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6例80岁以上超高龄胃癌的外科诊疗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姜雪娇[1](2021)在《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多原发癌(multipleprimary cancer,MPC)指同一机体的器官组织同时或先后发生不止一个且互相独立的原发恶性肿瘤。肺癌由于其高发生率及死亡率一直以来受到学界广泛重视。然而临床研究中对既往确诊癌症患者再次发生第二原发肺癌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鲜有报道。第二原发肺癌与肺部转移灶,病理性质完全不一致,其治疗手段及临床预后也不同。临床中由于新出现的第二原发肺癌灶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可能导致医务工作者重视首发癌,而忽略第二原发肺癌的发生,甚至直接误诊成首发癌的肺部转移,造成漏诊误诊。第二原发肺癌的漏诊或误诊,给规范化的临床治疗提出严峻挑战,均会造成患者放弃根治性治疗甚至过度治疗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因此,对其临床特征、风险因素、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等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减少第二原发肺癌的误诊和漏诊,并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提高治愈率及改善预后。分析同类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目前已发表的研究大多整理分析了第二原发肺癌的临床特征,并未涉及其远期预后的分析,成为其研究的不足。基于此,我们提出了 72例LCSPM-MPC患者的回顾性分析,从多角度去探究影响其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目的探讨肺癌作为第二原发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形成原因、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性别、年龄、个人史、肿瘤家族史、时间间隔、首发癌情况(器官分布、病理分期、治疗方式)、第二原发肺癌情况(首次出现时的症状、病灶最大径、淋巴及器官转移情况、TNM分期、病理类型、ki-67、基因突变、治疗方式)及中医证候等因素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及其生存差异,以期提高医务工作者对LCSPM-MPC的认识,更好的指导临床诊疗。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收集整理中日友好医院2012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收治的经病理确诊为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按照诊断标准从中筛选出肺癌作为第二原发癌的多原发癌患者纳入研究。详细采集并录入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资料并随访,包括一般情况、病史资料、首发癌相关信息、第二原发肺癌相关信息、中医证候及生存状态。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以中位计数法表示,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对再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性癌各临床指标运用log-rank单因素检验对比组间差异和Cox风险比例模型做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索影响LCSPM-MPC预后可能的风险因素,显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发病率:中日友好医院2012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共经病理确诊为肺癌2375例,发现LCSPM-MPC患者72例,发生率约为3.03%。2)性别及年龄:全组男性、女性患者各36例,男女发病比例相近。首发癌确诊中位年龄是62岁(19~83岁),平均年龄60.25±12.74岁,高发年龄段为60~69岁。其中男性中位年龄63岁(49~81岁),平均年龄64.38±7.57岁,高峰年龄段60~69岁;女性中位年龄57岁(19~83岁),平均年龄56.11±15.38岁,高峰年龄段为50~69岁,男女在年龄分层上存在明显差异(P<0.05)。第二原发肺癌确诊中位年龄是69岁(31~90岁),平均年龄66.22±12.21岁,高峰年龄为70~79岁之间。其中男性中位年龄70岁(53~90岁),平均年龄69.55±8.64岁,高峰年龄段为70~79岁;女性中位年龄66岁(31~87岁),平均年龄62.89±14.32岁,高峰年龄段为70~79岁,男女在年龄分层上未见明显差异(P>0.05)。3)两癌灶间隔时间:同时瘤组(SMPC)占20.83%(15/72),异时瘤组(MMPC)占79.17%(57/72),异时瘤组是同时瘤组的3.8倍。SMPC组中,首癌与第二原发肺癌中位间隔时间是0.5个月(0~5.1个月);MMPC组中,首癌与第二原发肺癌中位间隔时间是77个月(10~304个月)。40例(55.56%)在首发癌确诊后的5年内有发生第二原发肺癌,提示发病高峰时间集中于首发癌后的5年内。4)首发癌发病特点:消化系统30例,乳腺12例,泌尿系统8例,头颈部7例,女性生殖系统6例,淋巴系统4例,血液系统及胸腺各2例,腹膜后副神经1例,其中消化道(25/69,34.72%)及乳腺癌(12/72,16.67%)是首发癌的好发部位,其次是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头颈部肿瘤及妇科系统肿瘤。从性别差异来看,女性乳腺癌最多见(12/36,33.33%),男性胃肠道肿瘤最多见(16/36,44.44%)。从同时异时性来看,MMPC和SMPC患者在首发癌系统及器官分布上无差异。病理类型以实体瘤多见,白血病、淋巴瘤病理类型少见。在首发癌分期方面,超过三分之二的首发癌临床分期为Ⅰ期(51/72,70.83%)。在首癌治疗方式中,84.72%(61/72)行手术治疗,其中76.39%(55/72)例行根治性手术。