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惰质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组分,反射率,泥炭,地球化学,向量,裂纹,相互作用。
惰质组论文文献综述
王培珍,翟羽佳,王慧,刘曼,张代林[1](2019)在《基于曲波变换和压缩感知的煤岩惰质组分类》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煤岩惰质组显微组分结构复杂、有效特征量难以获取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曲波变换和压缩感知的煤岩惰质组分类方法.首先对惰质组显微图像进行曲波变换,提取变换后各尺度层的系数特征,使其在基函数字典下有较好的稀疏表示;然后采用压缩感知的方法对曲波变换后的高频系数进行降维,将降维后的高频系数与保留的低频系数级联构成特征集;最后,以径向基函数为核函数构建支持向量机对惰质组中各显微组分进行分类.结果表明:曲波变换比小波变换能更有效地刻画惰质组各显微组分特征信息;采用压缩感知降维,在保留原始样本的重要特征信息的同时可以有效消除冗余,从而提高分类的准确率,其平均准确率可达97.51%.(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佳为[2](2018)在《胡家河矿富惰质组煤的成煤环境及地球化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煤中惰质组组分其特殊的高碳及大分子碳网结构,以及其具有的天然惰性,使得对富惰质煤的研究不仅对煤炭的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还能够作为灾变地质事件的良好证据。本课题选择鄂尔多斯盆地南缘的胡家河矿4号煤为研究对象,以煤地质学、煤岩学、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等理论为指导,利用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带能谱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试验仪器,对胡家河矿28个样品进行试验分析,进而研究胡家河矿4号煤的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其成煤环境。胡家河4号煤的煤岩成分以暗煤为主,亮煤次之,总体为沥青油脂光泽。4号煤的显微组分以惰质组为主(66.97%),镜质组次之(30.00%),壳质组最少(2.60%)。胡家河矿4号煤为特低全水分、特低灰、中高挥发分、特低硫、特高发热量的优质煤。XRD图谱显示煤中矿物主要包括石英、高岭石、方解石、铁白云石、白云石、黄铁矿,另外在扫描电镜下还发现了磷灰石、微斜长石、金红石、伊利石、钠长石、锆石、菱锶矿、菱铁矿、方铅矿。胡家河矿4号煤中常量元素整体含量均不大于中国煤中常量元素的算数平均值。煤中微量元素含量整体表现为亏损,仅Pb元素略高于世界烟煤背景值。煤中各稀土元素含量以及REY总量均小于美国值、中国值、世界值和克拉克值。4号煤中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整体表现为富轻、中型稀土。通过对4号煤的煤相及对环境具有指示意义的敏感元素的研究中可以得出,胡家河矿富惰质组煤属内陆相沉积,4号煤总体的成煤环境为干燥的氧化环境,可能发生过森林大火。泥炭沼泽类型为干燥的森林泥炭沼泽,整个沼泽高于其陆地潜水面,水体为淡水,水动力条件弱的高位沼泽。成煤植物具有木本植物的亲和性。(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期刊2018-12-01)
王慧[3](2018)在《基于压缩感知的煤岩显微组分惰质组分类》一文中研究指出惰质组作为煤岩显微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在煤岩配煤中的构成直接影响配合煤的工艺性质。因此,对于煤岩显微组分惰质组进行分类与识别,对于煤的高效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惰质组各显微组分图像的特点,提取曲波变换(Curvelet Transform)后各尺度层的系数并由此构成初始特征集;然后采用压缩感知算法(Compressive Sensing,CS)的思路,对具有稀疏性的高频系数降维,再将降维后的系数与保留的Coarse层低频系数结合,得到最终的特征集;最后搭建SVM组合分类器,对降维方法和最终的特征集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述国内外关于煤岩显微组分分析、特征降维方法和图像分类方法的研究现状,并结合我国煤岩分类标准,详细分析惰质组显微图像中各组分的结构特点。(2)根据惰质组各组分的结构特点及相互间的差异,采用曲波变换对其显微图像进行分解,由曲波变换后各尺度层系数构成初始特征量集,并对其进行分析。(3)针对初始特征集维数较高的问题,采用压缩感知算法的思想,对曲波变换后具有稀疏性的高频系数降维,再与保留的Coarse层低频系数结合组成新系数集(即最终特征集),确保在减少冗余信息及特征数据维数降低的同时,保留足够的有效信息。分析维数与有效信息量间的关系,获得分类准确率较高时对应的测量矩阵行数(与特征数据维数一致)的取值范围。(4)搭建支持向量机组合分类器(SVM),实现惰质组显微组分的自动分类。将压缩感知降维方法、主成分分析法(PCA)、核主成分分析法(KPCA)等不同降维方法的效果进行比较,验证本文压缩感知降维方法的有效性。分别由曲波变换系数、小波变换系数构成初始特征量集,通过分类实验分析由曲波变换系数描述惰质组纹理特性的有效性及曲波变换高频系数对于分类准确率的影响。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主要在于:依据惰质组显微组分纹理结构的差异,将曲波变换引入到惰质组纹理特征的提取与描述中;借鉴压缩感知的思想,提出一种基于压缩感知的特征数据降维方法,并由其对具有稀疏性的曲波变换高频系数进行降维,用较少的系数集实现了惰质组各显微组分的自动分类。(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期刊2018-04-09)
