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健康·
【摘 要】本文依据“2015年流动人口健康及卫生服务利用调查”数据,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健康生存质量量表(简表),对流动人口健康生存状况进行测量,并从内在主观因素和外在客观因素进一步探究对流动人口生存质量的影响及路径。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生存质量与世界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尤其生存环境和心理领域两维度较差;公共卫生服务、社会保障参与程度、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住房情况等对流动人口的生存质量存在显著影响;流动人口自尊感在居住条件影响生存质量的过程中起不完全中介作用,占其总效应的41%;自尊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在健康及生活方式影响流动人口生存质量的过程中,公共卫生服务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0.28%。建议通过改善流动人口居住条件或生存环境以及流动人口心理状态提升其主观生存质量;同时,应在社会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和宣传方面加大力度。
【关键词】流动人口; 健康生存质量; 影响因素; 路径
1 问题提出
流动人口一直是社会重点关注的群体,其生存质量也是社会各界一直关注的核心问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突出解决好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在医学领域把生存质量理论与医学实践结合起来形成健康相关生存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OL)。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与健康有关的生存质量是指: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体验。[1]生存质量的研究最初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70年代引起医学界的普遍注意。[2]生存质量在欧美已广泛应用于公共卫生领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近年来,关于生存质量的研究也日趋活跃。如林南研究了天津市民的生活质量[4],王滨燕对北京中年知识分子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进行了研究[5],邢海燕等探究了WHOQOL-BREF量表在流动人口生存质量评价中的应用[6]。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流动人口有着相对独特的生存状态。目前学者对流动人口健康生存质量的研究很少,已有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生存质量的某一维度,如心理健康或生活满意度等,对于其生存质量的总体评价、影响因素及其路径方面研究则几乎没有。本文主要探讨如下问题:(1)我国流动人口的基本健康生存质量状况如何,不同群体特征是否存在差异化;(2)流动人口健康生存质量影响因素与机制;(3)流动人口存在的健康问题及需求,提升流动人口健康生存质量应采取何种针对性干预措施或政策策略。
2 评价工具选择与数据
2.1生存质量工具选择
本文对生存质量的测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WHOQOL-BREF是在WHOQOL-100基础上研制的简化量表,它包含26个问题条目,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的测定工具。对简表进行信度、效度等计量心理指标考核,发现简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良好的区分度和结构效度。简表各个领域的得分与WHOQOL-100量表相应领域的得分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Pearson 相关系数最低为0.89(社会关系领域), 最高等于0.95(生理领域)。WHOQOL-BREF量表的结构如表1所示。
表1 WHOQOL-BREF量表结构
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疼痛与不适积极感受个人关系社会安全保障精力与疲惫思想、学习、记忆和注意力所需社会支持的满足程度住房环境睡眠与休息自尊性生活经济来源行动能力身材与相貌医疗服务与社会保障:获取途径与质量日常生活能力消极感受获取新信息、知识、技能的机会对药物及医疗手段的依赖性精神支柱休闲娱乐活动的参与机会与参与程度工作能力环境条件(污染/噪声/交通/气候)交通条件
量表包含两个独立分析的问题条目:个体关于自身生存质量的总体主观感受与个体关于自身健康状况的总体主观感受。每个问题采用5级测度,如您的食欲怎么样?“(1)很差(2)差(3)不好也不差(一般)(4)好(5)很好”。最后一项“如果让您综合以上各方面(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和周围环境等方面)给自己的生存质量打一个总分, 您打多少分” ? 采用百分值。 WHOQOL-BREF量表4个领域的得分按正向记,即得分越高,生存质量越好,可以根据一定的公式将得分转换为百分制(表2)。当一份问卷中有20%的数据缺失时,该份问卷便作废。如果一个领域中有不多于两个问题条目缺失,则以该领域中另外条目的平均分代替该缺失条目的得分。如果一个领域中有多于两个条目缺失,则不再计算该领域的得分(社会关系领域除外,该领域只允许不多于一个问题条目缺失)。