5)第二原发肺癌发病特点:54.17%(39/72)患者在确诊前无任何不适症状,仅通过常规体检偶然发现;55.56%(40/72)肿瘤最大径小于3cm;48.61%(35/72)患者伴发转移,37.5%(27/72)患者伴发淋巴结转移,30.56%患者(22/72)伴远处转移;50%(36/72))患者临床分期为Ⅰ期;63.89%患者(46/72)肺部病灶位于上叶;超过三分之二的病理类型为腺癌(58/72,80.56%);25%(18/72)患者具有EGFR敏感基因突变;55.56%(40/72)患者 Ki-67 指数<20%;65.28%(47/72)患者行手术治疗,54.17%(39/72)例行根治术。6)中医证候:31.94%(23/72)痰湿证,19.44%(14/72)血瘀证,15.28%(11/72)阴虚证,13.89%(10/72)气郁证,9.72%(7/72)湿热证,6.94%(5/72)阳虚证,2.78%(2/72)气虚证。7)生存情况:72例LCSPM-MPC患者至随访终点时,54.12%仍存活(39/72),45.83%(33/72)已死亡。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time,OS)范围为 12.93~337.37 个月,中位生存时间(Median survival time,mOS)为155.23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2/72)、83.33%(60/72)、62.5%(45/72)。8)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对再发癌为肺癌的MPC各项临床指标与生存时间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log-rank检验方法,结果显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包括:性别、冠心病史、同时性或异时性、两癌时间间隔、首发癌年龄、首发癌器官分布(女性特有肿瘤)、首发癌分期、首发癌是否行根治术、第二原发肺癌病灶大小、淋巴转移情况、远处转移情况、第二原发肺癌TNM分期、第二原发肺癌Ki-67数值、第二原发肺癌根治手术、中医证候(阴虚证)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经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后显示,性别、间隔时间、阴虚证、首发癌年龄、首发癌行根治术及第二原发肺癌分期对总生存期影响较大(P<0.05)。研究结论1)LCSPM-MPC好发于中老年人,对于消化道肿瘤及乳腺癌患者,在首发癌确诊前5年内出现的肺部新发病灶,临床上需考虑到有第二原发肺癌的可能性,以便早期诊治,争取为患者赢取更大的生存获益。2)LCSPM-MPC患者均存在证候偏颇状态,以痰湿证居多,其次为血瘀、阴虚及气滞证,其中阴虚证患者预后可能较差。3)对LCSPM-MPC患者多项临床指标进行生存分析显示:①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女性患者、无冠心病史、异时瘤组、首发癌灶与第二原发肺癌发病间隔时间>5年、首癌年龄<62岁,首癌及第二原发肺癌分期为Ⅰ-Ⅱ期、首发癌为女性常见肿瘤(乳腺癌和生殖系统肿瘤)、第二原发肺癌病灶<3cm、无淋巴及周围器官组织转移、第二原发肺癌Ki-67数值<20%,首发癌及第二原发肺癌行根治术患者预后较好,生存期显着延长。②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性别、间隔时间、首发癌年龄、首发癌行根治术、第二原发肺癌分期对LCSPM-MPC患者预后的影响更大,其中男性患者、间隔时间小于5年、首发癌年龄≥62岁、首发癌未行根治术及第二原发肺癌为中晚期,死亡风险显着升高。
肖乐婷[2](2021)在《高龄、超高龄胃癌患者胃根治术后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高龄、超高龄胃癌患者根治性胃切除术后的临床病理特征、近期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及远期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544例接受胃癌根治性切除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老年组(60~64岁;n=358)、高龄组(75~79岁;n=118)、超高龄组(≥80岁;n=68),以老年组为对照,比较高龄组及超高龄组临床病理特征、围手术期死亡率、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生存情况。结果:高龄、超高龄胃癌患者具有以下临床特点:1)术前合并症多(P<0.001;P<0.001);2)肿瘤直径随着年龄增长有逐渐增大趋势(P<0.014;P<0.001);3)辅助化疗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P<0.001;P<0.001)。超高龄胃癌患者在具有以上特点的同时,还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切除范围以远端胃切除术为主(P=0.042);2)术后PNI显着较低(P=0.036)。高龄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较高(P=0.014),超高龄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老年组(P<0.001;P=0.043),主要以肺部系统性并发症为多见(P=0.003),两组患者术后ICU入住率及住院时间均较老年组长(P<0.001,P<0.001;P<0.001,P<0.001),而围术期死亡率并无明显差异(P=0.258;P=0.407)。在I、II、III期胃癌患者中,高龄组、超高龄组的3年总生存期均较老年组低,但疾病特异生存期无显着差异。结论:高龄及超高龄胃癌患者因术前合并症较多、辅助化疗率较低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等多种原因,胃根治术后3年总生存期较老年组低,且多死于除胃癌复发以外的其它原因,对于以上患者来说,需谨慎考虑治疗的侵袭性与预后之间的平衡。
