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淋巴转移与预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淋巴结,淋巴细胞,淋巴,宫颈癌,脉管,天冬,间隙。
淋巴转移与预后论文文献综述
赵昌芹,张瑞林,廖丽川[1](2019)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预后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早期子宫内膜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预后价值。方法选取85例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并对全部患者随访24个月。分析LVSI情况(阳性检出率、数量和类型)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早期子宫内膜癌复发之间的关系,比较LVSI阳性和LVSI阴性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情况,分析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Spearman法分析结果显示,LVSI的阳性检出率、数量及类型与盆腔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r=0.742、0.808、0.877,P﹤0.01)。LVSI阳性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复发率明显高于LVSI阴性者(P﹤0.01)。LVSI阴性子宫内膜癌患者的2年生存率高于LVSI阳性者(P﹤0.05)。相联LVSI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率高于卫星状LVSI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组织学类型为腺癌、肌层浸润深度﹤1/2、LVSI阴性、LVSI类型为卫星状、无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率高于年龄≥45岁、组织学类型为非腺癌、肌层浸润深度≥1/2、LVSI阳性、LVSI类型为相联、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织学分级、LVSI数量、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结果、孕激素受体情况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LVSI阳性、LVSI类型为相联和有盆腔淋巴结转移是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早期子宫内膜癌LVSI的阳性检出率、数量及类型与盆腔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LVSI阳性、LVSI类型为相联和有盆腔淋巴结转移是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可作为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癌症进展》期刊2019年18期)
郑猛,高斌,彭晓正[2](2019)在《肝癌TACE术前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淋巴细胞比值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前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淋巴细胞比值(ALRI)对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78例肝癌患者TACE术前临床相关资料,计算患者术前ALRI,绘制ROC曲线确定临界值,采用Kaplan-Meier和Cox回归模型对肝癌患者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确定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0S)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ALRI=22.82时对于预测生存状态具有最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ALRI>22.82的肝癌患者平均OS、PFS时间均显着短于术前ALRI≤22.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ALRI是影响患者PFS和OS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术前ALRI可以作为预测TACE术后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患者TACE术前ALRI较低往往提示该患者的预后较好。(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9年20期)
黄烨慧[3](2019)在《宫颈癌淋巴脉管浸润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宫颈癌淋巴脉管浸润(LVSI)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宫颈癌患者(FIGO,2009年,IA2期-IIA2期)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于2011年06月-2014年06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二病区住院,手术方式均为根治性子宫切除术,依据术后病理有无高危因素,予以辅助性化疗或放疗。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LVSI与术后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资料完整,临床分期是按2009年FIGO(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国际妇产科联盟):IA2期3例,IB1期163例,IB2期79例,IIA1期29例;IIA2期36例;分化程度:高分化患者18例,中分化患者114例,低分化患者178例;组织学类型:鳞癌类型258例,腺癌类型41例,其他病理类型11例;病灶大小:肿瘤大小≥4cm患者114例,病灶<4cm患者196例;宫颈间质浸润深度:小于1/3患者153例,1/3~2/3患者116例,>2/3有41例;LVSI阳性患者110例,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56例,淋巴结转移阳性中LVSI性者占83.9%(47/56),淋巴结阴性患者254例,LVSI阴性患者200例。归纳总结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的关系。结论:LVSI阳性与组织学类型、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宫颈间质浸润深度有显着相关性。LVSI阳性与盆腔淋巴结转移密切关联,LVSI对预测宫颈癌预后有临床意义,影响术后治疗选择。