李振,付艳红,周安宁,朱子祺,杨超[4](2017)在《高惰质组煤微波诱导裂纹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拓展微波技术在西部高惰质组煤炭资源精细加工中的应用,以3种西部典型高惰质组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微波诱导裂纹形成的规律。结果表明:单独的微波辐照对煤粉碎特性影响较小,但可提高进一步机械粉碎的粉碎效率,且微波对不同粒度煤样的响应不同;裂纹数量和微波能量之间存在线性递增的关系;裂纹数量随煤样粒度减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在74~125μm粒度范围内达到最大。通过扫描电镜和煤岩光片进一步分析裂纹的形态、生长和扩展,可知在微波诱导作用下高惰质组煤存在3种裂纹生成模型,即界面裂纹、组内裂纹、差异性裂纹。(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7年S1期)
王培珍,殷子睆,丁海涛,武天元,张代林[5](2016)在《基于小波变换的煤岩惰质组显微图像分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煤岩惰质组各组分显微图像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煤岩惰质组显微组分自动分类方法。首先用离散小波变换对煤岩显微图像进行分解,根据分解所得的水平、垂直、对角3个方向小波系数设计描述其纹理属性的特征量;通过对特征量的分析,选取水平方向能偏、对角方向方差特征量以及图像的亮度比等特征量构成特征向量集;采用支持向量机对惰质组各组分进行分类,获得对其7类典型组分的较为理想的分类效果。与其他同类方法的实验结果比较表明,本文特征量选取与分类方案在分类效果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王岩,李丽琴,张筱青[6](2016)在《煤中惰质组在泥炭沼泽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惰质组是煤中一种常见的显微组分。它不仅能用来鉴别成煤前植物的木炭化程度,而且还是泥炭沼泽古环境恢复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欧洲学者利用惰质组成功推算了地史时期叁迭纪—侏罗纪之交(T—J)的古火灾温度及类型,并重建了古植被类型及泥炭沼泽古生态环境变化。与其它方法相比,利用煤中惰质组含量及其反射率进行古环境恢复的工作对于植物种类繁多、沉积岩层中夹杂的煤层或煤炭、尤其对于古气候环境波动较大的地质转折时期最为理想。因此,利用惰质组的部分参数对我国含煤沉积盆地的古生态恢复以及成煤环境的研究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16年02期)
杨群,常海洲,杜帅,赵月峰,王璐[7](2015)在《五彩湾煤镜质组与惰质组在热解中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五彩湾煤镜质组、惰质组为研究对象,建立两种不同的体系,镜质组与惰质组无相互作用体系(A)和相互作用体系(B)。利用热重技术(TG)和傅里叶变换红外技术(FT-IR),将两体系的热解固体产物进行红外分析。结果表明,在300~450℃,体系B的脂肪氢含量高于体系A,表明镜质组与惰质组之间发生了烷基自由基转移反应,芳氢的含量也是体系B多于体系A,这说明镜质组与惰质组之间同时发生了芳构化作用,随温度升高,镜质组生成少量氢自由基与惰质组发生侧链取代反应;在500~700℃,体系B的脂肪氢含量和芳氢含量均低于体系A,表明此时镜质组与惰质组之间发生缩聚反应及缩合反应;750~800℃时,脂肪氢和芳香氢含量均为体系B大于体系A,说明体系B中,镜质组产生较多的氢自由基与惰质组大分子芳香结构发生氢化反应,同时与惰质组发生侧链取代反应;850~900℃时,镜质组与惰质组之间进一步发生多环芳香缩合反应。(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李永伦,高山松,李克健[8](2013)在《惰质组含量对上湾煤液化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不同惰质组分含量的上湾煤样进行了高压釜煤液化实验。在反应温度440~465℃,氢初压7~11 MPa条件下,研究了5种不同惰质组含量的上湾煤的液化性能。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440~465℃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除惰质组含量最高的5号煤样在温度高于465℃时转化率开始下降以外,其余不同惰质组含量的4种煤的转化率、油产率、气产率和氢耗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沥青烯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着氢初压的增加,不同显微组含量的煤的转化率和油产率增加,沥青烯产率减小。惰质组含量越高,煤的转化率和油收率越低。(本文来源于《洁净煤技术》期刊2013年04期)
