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论文_郭新宇,张海龙,李莉,毕蓉

导读:本文包含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群落,植物,结构,新安江,冗余,因子,千岛湖。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郭新宇,张海龙,李莉,毕蓉[1](2020)在《近30年来东海长江口泥质区浮游植物生产力与群落结构变化的生物标志物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东海生态环境受到了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本文选择位于东海长江口泥质区的柱状样DH3-1进行生物标志物分析,利用多种生物标志物含量及相对比例重建了东海近30年(1983—2010年)浮游植物生产力、群落结构和陆源输入相对贡献的变化,并探究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产生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近30年来,浮游植物生产力呈现上升趋势;约1992—2001年,硅藻比例下降、甲藻比例上升,约2001年后硅藻比例上升、甲藻比例下降。陆源有机质含量在约1992—2004年呈现增加趋势,约2004年后相对降低;海源有机质含量则呈现持续增加趋势。东海近30年来浮游植物生产力的升高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剧增与上升流引发东海营养盐输入量增加。群落结构与陆源有机质含量交替变化可能是由不同年份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的作用强度不同导致的。(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20年02期)

胡芯,印江平,唐洪玉,郑永华[2](2019)在《乌杨调节坝运行初期汉丰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乌杨调节坝正式运行初期汉丰湖水体情况,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对汉丰湖浮游植物群落及水质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58属114种,其中绿藻门和硅藻门最多,分别占39.47%和38.60%。尖针杆藻、梅尼小环藻和啮蚀隐藻等为优势种。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8.64×10~5 ind./L;平均生物量为2.03 mg/L;其中,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在2016年12月最小,2017年2—8月不断增大,10月份有所下降;四个采样点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差异均不显着。各采样点浮游植物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_(Ma))为1.69~5.23;Shannon-Wiener指数(H’e)为1.12~2.75;Pielou均匀性指数(J_e)为0.45~0.96。水温、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氨氮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2.7~31.5℃、1.54~4.92 mg/L、0.01~0.18 mg/L、0.20~1.11mg/L、0.10~0.81 mg/L。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汉丰湖浮游植物与高锰酸盐指数、总磷、亚硝态氮和氨氮呈正相关,与透明度呈负相关。(本文来源于《淡水渔业》期刊2019年06期)

韩谞,潘保柱,赵耿楠,朱朋辉,王昊[3](2019)在《长江源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长江源区是长江流域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系统的天然屏障,同时也是自然生态系统最敏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浮游植物作为水体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其群落结构对反映水体质量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为探究长江源区水环境特性和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于2018年3月份与10月份对长江源区10个典型河段的水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群落组成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显示:10月份各调查河段流速、浊度、水温及电导率等水环境参数均比3月份高;同一月份中,楚玛尔河的浊度、盐度、电导率等水环境参数均显着高于其余河段;两个月份各调查河段的pH、溶解氧以及亚硝酸盐氮等指标差异不显着。采样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28属58种,其中以硅藻、绿藻和蓝藻物种数占优,分别占总数的79.3%、10.4%和8.6%。调查期间,长江源区浮游植物密度在6.06×10~4~39.90×10~4 cells·L~(-1)之间,平均生物量为0.59 mg·L~(-1)。浮游植物优势种有美丽颤藻(Oscillatoria formosa)、普通等片藻(Diatoma vulgare)、脆杆藻(Fragilaria sp.)、针杆藻(Synedra sp.)、舟形藻(Navicula sp.)、桥弯藻(Cymbella sp.)、小球藻(Chlorella sp.)等。两个月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值分别为3.06和3.12,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均值为1.17和1.52,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值为0.90和0.82。结合水体营养盐指标、浮游植物密度及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对水质评价,长江源区水质总体呈无污染或轻度污染状态。(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11期)

