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席夫碱论文_李峥

导读:本文包含了氨基酸席夫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氨基酸,肉桂,晶体,活性,吡唑,卟啉,开环。

氨基酸席夫碱论文文献综述

李峥[1](2019)在《席夫碱反应制备氮取代氨基酸及聚类肽高分子》一文中研究指出聚α-氨基酸具有蛋白质类似的化学结构,其主链由肽键连接,并可以通过侧链修饰赋予其特定功能。聚类肽由于酰胺键氮原子上的活泼氢被取代,消除了聚氨基酸固有的多重氢键相互作用,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生物材料。目前,受合成方法的限制,聚类肽侧链功能团的引入较为单一,合成的功能性仍然具有挑战性。本论文中我们以天然氨基酸和苯甲醛类衍生物为原料,通过席夫碱-还原胺化反应,得到了一系列N-取代的氨基酸,之后利用NCA环化和开环聚合反应成功合成了聚类肽和两嵌段聚类肽材料。此类聚类肽的均聚物和两嵌段共聚物都具有良好的结晶性,同时共聚物表现出良好的组装结构和凝胶特性。我们研究了此类聚类肽材料的组装形貌和凝胶性质。另外我们发现亲水型侧基形成的寡肽均聚物比疏水性侧基的均聚物溶解性好,并且具有一定的癌细胞毒性,且具有温敏特性。总之,本论文中采用的氮取代氨基酸的合成方法具有原料种类丰富,合成步骤简单,反应产率高,可大批量制备等优点,合成出来的类肽聚合物具有很多有趣的性能,为氮取代氨基酸的合成提供了新思路,为聚肽类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3)

宋亚娜,郑显月,殷海天,吴孟杰,李淑君[2](2018)在《3种肉桂醛-氨基酸钾盐席夫碱的合成及荧光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氨基酸钾盐席夫碱上引入肉桂醛,设计合成肉桂醛-氨基酸钾盐席夫碱。以叁种典型的氨基酸为原料:甘氨酸(最简单的氨基酸)、天冬氨酸(两个-COOH)、D-苯丙氨酸(带有苯环),合成后对3种化合物进行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等表征。结果表明:相比甘氨酸,其他2种氨基酸所合成席夫碱的荧光光谱的都较强,其中苯丙氨酸最强。(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8年19期)

