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价值评价的新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斌雄,周阳[1](2022)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价值观新探——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的体会》文中研究指明发展价值观是人们对于发展与人之间价值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涉及发展的价值内涵、价值主体、价值创造及价值评价等方面。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这些问题作了回答。新发展理念彰显了发展的科学内涵和价值取向,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则揭示了发展的价值主体。对于价值创造,必须注重创新性发展,依靠人才与科技为发展提供新价值;必须注重协调性发展,树立大局意识,坚持统筹兼顾;必须注重绿色发展,坚持"两山"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注重开放性发展,推动更高水平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注重共享性发展,推动实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发展价值目标开拓新思路,形成党对于实现发展价值的途径、方法、条件及格局的新认识。
胡国正,钟升,王磊,卜醉瑶,陈栎树,张为一[2](2021)在《新发展阶段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外汇管理内部审计价值增值评估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新发展阶段,党中央提出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在新形势下,外汇管理内部审计既要支持高水平开放发展,也要有效应对外部冲击等风险,迫切需要积极适应新常态,统筹防风险与便利化。本文以外汇管理内部审计统筹发展与安全、实现价值增值为切入点,对新发展阶段外汇管理内部审计进行重新审视,探索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外汇管理内部审计价值增值评估三级指标体系,明确新形势下外汇管理内部审计统筹发展与安全需要关注的重点,并提出在新发展阶段持续完善外汇管理内部审计、推动审计监督价值增值的相关建议。
吴晓妹,龚晓莺[3](2021)在《新发展阶段人文社科期刊高质量发展探讨》文中认为新发展阶段赋予国家各项事业新的任务、新的内涵。人文社科期刊作为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在新发展阶段也被赋予新任务和新内涵,即促成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任务的早日实现。人文社科期刊在选题上,要主动契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题,凸显政治性和学术性,从而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但是在新发展阶段,人文社科期刊高质量发展也会遇到一些挑战,如评价体系备受质疑等,破解路径在于:构建党的宣传部门主导、社会各方协调联动的人文社科期刊评价新格局;通过顶层设计夯实人文社科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
李文芳[4](2021)在《议题式教学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的颁布,提出了新型的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并且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定义为活动型学科课程,同时提出高中生应具备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以及法治意识等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开展议题式教学既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又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因此选择了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中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为研究对象,从议题式教学的具体教学过程出发剖析议题式教学运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原因,从而为议题式教学的运用提供相应的实施建议。本论文由三部分构成。首先在学界对议题式教学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提出议题式教学就是根据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要求选定议题,以教材为依托,以议题为纽带,设置相应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探讨辩论以及调查研究等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方法。包含议题、情境、活动与任务四大要素。在此基础阐释建构主义理论、对话教学理论以及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三大理论基础。从议题式教学是时代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要求、议题式教学是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要求、议题式教学是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三方面揭示其价值旨趣。其次,依据调查问卷“关于议题式教学在《经济生活》教学中的运用”揭示高中议题式教学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议题设置的有效性较为欠缺、实施过程缺乏一定的规范性、传统学习方式的限制以及评价总结不到位等。分析其原因在于议题的选择与设置影响议题式教学的效果、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在实施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议题式教学的评价支撑条件存在不足以及议题式教学的工具支撑条件需要完善。并以“市场调节”与“坚持新发展理念”两目为例进行教学设计以论述议题式教学的课堂实施。最后,就议题式教学运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三方面的优化建议即开发教学资源,拓宽议题选择渠道;明确教学理念,掌握确定议题的要求;建立真实客观的评价机制。
宋晓娟[5](2021)在《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文中研究指明社区是居民基于中意而结成的共同体。就私人生活而言,居民可能以个体或家庭的形式存在,但受房屋产权、物理位置、身份地位等因素影响,居民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纳入社区组织。同一社区空间内的组织之间共享社区环境与服务对象,甚至还可能存在成员重叠。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组织之间、社区组织相互之间彼此依赖,休戚与共。生物学领域将不同种属按某种厉害关系生活在一起叫做共生,社会学领域也逐渐做出了相似的现象解释,而社区则成为了最常见的共生关系发生域,有鉴于此,本文采用共生理论来透视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重心几经调整。但到本世纪之初,城市社区问题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且管得着但不愿管的现象仍很普遍。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独具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应运而生。就社会管理传统下的网格化管理(2004-2012)而言,其主体、资源和运行方式均源自于政府,因此从主质参量来看,其与政府管理方式同质,是后者向社区的进一步下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改革。