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基芳基丙烯酮论文_高明,王华斌,黄强,董凯凯,姬建新

导读:本文包含了芳基芳基丙烯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丙烯酰胺,吲哚,定量,丙烯醛,官能团,乙肝病毒,羰基。

芳基芳基丙烯酮论文文献综述

高明,王华斌,黄强,董凯凯,姬建新[1](2019)在《铜铁共催化2-芳基丙烯酸酯的脱酯氧膦化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种通过2-芳基丙烯酸酯的脱酯氧膦化反应构建β-羰基膦酸酯的新方法。方法在60℃、氧气条件下,以Cu Br2/Fe Cl3作催化剂,用叁乙胺作碱、二甲基亚砜为溶剂,2-芳基丙烯酸酯和亚磷酸酯发生脱酯氧膦化反应4 h,以中等至较高的收率得到相应的目标产物。结果和结论合成了一系列β-羰基膦酸酯,结构经1HNMR、13CNMR和13PNMR表征。该反应具有良好的底物普适性和官能团耐受性。(本文来源于《华西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秦剑,刘雨风,居辰阳,李飞龙,赵敏[2](2017)在《基于消除-加成机理的β-氨基-β-芳基丙烯醛新合成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α-溴代肉桂醛与苯酚的具体反应过程,证明了其先消除再加成的反应机理,进而将该反应应用于β-芳基丙烯醛的β-位含氮基团官能化反应中。通过易得的α-溴代肉桂醛与邻苯二甲酰亚胺钾盐反应,得到一系列β-含氮官能团芳基丙烯醛,所得产物结构经1HNMR、13CNMR、ESI-MS和IR等表征,构型经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β-芳基丙烯醛官能化产物经简单转化即可应用于药物和天然产物的合成中。(本文来源于《化学试剂》期刊2017年12期)