吴朝旭[3](2020)在《基于80例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构建胃癌预后预测模型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基于研究采集的相关资料,筛选出影响Ⅳ期胃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初步构建以列线图为呈现方式的Ⅳ期胃癌预后预测模型。(2)初步定义“晚期胃癌中西医结合治疗受益(优势)人群”(以下简称“受益人群”)与“晚期胃癌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受益(劣势)人群”(以下简称“非受益人群”),据此将入组患者分为“受益人群组”、“非受益人群组”和“中间人群组”3种类别,初步构建Ⅳ期胃癌患者人群类别的判别模型。研究方法:基于2016年12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桓兴肿瘤医院、北京三环肿瘤医院的晚期胃癌患者,从中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晚期胃癌患者,收集其一般资料、临床疾病资料、中医临床资料等,并进行2月一次的观察随访。以肿瘤导致的死亡事件为主要结局事件,以Ⅳ期OS为主要结局指标,运用Cox回归分析筛选影响Ⅳ期胃癌患者生存时间的预后因素,并基于预后因素、人群类别,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线性判别分析,构建生存率预测的列线图和人群类别预测的判别模型。研究结果:在2016年12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的课题研究期内,课题组共纳入93例晚期胃癌患者,按照排除与退出标准剔除13例,最终纳入统计分析80例。截至2018年12月31日,80例患者死亡62例,脱落18例。80例患者确诊Ⅳ期后的生存时间范围为1.7~28.9个月,平均Ⅳ期生存时间11.8个月,中位Ⅳ期生存时间11.6个月。(1)单因素 Cox 回归分析显示:BMI 大于 18kg/m2 的 HR 为 0.41(95%CI:0.22-0.74,P=0.003),KPS 评分>70 分的 HR 为 0.47(95%CI:0.28-0.81,P=0.007),中-高分化的HR 为 0.54(95%CI:0.31-0.94,P=0.03),接受二线及后续治疗的 HR 为 0.25(95%CI:0.13-0.45,P<0.001),接受中医药治疗 3 月及以上的 HR 为 0.33(95%CI:0.19-0.56,P<0.001),均是预后相关的保护性因素;患有糖尿病的HR为2.08(95%CI:1.01-4.29,P=0.048),印戒细胞癌的 HR 为 2.38(95%CI:1.15-4.91,P=0.019),血红蛋白≤94g/L的 HR 为 2.81(95%CI:1.61-4.92,P<0.001),血清白蛋白≤38.2g/L 的 HR 为 2.16(95%CI:1.3-3.6,P=0.003),均是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KPS评分>70的HR为0.46(95%CI:0.24-0.9,P=0.024),中-高分化的 HR 为 0.48(95%CI:0.23-0.99,P=0.047),二线及后续治疗的HR 为 0.30(95%CI:0.14-0.65,P=0.002),中医干预 3 月以上的 HR 为 0.27(95%CI:0.14-0.53,P<0.001),均为预后相关的独立保护性因素。(3)列线图:根据以上四项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构建用于预测晚期胃癌患者生存概率的模型并绘制列线图,结果显示模型的一致性指数为0.79,提示模型达到了高准确度,校准曲线表明模型拟合性能较好。(4)判别模型:线性判别模型对57位患者的类别预测完全正确,总的预测准确率为71.25%。81.08%的受益人群被准确预测为受益人群,83.33%的非受益人群被准确预测为非受益人群,59.46%的中间人群被准确预测为中间人群。线性判别模型对受益人群和非受益人群的识别率较高。结论:更好的体能状态和分化程度、接受3个月及以上的中医药治疗,以及对具备条件的患者开展二线及后续治疗是晚期胃癌预后的独立保护性因素。
郁宗俊[4](2020)在《基于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围手术期股骨粗隆间骨折实施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管理前后的效果进行研究,为进一步优化及推广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滁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科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例共93例,分为传统组(2016年1月-2017年12月,实施路径之前)41例和路径组(2018年1月-2019年7月,实施路径之后)52例,采用非同期队列研究分析比较两组间的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围手术期间疼痛的改善等。结果:(1)两组在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合并症、手术方式)的比较上无显着性差别,组间具有可比性(P>0.05);(2)在卫生经济学方面,路径组的住院总费用、器材费用、药品总费用、中成药费用、西药费用、检验费用、净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传统组,手术费用、中医治疗费用均明显高于传统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中医治疗方面,路径组中医特色治疗参与情况明显高于传统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住院天数方面,路径组的平均住院天数较传统组相比有下降趋势(17.52±3.89d vs 17.63±4.28d),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医疗品质方面,路径组在住院期间的并发症上明显低于传统组,在VAS评分改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的比较上明显优于传统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滁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在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诊疗中实施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管理后,规范了诊疗行为,较以往相比患者净住院费明显下降,符合当前医疗改革的方向;(2)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干预下,路径组的中医治疗参与情况明显高于传统组,更好的发挥了中医特色在骨伤疾病中的应用;(3)经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管理后,在围手术期并发症上路径组明显低于传统组,在疼痛以及髋关节功能改善上明显优于传统组,表明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实施有效的提高了医疗品质,为以后进一步优化、完善以及推广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岳学良,刘红山,杨森,闫一洋,赵中原[5](2020)在《90岁以上超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治疗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90岁以上超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90岁以上超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26例,总结其临床特点和治疗选择,并结合文献进行研究。