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计量关系论文_张小芳,刘贤德,敬文茂,曹建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化学计量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化学,计量学,生态,养分,植物,叶片,土壤。

化学计量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张小芳,刘贤德,敬文茂,曹建军[1](2019)在《祁连山不同海拔火绒草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片生态化学计量反映植物生存环境的变化信息,研究不同海拔植物叶片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了解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通过对祁连山不同海拔(2400、2600、2800、3000和3200 m)火绒草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的研究,探讨了火绒草对环境变化(温度、降水和土壤养分)的响应,并分析其生长的限制性元素.结果表明:在海拔梯度上,火绒草叶片碳(LC)、氮(LN)、磷(LP)含量分别为401.27、23.99和1.22 g·kg~(-1),LC∶LN、LC∶LP、LN∶LP均值分别为16.8、352.5和20.7.LC含量、LC∶LN、LC∶LP和LN∶LP均随海拔升高呈先升后降再升的趋势,并在2600和3000 m处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LP含量则呈相反趋势,而LN含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并在2800 m处达到最小值.火绒草LC含量与LN含量不相关,与LP含量呈显着负相关;LN含量除与LP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外,与其他化学计量比均无相关关系;LP含量与各化学计量比均呈显着负相关;LC∶LN、LC∶LP和LN∶LP两两呈正相关.土壤总磷和土壤总氮是影响LC及LN的重要因素,而LP仅与土壤总磷呈显着负相关.该区火绒草生长主要受P限制.(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王振南,赵梅,杨燕,李富宽,王慧[2](2019)在《苜蓿叶片氮、磷和钾养分重吸收与化学计量比的偶联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苜蓿作为一种优良的豆科牧草,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叶片养分重吸收是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及增强环境适应性的重要机制之一,其直接影响了苜蓿的养分浓度,进而影响苜蓿元素的化学计量比。目前已有针对苜蓿养分重吸收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但关于苜蓿元素养分重吸收与生态化学计量比之间的偶联关系的研究还鲜有报道。为解释该偶联关系,以7个苜蓿品种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成熟叶片和衰老叶片C、N、P、K元素浓度,分析了养分重吸收特征(包括养分重吸收率、养分重吸收度)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而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偶联关系。结果表明,7个苜蓿品种的平均氮重吸收效率(NRE)、磷重吸收效率(PRE)和钾重吸收效率(KRE)分别为42.7%、42.4%和52.1%,分别低于全球陆生植物的NRE、PRE和KRE(分别为62.1%、64.9%和70.1%)。根据养分重吸收特征及生态化学计量比,判断苜蓿受土壤P含量影响最严重。叶片养分重吸收效率基本与衰老叶化学计量比呈正相关关系,而与成熟叶化学计量比呈负相关关系。由此可见,叶片养分重吸收与叶片生态化学计量比存在偶联关系,但受叶片成熟或衰老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陶冶,吴甘霖,邱东[3](2019)在《安庆市区香樟叶片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和叶片性状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安庆市区选择7个生境,于夏季和冬季采集香樟叶片和土壤样品,分析叶片N、P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在季节和生境间的变异特征及其与土壤和叶片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和冬季香樟叶片N含量均值为10.91和11.10 mg/g,叶片P含量均值为1.04和1.07 mg/g,叶片N∶P均值为10.62和10.47,呈明显的N限制。各参数变异系数在0.158~0.275之间,属中等偏弱变异。叶片养分计量特征在不同生境间及各生境的不同季节间均有一定差异,但无明显规律。夏季叶片N、P之间呈等速分配关系,而冬季呈N分配速率高于P的异速关系。夏季叶片P分配速率高于冬季,符合生长速率理论。叶片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因子关系较弱,而与叶片自身属性(如叶片大小、含水量)关系密切。(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邱勇斌,凌高潮,郑文华,邢文黎,成向荣[4](2019)在《间伐对杉木人工林不同组分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关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间伐后杉木人工林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关系变化,为杉木人工林养分循环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在浙江开化县林场17年生杉木人工纯林内,建立9块20 m×20 m的固定样地,测定分析了未间伐、中度间伐(20%间伐强度)和强度间伐(37%间伐强度)处理地表凋落物、林下植被、杉木细根和土壤C、N、P含量及其计量关系。[结果]间伐2 a后,强度间伐处理地表凋落物和杉木细根生物量显着降低,林下植被生物量显着增加。强度间伐处理下地表凋落物总氮(TN)含量显着降低,林下植被总氮(TN)含量则显着增加,土壤有机碳(SOC)和总氮(TN)含量也显着增加,杉木细根C、N、P含量在未间伐、中度间伐和强度间伐之间无显着差异。地表凋落物C/N和C/P随着间伐强度增加而增大;林下植被C/N随着间伐强度增加而减小,N/P比随着间伐强度增加而增大;杉木细根和土壤C/N、C/P和N/P在不同间伐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土壤与林下植被C、N、P含量及其比值具有显着相关性。