赵培然[3](2018)在《氨基酸希夫碱镍配合物的合成、结构、SOD活性及与白蛋白和核酸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醛和亚胺之间的缩合反应制备的希夫碱结构被认为是一种“Privileged ligands”(特权配体),由于在设计合成众多的希夫碱结构时可以引入立体中心或其他手性元素(平面或者轴),同时能够协调许多不同的金属,并让它们稳定在各种的氧化态,使得希夫碱金属配合物可用于各种有用的催化转化反应。希夫碱配体独特的结构及性质使得其在光谱学、配位化学、结构学、立体异构、催化、以及光致变色等方面都展现了重要的价值。在生命代谢过程中,有着众多微量元素的参与,其中镍就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关注希夫碱镍配合物的生物活性及应用价值。脱氧核糖核酸(DNA)是一种生物大分子,在遗传信息的储存、复制和传递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在生命体的生长、遗传、变异等重大生命过程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可以作为众多药物分子的作用靶点。在生物体的循环系统中,血清白蛋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调节渗透压的主要大分子,可以增加疏水性药物在血浆中的表观溶解度,在药物疗效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研究小分子配合物与血清白蛋白和DNA的相互作用可以探究配合物与生物大分子的作用模式或结合机理;了解金属配合物的结构、功能和性质之间的关系;探索生命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因此研究镍配合物的合成、结构、生物活性及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可以加强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而且在药物分子的设计和新型药物的研发中,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文设计合成了8种新型氨基酸希夫碱镍(Ⅱ)配合物,进行了红外光谱等表征,得到配合物具有的特征峰,进而推断配合物的结构。培养出质量较好的单晶,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对晶体的结构进行分析,得到配合物在固态中所有原子的精确空间位置、连接形式、相对分子质量、以及键长和键角、晶胞参数等方面的数据,最终得到配合物的确切结构。继而运用各种光谱法或流体力学的方法研究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牛血清白蛋白(BSA)的作用机制,同时还测定了配合物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1.合成了叁种L-丝氨酸希夫碱镍配合物[Ni(sal-L-Ser)(bipy)(CH_3OH)](1)、[Ni(naph-L-Ser)(bipy)(CH_3OH)](2)和[Ni(o-van-L-Ser)(bipy)(CH_3OH)](3)(sal=水杨醛,naph=萘酚醛,o-van=邻香草醛,L-Ser=L-丝氨酸,bipy=2,2-联吡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仪确定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通过红外光谱技术初步分析配合物分子含有的化学键或官能团。分析结构发现:配合物(1)、(2)、(3)均是单斜晶系;配合物(1)和(3)所属空间群为P2(1)/c,配合物(2)是C2/c空间群。并且在每个不对称单元中均以金属原子Ni(II)为中心,氨基酸希夫碱配体、2,2-联吡啶配体和甲醇配体与中心原子相连形成六配位的畸形八面体配合物。采用多种光谱法或流体力学法探究了配合物与生物大分子(DNA和BSA)之间的作用机理。结果发现:叁种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机制是发生了嵌入作用,通过公式求得不同配合物与DNA的结合常数K_b(1)=1.49×10~4 L·mol~(-1)、K_b(2)=2.99×10~4 L·mol~(-1)和K_b(3)=5.54×10~4 L·mol~(-1)和荧光猝灭常数Ksq(1)=0.37、Ksq(2)=0.61和Ksq(3)=0.77;配合物可以与BSA的作用位点相结合从而使BSA发生了静态猝灭,根据Stern-Volmer方程求得其猝灭常数为Ksv(1)=4.40×10~4 L·mol~(-1)、Ksv(2)=6.52×10~4 L·mol~(-1)和Ksv(3)=6.60×10~4 L·mol~(-1)。