王仲博[3](2017)在《银介导N-芳基丙烯酰胺与乙腈自由基加成环化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吲哚酮单元被发现广泛存在于药物分子及活性天然产物中,同时也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关于2-吲哚酮的合成方法被大量报道。近期,通过N-芳基丙烯酰胺自由基加成环化反应高效构建2-吲哚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策略成为了众多化学工作者的研究热点。因此,本文第一部分首先通过N-芳基丙烯酰胺自由基加成环化合成2-吲哚酮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各类反应的优势、局限及合成中的应用,展望其研究前景等。通过文献综述,我们发现传统的过渡金属催化合成方法存在诸多限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本文第二部分我们提出了一价银介导N-芳基丙烯酰胺与乙腈通过自由基加成环化反应合成2-吲哚酮及其衍生物的方法,同时介绍了其反应条件优化,底物范围研究,动力学同位素效应等机制探索实验。较以往过渡金属催化而言,该方法摒弃了传统银/钯催化体系,仅使用一价银盐介导,更环保高效,价格更低廉。同时反应条件温和,底物官能团耐受性广泛,产率高,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该方法学通过一价银介导C(sp~3)-H键与芳烃的C(sp~2)-H键功能化合成2-吲哚酮类化合物的反应,为含有2-吲哚酮骨架类型的活性天然产物的人工合成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邓佑林,杨友,李立洋,王良能,李增增[4](2016)在《铜催化N-芳基丙烯酰胺与丙酮成环合成吲哚酮》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展了一种高效、简单的铜催化活泼烯烃羰基化成环合成吲哚酮的方法.以氯化亚铜为催化剂,二叔丁基过氧化物(DTBP)为氧化剂,丙酮为溶剂兼反应物,在100℃条件下与N-芳基丙烯酰胺类化合物发生自由基串联环化反应,高效地合成了一系列吲哚酮衍生物.探索不同温度、催化剂、溶剂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并推导此环化反应的机理过程.(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马敏[5](2016)在《抗乙肝病毒(HBV)芳基丙烯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与生物活性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简称乙肝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到目前为止,大约有3.5亿人感染了HBV且由于感染此病毒而导致每年50~120万人死亡,此趋势并且不断增加。因此,对抗HBV药物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芳基丙烯酰胺类化合物对抗乙型肝炎病毒有很高的选择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抑制HBV在肝癌细胞株当中的不断复制。课题组曾对该类化合物进行了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研究,并设计合成了36种芳基丙烯酰胺类化合物。为了更加进一步深入的探讨,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两个系列的芳基丙烯酰胺类化合物,并进行了完善的QSAR研究。