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人们追求经济效益,缺乏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在学校中对学生也是片面追求成绩,在传统文化教育这一块有所缺失,结果造成了一些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习惯,家庭规范意识不强,人际交往能力薄弱的现象。现如今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阶段的培养主要以《弟子规》为例,清朝李毓秀所著的《弟子规》,自成书以来,它便受到无数好评,并广为流传。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弟子规》,通过对“孝悌”含义的理解,即“孝悌”对家庭道德规范的培养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并由此获得启示以规范行为习惯。
关键词:小学教育;弟子规;含义;启示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精华的《弟子规》,为清代李毓秀所著,全篇虽仅有短短1080字,但字字精华,几乎囊括了孝亲尊长、修身治学、为人处事及日常礼仪中的所有内容。通过这1080字,《弟子规》把小学教育阶段应当内化的道德教育模式转化为具体可践行的东西。儿童通过身体力行《弟子规》中的规范,逐渐将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本文对《弟子规》从“孝悌”这个方面在小学教育这个成长阶段的含义及意义作了简单阐述,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在培养《弟子规》时的具体措施也给出了相应的看法。
一、“孝悌”的含义
《弟子规》开篇就讲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可见孝悌对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性。“孝悌”即孝敬父母亲,友爱兄弟姊妹。“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当父母召唤我们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答应,不要磨磨唧唧;父母已经交代给我们的事情,我们要抓紧时间赶快去做,不能一拖再拖或推辞偷懒。父母一片苦心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是为了我们的成长、发展,应该毕恭毕敬地倾听;如果我们是因为做了什么错事,而受到父母的教育和批评时,应当虚心听取父母的意见,不可无理顶撞、蛮横无理,使父母心碎、难过。从我们是否能够及时应答父母的召唤,到我们面对父母命令,教育学习或受到父母的责罚时,是否能够认真听话,并真正的将父母的话放在心上,这就是教孝须从“敬顺”二字教起。如果孩子从小就能认真听父母的话,将来也必定能够听老师、长者以及领导的话,若父母的话都不听、不敬、不学、不做,那将来会成何人呢?在面对父母的过失的时候,“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1]应该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要付之诚恳的态度,柔和的声音,以及和善的表情,(在《论语》中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如果我们以我们的诚恳仍打动不了父母,我们的规劝增添了他们的烦恼的时候,我们就要“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2]一旦有了恰当时机,比如说当父母心情愉悦的时候,我们再继续加以劝导;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我们的劝谏,甚至生气,此时我们虽难过委屈,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骂,也毫无怨言,以免使父母酿成大错。在对待兄弟姐妹时,“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如果我们能与兄弟姐妹相处和睦时,父母也会欣慰。由此,正确的家庭规范意识培养,不但能与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关系和睦,还能在某种程度上提升自己为人处世的能力。
(三)数据分析:由于语用问题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我们请10位对外汉语教师共同商量决定了每一题的最佳选项,并以此为问卷标准答案。然后我们对学生的问卷批改计分,并转换成百分制,最后把数据输入电脑,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
二、“孝悌”的启示
