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源轮状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病毒,基因,免疫,牦牛,疫苗,蛋白,转染。
人源轮状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文程,程玉宏,王薇,贾佳,冷淑萍[1](2019)在《人源A组轮状病毒VP7蛋白重组乳酸菌的制备及免疫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制出一种安全有效的RV口服疫苗提供前期的理论与试验基础,本研究将用PCR技术扩增得到的vp7蛋白的全长基因克隆入可在大肠杆菌和干酪乳杆菌之间穿梭的表面表达载体pLA中,构建得到重组质粒pLA-vp7,并将其电转化到干酪乳杆菌中,制备了pLA-vp7重组干酪乳杆菌。(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冉旭华,刘阳阳,曹思,张峣,闻晓波[2](2018)在《轮状病毒UK株NSP1蛋白对人源宿主细胞干扰素调节因子3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轮状病毒UK株NSP1蛋白对人源宿主细胞干扰素调节因子3(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3,IRF3)的影响。方法将UK毒株感染人结肠腺癌细胞Caco-2 6、12、24 h后,通过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源性IRF3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的变化;构建质粒pCMV-3×FLAG-UK-NSP1和缺失IRF3结合结构域的质粒pCMV-3×FLAG-UK-NSP1△IRF3,分别单独转染及与p EGFP-N3-IRF3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4、8、12 h后,Western blot分析IRF3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 IRF3 m RNA转录水平无明显变化,UK毒株感染组和NSP1质粒转染组IRF3蛋白含量均下降。结论 UK-NSP1能够介导人IRF3蛋白降解,且需要IRF3结合结构域参与。(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张姝婷[3](2018)在《人源轮状病毒VP7蛋白在真核中表达及发酵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轮状病毒(Rotavirus)属于呼肠孤病毒属,是一种双链核糖核酸病毒。目前有研究表明引起婴幼儿腹泻的单一主因是由轮状病毒感染,感染后人体自身会产生肠毒素,这种毒素会引起儿童严重腹泻,情况严重的话会脱水而殒命。VP7结构蛋白是由结构基因vp7编码的,它是轮状病毒的结构性中和抗原,能诱导产生IgA抗体和IgG抗体,与人体的免疫系统有关,可作为轮状病毒G血清型的判断跟据。虽然现在有一些轮状病毒的减毒活疫苗在接种后可以增强婴幼儿的抵抗力,但是目前没有能够治疗轮状病毒感染的特效药物,并且由于在不同地区有着轮状病毒不同的流行株或流行株组合,它们都具有其不同的免疫原性,所以针对不同型的轮状病毒开发安全有效的蛋白疫苗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的目的是为开发轮状病毒蛋白疫苗做准备工作,为抑制我国轮状病毒的传播感染提供技术保障。由于病毒不能够在体外培养,所以本研究通过毕赤酵母GS115表达系统,将轮状病毒株G1、G2、G3血清型的中的vp7基因分别转化入毕赤酵母GS115中,初步筛选出转化子,之后利用甲醇诱导目的蛋白VP7蛋白的表达,之后在DNA、RNA和蛋白质水平进行检测,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利用检测成功的转化子来优化发酵条件。设计引物,以公司优化后提供的叁个质粒为模板,分别克隆出叁个vp7基因目的片段,并将其分别与pMD18-T载体连接。利用Not I和EcoR I双酶切pMD18-T-G1、pMD18-T-G2、pMD18-T-G3,之后分别与同样双酶切的质粒pPIC9K连接,成功构建叁个重组载体。利用电转化的方法将叁个重组质粒分别转化入毕赤酵母中,通过MD培养基初步筛选,之后经PCR扩增、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来进一步检测,只筛选出3株Mut~+阳性的G2型转化子,G1和G3型转化子并未成功筛选出来。最后,运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对毕赤酵母诱导目的蛋白的条件进行优化。首先进行诱导时间、培养基初始pH、培养基加入甲醇的浓度、诱导温度的四个单因素试验,之后进行正交试验L_9(3~4),所有的实验均设立3个重复组。最后的结果表明,影响目的蛋白表达量的影响因素主次为诱导温度>诱导时间>培养基甲醇浓度>培养基初始pH,并且通过验证和统计学分析得出最佳的诱导条件:温度为28℃,培养基初始pH为4.0,培养基甲醇浓度为3%,诱导时间为72 h时目的蛋白的表达量最高,浓度为0.142mg/ml。