饵料选择性论文_黄继,顾忠旗,王春琳,孟祥磊,周民栋

导读:本文包含了饵料选择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选择性,饵料,粒径,食物,水蚤,大黄鱼,钓饵。

饵料选择性论文文献综述

黄继,顾忠旗,王春琳,孟祥磊,周民栋[1](2019)在《瘤荔枝螺对饵料的摄食选择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瘤荔枝螺亲螺促熟培育的适宜饵料问题,选用菲律宾蛤仔、缢蛏、等边浅蛤、紫贻贝、条纹隔贻贝、小杂蟹、小青占鱼为饵料,研究瘤荔枝螺对7种饵料的摄食喜好性。结果表明,在海水比重1.013~1.015、水温22~25℃,溶氧量4~5 mg/L的条件下,瘤荔枝螺对条纹隔贻贝具有很强的嗜好性,对缢蛏、紫贻贝、小杂蟹也表现出正选择,对菲律宾蛤仔、等边浅蛤、小青占鱼表现为明显的负选择,其被避食程度由弱到强依次为等边浅蛤、菲律宾蛤仔、排卵后等边浅蛤、排卵后菲律宾蛤仔、小青占鱼。(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15期)

张颖,孟克巴雅尔,谷禹壮,陈泽一,高梦婵[2](2018)在《艾比湖卤虫对不同粒径饵料藻的摄食选择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卤虫培养中饲料藻的利用状况,以艾比湖卤虫Artemia parthenogenetica Aibi Lake为对象,研究了艾比湖卤虫在3种不同粒径开口饵料藻(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杜氏盐生藻Dunaliella salina、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ondica)驯化培养下,对不同饵料藻的摄食率及对食物的摄食选择性。结果表明:艾比湖卤虫对等鞭金藻的最大摄食率为30.6×10~4cells/(ind.·h),对盐藻的最大摄食率为16.6×10~4cells/(ind.·h),对扁藻的最大摄食率为6.7×10~4cells/(ind.·h),即饵料粒径越小,卤虫的摄食率越高;混合饵料试验中,不论是2种藻混合还是3种藻等密度混合,卤虫对开口饵料藻的摄食率显着高于其他饵料藻(P<0.05),以盐藻为开口饵料驯化的卤虫尤为明显,对盐藻的摄食率极显着高于其他组(P<0.01),即卤虫在开口饵料驯化后,对开口饵料存在明显的习惯性摄食;卤虫的食物选择性指数结果显示,混合饵料中卤虫均是优先选择等鞭金藻,其次选择盐藻,最后是扁藻。本研究结果可为卤虫培养中饵料藻的选取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大连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张颖,谷禹壮,陈泽一,高梦婵,刘青[3](2017)在《艾比湖卤虫对不同粒径饵料藻的摄食选择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研究了艾比湖卤虫(Artemia parthenogenetica of Aibi Lake)在3种不同粒径开口饵料藻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杜氏盐生藻(Dunaliella salina)、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ondica)驯化培养下,对不同饵料藻的摄食率及对食物的摄食选择性。本实验结果表明,艾比湖卤虫对等鞭金藻的最大摄食率为30.6x10~4cells/(ind·h),对盐藻的最大摄食率为16.6x10~4cells/(ind·h),对扁藻的最大摄食率为6.7x10~4cells/(ind·h),即饵料粒径越小,卤虫的摄食率越高。混合饵料实验中,不论是2种藻混合还是3种藻等密度混合,卤虫对开口饵料藻的摄食率显着高于其它实验组(P<0.05),盐藻开口饵料驯化的卤虫尤为明显,对盐藻摄食率极显着高于其它组(P<0.01)。即卤虫在开口饵料驯化后,对开口饵料存在明显的习惯性摄食。另外,卤虫的食物选择指数结果显示,混合饵料中卤虫均是优先选择等鞭金藻,其次选择盐藻,最后是扁藻。(本文来源于《201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1-08)