刘珍妮,夏霆,孙淑文,李跃[4](2019)在《苏北运东水网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苏北运东水网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16年3月至12月对苏北运东水网区19个采样点进行了季节性浮游植物群落调查和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共计鉴定出142种,隶属于7门、75属,以绿藻门和硅藻门的种类数居多,其中绿藻门共29属、58种,硅藻门共22属、44种。春、冬季以硅藻门密度最大,分别为2.49×10~6个/L和1.67×10~6个/L;夏、秋季以绿藻门密度最大,为1.57×10~6个/L和1.34×10~6个/L,Margalef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在夏季最大,分别为1.374、3.198、0.944和0.831,在冬季和春季相对较小;运东河网区内部水流变缓,河网外部水体流动性相对较好,浮游植物密度的监测结果显示,内部河流大于外部河流,但生物多样性指数为外部河流大于内部河流;运东片各季节的主要浮游植物优势物种共有20种,春、冬季主要为硅藻门和隐藻门,而夏、秋季则主要为绿藻门和硅藻门,其中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尖针杆藻(Synedra acus)和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为全年常有的优势种。藻类优势物种与环境因子的CCA分析表明,运东片四季浮游植物群落分布存在差异,BOD_5、TP、NH_3-N和COD_(Mn)是关键的环境影响因子。(本文来源于《水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张国庆,董丽丽,杨雨玲,唐爱国,段双全[5](2019)在《新安江流域水西河(黄山学院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周年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2014年对新安江流域率水支流水西河(黄山学院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月度调查。设置5个采样站点,调查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52属123种(含变种);丰度范围为1.8×105-2.4×106Cells·L-1,年均值为8.3×105Cells·L-1;浮游植物种类与丰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优势种种类以硅藻门位居首位(23种),其次为绿藻门和蓝藻门(各8种)、裸藻门4种。整体上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值介于0.656-0.959之间;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值介于1.470-3.311之间;污染指示种以乙型中污种类居多;表明调查站点为乙型中污水质。对新安江流域重要支流定期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通过浮游植物多样性及污染指示种的变动进行水质监测,能够为流域水生态保护提供科学数据和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黄山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覃宝利,唐金玉,王宣朋,吴春,叶建勇[6](2019)在《骆马湖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7年夏季对骆马湖浮游植物群落进行调查,探讨骆马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期为骆马湖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此次调查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32属,其中,绿藻门属数最多,其后依次为蓝藻门和硅藻门,优势属主要为浮游蓝丝藻、微囊藻和小球藻。全湖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2.63×10~5~2.85×10~7 cells·L~(-1)之间,生物量在0.092~4.522 mg·L~(-1)之间。全湖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在0.60~2.60之间,平均值为1.75,且9月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显着高于8月(P<0.05),但不同点位之间多样性指数的差异未达显着水平(P>0.05)。与往期骆马湖调查结果相比,此次调查得到的全湖多样性指数差异不大,细胞丰度明显增加,优势属多集中在蓝藻门和绿藻门,尤其是浮游蓝丝藻明显增多。从近几年的优势属种类、藻类细胞密度变化来看,骆马湖富营养化程度依然在加剧。RDA分析结果表明,水温、溶解氧浓度和氮磷比的共同作用解释了骆马湖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28.16%。其中,骆马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受采砂、围网养殖及夏季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因此,减少人为活动干扰对于保护骆马湖水质和南水北调工程水质势在必行。(本文来源于《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笪文怡,朱广伟,吴志旭,黎云祥,许海[7](2019)在《2002—2017年千岛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认识大型水库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演替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以钱塘江流域新安江水库(下称"千岛湖")为例,基于2002—2017年16年的水库浮游植物数据,结合同期千岛湖水质与水文气象资料,分析了千岛湖浮游植物结构及优势属的长期变化特征,探讨了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02—2017年千岛湖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93属,主要由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及隐藻门种类组成.16年间,浮游植物年均丰度和群落结构经历了4个阶段:2008年前丰度持续低值且蓝藻不是主要类群,2009—2012年丰度较高且蓝藻成为主要类群,及2013—2015丰度降低且蓝藻占比降低,2016—2017年丰度增加且蓝藻再次成为主要类群.浮游植物门类变化的同时伴随着优势属的变化:浮游植物年优势属从2002—2008年的小环藻属(Cyclotella)、隐藻属(Cryptomonas)和蓝隐藻属(Chroomonas)转变为2009—2012年的颤藻属(Oscillatoria)、小球藻属(Chlorella)、小环藻属和蓝隐藻属,2013—2017年又转变为鱼腥藻属(Anabaena)、束丝藻属(Aphanizomenon)、小环藻属、针杆藻属(Synedra)、直链藻属(Melosira)、栅藻属(Scenedesmus)和蓝隐藻属.冗余分析表明,气温、风速、水位、入库流量等气象水文因子和总氮浓度、电导率、氮磷比、透明度等水质因子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关系密切.研究结果表明,在千岛湖这种大型贫—中营养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不仅受来水营养盐负荷的影响,还在很大程度上受水文、气象条件的影响,给水库藻类水华等生态风险的预测以及水库水质管理带来了挑战.(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刘绍俊,吉正元,普发贵,刘宇,周书祥[8](2019)在《星云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体营养状态生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星云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于2017年1月(冬季)、4月(春季)、7月(夏季)和10月(秋季)对星云湖12个点位浮游植物进行了采样调查。基于藻类密度、优势度和多样性指数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体营养状态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星云湖共有浮游植物6门50属,其中绿藻在种类组成上占绝对优势。4个季节蓝藻密度占藻类总密度的94. 87%~99. 48%,微囊藻属为单一优势类群,优势度为0. 930~0. 991。浮游植物密度夏秋季最高,分别达45 966. 94×104cells/L和46 149. 44×104cells/L;春季次之,为23 956. 63×104cells/L;冬季最低,为11 296. 26×104cells/L。空间分布上,冬夏季北区密度高于南区,春季南区高于北区,秋季南北区无明显差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0. 04~0. 86,平均值0. 31; 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 01~0. 22,平均值0. 08; 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为0. 60~1. 31,平均值1. 02。生物评价认为,星云湖水体营养状态为富营养化类型。总之,星云湖4季浮游植物密度较高,且其时空分布差异明显;微囊藻优势化程度较高,多样性水平较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简单,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严重。(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郝霆,向太吉,张平录,白海锋[9](2019)在《生态浮床对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生态浮床对养殖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选择鲤鱼精养池塘为试验区域,设置不同浮床覆盖率的试验池塘(10%、20%、30%)和对照池塘,2018年6-9月,定期采集试验池塘和对照池塘水样进行浮游植物检测。结果表明,试验池塘与对照池塘浮游植物的种群结构差异明显,试验池塘浮游植物以绿藻门和硅藻门种类为主,而对照池塘以绿藻门和蓝藻门种类为主;取样期间浮游植物丰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动趋势,且明显低于对照池塘;同时,20%浮床覆盖率的试验池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对照池塘和其它两组试验池塘。以上结果表明:生态浮床能够抑制浮游植物的增长,改变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预防水体富营养化。(本文来源于《河北渔业》期刊2019年08期)