[结论]间伐后短期内杉木人工林地表凋落物、林下植被和土壤C、N含量受间伐强度显着影响,间伐改变了地表凋落物和林下植被C、N、P生态化学计量关系,但对杉木细根和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关系无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吴会峰,王菁菁,宋丽娟,李刚,吴水娟[5](2019)在《不同立地铁杆蒿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陕西吴起杨青川流域铁杆蒿群落为研究对象,结合坡向、坡位及土壤养分变化探究不同立地铁杆蒿群落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从峁顶、阳坡、半阴坡到阴坡,铁杆蒿地上部分和根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碳氮比均逐渐增大;地上部分碳磷比和根氮磷比呈减小趋势;地上部分氮磷比、根碳磷比先减小后增大.从峁顶、上坡位、中坡位到下坡位,地上部分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以及根有机碳含量先增加后减小;地上部分碳氮比、氮磷比先减小后增大.铁杆蒿群落植物化学计量特征一般与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呈正相关,但碳氮比、碳磷比、氮磷比及根全磷与土壤相应指标呈负相关,且植物地上部分与土壤的相关性大于根.综上,不同立地铁杆蒿群落植物在阴坡中坡位生长状态最佳,其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养分状况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坡向和坡位在铁杆蒿群落植物和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中具有重要影响,适宜的铁杆蒿群落将有利于土壤养分的恢复.(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赫凤彩,张婧斌,邢鹏飞,赵祥,任国华[6](2019)在《围封对晋北赖草草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及其与植被多样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围封对晋北赖草(Leymus secalinus)草地植物群落及土壤因子的影响,本试验对围封5年的赖草草地植物群落生长季地上生物量和植物群落特征进行连续观测,以及对不同土层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围封后,草地地上生物量、群落盖度和群落高度显着增加(P<0.05),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放牧地;围封草地0~5cm的土壤容重显着降低(P<0.05),各土层的土壤pH均显着降低(P<0.05),10~20cm,20~30cm的土层中土壤碳氮比显着高于放牧地,20~30cm的土层中土壤氮磷比显着低于放牧地(P<0.05)。土壤碳氮比驱动围封样地植物群落的变化,土壤全氮、pH、氮磷比驱动放牧样地植物群落的变化。(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高德新[7](2019)在《典型退耕林(草)地土壤酶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植物碳氮磷元素的响应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酶化学计量比是揭示生态系统元素平衡和限制的重要依据,也是当前生态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但是关于在植被恢复中土壤酶计量比的演变特征及其与植被-土壤系统的协同关系尚不明确。基于此,本研究拟以黄土丘陵区叁种典型退耕林(草)地(刺槐、柠条和撂荒草地)和四个恢复年限(10年,18年,28年,43年)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土壤碳转化(EC)的β-葡糖苷酶(BG)、氮转化(EN)的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肽酶(LAP)以及磷转化(EP)酸性磷酸酶(AP)活性特征及其化学计量比值的演变规律,结合植物(叶片)-土壤-微生物碳(C)氮(N)磷(P)含量及计量比的特征及其相关关系,系统揭示典型退耕林地土壤土壤酶计量特征及其与植被-土壤C,N,P的响应关系,以期为进一步认知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元素平衡及资源状况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植被恢复过程中,与土壤碳氮磷转化相关四种酶活性均明显增加,但是在不同植被类型和恢复年限存在差异。其中人工刺槐林EC、EN和EP活性在28年达到最大值,而后出现降低的趋势;撂荒草地EC、EN和EP活性随着恢复年限逐渐增加,而人工柠条的叁种酶活性呈波动变化。此外,土壤酶C:N(ECN)、C:P(ECP)、N:P(ENP)也受植被类型和恢复年限的影响,其中人工刺槐和撂荒草地ECP和ENP逐渐递减,而柠条ECP和ENP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2)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叶片)-土壤-微生物C,N,P含量及计量比值在不同植被类型和恢复年限上有差异,以C:P和N:P比最为敏感。其中叁种植被类型(刺槐、柠条和撂荒草地)叶片C以草地为最高、叶片N以柠条为最高,而叶片P则以刺槐为最高。随着恢复年限增加,人工刺槐和柠条林土壤微生物和可溶性C,N含量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28年时达到最大,微生物P逐渐递增加;而撂荒草地土壤微生物C、N、P在恢复过程中均呈递增趋势。此外,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C:N比、微生物C:N比以及速效养分C:N比比较稳定,而C:P和N:P比在土壤、微生物以及速效养分系统存在差异,其中土壤C:P和N:P比整体呈现递增趋势,而微生物C:P和N:P在刺槐和柠条中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在草地中没有明显变化。速效养分C:P和N:P在刺槐中先增加后减小而在草地中逐渐增加。叶片C:P和N:P在刺槐和柠条中先增加后减小,在草地中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趋势。(3)植物养分平衡状况与酶化学计量有紧密的关系,并且C:P可参与调节植物-土壤养分平衡。表现为土壤酶活性(EC、EN和EP)与土壤、微生物、速效养分C,N,P含量以及叶片N:P呈显着正相关;叶片N:P与ENP极显着整相关;土壤和速效养分C:P、N:P与ECP、ENP比呈极显着负相关。表明当土壤P元素缺乏时,微生物分泌响应的AP以获取P,使得活性养分、微生物、叶片中P元素相对增加,满足微生物和叶片的养分需求。这也表明LCP比可以将植物、土壤、微生物联系起来。研究还表明,土壤C:P、土壤N:P比是调控酶化学计量的关键环境因子。(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王岚[8](2019)在《老秃顶子古石河森林群落优势树种叶片、枯落物、土壤之间生态化学计量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辽东山地老秃顶子古石河森林群落13个优势树种叶片及树下枯落物、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试分析其C、N、P元素含量,通过统计分析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优势树种叶片C含量介于14.273%~24.951%;N含量介于0.521%~1.396%;P介于0.058%~0.148%。