整数乘小数是在小数乘法的第一课时中的内容,大部分教师对于这一部分知识内容的讲解都会从整数乘法的意义入手.例如3×0.5,表示的是3个0.5相加.应用到一个具体的数学情境中,可以这样表述:
表2 领域分计算式
领域分计算式生理领域(6-Q3)+(6-Q4)+Q10+Q15+Q16+Q17+Q18心理领域Q5+Q6+Q7+Q11+Q9+(6-Q26)社会关系Q20+Q21+Q22环境领域Q8+Q9+Q12+Q13+Q14+Q23+Q24+Q25
2.2概念与数据
本文流动人口采用2010 年全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对流动人口的界定。是指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及以上,户口登记地为本县(市、区)其他乡(镇、街道)或其他县(市、区),并且普查时点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城市的市区范围的人口。
文中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健康科学研究所《2015年流动人口健康及卫生服务利用调查》,该调查以北京市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 504份调查问卷进行统计筛选,剔除无效问卷后,实际收回有效问卷2 487份,其中男性为1 078份,女性为1 409份。年龄范围为15.08~72.02岁,平均年龄35.62岁。
3 结果
3.1总体状况及各领域评价
首先计算出四个领域的平均分(百分制),然后四个领域平均分再取平均值,得到一个整体指标,即生存质量总分。生存质量得分最小值为18.49,最大值为100。平均值66分,大部分人的得分在50~80之间。总体来看,流动人口生存质量的极端值较少。
试验组的产品7~18目间的比例比对照组高16.54个百分点,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组粒度更均匀且无大的玉米皮,外观更好。
从各领域得分箱线图(图1)来看,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的离群值比较多,环境领域离群值较少。但环境领域无论是均值还是中位数都远低于其他三个领域。表明流动人口对于生存环境即外部因素的满意度不高。这也许是造成流动人口生存问题的重要因素。
图1 生存质量各领域评价分布图
流动人口的生存质量相对于我国人口生存质量平均水平差异较明显(表3)。流动人口的环境领域得分严重偏低,其次是心理领域和社会关系领域,而流动人口生理领域的得分相对较高。
3.2不同社会人口特征群体流动人口生存质量差异
此部分探讨流动人口居住条件如何通过自我调节或管理(本文用自尊作为替代变量)对健康生存质量产生作用。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流动人口居住条件、自尊、生存质量得分的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表6)。居住与自尊及生存质量都显示出显著正相关。
表3 生存质量及各领域得分情况
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总平均分数全世界82.0081.0068.0080.0077.75中国82.0089.0076.0070.0079.25中国流动人口69.5567.1667.7559.5365.99
资料来源:Skevington S M, Lotfy M, O’Connell K A.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WHOQOL-BREF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results of the international field trial.
表4 不同社会人口特征流动人口群体的生存质量状况
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总平均分数性别男性69.1566.7567.1459.6365.67女性69.7567.3468.1559.3466.15年龄15~71.0467.7667.5959.1166.3830~69.2567.5267.7260.0066.1245~67.3065.2468.0159.1664.9360~71.1670.1267.3462.1067.68婚姻状况未婚71.2868.1067.7159.5066.65初婚68.5366.6567.7659.6365.64再婚65.5866.1467.4254.5363.42离婚和丧偶69.4464.6567.8359.7465.41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66.6864.5664.5659.3463.79初中69.3867.8668.0459.1066.10高中70.4967.0667.8459.7966.29大专及以上70.0367.5868.8260.0866.63
3.3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
总之,农村的幼儿教育必然具有浓烈的农村特色,农村的自然资源也可以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幼师理当抓住这个优良的教育资源,带领或者引导幼儿投身到自然环境之中,展开丰富的观察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如此,幼师将能够做好幼儿的自然观启蒙和乐于动手的意识启蒙,为幼儿的身心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高潮听到梅宏图骂他,没有生气,反倒心里直乐呵。给老子钱,老子就要。老子不便出面,可以叫“诗的妾”去拿;“诗的妾”不愿意去,老子可以花钱雇个民工跑趟腿儿。