本实验以烟酸和不同取代基的苯甲酸为原料经二氯亚砜的酰化、甘氨酸的胺化、醇钠的水解,制备了多种取代的苯甲酰甘氨酸或烟酰甘氨酸。以此为原料与取代苯甲醛进行羟醛缩合,再进行哌啶开环、溴素的溴代和磺酰氯的氯代等反应合成了22个苯基丙烯苯甲酰胺类化合物和12个苯基丙烯烟酰胺类化合物,并对合成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研究。化合物结构经碳谱(~(13)C NMR)、氢谱(~1H NMR)、高分辨质谱(HRMS)、质谱(MS)和红外(IR)表征,并且对其中一个化合物进行单晶衍射进一步确认化合物结构。最后还以各化合物的EC~(50)(引起50%个体有效的剂量即表示抑制半数DNA复制所需化合物的浓度)为参数进行了抗HBV活性测试。本实验在以磺酰氯为氯化剂合成芳基丙烯酰胺类氯代系列化合物的过程中发现,仅有两个以二甲氧基为底物的氯代产物的核磁图谱和红外图谱与其他化合物不同。本文将两个化合物的结构采用单晶衍射法进行结构剖析,发现氯取代的位置发生改变,并且对它们的氯化反应机理进行了探究。本课题组曾对芳基丙烯酰胺类化合物进行了QSAR研究,但是由于合成的化合物有基数少,结构单一等原因,故报道的QSAR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本论文采用量子化学方法,并以密度泛函理论(DFT)和以B3LYP/6-311G+d为基组,对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优化。并且得到了最优结构的几何结构参数,主要有键长(C=C、C-X、C-NH、NH-C)、芳香环的总电荷(ΣQ Ar(X)、ΣQ Ar(CO))和哌啶环的总电荷(ΣQ Cy)。计算还获得了最优结构的能量参数,如:分子最低空轨道的能量(ELUMO)、分子最高占据轨道的能量(EHOMO)、两个能量HOMO与LUMO之间的能量差(Egap)、分子的偶极矩(μ)、最正的氢原子电荷(q H~+)、在1标准大气压下的生成热(HF);还有最优结构的热力学参数,其包括:零点能(ZPE)、热能(TE)、焓(H~?)、自由能(G?)、摩尔热容(CV~?)、熵(S~?)和热能的修正值(E_(th))。线性回归分析得到,TE、S~?值与生物活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故此本论文将现阶段合成的34个化合物再加上之前课题组已经合成的36种化合物一起构建了一个芳基丙烯酰胺类化合物更为完善、基数更加庞大的2D-QSAR方程。其中芳基丙烯酰胺类化合物溴代系列方程:R~2=0.6610,F=31.19704,P<0.0001;芳基丙烯酰胺类化合物氯代系列方程:R~2=0.57827,F=21.93873,P<0.0001。这些参数均表明此2D-QSAR方程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预测能力和可靠性。本论文还以SYBYL-X 2.0软件为工具,利用比较分子场分析法(Co MFA)构建了具有一定预测能力的3D-QSAR模型。该模型的交叉验证系数和非交叉验证相关系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溴代q~2=0.604;氯代q~2=0.563)>0.5和(溴代R~2=0.931;氯代R~2=0.923)>0.8,这些参数均表明该模型对于预测新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足够可靠。综上所述,新的芳基丙烯酰胺类化合物的2D-QSAR方程和3D-QSAR模型具有更加可靠地预测此类分子的抗HBV活性的能力,为以后此类抗HBV药物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期刊2016-05-01)

