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存在观的变革: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和核心论文

李媛媛:存在观的变革: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和核心论文

关键词:存在观;社会关系;哲学革命

摘 要:哲学革命都是在存在观的根基处发生的,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和核心问题也是存在观的变革。与从某种超验的思辨本体出发来谈论存在的传统哲学不同,马克思不关心与人无关的抽象精神和自在物质,而是主张从实践、从人的活动和关系出发谈论存在问题。马克思着眼于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实践、社会关系来把握和理解存在,把存在理解为“实践”的存在、“社会关系”中的存在。马克思存在观变革的本质是思维方式的变革,它反对将存在理解为某种超验的思辨范畴,而是将人们对存在的理解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正由于确立了科学的存在观,才使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全新的哲学成为可能,成为具有划时代革命意义的当代哲学。

西方传统哲学的出发点是预设终极的本体,这一本体是超验的、绝对的存在,是关于宇宙的绝对真理,也是现实事物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所在。客观自在的本体概念、范畴规定外在的对象,并对其进行演绎和逻辑推理。不同的哲学家预设不同的本体,但用纯思辨的形式建构不同的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大体一致。西方传统哲学家致力于追求支配宇宙的最普遍原则以获得阐释世界万物的最终依据,使世界趋向于完善,但是,他们的缺陷在于未考虑任何现实因素。马克思正是对传统哲学存在观进行深入的研究后提出“存在”是关于现实的个人的存在,在社会关系的基础上,马克思直指当时社会中被异化的关系,并对其进行揭露与批判。马克思哲学存在观的实质与核心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存在观。

一、马克思对传统哲学存在观的哲学反思

纵观西方哲学史,出现过许多具有多样性的终极本体——如逻各斯、神、物自体、自我意识、绝对精神等成为存在者的本质规定和最高原则。哲学家们通过终极本体对存在者进行了各自不同的规定,而不是思考存在本身,不但存在者最终脱离了现实世界,而且现实世界也被理性的、宗教的非本真存在掩盖起来。

亚里士多德以研究最高的最完善的没有分化的“存在”为对象。“实体”这一范畴是研究存在的核心,是首要的“存在”,他首先将“实体”设置成宇宙万物运行的一般原则和最终依据,是一切事物最初的存在,“实体问题”是关于“存在”这一学问最主要的内容,并为其他理论提供支持和动力。随后,亚氏进一步提出最高的学问,即神学。与质料完全分离的、不动的“存在者”——神,是日月星辰等天体运动能够永恒不变的原因,也是一切事物得以存在的最高依据。黑格尔设定的世界终极本体是无限的“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是一种自在自为地理性,在它之外无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即人和自然界,在黑格尔看来也不过是“绝对精神”通过自身扬弃异化后,在回复到自身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对象性存在,因而它是对象化存在的能动主体,它的自主活动过程即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黑格尔构造的存在观完全是由概念自身通过循环往复的运动造成的逻辑演绎的体系。

马克思批判地指出这种自我预设的虚假性:“自我意识通过自己的外化所能设定的只是物性,即只是抽象物、抽象的物,而不是现实的物。”[1]马克思意识到形而上学依赖的是思维的抽象能力,形而上学构建的独断的抽象范畴系统缺乏对现实事物的客观分析,忽视了现实条件和物质基础,马克思破除了终极本体作为一切形而上学的内在根据和根本前提,剔除了先验预设的原则,在根本上击穿意识的内在性,从而通达现实的生活世界。

因此,马克思在存在观的根基处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哲学,着眼于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关系状态来理解存在,他发动的哲学革命表明他的哲学与传统哲学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使“社会现实”成为哲学主题。马克思不讨论与人无关的抽象精神和自在物质,他不从超验的本体出发而是主张从人的活动中探讨存在问题。他的存在观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基础,即概念化的抽象本体和逻辑范畴,实现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真正超越一切近代形而上学,马克思存在观上的变革彰显其作为当代哲学的应有之义。

二、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观

(一)三种存在形式

随着旅游信息化的持续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旅游行业市场对新媒体营销、智慧旅游景点管理以及旅游个性化定制等方面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加,而目前高职旅游人才培养计划中,在这些方面的人才需求分析明显不足,所以,在旅游新常态背景下,高职院校一定要根据旅游行业的具体发展需要来调整人才培养计划,以充分满足新形势下旅游行业的实际需求。

如果将“存在”概念仅仅理解为物质就不能很好的理解马克思的“存在”概念,也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在哲学开端处所引发的哲学革命。因此,要多角度考察马克思的“存在”概念,从物质性存在形式、活动性存在形式、关系性存在形式这三个维度深刻领会马克思存在观的哲学变革。

无论是物质性存在、活动性存在还是关系性存在,都是马克思思考存在的表现形式,三者统一于关系性存在之中,无论哪种存在方式都脱离不开人们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以关系性存在为核心展开现实的生活过程本身,并在现实生活过程中发展了人本身,马克思找到了人的本质、人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并由此印证了马克思的存在观。

关系性存在形式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结成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这一过程和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一旦生产力得到提高,社会关系也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发生变化:“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的社会关系。”[2]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的同时也形成、发展和改变着社会关系。通过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关系来解决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冲突。

