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敏核雄性不育论文_付志远,秦永田,汤继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温敏核雄性不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雄性,基因芯片,不育系,番茄,基因,水稻,小麦。

温敏核雄性不育论文文献综述

付志远,秦永田,汤继华[1](2018)在《主要作物光温敏核雄性不育基因的研究进展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可以实现一系两用,简化制种程序,是农作物杂交种子生产的一种重要资源。简要介绍了主要作物杂交种子生产方式,综述了水稻、小麦、玉米、谷子等作物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的研究进展以及在两系杂交种子生产上的应用,并探讨了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赵娟娟[2](2015)在《一个玉米新温敏核雄性不育基因的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迄今公认的雄性不育共有两种类型,即由核基因控制的核雄性不育类型,以及细胞质基因和核基因互作产生的雄性不育,即细胞质雄性不育。(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信息》期刊2015年09期)

白羿雄,宋瑜龙,牛艳波,于永昂,刘宏伟[3](2015)在《温敏核雄性不育小麦中不育系和可育系花药基因的表达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揭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温敏核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本研究以小麦百农不育系(Bainong sterility,BNS)不育系和可育系花药为材料,利用Affymetrix小麦基因芯片技术,分析其不育系和可育系中四分体和二核期花药基因的表达谱,并对部分差异显着的育性候选基因运用半定量RT-PCR技术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61 127个探针中,两材料间在二核期差异表达的有效转录本有418条,其中显着下调的转录本为142条,显着上调的转录本为276条。功能分类表明,这些基因主要参与代谢、细胞学过程、生物调节和刺激反应等重要生命过程。为验证芯片数据可信性,利用半定量RT-PCR法对10个差异表达显着的基因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序列基因(Leucine-rich repeats,Ta.17228.1)、Ta.37113.2(未知)、ATP结合盒转运子(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Ta.21809.1)、肽聚糖结合蛋白(peptidoglycan binding protein,Ta.22570.1)、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Ta.19531.1)、磷酸核酮糖激酶(phosphoribulose kinase,Ta.18368.1)、转录调节因子(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Ta.9239.1)、肽酶C1A的亚家族(peptidase C1A subfamily,Ta.37113.1)、泛素家族(thionin super family,Ta.21983.1)、V型质子ATP酶亚基D(V-type proton ATPase subunit D,Ta.18091.1)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差异基因的表达情况与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一致。对这些差异基因进行保守结构域分析发现,Ta.18091.1、Ta.21809.1和Ta.19531.1最有可能是引起BNS花粉败育的关键基因。该研究结果为相关基因克隆和验证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进而为找到引起小麦BNS败育的关键基因提供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王凯辉,郭宝生,刘素恩,赵存鹏,宇文小岗[4](2013)在《棉花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育性及其杂种优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花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是从海陆杂种后代中发现的具有芽黄标记性状的新型核雄性不育系。为探明该新型不育系在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下的育性表现及其杂种优势表现,分别在石家庄和叁亚进行试验,研究了不育系的育性变化及其杂交种的产量性状、抗病性、纤维品质和耐盐性。结果表明:棉花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在叁亚种植可恢复育性且花粉量大,自交成铃率高,能够自然繁殖;在石家庄表现为雄性不育,没有花粉,自交成铃率为0,不育度100%,且配合力好,恢复源广阔,恢复能力强,可作为母本进行杂交制种;不育系杂交种F1代育性恢复好,花粉量大,全部能够自然成铃且杂种优势明显,其中,部分杂交种产量高、抗病性好、纤维品质优良、耐盐性强,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3期)

国亚慧,于分弟,甘桂云,韦冠睦,王先裕[5](2013)在《番茄温敏型核雄性不育系T-4花药蛋白质含量、POD及EST同工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温敏型核雄性不育系T-4及对照First为材料,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花药蛋白质含量,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分析POD和EST同工酶的酶谱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可育温度条件下的T-4花药蛋白质含量显着高于不育温度处理,但与对照First差异不显着。POD及EST同工酶酶谱显示,在不育温度条件下T-4的POD及EST同工酶谱带均多于可育温度处理及对照First;可育温度条件下T-4的POD及EST同工酶谱带与对照First差别不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蔬菜》期刊2013年06期)