对于“孝悌”的培养,学校、家庭以及社会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学校承担着学生对于“孝悌”在理论方面获得的责任,在家庭中主要是父母的言传身教,而社会中每个成员的举动又无不影响着孩子对于“孝悌”的理解。在学校中,老师可以引用《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教育学生要做到:父母召唤我们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过了很久才回应父母的召唤,父母给我们嘱咐事情要去做的时候,就要立马起身去做,不能够拖拖拉拉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给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我们要毕恭毕敬地倾听并牢记心中;如果我们因为做错了某件事事儿受到父母的教育或批评时,就应虚心接受父母的教诲,不得顶撞,使父母亲伤心、难过。又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教育学生要懂得:如果作为兄长的话要友爱弟妹,作弟妹的话要懂得恭敬兄长,兄弟姊妹之间能够和睦相处,一家人其乐融融,父母自然满心欢喜,孝就在其中了。[3]还如“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现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教育学生要懂得:在称呼长辈的时候,要对长辈尊称,而不能直呼长辈姓名,在长辈面前,要规规矩矩,符合自己晚辈的身份,要合乎礼节。当教师把这些礼仪教给学生之后,学生就已经在理论层面上习得了“孝悌”的含义,但缺乏实际运用。
在家庭的教育当中,父母亲是孩子在成长中最好的老师。家庭中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首先也是最重要的,父母的言传身教将对孩子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时时刻刻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是孩子的首任教师,家长应充分发挥自身榜样示范作用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将《弟子规》类书籍的教诲牢牢的记在心中,不仅仅是知道,而且要汲取其中有益的成分,为孩子做好表率。就如《弟子规》中所讲的“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如果父母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对自己的父母切切实实的做到了这些,凡是父母所喜欢的东西,尽力替他们准备好;凡是父母所讨厌的东西,一定要谨慎地将它们处理掉。孩子会或多或少受到熏陶,不但以后懂得孝敬父母,而且在家庭关系方面,也能做到和睦、温馨。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上,要选择适合于孩子年龄发展的特点,《弟子规》篇幅短小,适用于小学教育阶段的家庭教育。再次,家庭氛围对孩子道德观念的培养也十分重要,孩子生长在道德观念崇高的家庭,必然受到熏陶。反之,必受其害。最后,教育孩子做到孝亲尊师,诚实守信,即《弟子规》中的“孝”“信”。这些都要求孩子的家长以《弟子规》中的教诲严格要求自己,并影响孩子,以此来进行家庭教育。
甲洛洛好半天才开口,口气缓和了许多:丁主任,你们还是小心点吧,如果你家的潘美丽知道,那你们的死期就到了。丁主任跌坐在地上:我再也不想和潘美丽过了,我再也受不了了。他说着抱着头呜呜地哭起来。梨花抱着丁主任的头,也跟着呜呜地哭。甲洛洛难为情地把电筒光移开,悄声嘟哝:但你也不能这样啊,你这不是把所有人都害了吗?
在社会这个大染炉中,学生将会无可避免的会受到社会中各种信息的影响。如果孩子在日常用餐、就座或行走时,见到的是秩序井然、长幼有序的场景。[4]那么他可能就会回想起老师曾教过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并在以后的生活中将这句话付诸于实践。但是如果在用餐、就座或行走时,他所见到的是秩序混乱,长幼无序的场景,就有可能受这种场景误导,形成错误的观念。在公众场合如果遇到其他孩子对家长毕恭毕敬,则会想到老师曾教过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反之,可能对孩子已在学校构建的“孝悌”意识造成冲击。可见,社会环境对孩子“孝悌”观念的培养的重要意义。
三、总结
学习《弟子规》不仅对构建学生的和谐的家庭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人生观念,并对社会的发展等方面也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弟子规》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其内涵仍需要我们进行挖掘。
本文通过对《弟子规》在小学教育阶段对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含义做了简单的讲解,并给出了一些小学教育阶段学校、家庭、社会在促进学生养成“孝悌”等良好习惯时的一些具体措施。《弟子规》的传承及传播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不但会对学生成长意义重大,也将有益于学校运行,家庭关系,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斌.当代大学生孝行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4.
[2]桂玉琼.弟子规的家庭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6.
[3]张悦红.弟子规亲教内蕴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6(3):116-120.
[4]唐敏华.我国古代儿童文明礼仪教育规范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下半月行动版),2013(11):18-23.
[5](清)李毓秀(著),贾存仁(修订).弟子规[M].北京:中华书局,2005.
标签:父母论文; 弟子规论文; 孩子论文; 家庭论文; 孝悌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 婚姻道德论文; 《北方文学》2019年第14期论文; 河北北方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