蔺华林,李克健,章序文[9](2013)在《上湾煤及其惰质组富集物的结构表征与模型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神东上湾煤(SDR)及其岩相分离所得惰质组富集物(SDI)分别进行核磁(13C-NMR)、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得到煤结构单元信息,与元素分析数据相结合构建了SDR和SDI的结构模型,用ACD/CNMRpredictor软件计算结构模型的13C化学位移。结果表明,SDR芳香结构主要是缩合程度为2的萘,SDI主要是菲和萘,SDI较SDR结构芳香度较高,两个结构中氧主要以羰基氧和羟基氧的形式存在,氮主要以吡咯和吡啶形式存在,两个结构模型计算得到核磁谱图与实验谱图吻合较好,结构式分别为C181H136N2O24和C186H148N2O22。(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孙恒,马凤云,周岐雄,刘景梅,孙志强[10](2012)在《洗油对五彩湾高惰质组煤直接液化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洗油为供氢溶剂,考察了溶煤比、反应温度和氢初压对新疆五彩湾煤样加氢液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煤液化中,洗油部分加氢,生成具有强供氢能力的物质,增强其供氢能力,可以作液化溶剂,且溶煤比由四氢萘为溶剂的3降低到1.75;虽然氢初压为8.0MPa,但反应终压为16.3MPa,与四氢萘为溶剂时相当;油产率达到59.24%,转化率达到81.05%.(本文来源于《煤炭转化》期刊2012年04期)
惰质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煤中惰质组组分其特殊的高碳及大分子碳网结构,以及其具有的天然惰性,使得对富惰质煤的研究不仅对煤炭的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还能够作为灾变地质事件的良好证据。本课题选择鄂尔多斯盆地南缘的胡家河矿4号煤为研究对象,以煤地质学、煤岩学、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等理论为指导,利用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带能谱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试验仪器,对胡家河矿28个样品进行试验分析,进而研究胡家河矿4号煤的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其成煤环境。胡家河4号煤的煤岩成分以暗煤为主,亮煤次之,总体为沥青油脂光泽。4号煤的显微组分以惰质组为主(66.97%),镜质组次之(30.00%),壳质组最少(2.60%)。胡家河矿4号煤为特低全水分、特低灰、中高挥发分、特低硫、特高发热量的优质煤。XRD图谱显示煤中矿物主要包括石英、高岭石、方解石、铁白云石、白云石、黄铁矿,另外在扫描电镜下还发现了磷灰石、微斜长石、金红石、伊利石、钠长石、锆石、菱锶矿、菱铁矿、方铅矿。胡家河矿4号煤中常量元素整体含量均不大于中国煤中常量元素的算数平均值。煤中微量元素含量整体表现为亏损,仅Pb元素略高于世界烟煤背景值。煤中各稀土元素含量以及REY总量均小于美国值、中国值、世界值和克拉克值。4号煤中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整体表现为富轻、中型稀土。通过对4号煤的煤相及对环境具有指示意义的敏感元素的研究中可以得出,胡家河矿富惰质组煤属内陆相沉积,4号煤总体的成煤环境为干燥的氧化环境,可能发生过森林大火。泥炭沼泽类型为干燥的森林泥炭沼泽,整个沼泽高于其陆地潜水面,水体为淡水,水动力条件弱的高位沼泽。成煤植物具有木本植物的亲和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惰质组论文参考文献
[1].王培珍,翟羽佳,王慧,刘曼,张代林.基于曲波变换和压缩感知的煤岩惰质组分类[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9
[2].张佳为.胡家河矿富惰质组煤的成煤环境及地球化学特征[D].河北工程大学.2018
[3].王慧.基于压缩感知的煤岩显微组分惰质组分类[D].安徽工业大学.2018
[4].李振,付艳红,周安宁,朱子祺,杨超.高惰质组煤微波诱导裂纹特征的研究[J].煤炭学报.2017
[5].王培珍,殷子睆,丁海涛,武天元,张代林.基于小波变换的煤岩惰质组显微图像分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6].王岩,李丽琴,张筱青.煤中惰质组在泥炭沼泽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J].地质论评.2016
[7].杨群,常海洲,杜帅,赵月峰,王璐.五彩湾煤镜质组与惰质组在热解中的相互作用[J].燃料化学学报.2015
[8].李永伦,高山松,李克健.惰质组含量对上湾煤液化性能的影响[J].洁净煤技术.2013
[9].蔺华林,李克健,章序文.上湾煤及其惰质组富集物的结构表征与模型构建[J].燃料化学学报.2013
[10].孙恒,马凤云,周岐雄,刘景梅,孙志强.洗油对五彩湾高惰质组煤直接液化性能的影响[J].煤炭转化.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