元素计量C:N介于12.442~47.670;C:P介于122.494~427.565;N:P介于7.462~19.262。(2)优势种树下枯落物半分解层和全分解层C含量范围分别介于16.007%~26.628%和24.195%~26.576%;N分别介于0.566%~1.413%和0.487%~1.168%;P介于0.054%~0.157%和0.057%~0.116%。随着枯落物分解,C:N、C:P比值上升,N:P没有明显变化。(3)优势树种树下土壤0~20cm层和20~40cm层C含量分别介于4.017%~10.129%和3.511%~6.937%;N介于0.527%~1.278%和0.647%~1.023%;P介于0.084%~0.163%和0.075%~0.135%。C:N、C:P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N:P没有明显变化。(4)优势树种叶片P与树下枯落物半分解层C显着负相关;优势树种叶片N:P与树下枯落物全分解层P及C:P分别呈显着正相关和显着负相关。优势树种叶片N与树下土壤20~40cm层C:N显着负相关;优势树种叶片N:P分别与树下土壤20~40cm层P、C:N呈显着正相关和显着负相关。树下枯落物半分解层N、P分别与树下土壤0~20cm层C、N呈显着负相关和显着正相关;树下枯落物全分解层N:P与树下土壤0~20cm层N:P及土壤20~40cm层P分别呈显着正相关和显着负相关。(5)P元素是老秃顶子古石河植物生长的限制性营养元素,C:P是不同树种及树下枯落物、土壤养分水平、格局存在显着差异的主要因素。研究区优势树种叶片、树下枯落物、树下土壤的N、P含量及C:P、N:P比值较低,但营养元素在植物体、枯落物及土壤间的循环转换较为快速稳定。(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汤丹丹,吴毅,刘文耀,胡涛,黄俊彪[9](2019)在《云南哀牢山两种常见半寄生植物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寄主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探究半寄生植物与其寄主间的养分关系,在云南哀牢山徐家坝地区选取两种常见半寄生植物椆树桑寄生(Loranthus delavayi)和柳叶钝果寄生(Taxillus delavayi),研究其寄主枝条-吸器-寄生枝条-寄生叶片间的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关系。结果表明:1)两种半寄生植物的寄主枝条-吸器-寄生枝条-寄生叶片这一连续体的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变化趋势并不完全相同,具有物种自身的特性。2)同一半寄生植物的寄主枝条具有相似的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寄主物种对半寄生植物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没有显着影响。3)寄主枝条的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间具有紧密的相关关系,吸器弱于寄主枝条,寄生枝条弱于吸器,寄生叶片的N、P含量相关关系不显着。4)寄主枝条与寄生叶片间的C含量存在极显着负相关关系。5)吸器与寄主枝条间的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存在紧密的相关关系,但在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数值上吸器与寄生枝条更为接近。吸器作为连接寄主与寄生植物的关键部位,其与寄主枝条极为显着的相关关系体现了寄主枝条养分对寄生植物的重要性,而吸器在元素含量、计量比的数值以及相互关系上与寄生枝条更为相似,则体现了吸器作为寄生植物器官具有与寄生枝条相似的生理功能。通过对寄主枝条-吸器-寄生枝条-寄生叶片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分析,为深入研究半寄生植物的养分利用策略与生态适应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游冲[10](2019)在《滨海不同生境盐地碱蓬的化学计量关系与代谢调节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碳(C)、氮(N)和磷(P)是生物体中核酸、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生物分子的主要组成元素,对植物的生长代谢过程至关重要。大量研究发现,植物代谢速率与植物C、N、P元素化学计量之间存在明显的定量关系,同时代谢反应是植物适应环境胁迫的重要途径,与环境变化也存在显着的相关性。因此,本文选择滨海湿地潮上带和潮间带的盐地碱蓬为研究对象,以生态化学计量学和代谢组学为手段,探寻不同胁迫条件下盐地碱蓬的适应机制。为理解湿地植物响应气候变化的生态对策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盐地碱蓬在不同生境中地上部分的相对生长速率(RGR)都高于地下部分,潮上带的RGR都高于潮间带,且潮间带土壤中盐含量显着高于潮上带,表明水淹及高盐度胁迫会对盐地碱蓬的生长及生物量分配产生影响;不同生境盐地碱蓬的生物量分配策略有显着差异,潮间带的叶比重、根比重和根冠比显着高于潮上带,而茎比重则相反,这与潮上带盐地碱蓬植株高大的表型特征相一致。(2)潮上带叶片中N、P含量高于根,而潮间带却相反,表明盐地碱蓬在不同生境条件下营养元素的分配策略不同;潮上带根、茎、叶中N、P含量及N/P比值都显着高于潮间带,而潮间带土壤中的N、P含量也显着高于潮上带,表明不同生境下盐地碱蓬C/N/P比值的差异来自于N、P吸收策略和利用效率的差异;不同生境下叶片的N/P比值都大于限制性养分的临界阈值16,表明本研究区域内植物的生长可能主要受到P元素的限制。(3)利用UHPLC-QTOF/MS对不同生境盐地碱蓬叶片和根中的代谢产物进行分离和鉴定,最终得到57种差异代谢物。糖类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在不同生境根中的含量显着高于叶片,这种分配方式不仅可以起到支持和固定作用,也可以使盐地碱蓬从周围环境中汲取更多养分促进其生长;氨基酸(谷氨酰胺、D-脯氨酸、苯丙氨酸等)在潮上带叶片中的含量都显着高于潮间带,与潮上带叶中N、P含量高的结果一致;甜菜碱、D-脯氨酸、胆碱等是盐地碱蓬吸收、适应土壤的高盐度所产生的主要代谢物,而蔗糖、麦芽糖、甘露糖等可溶性糖是盐地碱蓬适应水淹胁迫产生的主要代谢物。(4)利用主成分分析对不同生境下盐地碱蓬不同器官中的元素化学计量和差异代谢物进行相关分析。N/P比值与抗盐相关的代谢物含量呈正相关,C/N、C/P比值与富C代谢物(脂类等)呈正相关,表明C/N、C/P与植物的C获取策略显着正相关;不同生境盐地碱蓬的叶片可以利用甜菜碱调节细胞渗透压,吸收并利用Na~+,适应盐胁迫的环境;潮上带盐地碱蓬物质的分配相对均衡,而潮间带将更多的物质(代谢物、y营养元素等)分配到根,这又进一步解释了不同生境不同器官(叶片和根)C-N、C-P的耦合关系;甜菜碱、胆碱、4-氨基丁酸以及N/P在潮间带根中含量低于潮上带,表明水淹胁迫可能会减弱盐胁迫对盐地碱蓬造成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9-03-01)