结果超高龄患者往往合并症多,保守治疗15例中, 1例死亡,2例保守效果差且不同意手术治疗转入当地医院治疗,余12例患者均缓解,顺利出院。手术治疗11例患者均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术后1例患者出现皮下气肿,1例LCBDE患者出现胆瘘,1例出现肺部感染,1例出现尿潴留,1例LCBDE及1例OCBED患者出现术后谵妄症状。术后2例OCBED及6例LCBDE复查行T管造影均无结石残留,顺利拔除T管。结论 90岁以上的超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往往病情复杂,风险高,其治疗选择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个体化治疗。
陈冠宇[6](2021)在《80岁及以上老年胃癌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及目的:胃癌是全球范围内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问题之一。尽管近些年来针对胃癌的放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外科手术仍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方式。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需要通过胃癌根治手术的老年胃癌患者也随之增多。老年胃癌患者群体具有器官储备较少、机体免疫功能减弱、对手术应激的耐受能力较差等问题。大量研究表明,高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病率及术后死亡率均高于其他患者,尤其是80岁及以上的老年患者。然而目前国内外对于老年胃癌患者的治疗策略还没有统一的指南或专家共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仍有争论。本研究旨在探讨80岁及以上的老年胃癌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以期对高龄患者胃癌术后并发症的术前评估及精准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老年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病率及围手术期病死率。方法:通过收集2015年10月-2020年10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普外科接受择期胃癌根治术的的老年胃癌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信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资料,并回顾性分析。根据Clavien-Dindo外科手术并发症分级系统对患者术后并发症进行分级,将出现1种及以上术后并发症或Clavien-Dindo分级≥Ⅲa级定义为术后严重并发症。对可能的术后严重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通过Pearson X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分析,探索与胃癌术后并发症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4例患者,男性患者有79例(63.7%),另有女性45例(36.3%)。患者年龄范围80~91岁,平均年龄82.31±2.37岁,发生术后严重并发症的患者29例(23.4%),其中肺部感染和吻合口瘘最为常见(均为6例(4.8%))。术后患者死亡2例,围手术期病死率为1.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85岁( X2=8.323,P=0.004)、患者有吸烟史( X2=7.515,P=0.006)、患者有术前合并症( X2=5.974,P=0.015)、ASA分级≥Ⅲ级( X2=5.777,P=0.016)、BMI≥25kg/m2( X2=5.825,P=0.016)、白蛋白<35g/L( X2=27.932,P<0.01)、术中出血≥300m L( X2=4.251,P=0.039)、手术时间≥240min( X2=5.300,P=0.021)与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BMI≥25kg/m2(OR=3.174,95%CI:1.011~9.960,P=0.048)、术前血清白蛋白<35g/L(OR=14.018,95%CI:4.092~48.019,P<0.01)、手术时间过长(OR=3.027,95%CI:1.041~8.797,P=0.042)是术后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80岁及以上的胃癌患者,年龄、术前高水平的BMI、术前低血清白蛋白、较长的手术时间可能是引起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关键因素。