作为社会的微观构体,城市社区的实践有了新的发展,在网格化管理强化的同时开始注重治理主体的培育,实践创新的单位则以区、街道为主。以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三年的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及提名成果中的城市社区为样本,经NVivo11软件分析得出,这三年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重点依次是:减负增效、三社联动和政社互动。从共生理论视角来看,城市社区的实践由同质延伸转向了异质化发展。研究共生行为模式的四个关键变量发现,社区有少量的异质治理主体存在,这些主体在通过党政主导的相关项目产生互动,互动中的物质信息交流以单向为主,互动的结果是非政府主体增殖能力的提升。变量数据表明,这一时期城市社区的共生行为模式属于偏利共生。实践步入近几年(2016至今)后,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单位由区、街道转向了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与社区治理要素又都取得了新的发展。从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来看,自2016年到新冠疫情暴发前,中国城市社区的网格化管理延续着常态化发展,核心在于对以往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和对已有问题的探索性解决;新冠疫情暴发后,网格化管理承接了社区疫情防控的重要使命,实践方式做了一些应急性调整与“补漏”式改进。就社区治理要素的发展而言,以民政部在2018年选出的101个优秀社区工作法(已对最新进展做了补充)为样本,经NVivo11软件研究发现,城市社区以协商共治为整体目标导向,形成了多主体参与、资源整合共享的治理格局,发展出了多样化的治理实践方式。从共生行为模式的四个核心变量来看,城市社区生成了丰富的治理主体,这些主体发起了多样化的共治活动,活动中的物质信息呈多方多向流动,最终导向了驻区组织的非同步化发展,由此可见,此阶段的城市社区共生行为模式属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在中国城市社区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问题”似乎始终未曾远离。每一次新实践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也会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而新问题又成为了实践再次创新的动力。目前,非对称互惠共生的城市社区实践面临诸多问题,对称互惠共生是其进化方向。从非对称互惠共生到对称互惠共生的发展需要实现共生单元、共生界面与共生条件的多重转变,对称互惠共生的理想固然美好,但这一转变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基于当下的城市社区实践现状,结合实践所面临的问题,中国城市社区要想完成这一转变,首先需要实现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治理要素的充分发展与深度融合。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衷是强化政府对内部层级部门间网络的管理能力。城市社区治理要素发展的实质是社区内公私合作程度的提升与基层党政部门对公私合作网络管理能力的提高。在学者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和威廉·D.埃格斯的语境下,公私合作程度与网络管理能力是理解网络化治理的两个维度。对比理论植根的实践来看,中国城市社区与美国社会的发展规律有异曲同工之处。有鉴于此,本文提出网络化治理是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治理要素双维度发展的最终指向,是城市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共生理论认为,动力与阻力是影响共生关系进化的两个重要因素,要想推动共生关系发展必须提升动力,消解阻力。网络化治理是城市社区实现对称互惠共生理想状态的技术工具,形塑网络化治理的动力同时也是推动主体增容(共生单元)、强化组织互动(共生界面)、加速物质信息流动(共生条件)之力;阻力则主要是由社区组织的互动方式(共生界面)与组织性质(共生单元)决定的。研究发现,动力因素主要有三个:党政领导力、利益驱动力和科技支撑力。这些动力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的。单一治理网络可以由多种动力来形成,但通常只有一种动力在发挥主导作用。综合比较前面所有的样本社区及笔者所调研的其他社区,笔者发现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长青街道城建社区的动力因素最为全面,且已初步推进了网络化治理建设。以城建社区为例,本文从实践层面剖析了这些动力因素导向网络化治理的运作过程。此外,本文以形塑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系统的“向心力”中的最高施力方(基层党组织)领导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中的“离心力”为例,剖析了形塑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系统的内在张力。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动力与阻力明晰之后,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寻强化动力、消解阻力之方法。价值冲突是主体间张力背后更深层次原因。价值理念是影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根本因素。共生(共生除可以是一种主体间形态外,还可以是组织行为的先导,即价值)是人类社会的原价值,是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价值理念。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是以社区非对称性互惠共生行为模式为基点的,所以前者的实施路径也是后者的发展路径,换言之,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和共生条件三个共生行为模式的核心要素(“成果配置”是共生关系最终呈现出的结果)也是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实施路径的基本面向。有鉴于此,本文从共生价值体系(价值理念)、治理组织建设(共生单元)、治理行动选择(共生界面)和科学技术支撑(共生条件)四个方面探寻了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实施路径。
孙嘉勃[6](2021)在《习近平高品质生活观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成为人们强烈的诉求。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站在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并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习近平高品质生活观是解决温饱、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顺延,是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步。因此,研究习近平高品质生活观,对于贯彻落实创造高品质生活,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为保障研究的顺利开展,严格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进程,采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写作原则,对国内外现有文献和成果进行对比研究,探寻高品质生活的相关概念,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经验与启示。文章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分析法,力求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习近平高品质生活观进行整体性的认识和把握。首先,梳理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经典文献,依据国情党情世情的深刻变化,挖掘出习近平高品质生活观的理论来源和形成背景。