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通腑泻浊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慢性肾脏病3,4期,中西医结合治疗,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
通腑泻浊法论文文献综述
黄海清[1](2018)在《健脾益肾祛痰解毒通腑泻浊法治疗慢性肾脏病3、4期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健脾益肾祛痰解毒通贿泻浊法治疗慢性肾脏病3、4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相关文献报道和书籍,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脏病(CKD)3、4期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合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的98例CKD3、4期的患者,总结中西医病证结合治疗方案,对治疗方案和中药辨证组方进行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按照完全随机化方法以及2:1的比例,试验组40例,对照组2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均给予西医基础治疗,同时,试验组给予健脾益肾祛痰解毒通腑泻浊方颗粒剂,对照组给予安慰剂,疗程为24周。试验方案通过各中心的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一般临床资料、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肌酐(Scr)、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pr),血尿素氮(BUN)、胱抑素C(CysC)、血清白蛋白(ALB)、血常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中医证候积分和安全性指标[副作用、不良反应、终点事件、安全性指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临床试验研究病例共60例,完成50例(试验组36例,对照组14例),脱落10例(试验组4例,对照组6例)。脱落病例均有多次随访记录,按试验设计,将其最后一次的主要疗效指标结果转接为最终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试验结果提示:1、以eGFR和24hUpr为疗效评价标准:试验组临床缓解7例,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有效率87.5%;对照组临床缓解3例,显效4例,有效6例,无效7例,有效率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疗效比较,试验组临床缓解8例,显效18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有效率92.5%;对照组临床缓解2例,显效5例,有效7例,无效6例,有效率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室指标比较:试验组24hUpr治疗前为(2.54±0.64),治疗后为(1.58±0.59)。对照组24hUpr治疗前为(2.62±0.77),治疗后为(1.96±0.65)。试验组治疗后的24hUpr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Scr治疗前为(239.25±70.80),治疗后为(178.18±62.97)。对照组Scr治疗前为(240.87±55.43),治疗后为(223.63±81.97)。试验组治疗后的Scr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BUN治疗前为(12.69±2.96),治疗后为(11.05±3.20)。对照组BUN治疗前为(13.43±2.58),治疗后为(13.75±4.68)。试验组治疗后的BUN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CysC治疗前为(3.81±2.67),治疗后为(1.63±1.90)。对照组CysC治疗前为(3.99±1.54),治疗后为(2.87±1.61)。试验组治疗后的CysC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eGFR治疗前为(30.43±9.68),治疗后为(40.98±7.39)。对照组eGFR 治疗前为(26.55±7.38),治疗后为(36.99±6.58)。试验组治疗后eGFR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提高CKD3、4期的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8-12-01)
张燕双[2](2016)在《通腑泻浊法中药保留灌肠预防甘露醇肾损害操作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通腑泻浊法中药保留灌肠前行清洁灌肠,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滴甘露醇引起急性肾损害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纳入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接受50 m L的通腑泻浊法中药灌肠,每日1次,连续使用10 d。观察组患者先行清洁灌肠后再行中药保留灌肠,对照组仅行中药保留灌肠。通过检测治疗前、治疗3 d、5 d、7 d和治疗10 d时血肌酐、尿素氮、血清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进行急性肾损害疗效评估,并对灌肠液平均保留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两组肾损害发生率无差异(P>0.05)。治疗7 d及10 d时观察组患者血肌酐、尿素氮、血清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灌肠后药物停留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腑泻浊法中药保留灌肠前行清洁灌肠,能有效地预防甘露醇肾损害,同时可延长药物在体内的保留时间,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本文来源于《天津护理》期刊2016年06期)