运用光还原法测定了配合物清除超氧自由基的能力,并计算得到各配合物的IC_(50)值:IC_(50)(1)=54.0?mol?L~(-1),IC_(50)(2)=44.0?mol?L~(-1)和IC_(50)(3)=35.0?mol?L~(-1)。2.合成两种色氨酸希夫碱镍配合物[Ni(naph-D-Trp)(phen)(CH_3OH)]_2?2CH_3OH(4)、[Ni(o-van-D-Trp)(phen)(CH_3OH)]_2?2CH_3OH(5)(naph=萘酚醛,o-van=邻香草醛,D-Trp=D-色氨酸,phen=邻菲罗啉),通过红外光谱技术初步分析配合物分子含有的化学键或官能团;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分析结构表明:配合物(4)和(5)均属于单斜晶系、所属空间群为C2和P2(1)/c;并且在每个不对称单元中均以金属原子Ni(II)为中心,氨基酸希夫碱配体、邻菲罗啉配体和甲醇配体与中心原子相连形成六配位的畸形八面体配合物。采用多种光谱法或流体力学法探究了配合物与生物大分子(DNA和BSA)之间的作用机理。结果发现: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机制是发生了嵌入作用,通过公式求结合常数K_b(4)=7.42×10~4 L·mol~(-1)和K_b(5)=1.71×10~4 L·mol~(-1),荧光猝灭常数Ksq(4)=0.79、Ksq(5)=0.66;配合物可以与BSA的作用位点相结合从而使BSA发生了静态猝灭,根据Stern-Volmer方程求得其猝灭常数为Ksv(4)=3.71×10~5 L·mol~(-1)、Ksv(5)=1.57×10~5 L·mol~(-1)。运用光还原法测定了配合物清除超氧自由基的能力,并计算得到各配合物的IC_(50)值:IC_(50)(4)=44.0?mol?L~(-1),IC_(50)(5)=59.0?mol?L~(-1)。3.合成了一种L-苯丙氨酸希夫碱镍配合物[Ni(naph-L-Phe)(phen)(CH_3OH)](6)(naph=萘酚醛,L-Phe=L-苯丙氨酸,phen=邻菲罗啉),运通过红外光谱技术初步分析配合物分子含有的化学键或官能团;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分析结构发现:配合物(6)的晶系是叁斜晶系、所属空间群是P-1,并且在每个不对称单元中均以金属原子Ni(II)为中心,氨基酸希夫碱配体、邻菲罗啉配体和甲醇配体与中心原子相连形成六配位的畸形八面体配合物。采用多种光谱法或流体力学法探究了配合物与生物大分子(DNA和BSA)之间的作用机理。结果发现: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机制是发生了嵌入作用,通过公式求得其结合常数K_b(6)=1.96×10~4 L·mol~(-1)和荧光猝灭常数Ksq(6)=0.65;根据Stern-Volmer方程求得其猝灭常数为Ksv(6)=5.54×10~4 L·mol~(-1)。运用光还原法测定了配合物清除超氧自由基的能力,并计算得到配合物(6)的IC_(50)值:IC_(50)(4)=56.0?mol?L~(-1)。4.合成了两种甘氨酸希夫碱镍配合物[Ni(sal-Gly)(phen)]2(7)和[Ni(sal-Gly)(bipy)]2(8)(sal=水杨醛,Gly=甘氨酸,phen=邻菲罗啉,bipy=2,2-联吡啶),运通过红外光谱技术初步分析配合物分子含有的化学键或官能团;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分析结构发现:配合物(7)和(8)的晶系都是单斜晶系、所属空间群分别是P2(1)/c空间群和C2/c空间群;并且在每个不对称单元中均以金属原子Ni(II)为中心,氨基酸希夫碱配体、邻菲罗啉或2,2-联吡啶配体与中心原子相连形成六配位的畸形八面体配合物。采用多种光谱法或流体力学法探究了配合物与生物大分子(DNA和BSA)之间的作用机理。结果发现: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机制是发生了嵌入作用,并通过公式计算配合物与DNA的结合常数K_b(7)=3.10×10~4 L·mol~(-1)和K_b(8)=1.24×10~4 L·mol~(-1),荧光猝灭常数Ksq(7)=0.94、Ksq(8)=0.88;根据Stern-Volmer方程求得其猝灭常数为Ksv(7)=6.21×10~4 L·mol~(-1)、Ksv(8)=5.83×10~4 L·mol~(-1)。运用光还原法测定了配合物清除超氧自由基的能力,并计算得到配合物(6)的IC_(50)值:IC_(50)(7)=59.0?mol?L~(-1),IC_(50)(8)=52.0?mol?L~(-1)。(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期刊2018-04-01)