其次,从高品质生活观的目标、任务和路径三个层面,基本厘清了习近平高品质生活观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对习近平高品质生活观的时代特征和价值进行探讨,认为习近平高品质生活观具有目标明确性、内容系统性和历史范畴性的特征,有着勾勒高质量发展的新历史方位、赋予高品质理论新的时代内涵、深化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理论价值和拓展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路径、指导提升人民群众“三感”工作、为人类高品质生活贡献中国智慧的实践价值,顺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科学性和战略性。最后,就筑牢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思想基础、坚持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原则遵循、擘画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发展蓝图三个维度,提出了新发展阶段关于如何践行习近平高品质生活观的思考和策略。
王标[7](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论述及其实践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了全方位的战略部署。中国共产党作为新发展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坚实堡垒,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新发展阶段宏伟目标的根本保障,而年轻党员干部作为党在新征程的建设者和见证者、作为党的新鲜血液和事业发展的后备军,能否胸怀“两个大局”、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战略定力关系着中国共产党能否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勇前进。因此,塑造一批信念坚、视野广、作风硬的年轻党员干部是实现党的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不仅成为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关键环节,也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因此,对习近平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形成过程、基本内容、价值意蕴、实践路径加以系统深入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从理论基础来看,关于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内在本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学者已经有了丰富的论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教育目标、教育特征、教育原则等重要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关于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主要包括了前几届国家领导人对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不断探索和深入认识,提出了重视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方向、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标等重要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思想也是习近平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铺垫。在形成过程方面,习近平关于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论述的形成经历了“孕育期”“生成期”“成熟期”和“深化期”四个阶段,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形成过程加以梳理,能为进一步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提供历史视野。在主要内容方面,通过对年轻党员干部的理论修养、理想信念、责任担当、自我品格、初心使命的进一步阐释,深化了习近平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蕴涵的丰富内容。在本质特征方面,从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全面性与系统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三个层面出发,进一步论述了习近平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本质特征。在价值意蕴方面,从政治、理论、实践三个维度入手,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在实践推进方面,习近平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发展的稳步推进,一方面需要加强党的领导,通过组织培养年轻党员干部,完善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培训体系,另一方面需要引导年轻党员干部自我提升。
朱清香[8](2021)在《新发展格局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企业绩效评价是加强财务监管,优化经营管理,引领企业高质量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式。自新发展格局理论形成后,国家出台了相应的制度措施对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提升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配性、加强自主创新等进行了政策引导,对于完善企业绩效评价工作、发挥绩效评价效能、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企业绩效评价的政策需求与实际结果之间仍存在不少叠加问题,具体体现为财务指标在绩效评价中占比过大,绩效评价指标难以契合企业需求,短期绩效与长期绩效的矛盾等。基于此,从制度安排、组织体系和价值导向三个层面提出新发展格局理论下的优化方案,探索适应新发展阶段的顶层设计,搭建更有质量的评价体系,并引导企业广泛认同,建立基于质量第一—科技领航—效益优先的新发展格局理论下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刘洋[9](2021)在《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文中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作为一种经济功能区,是我国学习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进行体制设计的产物。作为国家体制改革和制度设计的科技特区,高新区的发展,关键在于其管理体制。作为新旧体制碰撞与改革创新之结果的现行管理体制,经过30年的探索和实践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推动着高新区功能日益丰富完善,实现了承载的功能作用,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成为了—种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共生的经济、社会现象。但高新区现行管理体制也面临一些问题,存在着一些困境,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新区的发展。当前,我国高新区已逐渐进入由“政策驱动”向“体制驱动”的转型期,正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新时代迫切需要高新区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阶段中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管理体制转型,为高新区下一步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体制支撑。