李树化(1901—1991),祖籍广东梅县人,出生于泰国北柳的一个华侨家庭。1919年到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入里昂国立音乐院学习钢琴,1925年毕业后回国,在北京“艺专”和北京师范学校艺术科教授钢琴,是老志诚的钢琴老师。1928年,他和同乡兼挚友、画家林风眠一起到杭州,参与组建杭州“国立”艺术院的活动。1930年,艺术院改为杭州艺术专门学校,李树化任教授和音乐系主任。这时他曾教过洪士銈、张权、莫桂新等人。②

电子文档在管理过程中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①部分文档保存工作者的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不到位。落后的观念,导致工作中对电子文档的开发积极性不高,意识不到电子文档管理的重要性。②图书馆电子文档搜集内容的局限性。管理员只搜集本部门的电子文档,忽视了跨业务部门或者图书馆联盟中兄弟院校图书馆的电子文档保存和搜集。③图书馆缺少与相关部门合作,信息较封闭,不能及时的掌握学习和科研等相关部门需求,致使信息脱节。想切实的改变这些问题,图书馆的文档保存部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本文采用有限元数值模型方法来研究聚合物整体灌装电路板的热应力可靠性。建立含多个电子元器件的电路板有限元模型,如图1所示。

活动性存在形式主要指人的生产劳动,这一存在形式表现为在社会发展中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2]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之处正是在于人类无时无刻不进行着生产活动,这种存在形式不仅证实了人存在的意义,而且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物质性存在形式主要指自然界中客观物质实体的存在。“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产生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1]自然界中的物质要素是人们存在的基础,人们在此基础上创造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从而开展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二)社会关系存在观的理论分析

马克思的“社会关系”存在观瓦解了形而上学所构筑的超感性世界,它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深入到了存在观的根基处,从而彻底与形而上学分道扬镳,将形而上学终结于意识的内在性之中,马克思发动的哲学革命成为由他所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石,并由此开辟了一条关注社会现实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向和道路。“对于历史唯物主义来说,社会现实乃是在人们的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和实现的全部社会关系,其根本的任务就是深入到这样的社会现实中。”[3]所以,反观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观变革有利于深入阐释整个哲学的唯物主义基础。马克思哲学的社会关系存在观是对形而上学的决定性超越,也是我们把握社会现实的真正入口。

葡萄糖代谢途径中,丙酮酸作为重要的中间代谢产物,在乳酸脱氢酶的作用下脱氢生成乳酸,此外还可通过丙酮酸的代谢支流形成双乙酰和乙醛。乳酸脱氢酶的酶活在整个储藏期间基本处于下降趋势,比酶活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这说明乳酸脱氢酶的比酶活并没有受到低p H高酸度的影响[27,28]。

“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理论是一个具有深厚思想意蕴并关涉唯物史观基本内核的总体性理论。”[4]在《提纲》第六条中,马克思讲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把人的本质定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成功取代了费尔巴哈抽象的“类本质”,反对从某种本体中去寻找人的抽象本质,完成了马克思存在观的哲学转变。马克思认识到人的社会关系本质是从批判现实社会生活开始的,因为,人类历史产生的前提源于处在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个人,社会关系的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这两个方面,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基础在于对社会关系的分析和把握,从而将费尔巴哈理解的抽象的“人”转向现实生活中的“人”本身,不仅为其开辟社会生活领域的分析奠定了基础,也成为马克思哲学存在观的基础。

无论是从事生产劳动还是各种社会活动,人们之间必定会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从一定的社会关系视域来分析人类生活实践及其历史进展……是马克思全部社会历史观的基本特征和深刻之处。”[4]社会关系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不同领域和不同阶段中,人们在相互之间结成的社会关系下才可以顺利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以及人类自身的生产活动,因此,不论人类的是哪一种生产活动都无法脱离于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对生产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对异化关系的分析与批判

马克思在异化关系到物化关系向社会关系的逻辑转换过程中,否定了生产领域中发生的异化关系和商品交换中的物化关系,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进行人本主义哲学批判。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与研究,目的旨在改变人与物的依赖关系,改变那种人与人之间敌对的状态,从而达到人们对社会关系的自由占有。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正是通过实践活动结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资本家在追逐剩余价值的过程中造成了资本对人的劳动及其产品的异化,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经济生产领域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是首要的物质基础,资本的兴起造成了资本家对工人劳动的压迫,在这种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下造成的异化关系,使人与人之间正常的社会关系异化成物与物的交换关系,造成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者与劳动活动、人与自己的类本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四个方面的异化方式,这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产生异化关系的否定性分析。人们在生产物的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人与人的关系还产生了人与物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受被生产出来的物所支配的,人无法控制他自己生产的产品,生产出来的产品对生产者而言是痛苦而不是享受,人受着异己力量的支配。人必须通过他生产的物与他人交换获得生活资料以维持他的生存,只能依靠他生产的产品生活,表现出人对物的依赖,并且是他不能选择的物,原本是人的生产对象化的活动,却在对象化的活动中丧失了人本身,人不再有个性和独特性。马克思社会批判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自由的社会关系,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自由的社会关系是“人类解放”的现实基础,人类的“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1]共产主义社会里自由自觉的劳动是对异化劳动的颠覆,也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存在的否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构建共产主义社会的出发点,通过对理想的社会关系的构建达到对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关系的否定,时至今日人类社会取得的全部文明成果都在于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因此,对当代产生的启示是,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不仅有助于人本身的自我完善,而且对于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在社会发展中,人们创造着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对社会关系进行着再生产,马克思从社会关系存在观这一基础性问题出发,肯定了社会关系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

