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共混法论文-庞青青

溶液共混法论文-庞青青

导读:本文包含了溶液共混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聚乳酸,韧性,复合材料,性能

溶液共混法论文文献综述

庞青青[1](2016)在《溶液共混法增韧改性聚乳酸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乳酸(PLA)是一种可以完全生物降解的绿色环保型材料,最终产品是二氧化碳和水。聚乳酸具有热稳定性好、生物相容性好、强度高等特点,并且具有优良的可塑性加工等性能,可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服装等领域。然而,聚乳酸具有脆性大、抗冲击性差等缺点,为满足各个行业的需求,必须对聚乳酸进行改性,而最重要的研究课题是对聚乳酸进行增韧改性。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采用化学法和物理法对聚乳酸进行改性,其中物理法工艺操作简单,产率高,成本较低。本文通过加入柔顺性较好的可降解塑料和无机颗粒与PLA进行溶液共混制备了PLA基共混物和PLA基复合材料,并对其热稳定性、断裂韧性、力学性能和形态学进行研究。论文研究结果如下:1.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和纳米碳酸钙(Ca CO3)复合增韧聚乳酸的研究结果:PBS不影响PLA的热稳定性,而Ca CO3降低了PLA的热稳定性,将PBS和Ca CO3同时加入,PLA/PBS/Ca CO3复合材料的的热稳定性与纯PLA相比稍微降低。与纯PLA相比,PLA/PBS共混物和PLA/Ca CO3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和弯曲强度明显提高,而PBS和Ca CO3的同时加入,进一步增大了PLA的断裂韧性和弯曲强度。PBS的加入,降低了PLA的弯曲模量,而PBS和Ca CO3的同时加入,增大了PLA的弯曲模量。SEM图片表明PLA/PBS共混物、PLA/Ca CO3复合材料和PLA/PBS/Ca CO3复合材料的断裂面与纯PLA相比粗糙不平。TEM图片表明,Ca CO3在PLA基体中均匀分散。总结,PBS和Ca CO3在不影响PLA力学性能的同时,对PLA有协同增韧效果。2.聚丁二酸乙二醇酯(PES)和碳化硅(Si C)复合增韧聚乳酸的研究结果:PES和Si C的加入不影响PLA的热稳定性。与纯聚乳酸相比,PLA/PES共混物和PLA/Si C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和弯曲强度明显提高,而与PLA/PES共混物相比,PES和Si C的同时加入,进一步增大了PLA的断裂韧性和弯曲强度。PES的加入,降低了PLA的弯曲模量,而PES和Si C的同时加入,增大了PLA的弯曲模量。SEM图片表明PLA/PBS共混物、PLA/Si C复合材料和PLA/PES/Si C复合材料的断裂面与纯PLA相比粗糙不平。TEM图片表明,Si C均匀分散在PLA基体中。总结,PES和Si C在不影响PLA力学性能的同时,对PLA有复合增韧效果。(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6-01)