在诊疗过程中给予其充分的术前准备、严密的术前评估、有效的术前预防以及优质的围术期护理,严格控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周文斌[7](2019)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超高龄胃癌患者的临床对比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超高龄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其术后并发症及生存状况进行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确诊并接受手术治疗的92例80岁及以上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腔镜组(54例)与开腹组(38例);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共患疾病、手术资料、病理资料、手术近期疗效、术后并发症、生存情况等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总结超高龄胃癌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超高龄胃癌患者的近期、远期疗效。结果:超高龄胃癌患者术前营养状态差,共患疾病多,以男性多见;肿瘤多位于胃下部,以中-低分化腺癌为主。腔镜组在手术时间上长于开腹组,但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腔镜组的术中失血量较少,且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开腹组明显缩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中有19例(20.6%)术后出现并发症,开腹组患者的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腔镜组(34.2%vs 11.1%,P=0.007)。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并不是超高龄胃癌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而共患疾病数≥3种(χ2=6.939,P=0.008)及手术方式(χ2=7.263,P=0.007)与其术后并发症显着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仅共患疾病数≥3种是超高龄胃癌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0.135,95%CI:0.023-0.781,P=0.025)。81例行根治性手术切除且无手术相关性死亡的患者73个月的总生存率为60.5%。腔镜组和开放组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51.1±5.0、30.1±3.8个月,腔镜组的3年累积总生存率及3年无复发生存率都高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χ2=5.429,P=0.020)及手术方式(χ2=4.234,P=0.040)是超高龄胃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仅肿瘤浸润深度是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8.879,95%CI:1.023-77.085,P=0.048)。结论:在超高龄胃癌患者中应用腹腔镜手术是安全有效的,在近期疗效上明显优于开腹手术,但在远期疗效上的优势尚需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加以验证。超高龄胃癌患者术前共患疾病多,增加了术后出现并发症的风险,为了提高手术安全性及临床疗效,应重点关注其共患疾病的围手术期处理。
林大威[8](2016)在《高龄胃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高龄胃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期对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做到主动防范。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01月至2016年02月期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住入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的59例80岁以上高龄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查阅文献并结合我科临床经验,拟以性别、年龄、BIM、吸烟史、合并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合并心脏基础疾病、原有肺部基础疾病、术前低白蛋白血症、贫血、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留置胃肠减压管时间等为危险因素。根据术后4周有无发生肺部并发症分为两组,有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患者纳入观察组,无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患者纳入对照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独立危险因素的筛查采用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着性。结果有29例患者出现术后肺部并发症,占同期所有纳入患者的49.2%。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原有肺部基础疾病、BMI>25kg/m2、术前血清白蛋白<30g/L、术中出血量?400ml等因素与高龄胃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有关,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有肺部基础疾病、BMI>25kg/m2、术前血清白蛋白<30g/L、术中出血量?400ml是高龄胃癌患者发生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值分别为14.11、18.67、8.68、16.44)。结论1.原有肺部基础疾病、高BMI、术前低白蛋白血症、术中出血量多与高龄胃癌患者PPC的发生有显着相关性,是独立危险因素。2.年龄、性别、贫血、合并高血压病、合并心脏基础疾病、手术方式、术后留置胃肠减压管时间、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与高龄胃癌患者PPC无明显关联。3.吸烟史、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长与高龄胃癌患者PPC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尚需进一步研究。