(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乔洪图,周艳,尹娜,陈林林,刘洋[4](2018)在《猴源轮状病毒SA11株Balb/c乳鼠动物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轮状病毒(rotavirus,RV) SA-11株Balb/c乳鼠动物模型,研究其发病机制,为后续疫苗保护性评价奠定基础。用不同剂量的SA11毒株单次灌胃感染7 d龄的Balb/c乳鼠,于感染后不同时间点观察其腹泻、活动能力及精神状态等生理指标,并解剖乳鼠,取其心、肝、脾、肺、小肠及肾等组织。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检测轮状病毒抗原分布,HE染色观察小肠形态学改变,组织细胞原位凋亡检测观察攻毒后小肠绒毛细胞的凋亡情况。研究发现,高剂量和中剂量攻毒组在攻毒24 h后全组乳鼠即可发生明显腹泻,对照组和低剂量组乳鼠无腹泻发生。攻毒72 h后解剖乳鼠,高、中剂量攻毒组的乳鼠肠道可见明显充血及肠胀气,病理切片HE染色显示小肠绒毛发生大量空泡变性及小肠绒毛顶端破损,小肠绒毛原位凋亡检测可见其顶端细胞发生大量凋亡,免疫荧光检测发现在乳鼠的小肠绒毛顶端及肾脏的肾小球位置均有RV抗原分布。成功构建了猴源轮状病毒SA11株Balb/c乳鼠动物模型,研究发现轮状病毒除感染乳鼠小肠绒毛导致其病变破损发生腹泻外,还可感染肾脏等肠道外器官,引起肠道外感染。(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罗国兴[5](2018)在《人源轮状病毒VP4截短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与轮状病毒候选基因工程疫苗P2-VP8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A组轮状病毒(RV)是引起婴幼儿严重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严重时导致死亡,疫苗接种是预防轮状病毒感染的有效手段。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轮状病毒疫苗的推广,轮状病毒导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显着降低。但是,目前上市的疫苗均为减毒活疫苗,在轮状病毒导致的死亡率较高的欠发达地区的保护率低于50%,因此,急需发展更加安全有效的轮状病毒疫苗以降低轮状病毒感染导致的死亡率。高滴度的母源抗体是导致轮状病毒疫苗在这些地区保护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非复制型疫苗,特别是基因工程疫苗,由于安全性高,且通过肠道外免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成为近年来研究的重点。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基于大肠杆菌系统表达了截短羊轮状病毒的VP4*(aa26-476)蛋白,并通过小鼠模型证实该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性。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表达了在婴幼儿中流行最为广泛的P[8]型轮状病毒Wa毒株的VP4*蛋白,并与目前已经进入临床Ⅰ、Ⅱ期的轮状病毒候选基因工程疫苗P2-VP8进行平行比较,研究其成为轮状病毒候选疫苗的可行性。结果发现:重组表达的VP4*和P2-VP8均具有较好的均一性和热稳定性;VP4*蛋白相比P2-VP8具有更强的中和抗体结合能力,并且在豚鼠和家兔中均具有更高的免疫中和和活性;此外,重组表达的VP4*蛋白在小型猪以及灵长类动物食蟹猴中也均具有较高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中和活性;VP4*免疫血清不仅可以中和同型轮状病毒的感染,对异型毒株也具有交叉中和活性。综上所述,原核表达P[8]型人源轮状病毒VP4*蛋白具有较高的均一性、热稳定性,相比临床Ⅰ、Ⅱ期的基因工程疫苗P2-VP8具有更高的抗原性和免疫中和活性,且在小型猪和食蟹猴中也具有较高的免疫原性。因此,VP4*相比P2-VP8更适合成为轮状病毒候选疫苗,为研制新型的轮状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4-01)
刘阳阳,冉旭华,曹思,闻晓波[6](2017)在《牛轮状病毒拮抗人源宿主细胞RLRs通路关键因子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以牛轮状病毒为亲本的人-牛重配口服疫苗临床试验保护效果不佳,可能与免疫抑制有关。为了探讨牛轮状病毒对人源宿主RLRs免疫通路的影响,将牛轮状病毒UK株感染Caco-2细胞6 h/12 h/24 h后,检测IRF3、IRF7、RIG-I和MDA5在转录和蛋白水平变化;构建UK-NSP1/NSP1△IRF3质粒分别转染及NSP1分别与IRF3/RIG-I/MDA5共转染293T细胞4 h/8 h/12 h后,western-blot分析IRF3、RIG-I和MDA5蛋白含量变化。结果显示,UK毒株感染组中各基因转录水平均有所上升,RIG-I和MDA5蛋白含量略有上升,IRF3蛋白含量逐渐下降;NSP1转染组中IRF3蛋白含量逐渐下降,RIG-I和MDA5无明显变化;NSP1△IRF3转染组中各蛋白均无明显变化;NSP1共转染组中IRF3含量逐渐下降,另两组含量均逐渐上升。表明,UK株感染后可能激活了人源宿主细胞先天性免疫RLRs通路,但UK-NSP1能够介导人IRF3蛋白降解,而且需要IRF3结合结构域参与,一定程度上拮抗宿主免疫。(本文来源于《现代畜牧兽医》期刊2017年06期)