严丽[2](2011)在《溶液共混法对PVDF膜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膜法水处理技术是当前水处理技术中较为热门的技术之一,但膜法水处理技术产量低、容易被污染、价格昂贵等缺陷严重地阻碍了它的推广和发展。本课题的目的是研制出一种材料价格低廉、水通量高、机械性能好、不易被污染的PVB/PVDF共混膜。论文的主要思路及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剪切粘度法、本征粘度法、偏光显微镜、红外光谱仪(FTIR)的方法对聚乙烯醇缩丁醛(PVB)/聚偏氟乙烯(PVDF)二元共混体系的相容性进行了研究。PVB/PVDF共混溶液的剪切粘度与共混配比之间的非线性非S型关系,表明PVB/PVDF共混体系为部分相容性。然后采用聚合物溶液本征粘度法对PVB/PVDF体系的相容性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共混配比为9.1、8:2、7:3、3:7、2:8、1:9时,共混体系是相容的。采用偏光显微镜、红外光谱仪(FTIR)的方法得出的结论与本征粘度法相吻合。2.通过考察铸膜液中聚合物浓度、共混配比的变化情况对膜透过性能和机械性能的影响,确定了适宜的聚合物浓度及最佳共混比。结果表明,当铸膜液中聚合物含量为23wt%,PVB:PVDF=7:3时制备的共混膜性能较佳。3.确定共混体系在不同条件下成膜时的相分离诱导因素,研究不同相分离方式对共混膜的形态结构和膜性能的影响。相分离可以是溶剂和非溶剂的相互扩散所致,即扩散诱导相分离(DIPS),也可以是因为温度降低或加入添加剂使溶剂溶解能力减弱所致,即热致相分离(TIPS),还可以是二者共同作用所致。通过对两种相分离情况下成膜酌结构观察,发现不同相分离方式对共混膜的形态结构影响很大,由热致相分离(TIPS)法制得的膜的断面结构由海绵状相互连通的孔结构构成;由扩散诱导相分离(DIPS)和热致相分离(TIPS)共同作用制得的膜的断面结构以指状孔结构为主,海绵状成分不多。膜性能测试表明:TIPS/DIPS制得的共混膜的水通量较热致相分离(TIPS)法制得的膜大,而拉伸强度小。4.通过考察不同凝胶浴温度对膜透过性能和机械性能的影响,确定适宜的凝胶浴温度。对不同凝胶浴温度下制得的膜结构进行观察发现:随着凝胶浴温度的升高,膜断面的指状孔结构越来越少,从而导致水通量下降。当凝固浴温度为90℃时,膜截面的指状孔孔消失,膜为典型的小而均匀的海绵状网络孔结构。通过对不同凝胶浴温度下制得的膜水通量及机械性能的比较发现,随着凝胶浴温度的上升,共混膜的水通量呈下降的趋势,与此相反,膜的断裂强度一直呈上升趋势。共混膜的水通量在凝胶浴温度为5℃时最大,随后凝胶浴温度的升高致使膜的水通量急剧减小,而膜的断裂强度变换却很缓慢,因此凝胶浴温度最佳的是5℃。5.通过膜性能测试及扫描电镜等测试手段研究了不同种类添加剂PEG系列和PVP (K30)对PVB/PVDF共混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相对于添加剂PEG系列,以PVP K30作为添加剂,制得的共混膜水通量大,断裂强度也较好,且膜平整不卷曲,所以选择添加剂PVP K30作为调节PVB/PVDF共混膜性能的最佳添加剂。同时,研究发现随着添加剂PVP K30质量浓度的增加,共混膜的水通量先变大后减小,而共混膜的断裂强度不断增大。由于实验研究的聚合物浓度较大,PVP K30的质量浓度5%时,共混膜的断裂强度较大,已经达到327.92N/cm2,故而选取添加剂的最佳添加量为5wt%。(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1-12-01)

董金虎,付蕾,张伟,杨守洁,石振武[3](2011)在《纳米SiO_2溶液共混法增韧增强PP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液共混的方法,研究了纳米SiO2用量对PP/纳米SiO2共混体系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纳米SiO2质量分数增加到1%时,PP/纳米SiO2共混体系的冲击断口的断裂带细微而密集,冲击强度达到最大,提高了66.5%;纳米SiO2质量分数增加到2%时,断裂带尺寸变大,综合性能达到最好,拉伸强度提高了16.1%,断裂伸长率提高38.1%,冲击强度提高了50.2%;纳米SiO2质量分数增加到5%时,PP/纳米SiO2共混体系形成层状结构,冲击强度急剧下降。(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2011年01期)

陈红霞[4](2007)在《用溶液共混法研究纳米SiO_2在PET中的分散》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粒子因其独特的性质,近年来己经成为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利用不同功能的纳米材料与各种聚合物恰当匹配能制造出一类多功能、高性能的复合材料。但是纳米粒子比表面积大、表面能高,易团聚,因此提高它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性是制备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关键。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是采用溶液共混法将纳米SiO_2粉体添加到聚酯PET中,以制成PET/纳米SiO_2复合材料。首先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对纳米SiO_2粉体进行表面改性,以降低粉体的团聚。通过选用不同的偶联剂、表面活性剂以及偶联剂与表面活性剂按一定的比例复合使用等方法对纳米SiO_2粉体进行表面改性;并采用分光光度法、粒度分析法、烘箱法和SEM表征了改性后的分散效果。结果表明,改性剂的种类、用量对改性后的分散效果影响很大,同时也发现了选用偶联剂和表面活性剂按一定的比例复合使用,改性后的分散效果更好。然后将改性后的纳米SiO_2加入到有机溶剂苯酚-四氯乙烷中,充分搅拌后超声分散,最后将PET加热溶解在该有机溶剂中,真空干燥去除溶剂,制成PET/纳米SiO_2复合材料。通过特性粘度和熔点的测试,扫描电镜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热重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复合材料的结构、性能以及纳米SiO_2在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情况。结果表明,溶液共混法不改变PET的化学结构,并且经溶液共混改性后的PET由无定形态转变为结晶高聚物;当纳米SiO_2含量在1~3%时,纳米SiO_2在PET中的分散较好,纳米SiO_2粒子呈纳米尺度分布在PET中,同时PET/纳米SiO_2复合材料的特性粘度、熔点上升,耐热性增强。(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07-03-01)

张纬,刘丹,王益庆,耿海萍,张立群[5](2005)在《溶液共混法笼状硅氧烷低聚物/硅橡胶复合材料的分散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了笼状硅氧烷低聚物(POSS)/硅橡胶复合材料,用X射线衍射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该材料的分散状况,考察了POSS质量分数以及烘干温度、溶剂含量对POSS在硅橡胶中分散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POSS质量分数越低,烘干温度越高,越有利于抑制POSS的结晶,进而有利于制备POSS精细分散的POSS/硅橡胶复合材料;而溶剂含量越少时,更多的POSS以晶体形式从溶剂中析出,从而使得POSS的结晶程度更显着。(本文来源于《合成橡胶工业》期刊2005年05期)