化学计量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苜蓿作为一种优良的豆科牧草,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叶片养分重吸收是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及增强环境适应性的重要机制之一,其直接影响了苜蓿的养分浓度,进而影响苜蓿元素的化学计量比。目前已有针对苜蓿养分重吸收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但关于苜蓿元素养分重吸收与生态化学计量比之间的偶联关系的研究还鲜有报道。为解释该偶联关系,以7个苜蓿品种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成熟叶片和衰老叶片C、N、P、K元素浓度,分析了养分重吸收特征(包括养分重吸收率、养分重吸收度)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而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偶联关系。结果表明,7个苜蓿品种的平均氮重吸收效率(NRE)、磷重吸收效率(PRE)和钾重吸收效率(KRE)分别为42.7%、42.4%和52.1%,分别低于全球陆生植物的NRE、PRE和KRE(分别为62.1%、64.9%和70.1%)。根据养分重吸收特征及生态化学计量比,判断苜蓿受土壤P含量影响最严重。叶片养分重吸收效率基本与衰老叶化学计量比呈正相关关系,而与成熟叶化学计量比呈负相关关系。由此可见,叶片养分重吸收与叶片生态化学计量比存在偶联关系,但受叶片成熟或衰老显着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化学计量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张小芳,刘贤德,敬文茂,曹建军.祁连山不同海拔火绒草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19