张明忠[6](2016)在《无金属催化的N-芳基丙烯酰胺加成—环化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官能团引入反应一直是有机合成领域的研究热点。特别是近些年来,通过将一些杂原子官能团引入到有机分子当中来构筑高附加值化合物受到了化学家们的高度重视,大多数这些方法已经被应用到医药、天然产物、农药以及新型材料等合成领域当中。本论文的研究课题主要沿着“化学绿色化”这一新形势下化学发展的主要方向,将现代新型有机合成手段与环境相结合,采用绿色、环保、低毒性以及无过渡金属的反应体系,通过合理、精心的设计,选择以N-芳基丙烯酰胺为模型底物,通过加成-环化反应途径发展了高效率、高选择性官能团引入反应的新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研究了无金属条件下(NH_4)_2S_2O_8促进的N-芳基丙烯酰胺与卤原子的加成-环化反应。首次提出了在纯水介质中,通过氧化的卤-碳环化方法来合成含有卤素的吲哚酮。该类化合物可作为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physostigmine及其衍生物的重要合成中间体。该反应具有非常好的通用性,并且使用NH_4X(X=Cl,Br,I)作为绿色廉价的卤素源、(NH_4)_2S_2O_8作为通用的氧化剂以及水作为反应溶剂,这些优势使得该方法在合成上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在反应条件优化方面,通过对氧化剂种类和用量、反应溶剂、反应时间以及温度等因素的筛选,分别实现了选择性控制的单氯化以及芳环C5和C7位置氯化。此外,我们还对产物的溶解度专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NH_4)_2S_2O_8/NH_4Cl/H2O这一反应体系中,1.0毫升溶剂中最多可以溶解0.32毫摩尔产物。反应机理研究发现,反应原位生成了卤素单质,并且先进行亲电加成-环化后进行芳环亲电取代过程。(2)研究了无过渡金属条件下TBHP或Oxone促进的N-芳基丙烯酰胺与α-二酮化合物的加成-环化反应。在TBHP氧化剂存在下,N-甲基-N-苯基甲基丙烯酰胺与不对称脂肪族/芳香族α-二酮的反应主要选择性得到含有烷羰基的吲哚酮产物。最后,考虑到这些产物在药物工业上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我们进一步对反应的条件进行了评估,最终成功的实现了使用安全、廉价的无机氧化剂Oxone来完成这一转化。基于机理研究实验结果和相关文献报道,提出了TBHP和Oxone参与的的两种反应过程。(3)研究了无过渡金属条件下K2S_2O_8促进的N-芳基丙烯酰胺与二硫化合物的加成-环化反应。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官能团兼容性好以及反应可放大到克规模等特点,并且是首次提出了使用二硫化合物作为磺酰化试剂前体通过与氧原子结合来构建含有磺酰基的吲哚酮化合物。在条件优化方面,我们最初以N-甲基-N-苯基甲基丙烯酰胺和二苯基二硫醚作为模型底物,通过对反应条件的系统筛选,获得了实现该转化的最佳反应条件即:1.0当量(0.2 mmol)N-甲基-N-苯基甲基丙烯酰胺、1.5当量(0.3 mmol)二苯基二硫醚以及3.0当量(0.6 mmol)K2S_2O_8在CH3CN/H2O(1:1,2 m L)溶剂中、氮气氛围下加热至80 oC搅拌反应24小时。底物扩展方面,我们初步实现了带有不同取代基的N-芳基丙烯酰胺与二苯基二硫醚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反应生成各种磺酰化的吲哚酮类化合物,同时当二芳基二硫化合物、二杂芳基二硫化合物以及二环烷基二硫化合物参与反应时,我们也可以得到一系列磺酰化的吲哚酮衍生物。此外,我们还对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自由基验证实验表明反应按照自由基历程进行,同时H218O同位素标记实验进一步表明在该反应体系中K2S_2O_8和H2O可以竞争的为最终产物提供一种氧源。(4)研究了无金属条件下硝基甲烷促进的N-芳基丙烯酰胺与偶氮二异丁腈的加成-环化反应。另外,一系列的N-烷基-N-芳磺酰基甲基丙烯酰胺底物经过腈异丙烷化、芳基迁移、去磺酰化以及碳(sp2)-氮键形成几个过程以较高的产率和化学选择性转化为含有氰基的吲哚酮化合物。本方法采用廉价并且容易获得的CH3NO_2作为溶剂和氧化剂,在温和、简单的反应条件下成功的将氰基官能团引入到了吲哚酮分子骨架当中。根据机理研究实验结果,提出了该反应的可能机理。(5)由于我们对有机小分子官能团转化也比较感兴趣,我们还专门研究了无过渡金属条件下叔丁醇钾促进的N,N-二取代基甲酰胺和芳香羰基衍生物的胺酰交换反应。并首次通过形式上的胺酰交换过程实现了从甲酰胺到苯甲酰胺的转化。该反应的底物范围比较广,包括芳醛、酰氯、未活化的酯以及羧酸酐等一系列芳香羰基衍生物都适用于这一反应,为在药物分子和精细化工中间体中普遍存在的基本骨架芳香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一个新方法。在反应条件筛选方面,我们使用严格干燥过的四氢呋喃作为溶剂并且采用一锅法两个操作步骤,从而减少了苯甲醛的歧化反应,使得苯甲醛和N,N-二甲基甲酰胺的胺酰交换反应产率增加(可达70%以上)。通过一系列的机理研究实验,提出了该反应的可能机理:N,N-二甲基甲酰胺在强碱条件下加热分解产生游离的二甲胺进一步与芳醛中的羰基碳氧双键发生亲核加成反应得到半缩醛胺中间体,然后经过Cannizzaro式的质子迁移过程得到了酰胺产物和相应的醇盐中间体。而在碱的促进作用下,醇盐中间体可以进一步被氧化成醛然后参与到下一个反应循环当中。(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6-04-30)