王慧[4](2018)在《肉桂醛—氨基酸希夫碱的合成、抑菌活性及定量构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肉桂醛是肉桂精油的主要成份,存在于肉桂树的树皮、枝、叶当中。肉桂醛是天然存在的抑菌物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肉桂醛常被开发用于食品防腐,医药抗菌剂等方面。由于肉桂醛极易挥发、水中不溶解、易被氧化等缺点造成肉桂醛在使用过程中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将肉桂醛加以改性,是肉桂醛扩大应用的一个方向。本论文以肉桂醛、对甲氧基肉桂醛、对氯肉桂醛及人体所需7种氨基酸:谷氨酸、甘氨酸、亮氨酸、缬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和酪氨酸为原料合成了 21种肉桂醛-氨基酸希夫碱化合物,该反应在室温条件下就可发生。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质谱(MS)等方法进行结构表征,证明了化合物为目标化合物。本论文研究了所合成的21种肉桂醛-氨基酸席夫碱化合物对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的抑菌性能。测试浓度采用四个浓度梯度进行,分别为0.25mol/L、0.125 mol/L、0.0625 mol/L 和 0.03125 mol/L。对化合物的抑菌圈直径分析发现:所合成的21种肉桂醛-氨基酸希夫碱化合物都能够有效地抑制测试真菌和细菌的生长,其中大多数化合物的抑菌效果比肉桂醛和对照化合物氟康唑和环丙沙星好。随着测试浓度的增加,化合物的抑菌效果明显增加(p<0.05)。进一步在0.125 mol/L的浓度条件下研究了肉桂醛-氨基酸希夫碱化合物的广谱抑菌性能,测试菌种增加了酵母菌(Saccharomycetes)、彩绒革盖菌(Tramenes versicolor)、密粘褶菌(Gloeophyllum trabeum)、土曲霉(Astergillus tre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研究发现肉桂醛-氨基酸希夫碱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广谱抑菌性能。通过抑菌性能研究发现肉桂醛-氨基酸希夫碱化合物的抑菌效果与其化学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明确该类化合物的结构和抑菌之间的关系,本论文采用定量构效关系(QSAR)研究方法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化合物结构与抑菌性能之间的关系。论文中采用Chembio 3D软件画出化合物的叁维分子结构,并采用AMPAC AGUI 9.2.1对化合物结构进行优化。优化后的结构数据导入CODESSA 2.7.16软件计算化合物的结构描述符,并采用最佳多元线性回归(Best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统计方法得到了结构描述符和抑菌活性之间的关系。通过转折点法从一系列的模型中选出最佳定量构效关系模型。最后通过内部验证法和留一法对模型稳定性进行验证,表明得到的QSAR模型可靠且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将所得到的模型用于开发具有高抑菌活性的肉桂醛类化合物。根据对模型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设计了多种肉桂醛-氨基酸希夫碱类化合物,从中筛选出叁种具有高抑菌活性的肉桂醛类化合物在实验室进行合成、结构确定、抑菌活性测定。这叁种化合物的抑菌性如模型预测的一样,对测试菌种生长表现出了很强的生长抑制作用。这类新型的肉桂醛-氨基酸希夫碱化合物不仅避免了肉桂醛在使用过程中的诸多缺点,还具有高效的抑菌性能,水溶性好,合成原料安全易得,合成方法简单高效等优点。挑出两种抑菌性能较好的化合物:谷氨酸-肉桂醛希夫碱和天冬氨酸-肉桂醛希夫碱作为活性添加物质成功的制备聚乙烯醇(PVA)肉桂醛希夫碱抑菌膜。采用微生物生长曲线法对膜的抑菌性能进行了测试,得到所制备的抑菌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生长起到了抑制作用。在食品模拟物香蕉保护实验得出,抑菌膜能够抑制食品表面微生物的生长,增长食物的货架期。对膜的物理性质研究得到:肉桂醛-氨基酸希夫碱少量的加入到PVA中,与PVA形成了氢键增强了机械性能,随着增加量的增多,希夫碱在高分子量间堆积,降低了膜的拉伸强度;由于肉桂醛-氨基酸希夫碱的亲水性造成了膜的水蒸气透过率随着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抑菌膜具有很好的透明度,在可见光区透过率可以达到90%。(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8-03-01)

