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新股抑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新股,因素,制度,价格,实证,制度改革,分歧。
新股抑价论文文献综述
黄顺武,汪宁,俞凯[1](2018)在《IPO估值分歧关联:机构报价差异与新股抑价波动》一文中研究指出询价制下,投资者关于新股的估值分歧主要体现在询价阶段和上市后初期。分别以机构报价差异和新股抑价波动作为两个阶段新股估值分歧的代理变量,选取第二阶段询价制度改革期间发行的IPO样本,实证研究了两个阶段IPO估值分歧的关联性。研究发现:不同阶段同一新股的IPO估值分歧存在显着的负向关联,而同一阶段不同新股的IPO估值分歧存在显着的正向关联,说明新股在一级市场的估值分歧反向地提前反映了二级市场的估值分歧,并且前期上市新股的机构报价差异或抑价波动均可以预测当期新股的机构报价差异或抑价波动。研究结果将为投资者参与新股询价与市后初期交易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本文来源于《贵州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方明惠[2](2014)在《IPO重启后对新股抑价率影响的实证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金融市场整体水平的不断进步,IPO重启后对新股抑价率影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从对IPO进行概述入手,对IP0重启后对新股抑价率影响的实证分析和相应的分析结果进行了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商贸》期刊2014年03期)
赖晓富[3](2013)在《我国中小板、创业板新股抑价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股抑价发行是全球股票市场普遍存在的现象,国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多种理论和假说。我国证券市场自建立起,也一直存在着较高的新股发行抑价率,过高的抑价率不仅妨碍了资本市场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功能,还引起巨额资金无序流动、过度投机等现实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我国证券监管部门近些年先后多次推出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旨在提高资本市场效率控制抑价水平,但目前这一改革在向前推进过程中饱受各方争议。为此,本文期望就上述难题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总结和回顾国内外已有研究文献基础上之,本文紧密联系了中国A股市场的实际,对我国2009年以来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板、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探索,然后通过实证检验来评判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进一步改革的建议,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共分为如下五章:第一章是引言部分,给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文献综述、论文结构安排和研究思路,使得读者对全文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同时还介绍了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是相关的理论介绍,分别从传统金融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对IPO抑价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展示,为后文建立分析模型提供理论依据,之后对已有的文献进行了简要的评述;第叁章选取从2009年7月至2012年9月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创业板市场上的769家IPO公司为样本,运用Eviews软件,在传统的IPO抑价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上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对历次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分叁个阶段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再利用贝叶斯模型平均方法对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各个解释变量分阶段做检验;第四章对各个阶段下IPO抑价程度、新股弱势现象做参数检验,评判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果与不足;最后一章给出研究结论、提出建议,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针对如何降低A股市场IPO抑价、提高证券市场运行效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3-10-01)
徐冰,杨兆宇[4](2013)在《我国新股抑价现象的原因——基于上交所A股市场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IPO抑价现象一直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一个显着特点。本文综合上海证券交易所的368只于2000年到2012年上市的股票的抑价率进行实证分析,探究我国股票市场IPO抑价的原因,并依据分析结论给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本文来源于《东方企业文化》期刊2013年16期)
沈哲,林启洪[5](2013)在《承销商声誉、信息不对称和新股抑价:基于板块的新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采用2004年到2011年上市的1,025个新股样本检验了承销商声誉和新股抑价程度之间的联系。我们发现,虽然新股抑价程度和承销商声誉表面上存在负相关,但是一旦控制了和板块相关、和年份相关的固定效应以后,这一负相关的显着性明显减弱甚至消失。我们还发现,主板新股抑价程度随着承销商声誉的提高而增加,中小板和创业板新股抑价程度则随着承销商声誉的提高而降低。对于相同的承销商声誉,中小板新股抑价程度的降低幅度似乎要大于创业板新股。我们认为这些结果和承销商声誉假说是不一致的,承销商没有起到降低信息不对称成本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上海金融》期刊2013年04期)
章宇轩[6](2013)在《我国IPO询价制度与新股抑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股抑价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广大学者的关注。自2005年我国实行新股询价制度以来,我国的新股抑价水平虽然有所降低,但仍然高于发达国家,这说明我国现行的询价制度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和改进空间。从国外的新股抑价理论来看,部分调整模型及前景理论具有较好的解释力。部分调整模型认为公开信息充分反映在发行价中,而非公开信息被投资者所掌握,这部分信息仅部分反映在发行价中;前景理论认为公开信息和非公开信息均部分反映在发行价格中。本文以这两个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提出假设,选取2011年至2012年共409个IPO样本构建混合回归模型,以分析我国新股询价制度下的定价效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了我国发行价格对非公开信息的过度调整现象。