丁友宏,胡鹏涛,严士光,李向阳[9](2016)在《超高龄胃癌患者的外科诊治体会》文中提出目的 :总结80岁以上超高龄老年胃癌患者临床特点,探讨不同治疗方案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至2012年收治的37例80岁以上超高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疗效。结果 :手术切除病灶29例,切除率78.4%。其中根治性切除20例,姑息性切除9例,短路、探查术8例,3种术式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高龄胃癌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增多,早期诊断,加强围手术期处理选择合理治疗方式,是提高老年胃癌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的关键。超高龄本身不是手术禁忌证,经充分术前准备,手术后积极处理,患者多能耐受手术。对于早期及进展期中的Ⅱ、Ⅲb期胃癌,争取行根治性切除,有望获得满意的远期疗效。
李忠[10](2002)在《26例80岁以上超高龄胃癌的外科诊疗分析》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 80岁以上超高龄胃癌的外科诊治方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胃肠外科 1991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间收治的2 6例 80岁以上超高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疗效。结果 :80岁以上超高龄胃癌患者的起病隐匿 ,常伴有出血、梗阻及贫血 ,绝大多数伴随有其他疾病。手术证实绝大多数为进展期胃癌 ( 73 .1% ) ,病理检查无明显特殊性。手术切除病灶 17例 ,切除率 6 5 .4% ,其中根治性切除 11例 ( 6 4.7% ) ,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2 3 .1% ,手术死亡率 3 .8% ,9例根治性切除术的 1、3、5年生存例数分别为 9、5、2例 ,5例姑息性切除术的 6个月及 1年生存数分别为 4、3例 ,8例转流术和探查术的 6个月及 1年生存例数分别为 5、1例。结论 :近年 80岁以上超高龄老年胃癌患者逐渐增多 ,应争取早期诊断 ,及时治疗。超高龄本身并不是手术禁忌证 ,经术前充分准备 ,术后积极处理 ,大多能耐受手术。对于早期和进展期中的II、IIIb期胃癌 ,应力争行根治性切除 ,可望获得较满意的远期疗效。
二、26例80岁以上超高龄胃癌的外科诊疗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6例80岁以上超高龄胃癌的外科诊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多原发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1. 多原发癌的发病率 |
2. 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 |
2.1 性别及发病年龄 |
2.2 癌肿的发病间隔 |
2.3 发病部位 |
3 多原发癌的形成原因及危险因素 |
3.1 多原发癌的现代医学认识 |
3.2 多原发癌的中医学认识 |
4. 多原发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5. 多原发癌的治疗 |
5.1 多原发癌的现代医学治疗 |
5.2 多原发癌的中医治疗 |
6. 多原发癌的预后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 |
1. 病历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1.3 纳排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观察指标 |
2.2 随访 |
2.3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临床资料 |
3.2 生存情况 |
3.3 生存分析 |
4. 讨论 |
1. 发病率 |
2. 形成原因 |
3. 临床特征 |
4. 诊断与鉴别诊断 |
5. 治疗 |
6 预后 |
7. 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 |
8.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高龄、超高龄胃癌患者胃根治术后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内容与方法 |
3.统计方法 |
4.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3)基于80例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构建胃癌预后预测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晚期胃癌证型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
1 证型分类的研究现状 |
2 治疗对证型影响的研究 |
3 证型与治疗疗效关系的研究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晚期胃癌二线及后续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
1 化疗方案 |
2 靶向治疗 |
3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方案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观察指标与随访计划 |
4 质量控制 |
5 人群类别的界定 |
6 统计分析 |
三、研究结果 |
1 整体情况 |
2 单因素Cox回归分析 |
3 中医干预情况与其他变量的联系 |
4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与列线图 |
5 人群类别与判别分析 |
四、讨论 |
1 患者个体因素 |
2 肿瘤相关特征 |
3 西医治疗 |
4 中医治疗 |
5 预测模型 |
6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基于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的认识 |
2 中医学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的认识 |