(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郑猛[4](2019)在《肝癌TACE术前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淋巴细胞比值对患者预后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embolism,TACE)术前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与淋巴细胞(lymphocyte.L)比率(ALRI)对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78例肝癌患者TACE术前临床相关资料,术前检查患者生化及血常规,将收集到的患者AST与L的指标值通过计算得出患者术前ALRI,随访收集TACE术后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0S),绘制ROC曲线确定临界值,根据临界值,将患者分成ALRI大于临界值及ALRI小于等于临界值的两组,采用Kaplan-Meier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分别确定两组的PFS和0S,明确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采用Kaplan-Meier和Cox回归模型对肝癌患者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确定PFS和0S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78例肝癌患者中,男67例(85.9%)、女11例(14.1%),年龄分布为44~71岁,平均年龄60.12岁,乙肝表面抗原(HBs Ag)阳性64例(82.1%);肝硬化53例(67.9%);AFP≥400 ng/m1者28例(35.9%);肿瘤平均最大直径为6.9cm(1.6~18.0 cm),其中直径>5 cm的51例(65.4%),且以单个肿瘤为主有58例(74.4%),59例(75.6%)在5年随访期间死亡。BCLC分期B期患者41例(52.6%),C期患者37例(47.4%)。ALRI=22.82时对于预测生存状态具有最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其中ALRI>22.82者58例(74.4%),ALRI≤22.82者20例(25.6%)。术前ALRI与肿瘤大小(χ2=10.971,p=0.001),乙肝表面抗原(χ2=5.310,p=0.021),肝硬化的有无(χ2=9.647,p=0.002)巴塞罗那(BCLC)分期(χ2=19.425,p<0.001)以及门静脉分支癌栓(χ2=6.590,p=0.010)具有相关性。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术前ALRI>22.82的肝癌患者的平均OS时间为18.16个月,显着短于术前ALRI≤22.82(41.65个月)(p=0.001)(图2)。术前ALRI>22.82组的平均PFS时间为15.52个月,显着短于术前ALRI≤22.82组(38.55个月)(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ALRI(p=0.001)、肿瘤数量(p=0.002)、AFP(p=0.025)、BCLC分期(p<0.001)、肿瘤大小(p<0.006)、远处转移(p<0.001)、门静脉分支癌栓(p<0.001)与肝癌患者TACE术后PFS具有相关性。而术前ALRI(p=0.001)、肿瘤数量(p<0.001)、AFP(p=0.018)、BCLC分期(p<0.001)、肿瘤大小(p<0.010)、远处转移(p<0.001)、门静脉分支癌栓(p=0.001)与肝癌患者TACE术后OS具有相关性。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术前ALRI(HR,2.212;95%CI,1.039~4.711;p=0.040),门静脉分支癌栓(HR,2.954;95%CI,1.654~5.276;p<0.001)是肝癌患者TACE术后PFS显着的独立影响因素,而术前ALRI(HR,2.269;95%CI,1.017~5.060;p=0.045),门静脉分支癌栓(HR,2.788;95%CI,1.510~5.149;p=0.001),肿瘤大小(HR,2.498;95%CI,1.182~8.276;p=0.016)是肝癌患者TACE术后OS显着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术前ALRI可以作为预测TACE术后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患者TACE术前ALRI较低往往提示该患者的预后较好。临床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肝癌患者病理情况以及临床分期,同时也需要重视患者生化及免疫指标,从而更好地评估患者预后情况。(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张怡,钱萍[5](2018)在《转移性淋巴结比率在淋巴转移胆囊癌患者中的预后意义及预后模型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转移性淋巴结比率(MLNR)在胆囊癌患者中的预后意义及建立基于MLNR的淋巴结转移胆囊癌预后模型。方法收集SEER数据库2010-2014年间接受手术切除的淋巴结转移的胆囊癌患者374例,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MLNR对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Cox多因素分析判断MLNR是否为独立的预后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 Kaplan-Meier分析示高MLNR(MLNR2)较低MLNR(MLNR1)预后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Cox多因素分析表明,MLNR是淋巴结转移胆囊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39)。结论 MLNR是淋巴结转移胆囊癌患者独立预后因素,基于MLNR的预后模型有望更准确地为淋巴结转移的胆囊癌患者指导治疗、评估疗效及判断预后。(本文来源于《浙江医学》期刊2018年20期)
魏宏英,张月芬,李红卫,张霞琴[6](2018)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对肺腺癌脑转移的预后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脑转移是肺腺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在整个病程中,约40%~60%的患者最终出现脑转移。脑转移的预后很差,未接受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仅1~2个月,而接受标准全脑放疗(whole brain radiotherapy,WBRT)的中位生存也仅4~6个月[1]。影响脑转移的预后因素很多,如年龄、KPS评分、脑转移个数、原发灶是否控制、中枢外是否转移。近年来,越来越多患者的全身炎性状态也可能是恶性肿瘤包括肺癌的预后影响因素。研究证实: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LR)是反映患者炎性状态的最重要指标之一,但目前有关NLR与肺腺癌脑转移的预后相关性研究仍鲜有报道。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回顾性分析286例肺腺癌脑转移患者脑转(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与临床》期刊2018年03期)
周滢,姜继勇[7](2018)在《早期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预后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淋巴结转移与早期宫颈癌的病死率显着相关,近年来早期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尤其是其与淋巴结转移及不良预后的相关性的研究。充分认识LVSI可以更好地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总结早期宫颈癌LVSI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关系的相关文献,大多数文献表明早期宫颈癌LVSI与淋巴结转移之间有着显着相关性,但也有不同的观点。目前需探讨早期宫颈癌细化后的LVSI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预后价值,并将有显着意义的类型进行进一步研究,分析是否可以从新辅助化疗中降低其阳性率改善预后。