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车论文-肖晗

上下车论文-肖晗

导读:本文包含了上下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公交专用道,公交出行,公交服务,公交停靠站,公交站点,地铁线路,常规公交,电动车辆,深圳公交,收费模式

上下车论文文献综述

肖晗[1](2019)在《网约公交让4万市民放弃私家车出行》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圳商报讯】( 肖晗)9月16日,以“公交优先,绿色出行”为主题的深圳公交出行宣传周活动拉开序幕。从活动启动仪式上获悉,深圳公交专用道里程已突破1000公里,网约公交服务规模达日均12万人次,并让超过4万人放弃了私家车出行。此外,358线和M4(本文来源于《深圳商报》期刊2019-09-17)

李强强[2](2019)在《轨道交通乘客上下车意愿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轨道交通飞速发展,为保障行车效率和安全,需对车站站台乘客进行快速疏散。而乘客快速上车是保证站台疏散的关键。本文提出了轨道交通乘客上下车意愿的概念,并建立基于最小二乘的城市轨道交通乘客上下车参数模型,最后根据西安地铁实测数据,计算了西安地铁乘车上车意愿,结果证明乘客上车意愿的存在。最后,为轨道交通站台管理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2019世界交通运输大会论文集(下)》期刊2019-06-13)

王敏,许琳,黄旭,朱红建,吴鼎新[3](2018)在《淮安市公交乘客上下车行为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实施公交优先是缓解交通拥挤、降低空气污染的重要举措。为提高出行者使用公共交通的比例,除优化车辆运行外,还需优化公交系统,包括乘客使用公交车的便利性。然而现有研究并没有深入讨论乘客上下车行为对公共交通运行的重要作用。文中基于江苏淮安公交车运行现状,从上车时间、下车时间、公交车结构特征等方面探索乘客上下车行为特征,并对如何提高城市公交车上下车效率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公路与汽运》期刊2018年06期)

朱琳,杨树峰,马文博[4](2018)在《关于上下车方便性的初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车型上下车方便性进行初步探讨分析,讨论了一些影响上下车方便性的关键尺寸,并且针对问题给出了布置建议。(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11-16)

吴鼎新,段雪彬[5](2017)在《淮安市公交乘客上下车时间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公交乘客的上下车活动作为公交运行的一部分,乘客上下车时间的减少可有效改善公交车的运行效率。文中的调查对象为淮安公交,对影响公交乘客上下车时间的个人因素——性别、年龄、职业,这叁方面进行上下车时间分析和显着性检验。(本文来源于《物流工程与管理》期刊2017年12期)

梁宗楠[6](2017)在《乘客上、下车对车厢内热环境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内政策的推动及其自身所具有的优越性、经济性背景下,列车以其高速、方便、安全、节能和环保的优势逐渐获得了更多出行人的认可。但无论是普通列车、高速列车还是地铁列车发展都是一个循序渐进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的过程,而列车车厢内热环境建设作为列车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受到其自身所存在的密闭性、复杂多变性等特点的制约,要想创造更高标准的车厢热舒适度,就需要在现有考虑基础上对可能影响车厢环境的因素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当前针对地铁列车车厢热环境的研究有很多,但对列车停靠时车厢内受外界站台环境干扰影响方面缺乏研究。考虑到可能影响车厢内热环境的各方面因素,本文提出了对列车门的频繁开、闭过程中,上、下车乘客对车门附近车厢侧环境的扰动影响进行研究,研究依据在于:首先,由于地铁各车站间的距离较小,所以列车门的启、闭频率会增大,进而也提高了上、下车乘客对车厢环境扰动的频率;其次,在列车门启、闭过程中,乘客的上、下车形式不同也会带动车厢和站台间的空气流动混合程度的不同,导致列车门附近的温度场和流场变化对乘客人员的舒适度产生影响。本文首先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中动网格技术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模拟结果显示,上、下车乘客人数、排列方式的不同对车厢内热环境的影响程度(负荷变化量或温升变化量等)也会有所不同。其次,分别对北京8号地铁线路各站的站台候车线内侧及车厢列车门附近区域进行了环境参数实测,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列车门敞开时,活塞风对站台处风速的影响衰减到了最低(即列车到站停稳时车厢内受活塞风的直接影响很小);最后,通过搭建实验台对实际工况进行了实验,得出人员的进、出会因进、出人数及方式的不同导致不一样的影响结果,这与模拟结果相符。并通过对模拟、实验和实测结果的综合分析,本文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了采用屏蔽门空气幕或者屏蔽门两侧设置排风口诱导的方式,以达到降低站台环境对车厢内热环境影响的目的,为将来建设更舒适的列车环控系统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7-12-01)