熊瑛,仲霞铭,汤建华,吴磊,高银生[4](2016)在《江苏近岸延绳钓渔业中白姑鱼对饵料的选择性》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5—7月于江苏吕泗近岸和如东近岸海域开展延绳钓试验,研究分析了钓捕目标鱼种白姑鱼对不同饵料及饵料组合的选择性。饵料组成包括3种单饵料(鱼,虾,头足类)和4种饵料组合(鱼+虾,鱼+头足类,虾+头足类,鱼+虾+头足类)。结果显示,吕泗近岸单种饵料中以虾类的上钩率最高(15.30%),头足类其次(7.67%);如东近岸虾类的上钩率(0.65%)低于头足类(2.87%)。饵料组合中以虾和头足类为饵料时,仅有白姑鱼上钩,且上钩率要高于其他饵料组合。不同试钓点的白姑鱼对虾类和头足类的选择存在差异,这与目标种的资源密度分布和饵料属性有关。研究表明,单种饵料中,虾类和头足类的钓捕效果明显好于鱼类;短时间(≤2 h)钓捕,虾类饵料的钓捕效果好于头足类;长时间钓捕时,头足类饵料的上钩率会提高。该研究结果可为近岸延绳钓合理选用饵料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渔业现代化》期刊2016年02期)

崔方天,李钟杰[5](2012)在《鳜对饵料生物种类选择性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捕食行为的录像资料,研究了究鳜(Siniperca chuatsi)对饵料生物种类的捕食选择性。主要结果如下:①鳜攻击活动性较强的高体鳑鲏(Rhodeusocellatu)和似鱎(Toxabramis swinhonis)的次数显着高于活动性较弱的子陵(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湖沼学会鱼类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2-09-01)

李为,张超文,张堂林,李钟杰,刘家寿[6](2012)在《水草密度,浊度和捕食者数量对幼鳜捕食成功和饵料选择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鳜是淡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食鱼性鱼类,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针对鳜人工放流过程中成活率和生长率不高的问题,设计—系列室内试验研究了水草密度、水体浊度和捕食者数量对幼鳜捕食成功率和饵料选择性的(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湖沼学会鱼类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2-09-01)

徐佳奕,陈佳杰,田丰歌,徐兆礼[7](2011)在《官井洋野生大黄鱼饵料选择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0年6月在福建省官井洋水域收集579尾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标本进行胃含物分析,同步采集取样点附近水域浮游动物及张网样品,比较大黄鱼胃含物种类与水域中生物种类组成的相似性。结果表明:大黄鱼食物种类共32种,食谱种类广泛。大黄鱼主要摄食十足类(本文来源于《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03-25)

黄胜先,陈晓琴,刘俊武,杨茂发,江世宏[8](2010)在《红火蚁饵料选择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室外荒地测定红火蚁对小麦、玉米、大豆等11种供试饵料取食量。结果表明:玉米、小麦和大豆取食量较大,其次为鸡饲料、狗饲料和猫饲料,对麦麸、大米、花生、玉米棒和豆渣的取食量较差。在供试的11种饵料中,玉米、小麦和大豆的取食量无显着性差异,这3种供试饵料从综合因素考虑,均适宜用于红火蚁毒饵饵料的研制。(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07期)

李超伦,孙松,王荣[9](2007)在《中华哲水蚤对自然饵料的摄食选择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要为了解自然环境中中华哲水蚤的摄食选择性及其生态策略,利用库尔特颗粒计数器测定了夏季黄海中华哲水蚤对自然水体中混合饵料的选择性摄食状况。调查期间,黄海海域季节性温跃层开始出现,水体中叶绿素a浓度为0.23—1.44mg/m3,最大值均出现在温跃层底部。水平分布上,水体中颗粒浓度近岸浅水区(A站:0.5—5.2×106μm3/ml)高于深水区(B站:0.3—0.7×106μm3/ml,C站:0.9—2.4×106μm3/ml);垂直分布上A、B站近底层颗粒浓度最高,C站颗粒浓度最高值出现在叶绿素a最大值区。中华哲水蚤对水体中粒径为1—100μm的食物颗粒均有摄食,但是颗粒大小和颗粒浓度对其摄食选择性均有一定的影响,主要摄食粒径为5—50μm的饵料颗粒。不同海域中华哲水蚤的个体摄食率分别为近岸A站23.82×106μm3/d、北部B站51.16×106μm3/d和南部C站36.32×106μm3/d,其日摄食量分别占体碳含量的2.1%(A站)、4.6%(B站)和3.2%(C站)。近岸海域(A站)中华哲水蚤摄食的饵料颗粒中各粒级组所占比例变化不大,但是深水区(B、C站)中华哲水蚤对于10—25μm范围内的饵料颗粒摄食选择性明显高于其它粒级组。中华哲水蚤的摄食选择性主要与水体中饵料的体积浓度相关,当饵料浓度降低时,中华哲水蚤可以通过扩大摄食饵料颗粒的粒径范围,增加对大颗粒的摄食以获得更多的营养。(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07年06期)