如表5所示,外在客观影响因素中,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是住房条件和婚姻状况。相对于对照组住单位宿舍这一状况,自己租房和住自己的房子都对总体生存质量具有正向影响,住自己买的房子的正向影响更大(Beta值为0.068)。相对于对照组离婚与丧偶状态,未婚对总体生存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初婚对总体生存质量有正向影响作用,再婚起负向影响,但统计上均不显著。在内在主观因素中,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是总体健康状况评价、心理状况评分、公共卫生服务期望程度及社会保障参与度,标准化之后的系数依次为:0.039、0.101、0.283、0.041。三者都对生存质量具有正向影响。其中,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期望程度对总体生存质量的影响程度最大,心理状况其次。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期望值高,心理状况较好而且对自己总体健康状况评价较高的人生存质量也更高,显示了个人内在心理活动的调节作用,对环境和自身的乐观态度有利于生存质量的提高。
表5 流动人口生存质量总体影响因素
自变量未标准化系数标准化系数B标准误差Betat显著性常量35.3093.221—10.9630.000住房(对照组:单位宿舍) 自己买3.6411.3150.0682.7690.006 租房1.6530.6980.0622.3670.018 其他-1.4271.251-0.026-1.1400.254婚姻状况(对照组:离婚与丧偶) 未婚1.3361.9830.0550.6740.501 初婚0.1261.9120.0050.0660.948 再婚-4.9323.556-0.032-1.3870.166总体健康状况评价0.6220.3440.0391.8100.070心理状况平均分1.4960.3220.1014.6450.000公共卫生服务期望程度5.4590.3910.28313.9580.000公共卫生服务了解程度0.0360.2640.0030.1360.892
(续)
自变量未标准化系数标准化系数B标准误差Betat显著性流动时间0.0000.0030.0020.1000.921性别(对照组:女性)-0.7500.514-0.032-1.4600.144年龄-0.0230.028-0.023-0.8010.423受教育程度(对照组:小学及以下) 初中1.7350.8250.0702.1020.036 高中/中专0.8670.8590.0341.0100.313 大学专科及以上0.9100.9520.0320.9560.339月收入1.067E-050.0000.0211.0230.306社会保障参与度0.5680.2780.0412.0440.041不良生活习惯数量-0.2090.270-0.016-0.7730.439
3.3.2 居住条件与卫生服务对流动人口健康生存质量影响作用过程分析
本文基于哈勒姆框架,重点探究居住条件及卫生服务可及性如何通过个体危险因素、采纳预防性行为以及自我调节或管理等影响流动人口健康(图2)。
图2 哈勒姆社区居民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框架模型
结果表明居住条件与自尊的偏回归系数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自尊在居住条件对生存质量影响过程中,不存在调节效应(表8)。说明对于
为了防止洋桔梗倒伏,必须进行拉网支撑,打桩要直,高度约80 cm,间距2~3 m,在整好的畦面上拉上12 cm×12 cm网格网,可用搭棚剩余铝材或竹竿固定。在植株高长到30 cm左右时升1次网,之后根据长势逐渐拉升,一般拉4~6次网。把花枝顺到花网格里,升网不及时将导致枝条弯曲、倒伏,影响品质[1]。 待植株现花苞,高度到40~50 cm时,要把花网绷紧,保证植株直立,不会摇摆。
为了便于实施针对性的干预策略,本文将流动人口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划分为内在主观因素与外在客观因素:内在主观因素指属于自我意识方面,依赖主观意识而存在的因素,包括健康状况总评价、社会保障参与度、不良生活习惯、心理状况、公共卫生服务了解程度与期望程度;外在客观因素指独立于自我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因素,包括流动时间、住房情况、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及收入等。
表4展示了分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和受教育程度人群的生存质量状况。不同性别的生存质量情况无显著差异。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领域,女性评价均高于男性,环境领域女性低于男性。45~60岁流动人口在生理、心理和环境领域的评价最低,而社会关系评价最高。60岁之前,除社会关系领域外,各领域评价基本随年龄呈下降趋势,而60岁以上的人群却出现了“反增”,其总体分数也在各年龄段中最高(67.68)。就婚姻状态来看,流动人口再婚人群的生存质量状况最差,低于离婚和丧偶人群,未婚人群的评价最高。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群体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群评价比其他三个组显著偏低,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各领域评价均有升高,说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与生存质量存在一定关系。
表6 各变量相关分析
居住条件满意度自尊生存质量总分居住条件满意度1——自尊0.351∗∗1—生存质量总分0.556∗∗0.651∗∗1
注:*P<0.05,**P<0.01
本文采用回归系数检验分析法讨论自尊是否是居住条件对生存质量产生影响的实质性、内在的原因,是否可以解释居住条件与生存质量之间为什么会存在关系以及这个关系是如何发生的。包括以下几个检验步骤:
第一步,检验居住条件对生存质量的回归系数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如果有,继续做第二步,否则停止分析。