于分弟,梁聪耀,邓廖芬,王先裕,国亚慧[6](2012)在《番茄温敏型核雄性不育系T-4生理生化指标间的相关及通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温敏型核雄性不育系T-4及对照First为试材,花期观察花粉发芽率,测定其可溶性糖、淀粉、游离脯氨酸和蛋白质,结果期调查单果种子数,从而分析各项生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可溶性糖、淀粉、游离脯氨酸及蛋白质含量两两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了极显着水平;可溶性糖、淀粉、游离脯氨酸和蛋白质含量与果实种子数和花粉发芽率的相关均达到极显着水平;脯氨酸对花粉发芽率和果实种子数的直接通径系数都很高,分别为0.8341和0.9889。(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2年12期)

许杰猛[7](2012)在《水稻野栽远缘杂交来源的反向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的鉴定与分子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一半的人以水稻作为主食。20世纪70年代的叁系杂交育种曾经带来水稻育种的第二次革命,大幅度提高了水稻产量。随着科技的进步,叁系法逐渐表现出一些不足:米质欠佳;产量进一步提高受到限制;存在细胞质的负效应和细胞质单一的潜在风险。以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为基础的两系水稻育种能够克服这些问题,并且已经在育种中有了广泛应用。然而目前人们对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现象的分子机制并没有清楚的认识,限制了两系育种技术的完善和两系杂交水稻的进一步推广。本研究利用水稻野栽远缘杂交来源的反向温敏雄性不育系81S和N13S作为材料,进行了育性鉴定、遗传分析和分子定位,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结果表明81S为反向温敏雄性核不育系,其育性转换温度为25-26℃,不育条件下其穗部外观、花药形态与花粉育性与正常品种都存在明显差异。通过遗传分析,发现81S的育性受隐性单基因控制,F2代出现的育性分离比列为3:1,命名为rtms2。此外,课题组前期研究显示反向温敏雄性不育系N13S受隐性单基因控制,命名为rtms3.在81S/中1159的定位组合的分离群体中,共筛选到13对多态性的SSR和STS标记,为了进一步定位,开发了61个InDels标记和13个CAPs/dCAPs标记,分别检测到11InDels标记个和5个CAPs/dCAPs标记具有多态性。利用这些标记将rtms2定位在10号染色体上InDel53和InDel12之间,物理距离为130kb,并且与InDel60共分离。查找水稻基因注释的公开信息,130kb的区间内有12个注释的基因。令人感兴趣的有蛋白磷酸酶2C基因,β-1,3葡聚糖葡萄糖苷酶前体,花粉特性的C13蛋白前体和一个AP2转录因子。这对我们的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在N13S和中1159组合中,rtms3定位于9号染色体上STS标记E61552和S15528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2.22cM和4.45cM。(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2-04-01)

邹丹妮[8](2011)在《水稻野栽远源杂交来源的温敏核雄性不育基因tms7的精细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杂交水稻为提高水稻单产、解决世界性的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传统的叁系杂交育种存在局限:育种程序和生产环节较复杂,有来自不育系的细胞质负效应和细胞质单一的潜在威胁(袁隆平,1987)。1973年,石明松发现光温敏雄性不育水稻为两系法水稻杂交育种带来了希望。两系法有着独特的优势,然而光温敏不育系受到季节和区域的限制而存在着不稳定性,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有赖于光温敏不育的分子机理研究。本研究开展温敏雄性核不育基因的精细定位为克隆该基因,进而为了解其不育的分子机理,开发分子标记选择用于育种实践奠定基础。前期实验将来源于野栽远缘杂交来源的温敏核不育tms7初步定位在9号染色体上。为了进一步定位,我们构建了两个杂交组合Tb2s×中1159和衡农s-1×中1159的F2代分离群体,分析发展了15个多态性标记,利用这些多态性标记将温敏不育基因tms7定位到了标记RM24454和InDel3之间,物理距离为46.5kb,并且在此区间中存在两个共分离标记:InDel1和InDel2。对定位区间的序列进行基因预测和基因注释,利用GeneMark预测该区间内有10个开放阅读框架。根据水稻全基因组注释结果,此区间存在5个候选基因。其中LOC_Os09g27650有2种基因模式(gene models)。从五个候选基因中选取两个有可能与雄性不育相关的候选基因进行基因组和转录水平的测序鉴定,结果没有找到可靠的突变。为了进一步确定候选基因开展了对Tb2s的全基因组重测序,结果表明测序结果质量高且可靠。在Tb2s的序列中有3个候选基因的序列,与籼稻9311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发现在调控区域和开放阅读框架上都存在差异。这些结果将有利于寻找和确定可靠的突变位点,为确定候选基因基因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1-10-01)