新时代,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已然在此背景下悄然发生。实践探索让现阶段的行政体制改革更加丰富多彩,一定程度也产生倒逼力量,引发我们的思索。而这种思索之逻辑起点是“为什么转”?就目前学术研究上的回应而言,要么聚焦于高新区的宏大叙事,要么沉迷于管理体制的细枝末节,却不能给我们系统而清晰的答案。因此,本文试图从新时代背景切入,框定高新区这一特殊对象,研析高新区管理体制,聚焦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动态过程,以弥补高新区管理体制研究中的缺憾。全文沿着“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的脉络,围绕高新区管理体制这一特殊对象,确定研究的分析框架和整体脉络设计,梳理我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背景及沿革,研判高新区发展阶段,总结高新区特点。回答“为什么转?”的问题后,逻辑演绎的进程自然而然地延伸出“转什么?”。通过对个案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描述分析和价值判断,发现可行性经验;通过对高新区和行政区管理体制的结构、功能、成效以及二者运行机制的深入对比、分析,结合案例研究得到一些启示;通过总结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就,分析存在的困境及成因,得到了“转什么?”的答案。在“怎么转?”的关键环节,通过对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变量提取,确定转型的目标和内容,并从新时代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层面建构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最终目标。本文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坚持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相结合,以政治学和行政管理学视角,用整体性政府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和治理理论作为理论研究工具,深入分析我国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管理体制存在的困境,探讨转型的目标、内容和路径,思路与方略,以期建立起—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反映高新区发展客观规律,符合高新区自身发展状况的管理体制,为我国高新区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体制机制改革示范作用充分发挥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吴伟[10](2020)在《精准教学的历史与反思》文中提出无论古今中外,通过因材施教,实现教学的有效和高效,历来是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上世纪60年代,行为主义背景下精准教学在美国形成过不大不小的风潮,但是对我国并没有产生影响。进入21世纪,尤其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等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我国突然掀起了精准教学的热潮。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精准教学的发展历程研究从中探明精准教学的关键特征、实施流程与教学模式,并且在历史研究基础上通过对精准教学的反思促进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的进步。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分析法对精准教学的发展历史进行研究,把它分成孕育、创立、扩展、信息化四个阶段,并归纳了每个阶段的特征,最后将精准教学的关键特征提炼为参与、目标、评价、干预、数据决策这五个方面。在精准教学的发展过程中各学者也提出了对于精准教学如何实施的不同观点,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归纳总结了精准教学的实施原则与流程和信息化下的教学模式及其特征。最后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精准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反思,并提出以下六个方面的看法:(1)信息技术的使用不是精准教学的“本质属性”却是其实现新发展的必要条件。(2)精准教学诞生近五十年才受到国内关注的主要原因是自身理论、技术的进步、实践门槛降低、能够改变现实困境以及符合教育信息化潮流。(3)精准教学对学生认识存在局限,现阶段在实践中易过分关注学生的“知、行”而且直接将学生数据化的做法存在不当。(4)精准教学的最新发展赋予了教师更强大的能力,但要警惕唯技术论倾向。(5)精准教学期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但在现阶段实施过程中存在对学生潜在能力的影响。(6)为了能够解决精准教学目前的问题,精准教学未来走向智慧教育是解决之道,并实现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培养智慧人。
二、价值评价的新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价值评价的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价值观新探——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发展理念”彰显发展的科学内涵和价值取向 |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揭示发展的价值主体 |
三、发展的价值实现召唤发展思路、方法和格局的创新 |
四、推动高质量发展构成领导干部的政绩评价标准 |
五、结语 |
(2)新发展阶段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外汇管理内部审计价值增值评估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新发展阶段外汇管理内部审计的审视 |
二、新发展阶段外汇管理内部审计统筹发展和安全面临的形势、要求及主要内容 |
(一)新发展阶段外汇管理内部审计面临的新形势 |
1.外汇管理改革创新持续深入推进。 |
2.对有效政策供给的需求更加凸显。 |
3.涉外经济规模持续增长。 |
4.外部冲击频发、影响加大。 |
(二)统筹发展和安全对外汇管理内部审计提出的新要求 |
1.统筹关注管理与服务。 |
2.统筹关注整体与局部。 |
3.统筹关注内部与外部。 |
4.统筹关注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 |
5.统筹关注当前与长远。 |
6.统筹关注审计与咨询。 |
(三)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外汇管理内部审计评估的主要内容 |
1.外汇管理重大决策审计监督。 |
2.外汇管理履职行为内部控制。 |
3.外汇市场风险识别与管理。 |
4.审计咨询服务与绩效评估。 |
5.审计监督的可持续发展。 |
三、新发展阶段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外汇管理内部审计价值增值评估体系构建 |
(一)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外汇管理内部审计价值增值评估体系指标设置 |
(二)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指标权重测算 |
(三)内部审计价值增值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分析 |
1.整体层面评价指标重要性分析。 |
2.指标性质和评价方式分类分析。 |
四、新发展阶段外汇管理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关注点 |
(一)重大决策审计监督价值增值应关注情况 |
1.支持开放发展审计监督问题。 |
2.改革创新政策审计监督问题。 |
3.审计监督的延伸性问题。 |
(二)履职行为内部控制价值增值应关注情况 |
1.内控制度建立情况。 |
2.内部控制运行情况。 |
(三)风险识别与管理价值增值应关注情况 |