郑婷婷[3](2014)在《通腑泻浊法调节慢性肾脏病患者钙磷代谢的回顾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慢性肾脏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而其中钙磷代谢紊乱不但是常见并发症,也是引发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这大大影响了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因此有效地控制钙磷代谢是治疗肾衰患者的其中一项重要举措。目前高磷血症的治疗手段包括了饮食限制摄入、血液净化治疗、磷结合剂的合理使用。由于磷几乎存在于我们日常所需食物中,尤以果仁类及含蛋白质食物中居多。虽然对于慢性肾衰竭患者提倡低蛋白饮食,但磷的控制仍不易实现,且难以维持所需营养。传统的磷结合剂易被吸收,在体内潴留,引起的副作用大,在使用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新一代非钙、非铝结合剂的使用剂量大、价格高,影响了患者的依从性。中医认为肾病病性属本虚标实,治肾病不仅补虚,更以“通”为法,且根据磷的生理排泄途径及现有的对中药复方制剂及中医特色疗法的研究,故推测通腑泄浊法对控制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可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故本研究宗旨在于通过回顾性调查研究,探索通腑泄浊法治疗与血磷控制情况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为今后临床前瞻性研究提供客观的参考。目的:通过调查本院患者接受通腑泄浊法治疗的相关用药情况及对血磷、血钙的影响,探讨该疗法与血磷控制效果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96例病例,按血磷下降与否分为血磷下降组及血磷上升组,对比两组组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治疗时间、治疗方法、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变化。结果:1.将96例患者按治疗后血磷下降与否分为两组,其中血磷升高组35例,下降组61例,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性别、年龄、治疗时间、大便性状改变、大便次数改变、原发病、胃纳改变、是否使用通腑泄浊法、使用不同的通腑泄浊法均无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两组患者组间比较使用通腑泄浊法种类存在显着差异(P<0.05)。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OR>1,95%置信区间为1.045-2.587,P=0.032,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使用通腑泄浊法种类越多,可能对血磷的下降有比较好的效果。2.慢性肾衰患者其性别、年龄、胃纳、大便次数、大便性状、治疗时间、CKD分期、中医证型、使用的不同的通腑泄浊法可能与对钙磷代谢的调节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4-05-01)
胡丹丹,楼黎明,丁学军[4](2013)在《通腑泻浊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68例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通腑泻浊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符合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加用定喘汤,治疗组则加用定喘汤合大承气汤口服,2次/日,连续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中医证候积分及肺功能。结果疗程结束时,治疗组综合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肺功能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腑泻浊法可显着改善哮喘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肺功能。(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3-06-21)
潘东,陈可为,白慧梅[5](2012)在《通腑泻浊法灌肠防治急性脑梗塞后甘露醇肾损害临床疗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在不减低甘露醇剂量以保持疗效的前提下,中药直肠保留灌肠防治急性重症脑梗塞后静脉滴注甘露醇引起急性肾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实验一:将252例重症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应用甘露醇作为主要脱水剂,治疗组同时加以中药保留灌肠。在治疗前及第3、5、7、10天观察肾功能指标。并将治疗过程中出现肾损害的患者直接纳入实验二:其中实验一中治疗组出现肾损伤患者作为治疗一组(甘油果糖+灌肠),将实验一中对照组出现肾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二组(甘露醇+灌肠)和对照组(甘油果糖+呋塞米),观察患者第10天肾功能指标及GCS评分。结果两组实验数据显示,治疗组较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实验一中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各项肾功能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二中治疗组各项指标较入组时均有明显降低(P<0.01),治疗第10天,治疗一组肾功能各项指标较治疗二组与对照组亦有明显降低(P<0.01)。患者的意识水平GCS评分、NIHSS评分,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腑泄浊法保留灌肠能预防甘露醇引起的急性肾损害;对已造成甘露醇肾损害患者具有治疗作用;同时能明显改善患者意识状况及神经功能。(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2年12期)
何剑炜,白慧梅,宋怡[6](2012)在《通腑泻浊法配合针刺治疗重症后循环脑梗死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通腑泻浊法配合针刺治疗重症后循环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均采用常规西医脱水降颅压、清除自由基、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及对症支持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灌肠及针刺风池、风府及颈夹脊,比较两组治疗后意识障碍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14天后统计疗效。结果:格拉斯昏迷量表(GCS)评分及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西医综合疗法基础上联合通腑泻浊法配合针刺治疗对重症后循环脑梗死的意识障碍的改善及并发症的控制方面疗效满意。(本文来源于《四川中医》期刊2012年07期)