刘阳阳,冉旭华,曹思,张峣,闻晓波[7](2017)在《UK轮状病毒NSP1蛋白介导人源宿主细胞干扰素调节因子3降解》一文中研究指出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世界范围内引起婴幼儿和多种幼龄动物腹泻的病原体,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疫苗是预防该病的最主要手段。美国NIH以牛RV UK毒株为亲本研制的四价重组人疫苗在非洲等地进行的临床试验发现该疫苗免疫效果不尽人意,可能与免疫抑制有关。本研究以UK毒株为研究对象,将UK毒株感染Caco-2细胞6/12/24h后,通过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blot检测干扰素调节因子3(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3,IRF3)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变化,发现IRF3基因转录水平无明显变化,IRF3蛋白含量随感染时间延长逐渐下降。构建UK-NSP1和缺失IRF3结合结构域的UK-NSP1△IRF3质粒分别单独转染及与IRF3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4/8/12h后进行western-blot分析IRF3蛋白含量(本文来源于《第五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04-21)
邱莞思[8](2017)在《牦牛源轮状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VP6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轮状病毒(Rotavirus,RV)广泛流行,给世界养牛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也是当前牦牛腹泻的重要原因。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BRV)的VP6蛋白是主要的结构蛋白和组抗原蛋白,在维持病毒颗粒稳固和病毒复制中发挥重要作用。VP6基因序列是轮状病毒11个基因节段中最保守的,是轮状病毒分子检测和血清学检测的首选靶点;近年的研究显示,基于RV VP6重组蛋白的亚单位疫苗可以对RV感染提供有效的保护。本实验的目的是分离牦牛源RV并克隆表达其VP6基因,为进一步的建立血清学检测方法和研究亚单位疫苗奠定基础,取得了以下成果:1.西藏牦牛源轮状病毒的分离鉴定采用MA-104细胞,从5份采自西藏的牦牛源RV阳性腹泻粪便样本分离得到的2个毒株,命名为Yak RVt-1和Yak RVt-2。2株病毒已分别传代培养到10代,均未出现细胞病变。RT-PCR检测结果证明每一代细胞培养物中RV的存在;同时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也进一步证实分离到的毒株为牦牛源RV。本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的牦牛源RV分子特征和疫苗研制奠定了物质基础。2.牦牛源RV VP6蛋白的克隆表达与应用参照GenBank中牛RV VP6序列,采用Primer Prime5.0软件设计引物,以Yak RVt-1的细胞培养物为模板,分段扩增了牦牛源RV的VP6基因,拼接后获得了牦牛源RV的VP6的全基因序列,该基因序列全长为1338bp,与GenBank中牛源RV的VP6同源性在90.6%~95.5%之间,与牛RV NCDV标准株的VP6全基因序列相比,有118个点突变,突变率为12%,产生了较大的变异,导致了该蛋白142个位点的氨基酸发生变化。为了进一步获得重组的RV VP6蛋白,人工合成了Yak RVt-1 VP6基因,与pET-28a载体连接转化至TOP10感受态中,构建了pET28a-VP6的表达质粒后将其转染到Rosetta(DE3)中,实现了重组的牦牛源RV VP6在工程菌中的表达。重组的VP6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Western Blot试验表明该重组的VP6蛋白对牦牛源RV阳性血清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为进一步建立基于该蛋白的检测方法和亚单位疫苗研制提供物质基础。重组的牦牛源RV VP6蛋白经过纯化后用来制备兔抗高免血清,以制备的RV高免血清作为一抗、FITC标记的鼠抗兔IgG作为二抗,建立了检测牦牛源RV的IFA方法。该方法检测牦牛源RV的细胞培养物,观察到特异性荧光信号;不与常见的致腹泻的冠状病毒、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牛肠道病毒等发生特异性反应,表明本实验建立的IFA检测方法可以用于牦牛源RV的快速鉴定。(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期刊2017-03-20)