将各时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与社会经济相关指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找出影响山东省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通过SPSS软件,对这些因子进行降维分析,构建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各地类面积变化与社会经济指标的相关性[3]。
所以,我们的生活应该有一个使命和目的,那就是要追求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而优秀的人就是人的本性得到完善的人。而完善的人,就是心灵品质得到良好塑造并能够发挥其功能的人,也即获得了各种美德的人,而幸福“在于合德性的实现活动”[1](P305),所以培养了完整美德的人将能过上优美而高尚的生活。而我们研究政治学,就是为了给人们如何获得好生活提供指导,于是,“希望自己有能力学习高尚[高贵]公正即学习政治学的人,必须有一个良好的道德品性。”[1](P10)
第二步,检验自尊对居住条件的回归系数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检验生存质量对自尊的回归系数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如果二者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继续做第三步检验,分析是否是完全中介效应,如果至少有一个回归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直接做第四步。
第三步,在以自尊和居住条件为自变量,生存质量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中,如果生存质量对居住条件的偏回归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自尊有部分中介效应,如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自尊有完全中介效应。
物理是一门系统性的学科,涉及电能、热能、机械、电磁、核能等一系列的知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在学习中也常常会感觉十分枯燥和困难,加之部分教师教学的模式较为单一滞后,也使得学生无法提起学习的兴趣,自然无法掌握学习的方法,也无法掌握提分的技巧。要想改变这一状况,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他们端正学习的态度,更加积极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物理知识。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或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分别计算流动人口生存质量(y)、居住条件(x)和自尊(w)的标准分,以这三个标准分作为3个显变量,根据以上检验步骤,检验自尊的中介效应(表7)。由于第二步的两个回归系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必再做Sobel检验。
如果Sobel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意味着中介效应显著,否则中介效应不显著。
第四步,做Sobel检验,其统计量是
表7 自尊的中介作用检验
步骤检验关系标准化回归方程P第一步居住条件对生存质量影响y=0.556x0.000第二步居住条件对自尊影响y=0.351x0.000自尊对生存质量影响y=0.651w0.000第三步自尊和居住条件影响生存质量的多元回归y=0.374x+0.52w0.0000.000
通过以上第一步和第二步的检验发现,自尊的中介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即居住条件通过自尊为中介影响生存质量。第三步的检验发现,在居住条件影响生存质量的关系中,自尊起不完全中介作用,中介作用大小为0.351×0.651=0.228 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百分比为0.228 5÷0.555 6×100%=41.13%。由此可见,居住条件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有一部分是通过影响自尊而产生的。
本文采用自变量与调节变量乘积的偏回归系数检验法,分析不同自尊水平的流动人口,其居住条件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第一步,检验以居住条件和自尊为自变量,以生存质量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如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接着做第二步,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则不存在调节作用问题。
第二步,检验居住条件与自尊乘积的偏回归系数,偏回归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则调节作用显著。
2) 萌发后的密环菌。萌发后的原球茎、营繁茎,因萌发菌不能继续提供足够的营养维持其生命,必须要密环菌形成的共生因子,靠密环菌提供营养才能长成天麻的营养体、米麻、白麻,一般情况下,种植当年到此时期,周期冬季,天麻营养体休眠。当年收只有米麻、白麻。
(1)居住条件对生存质量影响的作用过程
表8 自尊的调节作用检验
步骤回归方程居住条件(x)回归系数显著性自尊(w)回归系数显著性居住条件(x)∗自尊(w)回归系数显著性第一步y=0.374x+0.52w0.0000.000第二步y=0.399x+0.538w-0.036xw0.0000.0000.681
不同自尊水平的人,居住条件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机制并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3.3.1 影响因素