姚延泽[5](2018)在《卟啉及杂环氨基酸席夫碱锡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卟啉锡及有机锡化合物因其在催化、药物、材料等方面的广泛应用而备受关注。本论文以芳基卟啉及杂环氨基酸(组氨酸、色氨酸)席夫碱为有机配体,合成了系列(51种)结构新颖的氮杂锡环化合物,运用核磁共振波谱、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技术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并研究了合成的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光物理性质、电化学性质、抗癌活性以及与生物大分子DNA的相互作用。利用四(4-甲基苯基)卟啉(4-MeTPP)、四(4-叔丁基基苯基)卟啉(4-t-BuTPP)与氯化亚锡在吡啶中反应合成四芳基卟啉二氯化锡(4-RTPP)SnCl_2(R=Me,t-Bu),水解得二羟基[四芳基卟啉]锡(4-RTPP)Sn(OH)_2,随后与有机酸反应,得到29种新的二羧酸[四芳基卟啉]锡化合物(4-RTPP)Sn(OCOR')_2(R'=Ph,PhCH=CH,PhC(OH)H,2-HOC_6H_4,2-CH_3C_6H_4,2-NH_2C_6H_4,2-ClC_6H_4,3,5-(NO_2)_2-2-HOC_6H_2,CF_3,CH_2=CH,CH_3OCH_2,PhCONHCH_2,Py,etc.)。通过核磁共振(~1H-NMR和~(13)C-NMR)、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表征手段,确定了所得化合物的结构,解析了11种卟啉锡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在这些化合物中,卟啉的4个氮原子和2个羧酸氧原子与锡原子直接相连形成八面体结构,其中两个羧酸位于轴向位置。检测所合成化合物的光学物理性质,紫外吸收光谱表明在427nm左右都有一较强的Soret吸收带;荧光光谱表明化合物的激发波长在560nm左右。检测了代表性化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所测化合物与小牛胸腺DNA发生相互作用,产生荧光猝灭现象。比较化合物的循环伏安曲线,发现二羟基-[5,10,15,20-四(4-甲基苯基)卟啉]锡与有机酸配位之后更容易被氧化,具有更强的还原性。杂环氨基酸(组氨酸、色氨酸)与取代水杨醛反应生成席夫碱,不经分离直接与二烃基二氯化锡反应,得到22种新的二有机锡衍生物R2Sn(2-O-3-Z-4-Y-5-XC6HCH=NCH(R')COO)(R=Me,Et,Bu,Ph;R'=CH2In,CH2Im;X,Y,Z=H,Br,CH,OCH_3)?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表征,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12种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发现组氨酸席夫碱和二有机锡氯化物反应形成叁种结构类型的配合物:1)席夫碱作为叁齿配体利用酚氧、羧基氧和亚胺氮与锡原子配位形成了1个五元和1个六元螯合环,锡原子为一分子甲醇参与配位的畸变八面体结构;2)席夫碱配体作为四齿配体利用酚氧、羧基氧、亚胺氮和咪唑氮与锡原子配位形成了1个五元和2个六元螯合环,锡原子为6配位的畸变八面体结构;3)咪唑环5-位C-H键对席夫碱C=N亲核加成形成4-(2-氧苯基)-4,5,6,7-四氢-1H-咪唑[4,5-c]-6-吡啶甲酸锡酯,配体作为叁齿配体利用酚氧、羧基氧、和四氢吡啶氮与锡原子配位形成了1个五元和1个六元螯合环,锡原子为5配位的畸变叁角双锥结构。色氨酸席夫碱和二有机锡氯化物反应形成叁种结构类型的配合物:1)席夫碱作为叁齿ONO配体与锡原子配位形成了1个五元和1个六元螯合环,锡原子为5配位的畸变叁角双锥结构;2)席夫碱配体通过羧基氧的桥联配位形成含有Sn_2O_2四元环的6配位二聚体;3)通过羧基的羰基氧桥联配位形成一维链状6配位聚合物。分子间通过氨基酸咪唑或吡咯环的NH与羧基间的氢键形成多种形式的超分子结构。我们发现在二氯甲烷中L-色氨酸席夫碱的有机锡化合物的手性保持,在甲醇中则发生消旋化。循环伏安曲线表明,席夫碱在与有机锡配位后更容易被氧化,具有更强的还原性。化合物的抗癌活性检测显示所测化合物对两种人癌细胞Hela(宫颈癌)和A549(肺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最好的IC_(50)值0.0086±0.005μM,可作为先导化合物进一步研究和优化。研究了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和荧光性质,并利用光谱法研究了部分化合物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本文探究了多种芳基卟啉和杂环氨基酸席夫碱的锡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拓展了卟啉化学和有机锡化学的研究内容,发现了多种结构新颖的锡化合物,丰富了卟啉和有机锡化合物的结构数据,为进一步研究其性质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8-03-01)