李凡[9](2017)在《牦牛源轮状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荧光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牦牛腹泻的主要病原,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作为RV的主要分子检测靶点的VP6基因在牦牛源RV上出现了变异,导致现有的检测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BRV)的RT-PCR方法对牦牛源RV的检测时结果不理想,严重制约了该病的防控。本研究的目的是对牦牛源RV阳性样本进行病毒的分离鉴定,并研制基于恒温隔绝式荧光RT-PCR(Insulated isothermal RT-PCR,iiRT-PCR)技术的检测试剂盒用于现场检测牦牛源RV,同时建立荧光定量RT-PCR方法用于牦牛源RV的病原流行病学调查。取得如下成果:1.牦牛源轮状病毒的分离鉴定采用MA-104细胞对检测确定的牦牛阳性样本进行轮状病毒的分离。共分离培养得到10个毒株,其中5株的样本来源于云南香格里拉地区,5株的样本来源于青海玉树地区,均已传代培养至第10代,其中一株在盲传6代后出现细胞病变。收集该细胞毒株的每一代细胞培养物,经RT-PCR鉴定并测序证实RV的存在,使用间接免疫荧光法也证实该分离病毒为RV。本结果为进一步的牦牛源RV的病原学及疫苗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2.基于恒温隔绝式RT-PCR技术现场检测牦牛源轮状病毒的试剂盒的研制与应用青藏高原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为了实现牦牛源RV的现场检测,在分析BRV和牦牛源RV VP6基因序列后,设计合成引物和探针,通过优化反应体系,配合商品化PetNAD核酸萃取试剂盒,建立了基于iiRT-PCR技术现场检测BRV和牦牛源RV的方法。该方法只对BRV和牦牛源RV检出,对牛冠状病毒、牛星状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牛大肠杆菌、牛沙门氏菌、牛艾美尔球虫、牛瑞氏隐孢子虫等无关病原不检出;检测下限为96.6 copies·μL~(-1),重复性好;与现有的检出方法的比较结果表明,本方法明显优于与文献报道的检测BRV和牦牛源RV的方法;本研究建立的iiRT-PCR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既可用于牦牛源RV的检测,又可用于BRV检测;从核酸提取到报告检测结果仅需1 h,操作方便,可现场使用,在此基础上将试剂进行分装冻干处理后与PetNAD试剂配合组装成为检测试剂盒,为牦牛RV的现场快速诊断提供有力的工具。3.川西北草原牦牛源轮状病毒的病原流行病学调查为了满足牦牛源RV的流行病学调查对检测方法的高通量需求,采用本实验设计的引物建立了用于检测牦牛源RV的基于SYBR的荧光定量RT-PCR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在熔解温度Tm=78.75℃±0.15℃出现单一的特异性峰,无引物二聚体,检测无关病原时无荧光信号,表明其特异性强;检出下限为23.9copies·μL~(-1),灵敏度高;该方法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1,扩增效率为95.6%,组内变异系数为0.01%~0.08%,组间变异系数为0.02%~0.06%,重复性好。本方法对牦牛源RV的检出率明显优于文献报道的检测BRV的荧光定量RT-PCR方法和检测牦牛源RV的RT-PCR方法,为牦牛源RV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定量检测提供了可靠的手段。采用该方法对2016年川西北草原14个牧场的88份牦牛腹泻病料的病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牦牛源RV感染率高达98.86%,表明牦牛源RV感染是当前该地区牦牛腹泻的重要原因,为该地区牦牛腹泻病的防控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期刊2017-03-10)