1.服务促进国际收支平衡问题。 |
2.服务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问题。 |
3.服务应对重大突发事件问题。 |
(四)咨询服务与绩效评估价值增值应关注情况 |
(五)审计监督可持续发展应关注情况 |
1.审计监督协同配合问题。 |
2.审计监督能力建设问题。 |
五、相关建议 |
(一)持续跟踪审计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成效 |
(二)加强内部控制促进组织治理提质增效 |
(三)点面结合加强风险识别和管理保安全 |
(四)转变审计理念提升咨询服务和评估绩效 |
(五)夯实基础保障促进审计监督可持续发展 |
(3)新发展阶段人文社科期刊高质量发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发展阶段人文社科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 |
(一)选题选稿契合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主题 |
(二)凸显学术性 |
(三)凸显政治性 |
(四)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 |
二、新发展阶段人文社科期刊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 |
(一)人文社科期刊评价体系备受质疑 |
(二)相关顶层设计尚不完善 |
(三)西方意识形态不断渗透 |
(四)人文社科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存在不足 |
三、新发展阶段人文社科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
(一)构建党的宣传部门主导、社会各方协调联动的评价新格局 |
(二)通过顶层设计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
(三)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 |
(四)构建人文社科期刊数字化发展新路径 |
(4)议题式教学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1.研究创新之处 |
2.研究存在的不足 |
一、议题式教学 |
(一)议题式教学概念界定 |
(二)议题式教学的组成要素 |
1.议题 |
2.情境 |
3.活动 |
4.任务 |
(三)议题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理论 |
2.对话教学理论 |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四)议题式教学的价值旨趣 |
1.议题式教学是时代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要求 |
2.议题式教学是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要求 |
3.议题式教学是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
二、议题式教学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
(一)调查问卷分析 |
(二)议题式教学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课堂教学运用中的问题 |
1.议题设置有效性较为欠缺 |
2.实施过程缺乏一定的规范性 |
3.传统教学方式的限制 |
4.评价总结不到位 |
(三)议题式教学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课堂教学运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1.议题的选择与设置影响议题式教学的实施效果 |
2.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在实施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 |
3.议题式教学的评价支撑条件存在不足 |
4.议题式教学的工具支撑条件需要完善 |
(四)议题式教学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课堂教学中可用于议题式教学的资源 |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议题式教学实际运用 |
三、进一步优化议题式教学的建议 |
(一)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拓宽议题选择渠道 |
1.围绕教材的综合探究开发议题 |
2.结合相关链接开设议题 |
(二)明确教学理念,掌握确定议题的要求 |
1.树立正确的师生观,突出议题的实践探索性 |
2.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彰显议题的价值引领 |
3.教师参与议题式教学的培训,深化认识 |
4.基于实践探索,提高教师议题式教学运用能力 |
(三)建立真实客观的评价机制 |
1.设计评价量表 |
2.实施相应的评价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论文类 |
附录 |
致谢 |
(5)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以社区网格化管理为关注热点的社区管理研究 |
(二)以社区网络化治理为前沿议题的社区治理研究 |
(三)社区由网格化管理向网络化治理的发展研究 |
(四)共生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一)研究的创新点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一、核心概念 |
(一)城市社区 |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 |
(三)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 |
(四)共生 |
二、理论基础 |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 |
(二)治理理论 |
(三)共生理论 |
三、分析框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同质下延: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兴起 |
一、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缘起 |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初始历程 |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创形态(2004) |
(三)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步成长(2005-2012) |
二、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同质化下延分析 |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主体多数属于体制内 |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资源主要来自于政府 |
(三)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推进了政策执行 |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成效与限度 |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成效 |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限度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偏利共生:网格化管理强化与治理主体培育 |
一、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新探(2012 年末-2015) |
(一)2013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减负增效 |
(二)2014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三社联动 |
(三)2015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政社互动 |