通过理论模型推导分析,本文认为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询价制度下,投资者对发行价的制定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承销商由于没有新股配售权,缺乏对投资者的约束手段,在定价过程中的影响力有限,导致投资者为了获得更大的新股收益,并不真实地传递其拥有的非公开信息,进而造成了投资者“共谋”压低发行价以及追捧新股的现象,降低了IPO定价的效率。由于过度调整现象的存在,基于部分调整模型及前景理论的假设被推翻,这说明了这两个理论在我国不具有很好的适用性。本文还发现了发行价格调整及定价阶段的市场指数表现对新股抑价的非对称影响,均对投资者有利。根据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本文有针对地提出了对投资者形成制约的一系列政策建议,包括在自主配售、询价对象的选取、网下发行比例的决定上给予承销商更多的自主权,并指出了这些政策建议实施的先决条件。本文发现了部分调整模型和前景理论在我国不具有适用性,为这两个新股抑价理论的检验提供了来自中国样本的证据,同时发现了我国非公开信息的过度调整现象,并给出了理论解释。同时,本文指出了我国询价制度中存在的制度性不足,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综上所述,本文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3-04-01)
程佳荪[7](2012)在《市场投机造成中国新股抑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股抑价问题的存在很有可能是由于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的中小上市公司股份流通量小、投资者结构中缺乏专业性的个人投资者占多数等结构性问题而引发的炒作现象。中国新股抑价现象严重如今,作为新兴市场之一的中闻征券市场越来越受到关注。2006年起A股融资规模从未少于1000亿元,上市企业数量快速上升;中小板和创业(本文来源于《社会观察》期刊2012年11期)
牛霞,何广文,宋俊艳[8](2012)在《我国资本市场新股抑价及其长期表现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我国A股市场2006年6月19日至2007年6月30日之间109只IPO股票抑价、长期表现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全流通下A股IPO交易首日有正的初始超额收益,一年、叁年均获得负的长期异常收益。初始超额收益受市场波动、事前不确定性、中签率和上市首日换手率的影响显着;一年期收益受市场波动、事前不确定性和初始超额收益影响显着;叁年期收益受市场波动、发行价格、事前不确定性和上市首日换手率影响显着,初始超额收益对叁年长期收益无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财会通讯》期刊2012年21期)
张亦雄[9](2011)在《基于行为金融学观点的创业板新股抑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股抑价这一存在于许多股票市场的现象也出现在创业板。为了解创业板新股抑价的原因,本文通过随机前沿方法确认了创业板一级市场上未存在抑价,从而得知新股抑价现象的主要原因来自二级市场。随后使用行为金融学的观点对二级市场上投资者行为进行研究,发现二级市场上乐观的投资者情绪是新股抑价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市场》期刊2011年27期)
聂萍[10](2011)在《我国A股IPO定价方法及新股抑价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企业股票首次公开发行价格(Initial Public Offering,简称IPO股票)是指企业首次获准公开发行股票上市的公司预期承销商协商确定将股票公开发售给特定或者非特定投资者价格的过程。中国的股票市场自从建立以来,经历了一系列的周期。它的发展过程同时也表明了,对于中国这个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体制改革和制度转变的经济体来说,对于企业价值的估计方法和估计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相关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和思路等,随后对于股票IPO相关理论成果进行综述,再次,通过将论述分为发行方式和定价方法两大块进行对比分析,引入国外相关理论的发展和实践,对我国相关制度进行对比,对于各种估值理论模型及其适用性进行详细的比较研究。最后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于中国股票首次公开发行的定价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包括相关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研究和应用研究。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本文随后对于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提出了政策建议和相关的结论,认为企业股票的价值仍然是以企业价值作为核心基础的,但是由于中国经济环境的特殊性,使得相关的股价方法存在其不合理性。因此国内股票首次公开发行定价时不但要借鉴国际通用的估值方法,而且要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如所属行业、发行时机等来选择适当的估值思想,改变把公司盈利作为估值唯一标准的观念,转而重视公司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第一章是企业股票IPO相关的理论,包括国际上对于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及我国发行体制的转变和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属于文献综述部分。第二章和第叁章从理论角度讨论了新股发行的两个重要因素:发行方式和估值方法。本文首先总结已经取得的相应理论结论,将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讨论中国现行的方式方法的适用性及相应的与抑价之间的关系。第四章和第五章属于实证分析阶段,通过筛选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抑价现象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第六章属于总结建议,即总结本文的主要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1-07-01)
新股抑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金融市场整体水平的不断进步,IPO重启后对新股抑价率影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从对IPO进行概述入手,对IP0重启后对新股抑价率影响的实证分析和相应的分析结果进行了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股抑价论文参考文献
[1].黄顺武,汪宁,俞凯.IPO估值分歧关联:机构报价差异与新股抑价波动[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8
[2].方明惠.IPO重启后对新股抑价率影响的实证探析[J].中国商贸.2014
[3].赖晓富.我国中小板、创业板新股抑价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4].徐冰,杨兆宇.我国新股抑价现象的原因——基于上交所A股市场的实证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3
[5].沈哲,林启洪.承销商声誉、信息不对称和新股抑价:基于板块的新发现[J].上海金融.2013
[6].章宇轩.我国IPO询价制度与新股抑价研究[D].复旦大学.2013
[7].程佳荪.市场投机造成中国新股抑价[J].社会观察.2012
[8].牛霞,何广文,宋俊艳.我国资本市场新股抑价及其长期表现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2
[9].张亦雄.基于行为金融学观点的创业板新股抑价研究[J].中国市场.2011
[10].聂萍.我国A股IPO定价方法及新股抑价现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