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苏同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中苏,同盟,苏联,中国,战略,东欧,密约。
中苏同盟论文文献综述
靳会新[1](2016)在《中东铁路史研究的一部力作——评马蔚云着《从中俄密约到中苏同盟:中东铁路六十年》》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东铁路是指沙皇俄国根据与清朝政府签订的《中俄密约》(1896年)和《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东北地区修建的一条连接俄国欧亚两洲的"丁"字形宽轨铁路。1903年铁路通车时正式定名为"大清东省铁路",又称"中国东省铁路",简称"东清铁路",意为清朝东北境内的铁路。1920年10月,北洋政府将东清铁路正式改称为"中东铁路",取"中国东部省份铁路之意"。中东铁路的俄文名称始(本文来源于《俄罗斯学刊》期刊2016年04期)
李嘉豪[2](2016)在《浅析中苏同盟对新中国解放台湾的制约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苏结盟前,毛泽东希望苏联帮助中共解放台湾。苏联为了拉拢中共而答应给予军备支持。中苏结盟后,苏联若继续支持中共攻台则有可能违反斯大林的战后外交目标。并且斯大林出于弥补在中苏同盟谈判中损失的需要而选择支援金日成武力统一朝鲜,从而降低对中共攻台的支持。另外,中苏同盟还促使美国改变对台政策,导致朝鲜战争一爆发,美国迅速派遣第七舰队游弋台湾海峡,企图武力阻止新中国解放台湾。综合而论,这叁因素结合致使中共攻台计划无奈搁浅。(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凌胜利[3](2015)在《美国的楔子战略与中苏同盟的分裂》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苏同盟的分裂是影响冷战进程的重大事件,以往关于中苏同盟分裂原因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中苏两党两国的内部矛盾,忽视了美国这一重要的外部因素。中苏同盟在冷战期间被美国视为重大威胁,分化削弱中苏同盟符合其利益,美国为此采用了楔子战略。本文通过过程追踪,分析了美国分化中苏同盟的楔子战略,将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中苏尚未出现意识形态分歧的情况下对中苏一视同仁地实施对抗型楔子战略;第二阶段是在中苏出现意识形态分歧的情况下对中苏进行区别对待的楔子战略。从战略效果来看,第一阶段的效果不佳,第二阶段的战略效果明显,加速了中苏同盟的分裂进程。不过,美国楔子战略的"外因"更多是通过中苏同盟的"内因"起到作用,并且由于战略过程的漫长性,这一过程也充满了许多偶然性和非意图性因素。(本文来源于《国际政治科学》期刊2015年03期)
贺可德[4](2015)在《中苏同盟形成与破裂中的中国东北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结为同盟。中苏同盟是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战略的最重要体现,也是近代以来中国唯一一次具有实质意义的结盟实践。但是中苏同盟又是一个“短命”的同盟,其真正发挥作用的时间不过十年,随着中苏论战的展开和两国在边境地区兵戎相见,中苏同盟也就名存实亡了。促进中苏同盟形成与破裂的共同因素有很多,如意识形态、地缘接近、援助和渗透等,中国东北问题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二战后,中共和苏联为控制中国东北而形成的战略关系给战后初期中共与苏联的关系带来重要转机,并为中苏同盟的形成奠定基石。新中国成立后,两国谈判解决中国东北问题的利益冲突为中苏同盟的破裂埋下隐患,这种“隐患”主要通过信任缺失、历史恩怨和民族自尊心等因素在中苏同盟的破裂中发挥消极作用。(本文来源于《外交学院》期刊2015-06-12)
夏亚峰[5](2014)在《奥斯汀·杰西尔德:《中苏同盟:一部国际史》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2月,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出版社新冷战史研究系列丛书推出了杰西尔德(Austin Jersild)的新研究成果——《中苏同盟:一部国际史》(Austin Jersild,The Sino-Soviet Alliance:An International History,Chapel Hill,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14)。该着是继2008年出版的吕德量(Lorenz M.Luthi)的《中苏分裂:共产党世界的冷战》和2009年出版的拉(本文来源于《冷战国际史研究》期刊2014年01期)
李潜虞[6](2014)在《试论中苏同盟形成与破裂的共同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苏同盟的形成与破裂是新中国外交史上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在中苏同盟从形成到破裂整个发展过程中,有一些共同因素发挥了作用,它们是意识形态、地理的接近、援助和渗透。这四个因素既促进了中苏联盟的形成,也加速了中苏同盟的破裂。(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期刊2014年04期)
