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五四运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新文化运动,和会,巴黎,思想,启蒙运动,主体性,纽约时报。
五四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潘浩[1](2018)在《20世纪叁四十年代国共两党对五四运动的定性与评价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运动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对共产党和国民党来说,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运动发生时,国民党作为一个国内已经发展了20余年的(从1895年兴中会算起,已有20多年;如从1912年立党算起也已有7年时间)当时最有实力的政党,对运动的发生、发展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高层也对运动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巨大支持,一些参加运动的、活跃的知识分子日后还成为国民党方面的重要人物。而中国共产党当时虽尚未成立,但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对此次运动的参与者们影响深远,许多当时探寻中国革命道路的先进知识分子领导了这场运动,并在日后成为中国共产党发起和组成的重要力量,而且五四运动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具有特殊的意义与作用。因此,两党与五四运动均有密切关系。中国共产党方面对于五四运动的评价与定性历来极高。李大钊、恽代(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史评论》期刊2018年00期)
徐伟杰[2](2019)在《浅议五四运动的时代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1919年5月4日,北平大学生走上街头,举行抗议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爱国集会游行,拉开了五四运动的大幕……五四运动,这次中国近代史上的反帝爱国运动犹如一道闪电,给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的曙光。时光荏苒,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新时代。2019年4月30日,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上的讲话》,从多个角度论述了五四运动,高度评价了五四运动的(本文来源于《决策探索(下)》期刊2019年11期)
田建民[3](2019)在《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相关概念及发展阶段——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旨在批判旧文化、倡导新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该运动经历了发起、高潮与落潮叁个阶段。自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至1916年12月的2卷4期是其发生期,特点是批判专制与迷信、宣传民主与科学。自1917年1月的2卷5期至1920年9月的7卷6期是其高潮期,标志是形成了新文化阵营,促成了文学上的革命,爆发了政治上的五四运动。自1920年9月至1926年底是其落潮期,标志是新文化阵营开始分化,党派纷争取代了思想启蒙。随着新文化阵营在文人南下潮中的解体,新文化运动也宣告了落幕。(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吴果中,刘晗[4](2019)在《“五四”运动中的图像生产及主体呈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介与社会运动的历史互为是不言自明的事实存在。"五四"运动的相关报道,除文字报刊以外,以画报、报刊插图、广告图片、漫画为结构的图像也扮演重要的媒介角色,这体现了社会运动与视觉文化的交互关系。在大的时代背景下,"五四"运动的图像生产夹杂在"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多元化的社会文化思潮和政治理念之中,构建了"政治救亡"和"思想启蒙"的视觉主题,呈现出以"消极批判"和"积极动员"为特质的视觉图景,形成了这一时期具有独特意义的图像史及其视觉文化。"五四"图像所表达出来的视觉文化建构了运动中社会实践者的主体性,它所内涵的"知识分子""民众和工商业者"两个层次主体在图像场域形象地表达各自的思想意识和诉求。图像的生产通过讽刺、速写、寻找"共情"等方式,实施对社会实践者的"主体召唤",并通过主体和图像之间的互动联系,唤醒国民的"个人意识"和"民族觉醒";国民也能够通过图像进行反向的表达和互动,以此推动社会运动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变革。(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瞿骏[5](2019)在《勾画在“地方”的五四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长久以来,五四运动在"地方"的历史受到较多关注,这一类历史叙述将五四运动视为一个从北京中心延展出去进而扩散到各个地方的运动,地方上的五四运动由此就经常成为北京中心的延伸版、影响版和缩微版。本文尝试勾画在"地方"的五四运动,即在留存于"五四"书籍、报刊里的"抽象方面"的思想之外,更重视围绕在那些书籍、报刊前后左右的"具体方面"和一段又一段随时潮起伏辗转的"实际人生",进而追问叁个重要问题:第一,新文化如何能够"到手"?第二,地方读书人的"主体性"如何展现?第叁,怎样从地方返观"中心"?以此来揭示五四运动研究的一些新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中共党史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龙晓华[6](2019)在《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体》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百年前的中国正处于历史跌宕之中,外强觊觎,军阀混战。中国各界有识之士,以救亡图存为己任,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宣传马克思主义。他们以报刊为阵地,团结农工,大大加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深度与广度。五四运动时期,不仅孕育了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还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本文来源于《时代报告》期刊2019年11期)
陈廷湘[7](2019)在《五四运动与近代中国先进群体救国之道再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长时段历史进程中,以救国为表现型态的转型路径几经重大转折,最终以一百年前的五四运动为界碑,走出纯行动救国和纯启蒙救国的误区,行向启蒙与行动结合的救国之道。这一转变为推进中国社会现代转型开启了具有实践价值的门径,无疑应是五四运动众多光环中更具历史意义的新光环。(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王小蓉[8](2019)在《五四运动于新文化运动:腰斩还是硕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运动是腰斩了新文化运动,还是新文化运动结出的硕果?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实际上,五四运动既没有腰斩新文化运动,亦非新文化运动的必然结果,两者是中国近代救亡大树上同一花期开出的并蒂双花,在难得的自由里竞相盛放,终因救亡的急迫而此长彼消。五四运动成就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新文化运动,让新文化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新文化运动亦极大滋养了五四运动。百年之际,重温"五四",是希望在思想运动与政治运动的此消彼长中乞得宝贵的历史经验,既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要贻误时机,以回应"五四"的早期诉求,实现当代目标。(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赵后君[9](2019)在《《五四运动》教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话题引入(播放音乐《光荣啊,中国共青团》)过渡:这激昂的音乐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播放视频:"大家好,我叫连升,我是青岛人,1912年2月和舅舅一起到北京,在一家茶馆做伙计。在工作之余,我喜欢把从客人那里听到的见闻记在日(本文来源于《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期刊2019年11期)
郭永虎,宋建欣[10](2019)在《《纽约时报》中的五四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百年前的五四运动在中国革命话语体系里具有里程碑式的标志意义。这样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在近代西方主流媒体中以何种面貌和方式呈现?其媒体立场又如何?近代美国主流报纸《纽约时报》作为第叁方媒体,其对五四运动的新闻报道为解答上述问题提供了原始文本。一在五四运动爆发初期,北京的所有电缆都被切断,以至于《纽约时报》与驻华记者的有线通讯处于中断状态,记者和美国驻华官员无法及时将最新的事态发展状(本文来源于《中国档案》期刊2019年11期)
五四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19年5月4日,北平大学生走上街头,举行抗议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爱国集会游行,拉开了五四运动的大幕……五四运动,这次中国近代史上的反帝爱国运动犹如一道闪电,给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的曙光。时光荏苒,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新时代。2019年4月30日,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上的讲话》,从多个角度论述了五四运动,高度评价了五四运动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五四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1].潘浩.20世纪叁四十年代国共两党对五四运动的定性与评价探析[J].中国经济与社会史评论.2018
[2].徐伟杰.浅议五四运动的时代意义[J].决策探索(下).2019
[3].田建民.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相关概念及发展阶段——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吴果中,刘晗.“五四”运动中的图像生产及主体呈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
[5].瞿骏.勾画在“地方”的五四运动[J].中共党史研究.2019
[6].龙晓华.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体[J].时代报告.2019
[7].陈廷湘.五四运动与近代中国先进群体救国之道再转向[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8].王小蓉.五四运动于新文化运动:腰斩还是硕果?[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9].赵后君.《五四运动》教学设计[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19
[10].郭永虎,宋建欣.《纽约时报》中的五四运动[J].中国档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