(本文来源于《实用妇产科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周滢[8](2017)在《早期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早期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进一步指导早期宫颈癌的治疗并判断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早期宫颈癌(IA_2-IIA)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于2009年1月--2012年6月于大连市妇产医院院初治为手术治疗,术式为经腹或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根据术后病理结果是否存在高危因素,进行辅助放疗或联合放化疗。所有患者的病例资料均完整,共273例患者,年龄27-72岁,中位年龄48岁,所有患者均根据2009年FIGO(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国际妇产科协会)分期标准进行分期:IA_2期5例,IB_1期130例,IB_2期56例,IIA期82例;组织学类型:鳞癌类型225例,腺癌类型25例,腺鳞癌类型17例,其他病理类型6例;分化程度:高分化患者32例,中分化患者70例,低分化患者171例;宫旁受累患者9例,无宫旁受累患者264例;宫颈间质浸润深度:小于1/2患者114例,大于等于1/2患者159例;病灶大小:病灶大于4cm患者73例,病灶≤4cm患者200例;淋巴结状态:淋巴结阴性患者121例,淋巴结阳性患者91例;LVSI阳性患者137例,阴性患者136例;LVSI阳性患者中淋巴结转移率为33.6%(46/137),LVSI阴性患者中淋巴结转移率为11.0%(15/136)。术后病理均由有经验的妇科肿瘤病理专家阅片证实。归纳总结这273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X 2)来研究各种临床病理因素与LVSI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与LVSI关系显着的临床病理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Kaplan-Miere法绘制生存曲线,确定LVSI对所有患者以及淋巴结阴性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分别分析LVSI阳性对早期宫颈鳞癌及非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通过肿瘤门诊随诊、电话随诊等形式进行术后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2017年6月。结果(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VSI与组织学类型(P=0.001)、分化程度(P=0.000)、淋巴结转移(P=0.000)、宫颈间质浸润深度(P=0.000)之间有显着的相关性,与年龄、宫旁受累、病灶大小、FIGO分期之间无显着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VSI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宫颈间质浸润深度(P<0.05)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LVSI阳性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为72%,5年总生存率为76%;LVSI阴性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为82%,5年总生存率均为93%,研究显示LVSI阳性可以显着降低早期宫颈癌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即使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若LVSI阳性,5年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也会显着降低。将患者按组织学类型分成鳞癌组和非鳞癌组,进一步分析认为LVSI阳性可以显着降低宫颈鳞癌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及5年总生存率,对于非鳞癌患者仅可以显着降低5年总生存率。结论LVSI是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并能显着降低早期宫颈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LVSI阳性的早期宫颈癌患者可能宫颈间质浸润程度越深,分化程度越差,但需更多研究证实。(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7-09-01)
刘耿[9](2017)在《宫颈癌病灶大小与盆腔淋巴转移的相关性研究及临床预后》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宫颈癌病灶大小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分析不同病灶大小的预后情况,探讨对不同病灶大小合适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收集Ⅰb1-Ⅱa2期宫颈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全部于2008年1月-2011年4月于大连市妇幼保健院手术治疗,患者病例资料完整,共172例,其中行新辅助化疗者29例(本研究需排除),患者年龄21-71岁,中位年龄49 岁。根据 2009 年 FI GO(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国际妇产科协会)分期标准:Ⅰ期患者99例,Ⅱ期患者44例;病理类型:鳞癌类型125例,腺癌类型13例,腺鳞癌类型3例,其他病理类型2例;病灶大于4cm23例,病灶≤4cm 120例;细胞分化:高度分化患者24例,中度分化患者50例,低度分化患者69例;脉管内见癌栓浸润者49例,无癌栓者94例。宫旁受累者4例,无宫旁浸润者139例。36例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无转移者107例。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且由有经验的病理专家阅片。143例患者全部接受了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清扫术,根据术后是否存在高危因素,进行辅助放疗或联合放化疗。归纳总结术后病理资料,并行相关分析。通过单因素卡方检验(X2)来研究病灶大小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然后对宫颈癌病灶大小再进一步分层研究。探索不同病灶大小淋巴转移率的差别及不同病灶大小与淋巴转移间的具体联系。病灶直径≤ 1cm者11例,病灶1.1cm-2.0cm者37例,病灶2.1-3.0cm者33例,病灶3.1-4.0cm者39例,病灶>4.0cm者23例。通过肿瘤门诊随诊、电话、家访等形式对143例患者进行术后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2016年4月。124例接受随访,19例失访。以病灶4cm为分界线,病灶≤4cm的患者109例,23例出现淋巴结转移;病灶>4cm的患者15例,6例出现淋巴结转移。以病灶2cm为分界线,病灶≤2cm的患者有39例,5例出现淋巴结转移;病灶>2cm的患者85例,24例出现淋巴结转移。比较不同病灶大小患者的生存预后情况,旨在探索并制定出对患者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结果:(1)通过单因素分析显示:脉管内癌栓、宫旁浸润、FIGO分期及病灶大小与盆腔淋巴结的转移有相关性(P<0.05),与病理类型、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P>0.05)。(2)对病灶大小进一步分层分析发现病灶≤1cm转移率9.09%,病灶1.1-2.0cm转移率13.51%;病灶2.1-3.0cm转移率21.21%,病灶3.1-4.0cm转移率30.77%,病灶大于4cm转移率47.83%。(3)以病灶直径4cm为界限,研究比较≤4cm与>4cm患者的5年生存率及5年无复发生存率显示:病灶≤4cm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93%,5年无复发生存率是92%;病灶>4cm患者的5年生存率75%,5年无复发生存率7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灶直径2cm为界限,研究比较≤2cm与>2cm患者的5年生存率及5年无复发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脉管内癌栓、宫旁浸润、FIGO分期及病灶大小与宫颈癌盆腔淋巴转移呈正相关。(2)病灶直径大小与宫颈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风险呈正相关。(3)病灶直径≤4cm与>4cm患者的淋巴结阴性率、5年生存率及5年无复发生存率均较好。(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7-02-01)