(四)2013-2015 年城市社区新实践的总特征 |
二、中国城市社区偏利共生行为模式研判 |
(一)共生单元具备:少量的异质治理主体存在 |
(二)共生界面生成:党政主导的相关项目设立 |
(三)共生条件满足:单向为主的物质信息交流 |
(四)共生成果配置:非政府主体增殖能力提升 |
三、中国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成果与困境 |
(一)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成果 |
(二)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困境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非对称互惠共生:网格化管理新突破与治理要素新发展 |
一、近年来中国城市社区的新实践(2016-至今) |
(一)近年来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新突破 |
(二)近年来城市社区治理要素的新发展 |
(三)近年来城市社区新实践的整体特征 |
二、中国城市社区非对称互惠共生行为模式剖释 |
(一)共生单元具备:丰富的治理主体生成 |
(二)共生界面生成:多方发起的活动开展 |
(三)共生条件满足:多向的物质信息交流 |
(四)共生成果配置:组织间非同步性进化 |
三、近年来中国城市社区实践的收效与问题 |
(一)近年来城市社区实践的收效 |
(二)近年来城市社区实践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导向对称互惠共生:城市社区前行的目标、动力与阻力 |
一、网络化治理:中国城市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 |
(一)对称互惠共生:城市社区发展的理想状态 |
(二)网络化治理:实现理想状态的工具设计 |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系统结构 |
(四)网络化治理系统结构建构的基础条件 |
二、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动力 |
(一)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党政领导力 |
(二)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利益驱动力 |
(三)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科技支撑力 |
三、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阻力 |
(一)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中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 |
(二)目标和利益冲突下委托代理关系的内在张力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实现路径 |
一、共生: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价值理念 |
(一)价值冲突是主体间张力背后更深层次原因 |
(二)价值理念是影响城市社区治理的根本因素 |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共生价值体系 |
二、丰富共生主体: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组织建设 |
(一)在双向需求导向下,选择刚性约束 |
(二)在目标需求导向下,采用弹性约束 |
(三)在利益需求导向下,实施有效激励 |
三、完善共生界面: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行动选择 |
(一)以协商为基础,形成主体间的共识共信 |
(二)以共治为主线,强化主体间的共担共监 |
(三)以共享为旨归,推动全主体的双维进化 |
四、优化共生条件: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技术支撑 |
(一)以用户为中心,建设治理网络平台 |
(二)以平台为依托,联通社区治理主体 |
(三)以问题为导向,健全运行保障体系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习近平高品质生活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重难点 |
1.4.2 研究创新点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5.1 高品质生活 |
1.5.2 创造高品质生活 |
1.5.3 习近平高品质生活观 |
第2章 习近平高品质生活观的理论来源和形成背景 |
2.1 习近平高品质生活观的理论来源 |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活品质的主要观点 |
2.1.2 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有关生活品质的观点 |
2.1.3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生活品质的观点 |
2.2 习近平高品质生活观的形成背景 |
2.2.1 国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断提升 |
2.2.2 党情: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和使命 |
2.2.3 世情:人类社会治理迫切需要方案的变革 |
第3章 习近平高品质生活观的主要内容 |
3.1 习近平高品质生活的目标 |
3.1.1 落实党的初心和使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
3.1.2 推动社会高品质供给,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
3.1.3 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中国创新方案 |
3.2 习近平高品质生活的任务 |
3.2.1 高品质生活的物质层面 |
3.2.2 高品质生活的精神层面 |
3.2.3 高品质生活的制度层面 |
3.3 习近平高品质生活的路径 |
3.3.1 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夯实高品质生活基础 |
3.3.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激发高品质生活活力 |
3.3.3 打造中国特色国家精神,铸就高品质生活内核 |
3.3.4 提升社会治理民生水平,厚植高品质生活根基 |
3.3.5 树立生态优先发展观念,增添高品质生活动能 |
第4章 习近平高品质生活观的时代特征与价值 |
4.1 习近平高品质生活观的时代特征 |
4.1.1 目标的明确性 |
4.1.2 内容的系统性 |
4.1.3 范畴的历史性 |
4.2 习近平高品质生活观的价值 |
4.2.1 习近平高品质生活观的理论价值 |
4.2.2 习近平高品质生活观的实践价值 |
第5章 新发展阶段践行习近平高品质生活观的思考 |
5.1 提升认识,筑牢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思想基础 |
5.1.1 立足新发展阶段,把握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新内涵 |
5.1.2 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新目标 |
5.1.3 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启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新征程 |
5.2 三维并举,坚持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原则遵循 |
5.2.1 坚持党领导创造高品质生活 |
5.2.2 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
5.2.3 遵循统筹兼顾稳中求进原则 |
5.3 科学规划,擘画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发展蓝图 |
5.3.1 合理布局,提升城市品质 |
5.3.2 精准施策,补齐民生短板 |
5.3.3 完善制度,健全社会保障 |