盛卫坚,金城安,单尚,贾义霞,高建荣[7](2016)在《无金属催化N-芳基丙烯酰胺的多氯甲基化/环化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过氧苯甲酰为氧化剂,氯仿或二氯甲烷为多氯甲基源,在与N-芳基丙烯酰胺的反应中通过自由基加成环化,合成了一系列多氯甲基取代的2-吲哚酮类化合物.反应无需金属催化剂,简单高效,底物范围较广.(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6年02期)

李亚民,王世圣,沈悦海,张宽仁[8](2015)在《芳基丙烯酰胺直接环化合成氧化吲哚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氧化吲哚是一类重要的杂环,广泛存在于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近年来,利用邻位无取代的N-芳基丙烯酰胺为原料,通过包含有芳烃C-H官能化的烯烃双官能化进行环化获得氧化吲哚的途径由于有原料简单易得、反应原子经济性高、能将各种类型的基团引入氧化吲哚结构等特点而备受关注.本文主要根据不同的反应机理及反应体系类型分类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杨家强,刘思兰,车万莉,张茂生,万小强[9](2015)在《新型E-2,3-二芳基丙烯酰氧基膦酸酯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活性片段组合原理,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E-2,3-二芳基丙烯酰氧基膦酸酯衍生物,结构经IR、1H NMR、13C NMR及元素分析确证。采用MTT法测试目标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对于所测试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3e对A-549的活性[IC50=(12.7±1.9)μmol·L-1]最为突出,与对照药顺铂[IC50=(8.0±1.5)μmol·L-1]较为接近;化合物3g、3k对EC-109的增殖抑制作用最好,IC50分别为(9.5±1.8)μmol·L-1和(11.5±0.9)μmol·L-1;化合物3i、3k对SGC-7901、A-549、EC-109叁种肿瘤细胞均有较好抑制作用。该类衍生物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杨静[10](2015)在《抗乙肝病毒(HBV)芳基丙烯酰胺类药物的合成及结构与生物活性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抗HBV药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芳基丙烯酰胺类化合物作为抗HBV药物的一类,其结构性能研究尚未有文献报道,相关研究将对抗HBV药物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本论文中,本课题组以不同取代基的芳香醛和马尿酸为原料经羟醛缩合、开环、溴取代或氯取代叁步反应合成了一系列不同取代基的新型芳基丙烯酰胺类衍生物,化合物结构经氢谱(H1 NMR)、碳谱(13C NMR)和质谱(MS)和红外(IR)表征,论文对化合物进行了抗HBV活性测试。以基组为DFT-B3LYP/6-311G+d,计算了目标化合物的分子能量与热力学参数,与-log(1/EC50)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TE、ZPE、H?和G?均有最高的回归系数,表示这些参数和生物活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目前构建芳基丙烯酰胺类化合物的QSAR主要用到的能量参数是TE和S?,并且做了多元回归分析,最终得到QSAR方程,从方程中得到:TE越高,S?越低,芳基丙烯酰胺类分子的抗HBV活性也越高。论文以SYBYL-X 2.0软件为工具,构建具有预测能力的3D-QSAR模型,首先是用SYBYL-X 2.0校正论文合成的芳基丙烯酰胺类衍生物的结构,然后采用CoMFA方法得到化合物的立体图和静电图。为今后此类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期刊2015-04-01)

芳基芳基丙烯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α-溴代肉桂醛与苯酚的具体反应过程,证明了其先消除再加成的反应机理,进而将该反应应用于β-芳基丙烯醛的β-位含氮基团官能化反应中。通过易得的α-溴代肉桂醛与邻苯二甲酰亚胺钾盐反应,得到一系列β-含氮官能团芳基丙烯醛,所得产物结构经1HNMR、13CNMR、ESI-MS和IR等表征,构型经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β-芳基丙烯醛官能化产物经简单转化即可应用于药物和天然产物的合成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芳基芳基丙烯酮论文参考文献

[1].高明,王华斌,黄强,董凯凯,姬建新.铜铁共催化2-芳基丙烯酸酯的脱酯氧膦化反应[J].华西药学杂志.2019

[2].秦剑,刘雨风,居辰阳,李飞龙,赵敏.基于消除-加成机理的β-氨基-β-芳基丙烯醛新合成方法研究[J].化学试剂.2017

[3].王仲博.银介导N-芳基丙烯酰胺与乙腈自由基加成环化反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4].邓佑林,杨友,李立洋,王良能,李增增.铜催化N-芳基丙烯酰胺与丙酮成环合成吲哚酮[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5].马敏.抗乙肝病毒(HBV)芳基丙烯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与生物活性关系研究[D].西华大学.2016

[6].张明忠.无金属催化的N-芳基丙烯酰胺加成—环化反应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6

[7].盛卫坚,金城安,单尚,贾义霞,高建荣.无金属催化N-芳基丙烯酰胺的多氯甲基化/环化反应[J].有机化学.2016

[8].李亚民,王世圣,沈悦海,张宽仁.芳基丙烯酰胺直接环化合成氧化吲哚的研究进展[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9].杨家强,刘思兰,车万莉,张茂生,万小强.新型E-2,3-二芳基丙烯酰氧基膦酸酯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J].药学学报.2015

[10].杨静.抗乙肝病毒(HBV)芳基丙烯酰胺类药物的合成及结构与生物活性关系研究[D].西华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不饱和酮厉和N-芳基丙烯酸胺的连...化合物8a-8p的合成路线催化反应历程二。3.由于酰基吡唑啉酮及其衍生物具有抗...金属催化的异腈化合物与含双键或叁键...炔铜与烯酮底物与异腈化合物的串联反...

标签:;  ;  ;  ;  ;  ;  ;  

芳基芳基丙烯酮论文_高明,王华斌,黄强,董凯凯,姬建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