(2)公共卫生服务对流动人口健康生存质量影响
公共卫生服务对流动人口健康生存质量影响路径及作用如何?服务可及性(本文用流动人口服务对公共服务评价作为替代变量)如何通过个体危险因素和采纳预防性行为(本文概括为健康与生活方式)影响流动人口生存质量?通过对流动人口健康及生活方式、生存质量评估总分及公共卫生服务评价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健康及生活方式与生存质量及各因素之间都显示出显著正相关;公共卫生服务评价与健康及生活方式、心理状况呈显著正相关,与总体健康状况相关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公共卫生服务评价与生存质量评估呈显著正相关,同时,也与心理领域、环境领域呈显著正相关(表9)。
表9 流动人口健康及生活方式、生存质量评估总分及公共卫生服务评价的相关性
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生存质量评估总分公共卫生服务评价总体健康状况评价0.102∗∗0.053∗∗0.048∗0.051∗0.077∗∗0.010健康及生活方式 0.128∗∗0.080∗∗0.078∗∗0.048∗0.102∗∗0.079∗∗公共卫生服务评价0.0250.156∗∗0.0300.237∗∗0.140∗∗1
注:*P<0.05,**P<0.01
公共卫生服务评价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如表10所示,由于健康及生活方式最后的回归系数值为1.692 3,P<0.000,因此公共卫生服务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健康及生活方式对生存质量评估的中介效应不完全通过公共卫生服务的中介来实现其影响,对生存质量有直接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0.102 8,中介效应解释了因变量的方差变异为10.28%。由此可见,健康及生活方式对流动人口生存质量的影响主要是直接效应,公共卫生服务的中介效应较小,占总效应的10.28%。这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医疗卫生体系与健康关系仅占8%的报道基本吻合。
综上所述,颅内感染、脑部外伤。免疫功能发生异常以及凝血机制出现异常等都会引发脑静脉窦血栓的现象,因此要对病患及时的进行影像学的诊断,在临床上可以采用磁共振和CT联合检测的方式对病患进行诊断,能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概率并对病患进行及时的治疗。
表10 公共卫生服务评价中介效应检验
步骤检验关系标准化回归方程回归系数检验t值第一步中心化处理,得到X、Y、M第二步X影响Yy=1.8862xSE=0.3708t=5.0863∗∗第三步X影响M,M影响Ym=0.0642xy=3.125mSE=0.0165SE=0.442t=3.8820∗∗t=7.068∗∗第四步M和X影响Y的多元回归y=1.6923x+3.0193mSE=0.4461SE=0.3687t=6.7678∗∗t=4.5905∗∗
注:*P<0.05,**P<0.01
4 讨论与建议
环境领域得分在流动人口生存质量评价中最低,其次是心理领域。因此政策干预应该从这两个领域着手。环境领域的因素包括:社会安全保障、住房环境、经济来源、医疗服务与社会保障的获取途径与质量、获取新信息知识技能的机会、休闲娱乐活动的参与机会与参与程度、环境条件(污染/噪声/交通/气候);心理领域的因素有:积极感受、思想、学习、记忆和注意力、自尊、身材和相貌、消极感受、精神支柱。促进流动人口的健康行动可以优先从这些方面考虑。
4.1改善流动人口生存环境与心理状态,提升主观生存质量
住房环境或条件影响生存质量,研究发现,自尊具有中介效应,其中介效应占居住条件影响生存质量总效应的41%。自尊是心理状况的一个重要测度指标,心理状况较好而且对自己总体健康状况评价较高的人,其生存质量也更高,显示了个人内在心理活动的调节作用,对环境和自身的乐观态度有利于生存质量的提高。所以除了从客观方面改善生存环境和健康服务,也可以考虑通过改善流动人口心理状态来提升他们的主观生存质量,发挥流动人口自身的内部力量以提升其健康水平。
4.2提升针对流动人口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政策服务宣传
一方面需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来满足流动人口的期望,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对相关政策服务的宣传。基于流动人口特征,需要加大政策服务宣传,提高流动人口对相关卫生健康服务的了解程度,提高流动人口主观方面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促进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利用。同时应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增强其便捷性、有效性,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反馈机制,改善服务环境与态度。
4.3加速户籍制度改革进程,促进教育和社会保障资源公平配置
受教育程度和社会保障参与程度对生存质量的影响较为显著。但目前这两方面正向作用的发挥受到户籍制度限制,呼吁尽快落实户籍制度改革相关措施,让流动人口在社会保障和受教育方面的权益得到公平对待,这不仅对于提高流动人群的健康水平有重要作用,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也有长远的意义。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参 考 文 献
[1] WH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instrument[R]. Geneva: WHO, 1993.