张立平,许晨光,赵昌平,张风廷,单福华[9](2011)在《应用水稻基因芯片分析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的基因差异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是二系法杂交小麦应用技术体系的核心与基础,其育性严格受光周期和温度控制.了解光温敏雄性不育机理将促进二系法杂交小麦育种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而筛选控制不育的关键基因是揭示光温敏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的前提.由于小麦基因组信息有限,根据小麦与水稻有较高同源性,尝试利用水稻基因组芯片筛选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BS366冷胁迫响应基因.得到9个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基因参与基因表达调控、胁迫应答、信号转导、代谢等重要生命过程,为解析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机理提供了有益信息.利用雄蕊cDNA半定量PCR法验证表明,NADH(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hydrate)脱氢酶亚基4L、锌指富含DHHC(deaf/hard ofhearing connection)结构、线粒体物质运输蛋白、外被体蛋白COPⅠδ(coat proteinⅠδ)亚基和ABC(ATP-binding cassette)转运蛋白5个基因,在低温和对照温度下表达存在明显差异,可作为育性相关候选基因开展下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期刊2011年08期)

王先裕,于分弟,梁聪耀,李良劭,黄维娜[10](2011)在《温敏型核雄性不育系番茄T4育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温敏型核雄性不育系番茄T4及对照First为试材,通过调查花粉发芽率、自交结实率、果实种子数以及采用Tricine-SDS-PAGE电泳方法分析叶片及花药蛋白质的变化,研究T4的育性转化,并分析其在可育和不育条件下花粉发芽率、自交结实率、果实种子数、叶片及花药蛋白质的差异。结果表明:28℃/18℃(昼/夜)处理的T4花粉发芽率、自交结实率最高,果实种子数最多,与对照First差异不显着,表明此时T4恢复部分育性;28℃/24℃和28℃/12℃处理的T4花粉发芽率、自交结实率和果实种子数与对照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表现为不育。不同温度处理的T4花药蛋白质与叶片蛋白质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28℃/24℃和28℃/12℃处理的T4叶片蛋白质与对照差异显着,但28℃/18℃处理的差异不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蔬菜》期刊2011年14期)

温敏核雄性不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迄今公认的雄性不育共有两种类型,即由核基因控制的核雄性不育类型,以及细胞质基因和核基因互作产生的雄性不育,即细胞质雄性不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温敏核雄性不育论文参考文献

[1].付志远,秦永田,汤继华.主要作物光温敏核雄性不育基因的研究进展与应用[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8

[2].赵娟娟.一个玉米新温敏核雄性不育基因的定位[J].中国农业信息.2015

[3].白羿雄,宋瑜龙,牛艳波,于永昂,刘宏伟.温敏核雄性不育小麦中不育系和可育系花药基因的表达谱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5

[4].王凯辉,郭宝生,刘素恩,赵存鹏,宇文小岗.棉花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育性及其杂种优势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3

[5].国亚慧,于分弟,甘桂云,韦冠睦,王先裕.番茄温敏型核雄性不育系T-4花药蛋白质含量、POD及EST同工酶的研究[J].中国蔬菜.2013

[6].于分弟,梁聪耀,邓廖芬,王先裕,国亚慧.番茄温敏型核雄性不育系T-4生理生化指标间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北方园艺.2012

[7].许杰猛.水稻野栽远缘杂交来源的反向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的鉴定与分子定位[D].海南大学.2012

[8].邹丹妮.水稻野栽远源杂交来源的温敏核雄性不育基因tms7的精细定位[D].海南大学.2011

[9].张立平,许晨光,赵昌平,张风廷,单福华.应用水稻基因芯片分析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的基因差异表达[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1

[10].王先裕,于分弟,梁聪耀,李良劭,黄维娜.温敏型核雄性不育系番茄T4育性的研究[J].中国蔬菜.2011

论文知识图

不育系的不育花(石家庄)不育系的可育花(叁亚)不育系F1代的可育花Fig.3Thefertileflo...分子标记与两个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琼6Qm s和琼6花药组织中生长素含量的变...琼6Qm s及琼6叶片中生长素含量的变化

标签:;  ;  ;  ;  ;  ;  ;  

温敏核雄性不育论文_付志远,秦永田,汤继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