[2].王振南,赵梅,杨燕,李富宽,王慧.苜蓿叶片氮、磷和钾养分重吸收与化学计量比的偶联关系[J].草业学报.2019

[3].陶冶,吴甘霖,邱东.安庆市区香樟叶片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和叶片性状的关系[J].生物学杂志.2019

[4].邱勇斌,凌高潮,郑文华,邢文黎,成向荣.间伐对杉木人工林不同组分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关系的影响[J].林业科学研究.2019

[5].吴会峰,王菁菁,宋丽娟,李刚,吴水娟.不同立地铁杆蒿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19

[6].赫凤彩,张婧斌,邢鹏飞,赵祥,任国华.围封对晋北赖草草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及其与植被多样性的关系[J].草地学报.2019

[7].高德新.典型退耕林(草)地土壤酶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植物碳氮磷元素的响应关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8].王岚.老秃顶子古石河森林群落优势树种叶片、枯落物、土壤之间生态化学计量关系[D].辽宁师范大学.2019

[9].汤丹丹,吴毅,刘文耀,胡涛,黄俊彪.云南哀牢山两种常见半寄生植物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寄主的关系[J].植物生态学报.2019

[10].游冲.滨海不同生境盐地碱蓬的化学计量关系与代谢调节策略[D].天津理工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硝化过程中化学计量关系甲醛显色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土壤微生物熵和土壤-微生物C∶N∶P化贮氢合金最大放电容量与化学计量比的...黄铁矿上的黄药化学吸附与非化学计量...表层叶绿素质量浓度(mg/m3)和底层DIN...

标签:;  ;  ;  ;  ;  ;  ;  

化学计量关系论文_张小芳,刘贤德,敬文茂,曹建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