5.3.4 统筹兼顾,协调各方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7)习近平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论述及其实践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选题依据及意义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及评价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总体评价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创新及不足之处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习近平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论述的理论基础 |
一、概念的界定 |
(一)年轻党员干部 |
(二)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教育 |
(一)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 |
(二)列宁论教育 |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
(一)毛泽东论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
(二)邓小平论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
(三)江泽民论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
(四)胡锦涛论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
(一)儒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
(二)道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
(三)法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
第二章 习近平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论述的形成过程 |
一、孕育期(1969—2012) |
(一)在知青岁月中砥砺初心 |
(二)扣好从政的第一颗纽扣 |
(三)探索年轻党员干部教育 |
二、生成期(2012—2017) |
(一)从“青年”到“年轻党员干部” |
(二)从“五好干部”到“全面从严治党” |
三、成熟期(2017—2020) |
(一)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
(二)部署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 |
四、深化期(2020—至今) |
(一)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论述的不断深化 |
(二)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改革持续推进 |
第三章 习近平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论述的内容及特征 |
一、习近平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论述的主要内容 |
(一)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 |
(二)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 |
(三)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 |
(四)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 |
(五)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 |
(六)奋斗前行中坚持三维育人 |
二、习近平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论述的本质特征 |
(一)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
(二)全面性与系统性相统一 |
(三)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
第四章 习近平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论述的价值内涵 |
一、习近平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论述的政治价值 |
(一)突出了党的根本宗旨 |
(二)坚定年轻党员干部政治立场 |
二、习近平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论述的理论价值 |
(一)创新了中国共产党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二)新发展阶段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导 |
三、习近平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论述的实践价值 |
(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精神力量 |
(二)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实践方法论 |
第五章 习近平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论述的践行路径 |
一、坚持党对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领导 |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突出政治领导 |
(二)把党的领导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
二、完善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培训体系 |
(一)巩固培训内容体系 |
(二)健全培训保障体系 |
(三)完善培训制度体系 |
三、引导年轻党员干部提升自我修养 |
(一)典型榜样鼓舞奋进者 |
(二)实践锻炼磨砺坚韧力 |
(三)道德修养塑造人格美 |
(四)党史教育引航新征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杂志期刊类 |
三、报纸文章类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新发展格局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我国企业绩效评价实践回顾 |
三、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面临的内在困境 |
(一)财务指标在绩效评价中占比过大 |
(二)绩效评价指标难以契合企业需求 |
(三)短期绩效与长期绩效的矛盾 |
四、新发展格局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优化 |
(一)加强制度安排的顶层设计,强化执行力与协调保障 |
(二)推进组织体系的适应性调整,实现多元需求的有机平衡 |
(三)坚持价值导向的发展战略,形成有效增长的价值认同 |
五、结语 |
(9)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个案价值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成果评述 |
第三节 研究视角、创新及不足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创新 |
四、研究不足 |
第一章 本研究基本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概念解读 |
一、新时代 |
二、高新区 |
三、管理体制 |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
第二节 理论工具 |
一、整体性政府理论 |
二、政府职能理论 |
三、治理理论 |
第三节 逻辑建构 |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动因 |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目标 |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策略 |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重点 |