溶液共混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膜法水处理技术是当前水处理技术中较为热门的技术之一,但膜法水处理技术产量低、容易被污染、价格昂贵等缺陷严重地阻碍了它的推广和发展。本课题的目的是研制出一种材料价格低廉、水通量高、机械性能好、不易被污染的PVB/PVDF共混膜。论文的主要思路及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剪切粘度法、本征粘度法、偏光显微镜、红外光谱仪(FTIR)的方法对聚乙烯醇缩丁醛(PVB)/聚偏氟乙烯(PVDF)二元共混体系的相容性进行了研究。PVB/PVDF共混溶液的剪切粘度与共混配比之间的非线性非S型关系,表明PVB/PVDF共混体系为部分相容性。然后采用聚合物溶液本征粘度法对PVB/PVDF体系的相容性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共混配比为9.1、8:2、7:3、3:7、2:8、1:9时,共混体系是相容的。采用偏光显微镜、红外光谱仪(FTIR)的方法得出的结论与本征粘度法相吻合。2.通过考察铸膜液中聚合物浓度、共混配比的变化情况对膜透过性能和机械性能的影响,确定了适宜的聚合物浓度及最佳共混比。结果表明,当铸膜液中聚合物含量为23wt%,PVB:PVDF=7:3时制备的共混膜性能较佳。3.确定共混体系在不同条件下成膜时的相分离诱导因素,研究不同相分离方式对共混膜的形态结构和膜性能的影响。相分离可以是溶剂和非溶剂的相互扩散所致,即扩散诱导相分离(DIPS),也可以是因为温度降低或加入添加剂使溶剂溶解能力减弱所致,即热致相分离(TIPS),还可以是二者共同作用所致。通过对两种相分离情况下成膜酌结构观察,发现不同相分离方式对共混膜的形态结构影响很大,由热致相分离(TIPS)法制得的膜的断面结构由海绵状相互连通的孔结构构成;由扩散诱导相分离(DIPS)和热致相分离(TIPS)共同作用制得的膜的断面结构以指状孔结构为主,海绵状成分不多。膜性能测试表明:TIPS/DIPS制得的共混膜的水通量较热致相分离(TIPS)法制得的膜大,而拉伸强度小。4.通过考察不同凝胶浴温度对膜透过性能和机械性能的影响,确定适宜的凝胶浴温度。对不同凝胶浴温度下制得的膜结构进行观察发现:随着凝胶浴温度的升高,膜断面的指状孔结构越来越少,从而导致水通量下降。当凝固浴温度为90℃时,膜截面的指状孔孔消失,膜为典型的小而均匀的海绵状网络孔结构。通过对不同凝胶浴温度下制得的膜水通量及机械性能的比较发现,随着凝胶浴温度的上升,共混膜的水通量呈下降的趋势,与此相反,膜的断裂强度一直呈上升趋势。共混膜的水通量在凝胶浴温度为5℃时最大,随后凝胶浴温度的升高致使膜的水通量急剧减小,而膜的断裂强度变换却很缓慢,因此凝胶浴温度最佳的是5℃。5.通过膜性能测试及扫描电镜等测试手段研究了不同种类添加剂PEG系列和PVP (K30)对PVB/PVDF共混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相对于添加剂PEG系列,以PVP K30作为添加剂,制得的共混膜水通量大,断裂强度也较好,且膜平整不卷曲,所以选择添加剂PVP K30作为调节PVB/PVDF共混膜性能的最佳添加剂。同时,研究发现随着添加剂PVP K30质量浓度的增加,共混膜的水通量先变大后减小,而共混膜的断裂强度不断增大。由于实验研究的聚合物浓度较大,PVP K30的质量浓度5%时,共混膜的断裂强度较大,已经达到327.92N/cm2,故而选取添加剂的最佳添加量为5wt%。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溶液共混法论文参考文献

[1].庞青青.溶液共混法增韧改性聚乳酸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

[2].严丽.溶液共混法对PVDF膜改性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1

[3].董金虎,付蕾,张伟,杨守洁,石振武.纳米SiO_2溶液共混法增韧增强PP的研究[J].塑料工业.2011

[4].陈红霞.用溶液共混法研究纳米SiO_2在PET中的分散[D].江南大学.2007

[5].张纬,刘丹,王益庆,耿海萍,张立群.溶液共混法笼状硅氧烷低聚物/硅橡胶复合材料的分散性[J].合成橡胶工业.2005

标签:;  ;  ;  ;  

溶液共混法论文-庞青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