三、马克思哲学存在观的变革与马克思哲学革命

马克思从现实的基础出发理解社会和历史的发展,理解存在的内在本质,既不同于以往唯心主义通过抽象的存在概念进行逻辑推演,从意识的内在性出发,利用某种观念、意识、精神作为根本的内在动力解释人与社会;也不同于过去将“社会”、“历史”的产生看成是某种与人无关的抽象本体通过超验力量外化支配的结果,这种超感性的思想观念居于统治地位,对现实的物质世界具有决定性意义。这种阐释不仅遮蔽了具体的社会现实本身,而且脱离了真实的存在,造成对人与社会抽象的理解。马克思正是克服了这一点,对超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进行了颠倒,掀开了超感性世界的“神秘面纱”——形而上学存在观的基础是意识的内在性,具体考察了物质生产实践,将研究深入到历史领域,“社会”、“历史”是人为实现其自身价值而展开的生命活动的产物,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建立是基于对法哲学和国民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这一“新”的哲学真正理解了社会及其发展过程,从而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摆脱了抽象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使“现实的人”在“物质生产实践”中还原了人的现实世界本身,完成其根本性的转变,回归到真正的“存在”本身。由于马克思在存在观的问题上打破了过去一切形而上学的规定,其存在概念的含义不同于以往哲学对存在的阐释,彻底改变了以往对存在抽象的、一般的理解方式。历史的产生不是在观念之中,而应当回到现实的社会本身去寻找,因而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应当从存在观变革加以考察,物质性存在形式、活动性存在形式和关系性存在形式这三个维度理解存在,将存在放置在社会生产领域中进行研究,重视对社会内在矛盾的揭示,着眼于事物内部各种存在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在谋求于世界之外的神秘力量进行解释,完成了新唯物主义的根本性转变。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成功之处是他废除了形而上学的先验预设,把现实的个人及其物质生产活动作为历史的前提条件,实现了社会关系存在观变革,开创了历史唯物主义之先河,终结了过去以往抽象的、思辨的形而上学的神秘性。

马克思哲学是关于人的存在的哲学。存在观的基础是关注人的生存及其意义,马克思的存在观建立于一定历史条件下,以“现实的个人”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为起点,注重对社会关系做具体的分析,这种新的哲学视域具有全新的革命性意义,成为马克思哲学存在观变革的标志,并由此颠覆了以往传统形而上学的虚幻性,也改变了研究哲学的方向。可以说,马克思存在观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的基础,并成为构建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认识历史辩证法的思维路径,完成了对一般唯物主义的科学提升。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强调从现实生活中的生产方式理解现实的人的存在,更关注对社会关系的分析,落脚点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人与人之间形成的社会关系出发是理解马克思哲学存在观的理论路径。因此,重新审视马克思哲学的存在概念及其价值,以一种新的视角揭示存在的本质,指导马克思哲学存在观的革命意义。马克思创立新唯物主义哲学的伟大历史意义就在于,他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奠定了存在论基础,也就是说,对马克思哲学存在观的理解决定了如何看待历史唯物主义,只有通过对马克思哲学革命即存在观革命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我们才可以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价值有更为深刻的把握和认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8,158,4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7,340,135,422.

[3]吴晓明.马克思的存在论革命与通达社会现实的道路[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88.

[4]周志山.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的多维解读[J].学习与探索,2007,(4):7.

TransformationoftheConceptofExistence:EssenceandCoreoftheRevolutionofMarxPhilosophy

LI Yuan-yuan, ZHOU Shi-xing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uaqiao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21, China)

Keywords:concept of existence; social relations; philosophy revolution

Abstract:Philosophical revolutions take place at the root of the concept of existence, and the essence and core problems of Marx's philosophical revolution are also the changes of the concept of existence. Unlike th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of talking about existence from a certain transcendental speculative noumenon, Marx does not care about abstract spirit and free matter that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human beings, but advocates talking about existence problems from practice and human activities and relations. Marx focused on the practice of human existence, to grasp and understand existence from social relations, understanding of existence as the existence of "practice" and "social relations".The essence of Marx's view of change is the change of the way of thinking, it oppos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present understanding as a kind of transcendental speculative category, but the foundation of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existence is based on the practical foundation. It is becaus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ncept of scientific existence that Marx's philosophy as a new philosophy is possible to become a revolutionary epoch-making significance of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708(2019)05-0005-05

标签:;  ;  ;  ;  ;  ;  ;  ;  ;  ;  ;  ;  

李媛媛:存在观的变革: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和核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