侯蓉,郝中香,廖红,郭玲,刘丹[10](2015)在《大熊猫源轮状病毒CH-1株VP3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大熊猫轮状病毒VP3基因,为以后研究此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建立该病毒的检测方法以及研制新型大熊猫轮状病毒基因疫苗奠定基础,试验采用MA-104细胞培养增殖大熊猫轮状病毒CH-1株,提取总RNA,运用RT-PCR扩增外衣壳蛋白VP3基因,将其与p MD19-T Simple载体连接并转化DH5α,经PCR扩增和测序分析进行鉴定,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其功能,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成功获得大熊猫轮状病毒VP3蛋白基因,长为2 591 bp,包含1个2 508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835个氨基酸,测序结果在Gen Bank中的登录号为HQ641295。VP3蛋白基因编码产物分子质量为97 937.91 u,最大疏水指数为2.256,最小疏水指数为-3.000;无信号肽序列;无跨膜结构;在线预测VP3有37个抗原表位;预测其可能包含10个N-糖基化位点,1个c AMP-c GMP独立蛋白激酶磷酸化位点,20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作用位点,18个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作用位点,1个酪氨酸激酶磷酸化作用位点,5个N-豆蔻酰化位点。大熊猫轮状病毒的VP3基因与猪轮状病毒VP3基因的进化距离最近。(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5年11期)
人源轮状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UK株NSP1蛋白对人源宿主细胞干扰素调节因子3(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3,IRF3)的影响。方法将UK毒株感染人结肠腺癌细胞Caco-2 6、12、24 h后,通过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源性IRF3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的变化;构建质粒pCMV-3×FLAG-UK-NSP1和缺失IRF3结合结构域的质粒pCMV-3×FLAG-UK-NSP1△IRF3,分别单独转染及与p EGFP-N3-IRF3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4、8、12 h后,Western blot分析IRF3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 IRF3 m RNA转录水平无明显变化,UK毒株感染组和NSP1质粒转染组IRF3蛋白含量均下降。结论 UK-NSP1能够介导人IRF3蛋白降解,且需要IRF3结合结构域参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源轮状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文程,程玉宏,王薇,贾佳,冷淑萍.人源A组轮状病毒VP7蛋白重组乳酸菌的制备及免疫原性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2].冉旭华,刘阳阳,曹思,张峣,闻晓波.轮状病毒UK株NSP1蛋白对人源宿主细胞干扰素调节因子3的影响[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8
[3].张姝婷.人源轮状病毒VP7蛋白在真核中表达及发酵条件优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4].乔洪图,周艳,尹娜,陈林林,刘洋.猴源轮状病毒SA11株Balb/c乳鼠动物模型的建立[J].生物学杂志.2018
[5].罗国兴.人源轮状病毒VP4截短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与轮状病毒候选基因工程疫苗P2-VP8的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18
[6].刘阳阳,冉旭华,曹思,闻晓波.牛轮状病毒拮抗人源宿主细胞RLRs通路关键因子的分析[J].现代畜牧兽医.2017
[7].刘阳阳,冉旭华,曹思,张峣,闻晓波.UK轮状病毒NSP1蛋白介导人源宿主细胞干扰素调节因子3降解[C].第五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7
[8].邱莞思.牦牛源轮状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VP6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应用[D].西南民族大学.2017
[9].李凡.牦牛源轮状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荧光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D].西南民族大学.2017
[10].侯蓉,郝中香,廖红,郭玲,刘丹.大熊猫源轮状病毒CH-1株VP3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