花琦,孟凡明[7](2014)在《朝鲜战争与中苏同盟关系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苏两国结为同盟是影响朝鲜战争的重要因素。中苏同盟关系的演变对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参战和停战谈判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朝鲜战争也巩固和发展了中苏同盟的政治基础,促使亚洲地区的冷战格局进一步固定。(本文来源于《世纪桥》期刊2014年03期)
李桂树,姜虹[8](2013)在《中苏同盟解体缘由新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苏战略同盟是以抗衡美国霸权主义为基础的,当这一基础发生动摇的时候,同盟的分裂乃至解体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在这一过程中,苏联对美外交政策的转变无疑是动摇联盟基础的要害所在,而中苏双方战略互信的缺失则是促使同盟解体的重要推手。(本文来源于《山东工商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熊芳亮,沈志华[9](2013)在《中苏同盟与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学界目前还有诸多争议和歧见。本文依据最新解密和披露的历史档案,力图以中苏两党关系的变化和中苏同盟的建立为线索,还原新中国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历史背景。本文的研究表明,中苏同盟不仅没有促使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全面学习苏联",反而消除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探索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治道路的后顾之忧,更加坚定、坚决地抛弃了实行联邦制的设想。(本文来源于《2013年中国民族法学年会论文集》期刊2013-12-13)
唐世平,王凯,杨珊[10](2013)在《理解国际安全战略中的“系统效应”——以中苏同盟破裂的多重影响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处于一个复杂的国际系统内,因此,理解系统的特点对于国家战略的制定至关重要。罗伯特·杰维斯首先提出了"系统效应"的概念并指出它对战略行为的巨大影响力,但是学界目前尚未提供一个分析系统效应的基本框架,从而导致对系统效应的考察和运用依然停留在概念的层面。为了尝试解决这一问题,作者主张将系统效应分为四个维度:系统内的变化将会导致由"直接/间接、意图性/非意图性、立即/延迟和发生了的/未发生的效应"构成的四组系统效应,而这四组效应又可以进一步组合成九种类型。以中苏同盟的破裂作为案例,作者证明了这次中苏之间的战略互动确实导致了多重系统效应,其中属于间接、非意图性、延迟或未发生的维度的效应在数量上更为可观。这些系统效应不仅以各种方式影响了此后中国的对外安全战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东亚国际关系的走向。通过强调系统效应的重要性、提出并验证系统效应的分析框架以及总结应用该框架来优化战略评估的方法,作者希望系统效应的思维能够受到学界和战略界的重视。(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与政治》期刊2013年08期)
中苏同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苏结盟前,毛泽东希望苏联帮助中共解放台湾。苏联为了拉拢中共而答应给予军备支持。中苏结盟后,苏联若继续支持中共攻台则有可能违反斯大林的战后外交目标。并且斯大林出于弥补在中苏同盟谈判中损失的需要而选择支援金日成武力统一朝鲜,从而降低对中共攻台的支持。另外,中苏同盟还促使美国改变对台政策,导致朝鲜战争一爆发,美国迅速派遣第七舰队游弋台湾海峡,企图武力阻止新中国解放台湾。综合而论,这叁因素结合致使中共攻台计划无奈搁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苏同盟论文参考文献
[1].靳会新.中东铁路史研究的一部力作——评马蔚云着《从中俄密约到中苏同盟:中东铁路六十年》[J].俄罗斯学刊.2016
[2].李嘉豪.浅析中苏同盟对新中国解放台湾的制约因素[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3].凌胜利.美国的楔子战略与中苏同盟的分裂[J].国际政治科学.2015
[4].贺可德.中苏同盟形成与破裂中的中国东北问题[D].外交学院.2015
[5].夏亚峰.奥斯汀·杰西尔德:《中苏同盟:一部国际史》评介[J].冷战国际史研究.2014
[6].李潜虞.试论中苏同盟形成与破裂的共同因素[J].社科纵横.2014
[7].花琦,孟凡明.朝鲜战争与中苏同盟关系的演变[J].世纪桥.2014
[8].李桂树,姜虹.中苏同盟解体缘由新解读[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3
[9].熊芳亮,沈志华.中苏同盟与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C].2013年中国民族法学年会论文集.2013
[10].唐世平,王凯,杨珊.理解国际安全战略中的“系统效应”——以中苏同盟破裂的多重影响为例[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
论文知识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