董宁[7](2010)在《观察“通腑泻浊法”对出血型脑卒中胃肠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通腑泻浊法"对出血型脑卒中胃肠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出血型脑卒中58例,GCS评分5~8分。治疗组30例,在现代医学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通腑泻浊法"治疗;对照组28例,仅给予现代医学常规对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胃肠衰竭的发生率、肠麻痹缓解率、72h后肠鸣音的变化率,治疗后胃液pH值变化、血浆TNF-α、IL-6含量等。结果治疗组胃肠衰竭的发生率为3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P<0.01)。中毒性肠麻痹的缓解率76.6%(23/30)及72h后肠鸣音的变化率80%(24/30)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胃液pH值呈升高趋势(F=315.86,P<0.01),入院2d、6d胃液pH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治疗后胃液pH值变化无统计学意义(F=0.1,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浆TNF-α、IL-6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通腑泻浊法"所采用的大承气汤加减方能预防和治疗出血型脑卒中患者胃肠衰竭,改善胃液ph值,降低患者血浆内炎性介质的含量,通腑泻浊法对防治出血型脑卒中胃肠衰竭是一种疗效满意的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0-09-10)
林巧梅,李向荣[8](2008)在《通腑泻浊法治疗急性期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资料与方法2005年2月~2007年8月收治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49~70岁(60.21±7.28岁);病程8~126小时(70.23±52.25小时);合并高血压13例,冠心病17(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期刊2008年23期)
谢春娇,杨杰,宁力群,曹海奇[9](2007)在《通腑泻浊法治疗肝昏迷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肝昏迷形成昏者,神识昏迷,痉者振颤抽搐,均为肝脏疾病的危险阶段。肝功衰竭期所表现的精神神经功能障碍-肝昏迷。中医认为本病主要病理因素不外痰火内闭、痰浊蒙蔽、肝风内动、血结瘀阻、气阴两虚五点,是湿热疫毒所致。湿热化燥,内闭肠胃,深陷营血,挟痰挟瘀,化火动(本文来源于《实用中医内科杂志》期刊2007年03期)
韩桂华[10](2007)在《西药配合通腑泻浊法治疗脑中风急性期60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自2005年3月~12月采用通腑泻浊法治疗脑中风急性期60例,与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的30例作对比研究,疗效有显着性差异。一般资料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本文来源于《中国民间疗法》期刊2007年05期)
通腑泻浊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通腑泻浊法中药保留灌肠前行清洁灌肠,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滴甘露醇引起急性肾损害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纳入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接受50 m L的通腑泻浊法中药灌肠,每日1次,连续使用10 d。观察组患者先行清洁灌肠后再行中药保留灌肠,对照组仅行中药保留灌肠。通过检测治疗前、治疗3 d、5 d、7 d和治疗10 d时血肌酐、尿素氮、血清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进行急性肾损害疗效评估,并对灌肠液平均保留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两组肾损害发生率无差异(P>0.05)。治疗7 d及10 d时观察组患者血肌酐、尿素氮、血清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灌肠后药物停留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腑泻浊法中药保留灌肠前行清洁灌肠,能有效地预防甘露醇肾损害,同时可延长药物在体内的保留时间,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通腑泻浊法论文参考文献
[1].黄海清.健脾益肾祛痰解毒通腑泻浊法治疗慢性肾脏病3、4期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8
[2].张燕双.通腑泻浊法中药保留灌肠预防甘露醇肾损害操作优化研究[J].天津护理.2016
[3].郑婷婷.通腑泻浊法调节慢性肾脏病患者钙磷代谢的回顾性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4].胡丹丹,楼黎明,丁学军.通腑泻浊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68例观察[C].第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3
[5].潘东,陈可为,白慧梅.通腑泻浊法灌肠防治急性脑梗塞后甘露醇肾损害临床疗效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2
[6].何剑炜,白慧梅,宋怡.通腑泻浊法配合针刺治疗重症后循环脑梗死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2
[7].董宁.观察“通腑泻浊法”对出血型脑卒中胃肠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C].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0
[8].林巧梅,李向荣.通腑泻浊法治疗急性期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8
[9].谢春娇,杨杰,宁力群,曹海奇.通腑泻浊法治疗肝昏迷探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
[10].韩桂华.西药配合通腑泻浊法治疗脑中风急性期6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7
标签:慢性肾脏病3; 4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 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