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嫩草原区论文_王海霞,殷秀琴,周道玮

导读:本文包含了松嫩草原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嫩草,土壤,农牧,动物,群落,多样性,生态系统。

松嫩草原区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霞,殷秀琴,周道玮[1](2003)在《松嫩草原区农牧林复合系统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生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野外选择样地,设置样方,调查了温带地区松嫩草原区农牧林复合系统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生态特征.结果表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是球角跳虫科(Hypogastruridae)、辐螨(Actinedida)、革螨(Gamasida)和甲螨(Oribatida),常见类群是节跳虫科(Isotomidae)和叶蝉科(Jassidae).从玉米田、草地和杨树林3个子系统的对比分析看。草地物种最丰富,多样性最高,生境条件最优越.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和类群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表聚性明显;但3个子系统的垂直分布特征不完全相同.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主要土壤环境要素和气候要素与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相关关系,发现土壤环境要素是影响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主导因子.(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3年10期)

王海霞,殷秀琴,周道玮[2](2003)在《松嫩草原区农牧林复合系统大型土壤动物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松嫩草原区农牧林复合系统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空间分布、时间变化,以及与环境要素的相关关系进行了探讨。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43类、1234只,优势类群是蚁科(Formicidae)和金龟子科(Scarabaeidae)幼虫,常见类群14类,稀有类群27类。水平分布表现出明显的不均一性,垂直分布类群数上均匀递减,个体数上表聚性明显。夏季类群数和个体数都明显多于秋季。地温对大型土壤动物影响最明显,其次是气温和降水。(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03年04期)

殷秀琴,王海霞,周道玮[3](2003)在《松嫩草原区不同农业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温带松嫩草原区不同农业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农业生态系统中 ,类群数为草地 >杨树林 >玉米田 ,个体数为草地 >玉米田 >杨树林。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存在一定差异性。玉米田土壤动物向下层聚集 ,草地具明显的表聚性 ,杨树林随着土层深度的变化较均匀。土壤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不同 ,玉米田秋季作物收割后 ,土壤动物类群明显减少 ,而杨树林秋季有增多趋势。草地土壤动物的季节变化代表了松嫩草原区土壤动物群落分布的特征。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为草地 >杨树林 >玉米田。分析了土壤动物与地温、土壤自然含水量、p H及土壤养分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3年06期)

王海霞,殷秀琴[4](2002)在《松嫩草原区农牧林复合系统中小型土壤动物生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温带松嫩草原区农牧林复合系统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生态特征。研究表明: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是球角跳虫科(Hypogastruridae)、辐螨(Actinedida)、革螨(Gamasida)和甲螨(Oribatida),常见类群是节跳虫科(Isotomidae)和叶蝉科(Jassidae)。草地中物种最丰富,多样性最高,草地的生境条件最优越。个体数和类群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表聚性明显。类(本文来源于《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2-11-01)

王海霞[5](2002)在《松嫩草原区农牧林复合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动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消费者和特殊的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土壤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即土壤动物生态地理研究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松嫩草原区的草地与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基础资料。 本文从生态地理学角度、以温带松嫩草原区的农牧林复合生态系统为研究区,在其中的杨树林、草地和玉米田3个子系统内,2001年8月和10月份两次取样。以所获得的土壤动物数据、土壤环境数据及气候数据为基础,运用土壤动物学和生态学的理论与计量方法,进行分析。找出农牧林复合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的特殊性,以及与其它地区土壤动物群落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在整个农牧林复合生态系统中,共获得土壤动物73类、14793只。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大型和中小型)是球角跳虫、辐螨、革螨和甲螨4类,常见类群是蚁、金龟科幼虫、节跳虫、蜘蛛和鞘翅目成虫5类,稀有类群有61类。 杨树林、草地和玉米田土壤动物的类群数:草地>杨树林>玉米田,个体数:草地>玉米田>杨树林,草地生境条件最优越。土壤动物的水平分布具有不均匀性。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基本都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个体数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类群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均匀递减。 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上都存在季节差异,夏季土壤动物的类群数明显的高于秋季,但个体数上的差别不大。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草地>杨树林>玉米田。 土壤动物个体数与土壤环境要素的相关关系明显,类群数与土壤环境要素的相关程度不如个体数明显;pH值对类群数和个体数都有明显影响。气候要素中,只有类群数与地温和蒸发量的相关程度较好。相对来说,大型土壤动物受气候影响显着,而中小型土壤动物受土壤环境要素影响更明显。 十壤动物的功能类群中,杂食类的比例最大,其次是枯食类、根食类和捕食类,腐食类的比例最小。复合系统中主要士壤动物对土壤表层和上体内部的物质分解和九素归还起主要作川,对土壤结构的改善作用较弱。 闪此,农牧林复合生态系统中的土壤动物群落不同于一般的单生态系统中的土壤动物群落,不同区域土壤动物群落的差异较大。(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2-05-01)

王策箴[6](1990)在《东北松嫩草原区亚气生蓝藻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 前言松嫩平原是我国东北最大的平原。西部以大兴安岭山麓丘陵和台地为界,北部和东部以伊勒呼里山和小兴安岭山麓和台地为界,南以松辽分水岭为界。其地理位置:北纬43°30′~48°41′,东经121°30′~127°。全区地势平坦,只有微形起伏,海拔高度在150—200米之间。这里草本植物茂盛,草质优良,产草量高,是我国最好的草地之一。也是我国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近年来,人们对松嫩平原植被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0年01期)

松嫩草原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松嫩草原区农牧林复合系统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空间分布、时间变化,以及与环境要素的相关关系进行了探讨。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43类、1234只,优势类群是蚁科(Formicidae)和金龟子科(Scarabaeidae)幼虫,常见类群14类,稀有类群27类。水平分布表现出明显的不均一性,垂直分布类群数上均匀递减,个体数上表聚性明显。夏季类群数和个体数都明显多于秋季。地温对大型土壤动物影响最明显,其次是气温和降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松嫩草原区论文参考文献

[1].王海霞,殷秀琴,周道玮.松嫩草原区农牧林复合系统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生态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3

[2].王海霞,殷秀琴,周道玮.松嫩草原区农牧林复合系统大型土壤动物生态学研究[J].草业学报.2003

[3].殷秀琴,王海霞,周道玮.松嫩草原区不同农业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特征[J].生态学报.2003

[4].王海霞,殷秀琴.松嫩草原区农牧林复合系统中小型土壤动物生态研究[C].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2

[5].王海霞.松嫩草原区农牧林复合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

[6].王策箴.东北松嫩草原区亚气生蓝藻的初步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

论文知识图

吉林省土壤盐渍化敏感性评价图研究区位置Fig.1Thedistributionofrese...一8我国草地螟虫源地分区Fig.2一8Parti...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分布图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

标签:;  ;  ;  ;  ;  ;  ;  

松嫩草原区论文_王海霞,殷秀琴,周道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