3 临床路径的研究现状 |
第二部分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处理 |
第三部分 结果 |
1 一般情况比较 |
2 评价指标比较 |
3 典型影像病例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实施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效果评价 |
2 临床路径中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治疗的体会 |
3 构建股骨粗隆间骨折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意义 |
4 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
5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90岁以上超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6)80岁及以上老年胃癌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手术方法 |
3 术后并发症及分级标准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患者的一般资料 |
2 患者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情况 |
3 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单因素分析 |
4 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多因素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超高龄胃癌患者的临床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 |
2.1.1 一般资料 |
2.1.2 临床表现 |
2.1.3 共患疾病 |
2.1.4 辅助检查 |
2.1.5 手术情况 |
2.1.6 术后病理 |
2.1.7 术后并发症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内容 |
2.2.3 术前准备 |
2.2.4 手术方法 |
2.2.5 术后随访 |
2.2.6 观察指标 |
2.2.7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临床病理特征对比 |
3.1.1 腔镜组与开腹组基线资料对比 |
3.1.2 腔镜组与开腹组共患疾病对比 |
3.1.3 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资料对比 |
3.1.4 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病理资料对比 |
3.2 腔镜组与开腹组近期疗效对比 |
3.3 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并发症对比 |
3.4 并发症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
3.5 腔镜组与开腹组的远期疗效对比 |
3.6 生存时间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8)高龄胃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超高龄胃癌患者的外科诊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症状体征及合并的慢性疾病 |
1.3 围术期处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肿瘤部位及大小 |
2.2 病理和分期 |
2.3 术后处理及预后 |
3 讨论 |
(10)26例80岁以上超高龄胃癌的外科诊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 |
1.3 并发症和伴随疾病 |
1.4 手术及病理结果 |
1.4.1 术中所见、手术情况及并发症 |
1.4.2 病理和分期 |
1.4.3 综合治疗 |
1.5 预后调查 |
2 讨论 |
四、26例80岁以上超高龄胃癌的外科诊疗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D]. 姜雪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高龄、超高龄胃癌患者胃根治术后疗效分析[D]. 肖乐婷.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3]基于80例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构建胃癌预后预测模型的研究[D]. 吴朝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基于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D]. 郁宗俊.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5]90岁以上超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治疗的临床分析[J]. 岳学良,刘红山,杨森,闫一洋,赵中原. 肝胆外科杂志, 2020(01)
- [6]80岁及以上老年胃癌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D]. 陈冠宇.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7]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超高龄胃癌患者的临床对比分析[D]. 周文斌. 南昌大学, 2019(01)
- [8]高龄胃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D]. 林大威. 福建医科大学, 2016(07)
- [9]超高龄胃癌患者的外科诊治体会[J]. 丁友宏,胡鹏涛,严士光,李向阳. 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6(01)
- [10]26例80岁以上超高龄胃癌的外科诊疗分析[J]. 李忠.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