牛风林,朱华玲[6](2016)在《酰基吡唑啉酮缩氨基酸希夫碱的合成和形成机理及结构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酰基吡唑啉酮类化合物因具有显着的生物活性而被广泛关注,氨基酸在生物体内参与多种生物化学过程,是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其衍生物既易被吸收,又易被环境微生物降解。该文综述了酰基吡唑啉酮缩氨基酸希夫碱的合成方法、形成机理和结构特点,展望了该类化合物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6年17期)

魏强[7](2016)在《氨基酸希夫碱镍配合物的合成、结构、SOD活性及与生物大分子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希夫碱类化合物是由氨基与各类醛或酮脱水缩合而成的一类含有C=N结构的有机配体,其过渡金属配合物在抗肿瘤、抗细菌、抗癌等多种生物活性方面都表现出良好的效果。过渡金属镍作为一种生命必需元素,存在于生物体的系列酶中,比如脲酶、镍铁氢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DNA作为生命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和传递者,是许多药物作用的主要靶点。血清白蛋白作为生物体内含量最丰富的一种蛋白质,是体内许多重要物质的存放和转运蛋白,对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或者配合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脱氧核糖核酸(DNA)、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及模拟生物酶的研究,是当前生命科学、药物化学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设计合成了10种氨基酸希夫碱镍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技术进行了表征,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并得出相应的晶体学数据。运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圆二色光谱及粘度测量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和BSA的相互作用,通过NBT光照还原法测定了部分配合物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1.合成了两种L-谷氨酰胺希夫碱镍配合物[Ni(o-van-L-Gln)(phen)(H_2O)](1)和[Ni(sal-L-Gln)(phen)(H_2O)](2)(o-van=邻香草醛,sal=水杨醛,Gln=L-谷氨酰胺,phen=1,10-邻菲罗啉),通过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技术进行了表征,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测得配合物(1)和(2)分别为单斜和叁斜晶系、P2(1)/c和P~(-1)空间群,中心Ni(II)离子与配位原子构成六配位的畸形八面体结构。通过光谱法和粘度法探究了配合物与DNA和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均已插入方式与DNA作用,并求得其结合常数Kb(1)=5.44×104L·mol~(-1)、Kb(2)=3.97×104L·mol~(-1)和荧光猝灭常数Ksq(1)=1.28、Ksq(2)=0.59。与BSA作用中以1:1的形式作用于特定位点形成复合物,使BSA发生荧光静态猝灭。求得其猝灭常数Ksv(1)=6.34×104 L·mol~(-1)、Ksv(2)=5.12×104 L·mol~(-1)。运用氮蓝四唑(NBT)光照还原法研究了配合物的SOD活性,求得IC50(1)=34.0mmol×L~(-1),IC50(2)=43.0mmol×L~(-1)。2.合成了两种L-组氨酸希夫碱镍配合物[Ni(sal-L-His)(phen)]H_2O(3)和[Ni(Sal-L-His)(bipy)]_2×2CH_3OH×3H_2O(4)(sal=水杨醛,His=L-组氨酸,phen=1,10-邻菲罗啉,bipy=2,2-联吡啶),通过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技术进行了表征,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得出,配合物(3)和(4)分别为为单斜和正交晶系、p2(1)/c和c222(1)空间群,且均围绕ni(ii)配位,构成六配位的畸形八面体结构。通过光谱法和粘度法探究了配合物与dna和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均已插入方式与dna作用,并求得其结合常数kb(3)=2.41×104l·mol~(-1)、kb(4)=1.89×104l·mol~(-1)和荧光猝灭常数ksq(3)=0.85、ksq(4)=0.72。与bsa形成复合物,使bsa发生静态猝灭。并求得了其猝灭常数ksv(3)=6.78×104l·mol~(-1)、ksv(4)=3.91×104l·mol~(-1)。配合物(3)比(4)的作用要强,可能是phen的平面性要比bipy的平面性还好,更容易与大分子作用。运用nbt光照还原法研究了配合物的sod活性,求得ic50(3)=51.5mmol·l~(-1),ic50(4)=58.1mmol·l~(-1)。3.合成了两种l-色氨酸希夫碱镍配合物[ni(naph-l-trp)(phen)(ch3oh)]_2×2ch3oh(5)和[ni(o-van-l-trp)(phen)(ch3oh)]×ch3oh(6)(naph=萘酚醛,o-van=邻香草醛,trp=l-色氨酸,phen=1,10-邻菲罗啉),通过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技术进行了表征,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得出,配合物(5)和(6)为单斜晶系;p2(1)和p2(1)/c空间群,且均围绕ni(ii)配位,构成六配位的畸形八面体结构。通过光谱法和粘度法探究了配合物与dna和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均已插入方式与dna作用,并求得其结合常数kb(5)=1.64×104l×mol~(-1)、kb(6)=9.47×103l×mol~(-1),和荧光猝灭常数ksq(5)=1.02,ksq(6)=1.01;与bsa形成复合物,使bsa发生静态猝灭。并求得了其猝灭常数ksv(5)=3.71′105l×mol~(-1)、ksv(6)=1.57′105l×mol~(-1)。4.合成了一种l-蛋氨酸希夫碱镍配合物[ni(o-van-l-met)(phen)(ch3oh)](7)(o-van=邻香草醛,met=l-蛋氨酸,phen=1,10-邻菲罗啉),通过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技术进行了表征,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得出,配合物(7)为叁斜晶系;p2(1)和p~(-1)空间群,且均围绕ni(ii)配位,构成六配位的畸形八面体结构。通过光谱法和粘度法探究了配合物与dna和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均已插入方式与dna作用,并求得其结合常数kb(7)=4.73×104l×mol~(-1)和荧光猝灭常数ksq(7)=1.49;与bsa作用中以1:1的形式形成复合物,使bsa发生静态猝灭。并求得了其猝灭常数ksv(7)=9.92′104l×mol~(-1)。5.合成了一种l-亮氨酸希夫碱镍配合物[ni(naph-l-leu)(phen)(ch3oh)]×2ch3oh(8)(naph=萘酚醛,leu=l-亮氨酸,phen=1,10-邻菲罗啉),通过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技术进行了表征,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得出,配合物(8)为叁斜晶系;P~(-1)空间群,且均围绕Ni(II)配位,构成六配位的畸形八面体结构。通过光谱法和粘度法探究了配合物与DNA和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均已插入方式与DNA作用,并求得其结合常数Kb(8)=1.0×104L×mol~(-1)和荧光猝灭常数Ksq(8)=0.80;与BSA形成复合物,使BSA发生静态猝灭。并求得了其猝灭常数Ksv(8)=8.1′104L×mol~(-1)。运用NBT光照还原法研究了配合物的SOD活性,求得IC50(8)=42.5mmol·L~(-1)。6.合成了两种D-丙氨酸希夫碱镍配合物[Ni(naph-D-Ala)(Phen)(CH_3OH)](9)和[Ni(o-van-D-Ala)(Phen)]_2×3H_2O(10)(naph=萘酚醛,o-van=邻香草醛,D-Ala=D-丙氨酸,phen=1,10-邻菲罗啉),通过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技术进行了表征,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得出,配合物(9)和(10)分别为为单斜和正交晶系、P2(1)/c和P2(1)2(1)2(1)空间群,且均围绕Ni(II)配位,构成六配位的畸形八面体结构。通过光谱法探究了配合物与DNA和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均已插入方式与DNA作用,并求得其结合常数Kb(9)=1.0×104L·mol~(-1),Kb(10)=3.9×103L·mol~(-1)和荧光猝灭常数Ksq(9)=1.01,Ksq(10)=0.85;与BSA形成复合物,使BSA发生静态猝灭。并求得了其猝灭常数Ksv(9)=2.3′105L×mol~(-1),Ksv(10)=1.3′105L×mol~(-1)运用NBT光照还原法研究了配合物的SOD活性,求得IC50(9)=48mmol·L~(-1),IC50(10)=55mmol·L~(-1)。(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期刊2016-05-01)