章若晨[7](2017)在《基于社会力模型的公交乘客上下车行为仿真建模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共交通作为一种运量大、能耗低的运输方式,在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城市公交系统的服务水平还无法支撑城市大规模出行的需求,公交车延误现象频繁发生。如何降低公交运行延误成为增加公交车出行吸引力的关键因素。乘客上下车阶段是公交车站点停靠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在客流拥挤的高峰期,将直接影响公交运行效率。本文着眼于公交车停站时的乘客上下车阶段,对乘客上下车时间和上下车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完成公交乘客上下车行为参数的量化与建模,从而实现上下车时间的预测以及上下车效率的优化。首先,通过在南京市太平北路鸡鸣寺站、能仁里站等6个公交站点架设摄像机获得了乘客上下车视频,并基于开源运动目标追踪、轨迹生成技术软件和直接线性变换算法完成了对公交上下车乘客流交通特性的提取,详细研究了公交车到站和上下车乘客流的时间特性、速度特性、到达规律特性。然后,以Excel和Microsoft Visual Studio为软件平台,在原始社会力模型的基础上,耦合多主体建模思想,提出了网格化临域搜索、视野遮挡实现和乘客规避碰撞实现等几种改进算法。将拟仿真物块分为乘客主体、场景主体进行分别建模,对乘客和场景模型的尺寸、生成、分布和运动等多种参数和规则进行了设定,建立了考虑公交到达、乘客到达和公交相遇的公交上下车乘客流仿真建模理论方法和框架,并基于EasyX图形库完成了模型可视化模块,模拟了乘客流上下车完整过程。最后,以总统府公交站点及其服务公交路线为案例分析对象和模型应用对象,运用仿真模型进行了公交上下车乘客流的模拟,并从公交的到达规律、乘客的到达规律和乘客的时间特性叁个方面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基于建立的模型,从站点设施布局优化研究方面说明了仿真模型的应用价值。结果表明,在部分配备候车护栏方案下,乘客平均上车时间减少约10.23%,单乘客上车平均时间减少10.55%,乘客上车效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5-17)

卢玉敬[8](2017)在《基于元胞自动机的乘客上下车模型及仿真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时代的到来,地铁客流量增长迅速,地铁客流拥堵日益严重,这不仅降低了地铁路网运营效率,还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如何提高地铁列车区间通行能力,保障乘客安全高效出行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乘客上下车效率是影响地铁列车区间通行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北京地铁相关车站客流及上下车情况进行实地调研,以实际调研数据为基础,从乘客个体特性、分布特性、运动特性叁个方面对乘客上下车行为特性进行分析;基于乘客上下车行为特性,构建了乘客上下车CA演化模型,模型中引入方向参数、感知参数、空间关系学参数和竞争参数用来描述乘客上下车过程中的选择、避让等行为;以列车结构、乘客数量及分布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乘客上下车效率与车门宽度、垂直扶手分布、车厢客流密度、车厢乘客分布之间的关系,并采用物理实验的方法对仿真结果进行了验证。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乘客上下车行为特征及影响要素分析。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从乘客个体特性、分布特性、运动特性叁个方面对乘客上下车行为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乘客上下车位置选择行为与车厢不同位置对乘客的吸引程度有关,还与乘客个体竞争能力、乘客与周围乘客距离、以及不同位置的拥挤程度有关。从列车内部结构、站台布局设置、乘客数量及分布叁个方面对乘客上下车影响要素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列车内部结构如车门宽度、竖向扶手位置,站台布局设置如引导标识、导流护栏,乘客因素如乘客规模、车厢及站台拥挤度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乘客上下车效率。(2)构建了乘客上下车运动CA演化模型。基于乘客上下车行为特性及站台设施布局情况,将方向参数、感知参数、空间关系学参数、竞争参数作为描述位置吸引程度、拥挤感知程度、空间需求情况、乘客竞争能力的参数引入到研究中;构建了乘客上下车CA演化模型,并结合调研数据对参数进行了标定。(3)乘客上下车效率仿真研究及实验验证。基于城市轨道交通乘客上下车CA演化模型,从列车内部结构、乘客数量及分布两个方面对乘客上下车效率进行了仿真研究。结合仿真研究成果,采用物理实验的方法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车门宽度及竖向扶手位置、车厢客流密度及乘客分布均会对乘客上下车效率产生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7-03-01)