[2] 方积乾.生存质量测定方法与应用[M].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
[3] 林南, 王玲, 潘允康, 等. 生活质量的结构及指标——1985年天津千户问卷调查资料分析[J]. 社会研究, 1989, 5(1): 60- 68.
[4] 王滨燕, 李天霖. 生活质量与健康的探讨:中年知识分子人群健康状况的凭借研究[J]. 社会研究, 1987, 3(6): 73- 89.
[5] 邢海燕, 谈荣梅, 高向华, 等. WHOQOL- BREF量表在流动人口生存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1, 28(6): 471- 473.
[6] 于强, 李绍珍, 陈和年, 等. 视功能损害眼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研究[J]. 中华眼科杂志, 1997, 33(4): 307- 310.
[7] 罗健, 孙燕, 周生余. 中国癌症患者化学生物治疗生活质量量表的编制[J]. 中华肿瘤杂志, 1997, 19(6): 437- 441.
[8] 任晓琳, 梁平, 刘雪琴. 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31(中文版)的翻译及修订[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 20(4): 99- 101.
[9] 陈和年, 胡孟璇, 洪明晃, 等. 鼻咽癌生存质量量表的研究[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1996, 30(4): 229- 230.
[10] Skevington S M, Lotfy M, O’Connell K A.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WHOQOL- BREF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results of the international field trial[J].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 2004, 13(2): 299- 310.
[11] 温忠麟, 叶宝娟. 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 心理科学进展,2014, 22(5): 731- 745.
[12] 温忠麟, 侯杰泰, 张雷. 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 心理学报, 2005, 37(2): 268- 274.
Floatingpopulation:Healthyqualityoflife,influencingfactorsandpaths
DUBen-feng1,ZHONGQi-han2,TANYan-xiao2,SHANGXue-feng2,HUANGYan3
1.Instituteofhealthsciences,PopulationandDevelopmentResearchCenter,Renmi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872,China
2.TheSchoolofSociologyandPopulationStudies,Renmi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872,China
3.TheSchoolofStatistics,Renmi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872,China
【Abstract】Using the “2015 floating population health and health services utilization survey” data, this paper used the health quality of life scale of WHO to measure the health status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explore the concret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from internal subjective and external objective factors to enhance the paths. It is found that the quality of life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s far from the world and national average,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 and psychology. Public health services, social security participation, education degree, marital status, housing conditions and other factors showe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living conditions, the self-esteem of floating population plays an incomplete mediating role for the quality of life. The total effect accounted for 41%, of which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self-esteem was not significant. In the process of health and lifestyle as part of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floating population,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ublic health service accounted for 10.28% of the total effect.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subjective quality of life of floating population should be improved through improving their living conditions or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ir psychological state. Meanwhile, this consideration should be made in the provision and publicity of social public health services.
【Keywords】Floating population; Healthy quality of life; Influencing factors; Path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2982.2019.09.009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项目
作者简介:
杜本峰,男(1963年—),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健康与家庭发展,健康影响与项目评估,行为、社会环境与健康。
E-mail: dubenfeng@ruc.edu.cn
[收稿日期:2019-03-14 修回日期:2019-08-23]
(编辑 赵晓娟)
标签:流动人口论文; 质量论文; 领域论文; 健康论文; 公共卫生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人口学论文; 世界各国人口调查及其研究论文;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9年第9期论文; 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项目论文;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健康科学研究所论文;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论文;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