、能源信息等高新技术的系统研发和交通、商业、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实际应用中系统仿真应用领域的不断增多、应用系统的规模和结构越来越复杂、仿真需求日益增加、仿真资源在地理上的分布不均等因素,对更大范围内的复杂系统仿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功能单一的单学科仿真已经不能用来解决这类仿真问题。面对上述挑战,多学科、多领域的不同仿真软件联合起来进行分布式协同仿真也就成了发展的必然趋势。分布式的协同仿真不仅可以实现物理上分布的各仿真成员在仿真过程中的互操作性,而且可以提高复杂系统问题的解决效率,在仿真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分布式协同仿真计算技术软件项目为研究背景,按照分布式仿真的技术规范,将HLA的体系架构与联合仿真技术结合起来,依据分布式仿真的高级标准,设计了分布式协同仿真计算平台的整体框架,并对整个系统进行了实现。根据整个平台的功能需求,将平台划分为总控模块、软总线模块、联邦接口模块和数据库模块四个子模块,论文对前叁个模块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设计。总控模块作为平台的核心操作部分,完成对仿真全局的控制,如系统管理、仿真参数配置、仿真流程控制、模型文件管理等;软总线模块通过对RTI规范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满足RTI规范的简化版软总线Simple_RTI,用于解决系统各个部件之间的信息传输问题;联邦接口模块统一了各个联邦成员间的接口,通过对Matlab和ADAMS进行研究,实现了基于Matlab/ADAMS的联合仿真。根据项目的具体需要,该分布式协同仿真计算平台可以完成仿真过程中数据和模型的展示、仿真调度管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测试和实践验证,该分布式协同仿真计算平台具有通用性和可扩展性等优点,满足了分布式协同仿真的需求。(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7-09-01)
朱文良,吴萌岭,田春,左建勇[9](2017)在《基于多学科协同分析的轨道车辆制动系统集成化仿真平台》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轨道车辆电空复合制动的工作原理,以全车制动系统为研究对象,一动一拖制动控制单元为研究载体,基于多学科协同分析方法,建立了控制子系统、气制动子系统、电制动子系统与制动执行子系统模型,基于各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参数,搭建了制动系统的联合仿真平台;根据广佛二期车辆的实际参数,模拟列车电制动失效工况下常用全制动的运行工况,计算了空走时间、制动时间、制动距离、制动减速度、瞬时速度、平均减速度、纵向冲动、车钩力、利用黏着系数与制动缸压力,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以验证集成化仿真平台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在制动稳定后,仿真和试验的列车制动减速度约为1.25m·s~(-2),仿真的平均减速度约为1.05m·s~(-2),试验的平均减速度约为1.09m·s~(-2),误差较小,且均符合常用全制动的平均减速度不小于1.0m·s~(-2)的要求;在常用全制动工况下,采取等磨耗制动力分配的动、拖车利用黏着系数不同,动车约为0.13,拖车约为0.12,但都未超过0.16的最大可利用黏着系数的限制;虽然动、拖车的质量不同,但等磨耗工况下施加常用全纯空气制动后,试验和仿真的动、拖车的制动缸压力均相等,约为420kPa。由此可见,可利用基于多学科协同分析的联合仿真平台对轨道车辆制动系统进行车辆级的研究,为制动系统的开发和设计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魏文辉,葛睿,夏继红,李群山,李国栋[10](2017)在《国家电网分布式协同仿真联合反事故演习平台》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特高压互联电网电气联系紧密、整体性增强等新特点迫切需要建设国家电网分布式协同仿真联合反事故演习平台以支撑国家、区域及各省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简称国分省调)调控人员协同管理运行特高压电网技能的培训与演习的需求。以实现国分省级电网调度员培训仿真系统的广域互联为目标,在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系列标准基础上,设计了演习平台的整体框架,包括设计原则、系统框架及应用流程,提出了交互分布式协同仿真运行支撑、联合教案分布式协同制作、多级电网分布式协同仿真以及分布式教员支持等一体化协同仿真关键技术,并结合国家电网联合反事故演习平台工程予以整体研制、实施和应用验证。应用效果表明,所研发的成果能够准确地模拟特高压交直流电网正常、异常及故障工况下的运行状态,为国分省调调控人员提供逼真的特高压电网联合反事故演习环境,有效提高受训人员协同运行管理特大电网的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力》期刊2017年06期)
协同仿真平台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仿真是制造业企业研发水平重要的衡量指标,对于集团型制造业企业,整合异地分布子企业的仿真力量形成集团企业的仿真研发合力,是集团企业提升科研实力的一项重要关切点。基于上述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云计算技术的集团企业异地协同仿真平台方案,平台连接异地分布的子企业,通过构建基于云计算的仿真资源层,平台管理层以及仿真应用层,实现集团内仿真设计的资源协同、任务协同以及人员协同,助力集团型企业提升整体仿真研发水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协同仿真平台论文参考文献
[1].陈涛,黄莹莹,左晓镭,李铁磊.船舶燃气轮机装置多软件协同集成仿真平台设计[J].热能动力工程.2019
[2].胡浩,刘昱,郑舒阳.集团企业的异地协同仿真平台研究[J].智能制造.2019
[3].李春,宋晓程,李芳芳.多无人机编队协同控制软件平台设计与仿真[J].现代防御技术.2018
[4].王生利,王帆,王海,王超琪,郑娟.搭建风洞数字化协同设计与仿真平台[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
[5].何兵.基于OpenStack的协同仿真平台的设计和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
[6].王冠,胡坚明,霍雨森.智能车路协同叁维可视化交通仿真平台研究[C].第十二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大会论文集.2017
[7].陈娟,赵君伟,付永领,常亮,卢宁.基于多软件协同仿真的六自由度平台虚拟试验系统[J].机床与液压.2017
[8].吴健峰.分布式协同仿真计算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
[9].朱文良,吴萌岭,田春,左建勇.基于多学科协同分析的轨道车辆制动系统集成化仿真平台[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7
[10].魏文辉,葛睿,夏继红,李群山,李国栋.国家电网分布式协同仿真联合反事故演习平台[J].中国电力.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