胡赟宏,王铮元,崔嵘嵘,许诚,林晓燕[10](2016)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对乳腺癌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及乳腺癌预后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预测乳腺癌复发转移的临床价值,探讨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0年在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54例原发性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病例组)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NLR和PLR与不同临床特征的关系,绘制NLR和PLR预测乳腺癌复发转移的ROC曲线,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生存曲线,采用Cox回归模型对乳腺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选择同期行良性乳腺手术的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结果病例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80个月,共15例患者死亡,19例发生复发转移。病例组术前外周血NLR、PL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不同病理类型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NL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不同年龄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L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LR预测乳腺癌复发转移的临界值为2.56,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5.4%和86.5%,ROC曲线下面积0.738〔95%CI(0.657,0.818)〕;PLR预测乳腺癌复发转移的临界值为123.8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7.7%和58.4%,ROC曲线下面积为0.651〔95%CI(0.563,0.738)〕。淋巴结转移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无病生存曲线和总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NLR、PLR对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情况、生存情况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淋巴结转移情况是乳腺癌患者生存情况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术前NLR、PLR可预测早期乳腺癌复发转移情况,但NLR和PLR不能作为预测乳腺癌复发转移和预后的有效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6年30期)
淋巴转移与预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前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淋巴细胞比值(ALRI)对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78例肝癌患者TACE术前临床相关资料,计算患者术前ALRI,绘制ROC曲线确定临界值,采用Kaplan-Meier和Cox回归模型对肝癌患者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确定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0S)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ALRI=22.82时对于预测生存状态具有最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ALRI>22.82的肝癌患者平均OS、PFS时间均显着短于术前ALRI≤22.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ALRI是影响患者PFS和OS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术前ALRI可以作为预测TACE术后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患者TACE术前ALRI较低往往提示该患者的预后较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淋巴转移与预后论文参考文献
[1].赵昌芹,张瑞林,廖丽川.早期子宫内膜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预后价值[J].癌症进展.2019
[2].郑猛,高斌,彭晓正.肝癌TACE术前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淋巴细胞比值对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9
[3].黄烨慧.宫颈癌淋巴脉管浸润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关系[D].广西医科大学.2019
[4].郑猛.肝癌TACE术前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淋巴细胞比值对患者预后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9
[5].张怡,钱萍.转移性淋巴结比率在淋巴转移胆囊癌患者中的预后意义及预后模型建立[J].浙江医学.2018
[6].魏宏英,张月芬,李红卫,张霞琴.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对肺腺癌脑转移的预后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
[7].周滢,姜继勇.早期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预后价值[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8
[8].周滢.早期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D].大连医科大学.2017
[9].刘耿.宫颈癌病灶大小与盆腔淋巴转移的相关性研究及临床预后[D].大连医科大学.2017
[10].胡赟宏,王铮元,崔嵘嵘,许诚,林晓燕.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对乳腺癌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及乳腺癌预后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