第二章 基本概况 |
第一节 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 |
一、地方政府体制改革 |
二、高新区设立背景分析 |
三、我国高新区的特点分析 |
第二节 我国高新区沿革 |
一、探索初创期(1988-2000) |
二、巩固提升期(2001-2012) |
三、转型发展期(2013年至今) |
第三节 比照 |
一、国外高新区管理体制及特点 |
二、我国高新区管理体制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
三、研究启示 |
第三章 个案研究: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
第一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及现行管理体制 |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 |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现状及特点 |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下取得的成就 |
第二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异同分析 |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共同点 |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高新区的差异性 |
第三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探索及其价值 |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的转型之路 |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方式创新 |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价值 |
第四章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分析 |
第一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比较 |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的启示 |
第二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 |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模式比较 |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特点解读 |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的启示 |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效、困境及原因分析 |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取得的成效 |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面临的困境 |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目标及内容 |
第一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 |
一、影响因素分析 |
二、影响管理体制转型的变量提取 |
第二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目标确立 |
一、动力: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
二、方向:高新区行政区管理体制二合一 |
三、目标:建立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 |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内容落定 |
一、功能优化 |
二、职能转变 |
三、权力重构 |
四、机构改革 |
第六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研究 |
第一节 转型目标 |
一、紧扣为民宗旨,实现终极目标 |
二、瞄准时代战略,提升功能定位 |
三、立足自身职能,加强兼收并蓄 |
第二节 转型策略 |
一、上下结合的“渐进式”转型 |
二、政社合作的“包容性”放权 |
三、社会治理的“开放型”共建 |
第三节 转型保障 |
一、“法治型”高新区建设的有效实施 |
二、“大部制”高新区改革的有序推进 |
三、“合作式”府际关系的有力构建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10)精准教学的历史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外精准教学研究 |
2.国内精准教学研究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精准教学 |
(五)研究内容 |
(六)研究方法 |
一、精准教学之史 |
(一)精准教学孕育阶段 |
1.孕育阶段的历程 |
2.主要影响 |
3.孕育阶段特征归纳 |
(二)精准教学的创立阶段 |
1.创立阶段的历程 |
2.主要成果 |
3.创立阶段特征归纳 |
(三)精准教学的扩展阶段 |
1.扩展阶段的历程 |
2.主要成果 |
3.扩展时期特征归纳 |
(四)精准教学信息化阶段 |
1.信息化阶段火热现状 |
2.信息化阶段发展历程 |
3.主要发展趋势 |
4.信息化阶段特征归纳 |
(五)精准教学关键特征总结 |
二、精准教学之“施” |
(一)精准教学的实施 |
1.实施的原则 |
2.实施的步骤 |
(二)精准教学模式及其特征 |
1.精准教学模式 |
2.精准教学模式特征 |
(三)精准教学之“施”总结 |
三、精准教学之思 |
(一)精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
(二)国内外精准教学巨大时间差原因探析 |
1.精准教学的自身发展 |
2.精准教学实践门槛降低 |
3.精准教学改变现实困境 |
4.精准教学“信息化”符合潮流 |
(三)精准教学对学生认识的局限 |
(四)精准教学教师角色定位探讨 |
(五)精准教学过程影响潜在能力培养 |
(六)精准教学发展方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价值评价的新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价值观新探——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的体会[J]. 李斌雄,周阳. 决策与信息, 2022(01)
- [2]新发展阶段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外汇管理内部审计价值增值评估体系研究[J]. 胡国正,钟升,王磊,卜醉瑶,陈栎树,张为一. 当代金融研究, 2021(Z4)
- [3]新发展阶段人文社科期刊高质量发展探讨[J]. 吴晓妹,龚晓莺.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2021(04)
- [4]议题式教学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研究[D]. 李文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5]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D]. 宋晓娟. 吉林大学, 2021(01)
- [6]习近平高品质生活观研究[D]. 孙嘉勃.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7]习近平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论述及其实践路径研究[D]. 王标.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8]新发展格局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优化研究[J]. 朱清香. 会计之友, 2021(09)
- [9]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D]. 刘洋. 苏州大学, 2021(07)
- [10]精准教学的历史与反思[D]. 吴伟.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