曹亚萍,易芩兰,刘洪梅,李海霞,左建丽[8](2016)在《氨基酸席夫碱氧钒(Ⅳ)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其抗肿瘤活性(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开发具有新生物活性的非铂系前药。方法采用一锅合成法合成3个新的氨基酸席夫碱和1,10-邻菲罗啉(Ⅳ)配合物[VO(o-van-Naph-L-Ana)(Phen)](o-van-Naph-L-Ana为邻香草醛与3-(1-萘基)-L-丙氨酸缩合成的席夫碱,Phen为1,10-邻菲罗啉)(1)、[VO(Hynaph-L-Tyr)(Phen)](Hynaph-L-Tyr为2-羟基-1-萘甲醛与L-色氨酸缩合成的席夫碱,Phen=1,10-邻菲罗啉)(2)和[VO(o-van-L-Trp)(Phen)](o-van-L-Trp为邻香草醛与L-色氨酸缩合成的席夫碱,Phen=1,10-邻菲罗啉)(3),利用高分辨质谱、FT-IR谱及摩尔电导进行了表征研究,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其晶体结构。用MTT法测定目标配合物1、2和3对A549(人肺腺癌细胞)和Hep G2(人源肝癌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成功合成了3个新的钒氧氨基酸席夫碱配合物。3个目标配合物的体外抗肿瘤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2和3对两种受试细胞株均表现出一定的细胞毒性,2和3对A549的IC_50分别为58.88和53.08μmol/L,对Hep G2的IC50分别为:83.95和44.74μmol/L。结论探寻了一种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后处理简单的一锅合成方法。合成得到的3个目标配合物中,化合物2和3对A549和Hep G2细胞具有中等活性。(本文来源于《遵义医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张浩[9](2016)在《氨基硅烷及氨基酸席夫碱有机锡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锡化合物是一类广泛用作催化剂、聚氯乙烯热稳定剂、杀菌灭虫剂、防污涂料、木材防腐剂、抗癌试剂等方面的有机金属化合物,其结构及生物活性特别是抗癌活性的研究已成为目前有机金属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有机硅烷偶联剂在医药和工业应用方面的研究一直都是化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本文通过取代水杨醛缩氨基酸及氨基硅烷席夫碱与有机锡化合物反应,制备了一系列氨基酸及氨基硅烷席夫碱有机锡化合物。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碳谱、X-射线单晶衍射等方法表征了它们的结构,解析了15个氨基硅烷席夫碱及其有机锡衍生物和13个氨基酸席夫碱有机锡化合物的晶体结构,获得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有机锡化合物,测定了部分化合物的抑菌及抗癌活性。通过胺丙基叁乙氧基硅烷与叁乙醇胺缩合制备了具有生物活性的杂氮硅叁环结构的有机硅化合物,与取代水杨醛类化合物反应,合成了取代水杨醛类席夫碱有机硅化合物:水杨醛缩氨基硅烷(A1)、5-溴水杨醛缩氨基硅烷(A2)、3,5-二溴水杨醛缩氨基硅烷(A3)、邻羟基苯乙酮缩氨基硅烷(A4)、邻香草醛缩氨基硅烷(A5),进而与有机锡氯化物反应得到了一系列氨基硅烷席夫碱有机锡化合物:水杨醛缩胺丙基杂氮叁环硅烷二乙基二氯化锡(B1)、水杨醛缩胺丙基杂氮叁环硅烷二丁基二氯化锡(B2)、水杨醛缩胺丙基杂氮叁环硅烷二甲基二氯化锡(B3)、水杨醛缩胺丙基杂氮叁环硅烷叁苯基氯化锡(B4)、5-溴水杨醛缩胺丙基杂氮叁环硅烷二甲基二氯化锡(B5)、邻香草醛缩胺丙基杂氮叁环硅烷二甲基二氯化锡(B6)、邻羟基苯乙酮缩胺丙基杂氮叁环硅烷二乙基二氯化锡(B7)、3,5-二溴水杨醛缩胺丙基杂氮叁环硅烷二乙基二氯化锡(B8)、3,5-二溴水杨醛缩胺丙基杂氮叁环硅烷叁苯基氯化锡(B9)、3,5-二溴水杨醛缩胺丙基杂氮叁环硅烷二甲基氧化锡(B10)。通过元素分析、红外、核磁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在晶体B4、B6、B8、B9、B10中,有机锡氯化物与席夫碱氨基硅烷形成1:1的配合物,锡原子是五配位的畸变叁角双锥构型,酚氧原子和氯原子占据叁角双锥轴向位置;在B1、B2、B3、B5、B7中,有机锡氯化物与席夫碱氨基硅烷形成1:2配合物,锡原子是六配位的八面体构型,两个酚氧原子处于八面体的反式位置;B10为具有梯状结构的四核五配位的新型锡化合物。以水杨醛、5-溴水杨醛、3,5-二溴水杨醛、邻香草醛与蛋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缩合生成的席夫碱与有机锡氯化物反应合成了7种取代水杨醛蛋氨酸有机锡化合物、4种取代水杨醛苯丙氨酸有机锡化合物、3种取代水杨醛缬氨酸有机锡化合物,包括:N-(2-羟基苯基亚甲基)蛋氨酸二甲基锡(C1)、N-(2-羟基-5-溴苯基亚甲基)蛋氨酸二甲基锡(C2)、N-(2-羟基-3,5-二溴苯基亚甲基)蛋氨酸二甲基锡(C3)、N-(2-羟基-3甲氧基苯基亚甲基)蛋氨酸二甲基锡(C4)、N-(2-羟基-5-溴苯基亚甲基)蛋氨酸二苯基锡(C5)、N-(2-羟基-3-甲氧基苯基亚甲基)蛋氨酸二乙基锡(C6)、N-(2-羟基苯基亚甲基)蛋氨酸二乙基锡(C7)、N-(2-羟基-3,5-二溴苯基亚甲基)苯丙氨酸二乙基锡(D1)、N-(2-羟基-5-溴苯基亚甲基)苯丙氨酸二乙基锡(D2)、N-(2-羟基苯基亚甲基)苯丙氨酸二乙基锡(D3)、N-(2-羟基-3-甲氧基苯基亚甲基)苯丙氨酸二乙基锡(D4)、N-(3,5-二溴水杨醛)缬氨酸叁环己基锡(E2)、N-(3,5-二溴水杨醛)缬氨酸二环己基锡(E3)、N-(3,5-二溴水杨醛)缬氨酸二环己基锡合叁环己基锡(E4)。并取得了其晶体结构数据,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分析测试技术表征了其结构。C1、C2、C6为具有畸变八面体结构的弱二聚体,C3和D1是羧基不对称桥连的双核化合物,C4和D4为醚氧配位的具有五角双锥构型的二聚体,C7、D2、D3为羧基桥连形成的十二元大环叁聚体,C5、E3为五配位的单核锡化合物,E4为羧基桥连两个不同有机锡形成的配合物。代表性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试表明所测化合物对大肠杆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活性,最小抑制浓度达到了15.16μg?mL-1,乙基锡化合物虽对人肺癌A549和结肠癌COLO205有抗癌活性,但比顺铂差。本工作不仅获得了一些结构新颖的有机锡化合物,丰富了有机锡化学和结构化学的内容,还为进一步探索和开发有机锡化合物在医学上的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6-03-10)