李敏,朱长波,张汉华,陈利雄,吴进锋[10](2007)在《驯化摄食对黑鲍饵料选择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黑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H·discusdiscus♂)对裂片石莼(Ulva faxciata)、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海带(Laminaria japonica)、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tenuistipitata)、舌状蜈蚣藻(Grateloupia livi-da)和人工配合饲料6种饵料的选择性,继而通过实验研究了强制摄食驯化对黑鲍饵料选择性的影响。实验发现,在无饵料强制驯化的状态下,黑鲍对几种实验海藻的选择性依次为海带>石莼>江蓠>龙须菜>蜈蚣藻;在用单一饵料强制驯化7d后,黑鲍对几种实验海藻的选择性依次为海带>江蓠>石莼>龙须菜>蜈蚣藻。而黑鲍对人工配合饲料的摄食存在随机性,没有一定的规律。研究表明,海带是黑鲍最喜食的饵料,前期摄食驯化对其饵料选择性没有显着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南方水产》期刊2007年04期)

饵料选择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卤虫培养中饲料藻的利用状况,以艾比湖卤虫Artemia parthenogenetica Aibi Lake为对象,研究了艾比湖卤虫在3种不同粒径开口饵料藻(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杜氏盐生藻Dunaliella salina、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ondica)驯化培养下,对不同饵料藻的摄食率及对食物的摄食选择性。结果表明:艾比湖卤虫对等鞭金藻的最大摄食率为30.6×10~4cells/(ind.·h),对盐藻的最大摄食率为16.6×10~4cells/(ind.·h),对扁藻的最大摄食率为6.7×10~4cells/(ind.·h),即饵料粒径越小,卤虫的摄食率越高;混合饵料试验中,不论是2种藻混合还是3种藻等密度混合,卤虫对开口饵料藻的摄食率显着高于其他饵料藻(P<0.05),以盐藻为开口饵料驯化的卤虫尤为明显,对盐藻的摄食率极显着高于其他组(P<0.01),即卤虫在开口饵料驯化后,对开口饵料存在明显的习惯性摄食;卤虫的食物选择性指数结果显示,混合饵料中卤虫均是优先选择等鞭金藻,其次选择盐藻,最后是扁藻。本研究结果可为卤虫培养中饵料藻的选取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饵料选择性论文参考文献

[1].黄继,顾忠旗,王春琳,孟祥磊,周民栋.瘤荔枝螺对饵料的摄食选择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9

[2].张颖,孟克巴雅尔,谷禹壮,陈泽一,高梦婵.艾比湖卤虫对不同粒径饵料藻的摄食选择性研究[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8

[3].张颖,谷禹壮,陈泽一,高梦婵,刘青.艾比湖卤虫对不同粒径饵料藻的摄食选择性研究[C].201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7

[4].熊瑛,仲霞铭,汤建华,吴磊,高银生.江苏近岸延绳钓渔业中白姑鱼对饵料的选择性[J].渔业现代化.2016

[5].崔方天,李钟杰.鳜对饵料生物种类选择性的初步研究[C].中国海洋湖沼学会鱼类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12

[6].李为,张超文,张堂林,李钟杰,刘家寿.水草密度,浊度和捕食者数量对幼鳜捕食成功和饵料选择性的影响[C].中国海洋湖沼学会鱼类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12

[7].徐佳奕,陈佳杰,田丰歌,徐兆礼.官井洋野生大黄鱼饵料选择性研究[C].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1

[8].黄胜先,陈晓琴,刘俊武,杨茂发,江世宏.红火蚁饵料选择性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

[9].李超伦,孙松,王荣.中华哲水蚤对自然饵料的摄食选择性实验研究[J].海洋与湖沼.2007

[10].李敏,朱长波,张汉华,陈利雄,吴进锋.驯化摄食对黑鲍饵料选择性的影响研究[J].南方水产.2007

论文知识图

福寿螺饱食程度对饵料选择性指数...福寿螺对8种饵料的选择性指数E河蟹对几种饵料的选择性不同地地区福寿螺对四种饵料的选择性...没有沙蚕时河蟹对饵料的选择性没有人工饵料时河蟹对饵料的选择性贝...

标签:;  ;  ;  ;  ;  ;  ;  

饵料选择性论文_黄继,顾忠旗,王春琳,孟祥磊,周民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