吉正元,刘绍俊[10](2019)在《抚仙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影响因子及水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抚仙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基于2017年4月(春季)、7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8年2月(冬季)抚仙湖浮游植物和部分水质理化指标的监测数据,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通过冗余分析(RDA)研究了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同时运用藻类生物学法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TLI(∑)对抚仙湖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54属,绿藻在种类组成上占绝对优势。不同季节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存在明显变化,春季细胞密度最高(401.74×10~4 cells/L),其次为夏季(247.31×10~4 cells/L)和秋季(143.41×10~4 cells/L),冬季最低(88.98×10~4 cells/L)。浮游植物优势属在不同季节有所不同,各季节绝对优势属为伪鱼腥藻属(春季)、转板藻属(夏秋季)、小环藻属和蓝隐藻属(冬季)。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变化趋势一致,夏季值最高,分别为2.76和0.64,冬季值最低,分别为2.13和0.50。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D)变化与H′和J相反,冬季最高(0.945),夏季最低(0.922)。RDA表明,水温、溶解氧和高锰酸盐指数是影响抚仙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综合评价认为,抚仙湖水质处于贫中营养状态。(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监测》期刊2019年04期)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乌杨调节坝正式运行初期汉丰湖水体情况,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对汉丰湖浮游植物群落及水质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58属114种,其中绿藻门和硅藻门最多,分别占39.47%和38.60%。尖针杆藻、梅尼小环藻和啮蚀隐藻等为优势种。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8.64×10~5 ind./L;平均生物量为2.03 mg/L;其中,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在2016年12月最小,2017年2—8月不断增大,10月份有所下降;四个采样点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差异均不显着。各采样点浮游植物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_(Ma))为1.69~5.23;Shannon-Wiener指数(H’e)为1.12~2.75;Pielou均匀性指数(J_e)为0.45~0.96。水温、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氨氮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2.7~31.5℃、1.54~4.92 mg/L、0.01~0.18 mg/L、0.20~1.11mg/L、0.10~0.81 mg/L。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汉丰湖浮游植物与高锰酸盐指数、总磷、亚硝态氮和氨氮呈正相关,与透明度呈负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郭新宇,张海龙,李莉,毕蓉.近30年来东海长江口泥质区浮游植物生产力与群落结构变化的生物标志物记录[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

[2].胡芯,印江平,唐洪玉,郑永华.乌杨调节坝运行初期汉丰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J].淡水渔业.2019

[3].韩谞,潘保柱,赵耿楠,朱朋辉,王昊.长江源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

[4].刘珍妮,夏霆,孙淑文,李跃.苏北运东水网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水生态学杂志.2019

[5].张国庆,董丽丽,杨雨玲,唐爱国,段双全.新安江流域水西河(黄山学院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周年调查[J].黄山学院学报.2019

[6].覃宝利,唐金玉,王宣朋,吴春,叶建勇.骆马湖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分析[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9

[7].笪文怡,朱广伟,吴志旭,黎云祥,许海.2002—2017年千岛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湖泊科学.2019

[8].刘绍俊,吉正元,普发贵,刘宇,周书祥.星云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体营养状态生物评价[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9

[9].郝霆,向太吉,张平录,白海锋.生态浮床对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河北渔业.2019

[10].吉正元,刘绍俊.抚仙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影响因子及水质评价[J].中国环境监测.2019

论文知识图

年8月胶州湾营养盐N:P平面分布...洞庭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入库河流不同采样点的浮游植物群东海与南海断面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库区不同采样点的浮游植物群落结

标签:;  ;  ;  ;  ;  ;  ;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论文_郭新宇,张海龙,李莉,毕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