李卓,蒋明月,王慧,赖俊杰,李祥辉[10](2015)在《3种肉桂醛-氨基酸钾盐席夫碱的制备及其对食品霉腐菌的抑菌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将肉桂醛谷氨酸、亮氨酸和天冬氨酸3种氨基酸进行反应,制备出3种水溶性肉桂醛-氨基酸钾盐席夫碱。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 H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 H NMR)对肉桂醛-氨基酸钾盐席夫碱的结构进行表征。选取黑曲霉和桔青霉为供试菌种,研究肉桂醛-氨基酸钾盐席夫碱的抑菌性能。结果表明:不同氨基酸钾盐席夫碱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肉桂醛-天冬氨酸钾盐席夫碱的抑菌活性为最强,而肉桂醛-亮氨酸钾盐席夫碱为最弱。(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文》期刊2015年24期)

氨基酸席夫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氨基酸钾盐席夫碱上引入肉桂醛,设计合成肉桂醛-氨基酸钾盐席夫碱。以叁种典型的氨基酸为原料:甘氨酸(最简单的氨基酸)、天冬氨酸(两个-COOH)、D-苯丙氨酸(带有苯环),合成后对3种化合物进行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等表征。结果表明:相比甘氨酸,其他2种氨基酸所合成席夫碱的荧光光谱的都较强,其中苯丙氨酸最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氨基酸席夫碱论文参考文献

[1].李峥.席夫碱反应制备氮取代氨基酸及聚类肽高分子[D].青岛科技大学.2019

[2].宋亚娜,郑显月,殷海天,吴孟杰,李淑君.3种肉桂醛-氨基酸钾盐席夫碱的合成及荧光性能分析[J].广东化工.2018

[3].赵培然.氨基酸希夫碱镍配合物的合成、结构、SOD活性及与白蛋白和核酸的作用[D].聊城大学.2018

[4].王慧.肉桂醛—氨基酸希夫碱的合成、抑菌活性及定量构效关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8

[5].姚延泽.卟啉及杂环氨基酸席夫碱锡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

[6].牛风林,朱华玲.酰基吡唑啉酮缩氨基酸希夫碱的合成和形成机理及结构特点[J].科技创新导报.2016

[7].魏强.氨基酸希夫碱镍配合物的合成、结构、SOD活性及与生物大分子的作用[D].聊城大学.2016

[8].曹亚萍,易芩兰,刘洪梅,李海霞,左建丽.氨基酸席夫碱氧钒(Ⅳ)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其抗肿瘤活性(英文)[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6

[9].张浩.氨基硅烷及氨基酸席夫碱有机锡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

[10].李卓,蒋明月,王慧,赖俊杰,李祥辉.3种肉桂醛-氨基酸钾盐席夫碱的制备及其对食品霉腐菌的抑菌性能[J].中国科技论文.2015

论文知识图

氨基酸席夫碱催化剂侧链基团的...一24配合物4的氢键及拓扑图一20配合物2的氢键及拓扑图不同反应时间下配合物的吸收光谱一22配合物3的氢键及拓扑图配合物‘的前线轨道主要组成

标签:;  ;  ;  ;  ;  ;  ;  

氨基酸席夫碱论文_李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