张峻,杨福生[9](2016)在《汽车上下车方便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的上下车方便性是汽车设计中,尤其是在总布置设计阶段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需要在整体布局阶段和造型初期进行周全的考虑和细致的协调,既要满足空间要求、符合造型需求,又要保证技术可行性。本文对影响乘员上下车方便性的几个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为设计开发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6-10-18)

崔丽,曾伟,周骊巍,孙立山,罗薇[10](2016)在《轨道交通上下车客流冲突量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轨道交通微观设施管控措施科学性基础不足的现状,结合轨道交通客流对向冲突实际,以地铁上、下车乘客冲突现象为对象,通过深入分析客流冲突的影响因素和表征参数,利用数值模拟仿真上下车乘客的客流状态.随后,根据冲突行人流理论分析上、下车客流的行为特性,量化了客流在车门处的运行状况.根据上、下车客流冲突的影响程度,提出基于客流平均密度、平均行程时间、平均速度的量化模型,实现客流冲突量化分级.本文根据综合指标将客流冲突划分为5个等级.研究成果对准确把握客流对向冲突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基础,为实际指导地铁客流组织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本文来源于《道路交通与安全》期刊2016年05期)

上下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轨道交通飞速发展,为保障行车效率和安全,需对车站站台乘客进行快速疏散。而乘客快速上车是保证站台疏散的关键。本文提出了轨道交通乘客上下车意愿的概念,并建立基于最小二乘的城市轨道交通乘客上下车参数模型,最后根据西安地铁实测数据,计算了西安地铁乘车上车意愿,结果证明乘客上车意愿的存在。最后,为轨道交通站台管理提供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上下车论文参考文献

[1].肖晗.网约公交让4万市民放弃私家车出行[N].深圳商报.2019

[2].李强强.轨道交通乘客上下车意愿模型[C].2019世界交通运输大会论文集(下).2019

[3].王敏,许琳,黄旭,朱红建,吴鼎新.淮安市公交乘客上下车行为特性分析[J].公路与汽运.2018

[4].朱琳,杨树峰,马文博.关于上下车方便性的初步探讨[C].第十五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5].吴鼎新,段雪彬.淮安市公交乘客上下车时间特性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

[6].梁宗楠.乘客上、下车对车厢内热环境影响的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7

[7].章若晨.基于社会力模型的公交乘客上下车行为仿真建模及应用[D].东南大学.2017

[8].卢玉敬.基于元胞自动机的乘客上下车模型及仿真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

[9].张峻,杨福生.汽车上下车方便性分析[C].第十叁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

[10].崔丽,曾伟,周骊巍,孙立山,罗薇.轨道交通上下车客流冲突量化分析[J].道路交通与安全.2016

标签:;  ;  ;  ;  ;  ;  ;  ;  ;  ;  

上下车论文-肖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