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形成演化论文-张信宝,刘彧,王世杰,刘维明,薛雯轩

黄河形成演化论文-张信宝,刘彧,王世杰,刘维明,薛雯轩

导读:本文包含了黄河形成演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河,长江,构造-气候-地貌,连通

黄河形成演化论文文献综述

张信宝,刘彧,王世杰,刘维明,薛雯轩[1](2018)在《黄河、长江的形成演化及贯通时间》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长江的形成演化是在新生代以来统一构造-气候-地貌体系中发生的重大地貌事件。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碰撞和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之下俯冲,造成了中国大陆地势从东高西低变为西高东低,和随之的东亚季风形成、强化,导致黄河、长江水系形成。中更新世以来的构造运动,导致青藏高原东缘山地的加速隆升,进入了冰冻圈,季节性冰川融水加大了河川径流,为两大河流的贯通奠定了水动力基础。末次间冰期的气候突然变暖,不但导致冰冻圈融水补给的河川径流陡增,可能给了长江、黄河贯通最后一击,而且加速了叁峡一带碳酸盐岩地下化学溶蚀,促进地下河发育和瞿塘峡地表河袭夺的完成。黄河、长江在末次间冰期期间彻底贯通,现今的水系格局形成。黄河叁门峡的贯通时间为0.125 Ma左右,长江叁峡可能在0.30~0.12 Ma期间完成贯通。(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郭炼勇[2](2017)在《黄河豫西段形成演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黄河形成演化对理解东亚地貌格局发育历史和构造环境变化至关重要。为此,地学工作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关于黄河东流入海的形成时代和过程仍有较大分歧。豫西段黄河西起叁门峡东至小浪底,深切崤山形成狭窄的叁门峡峡谷。该段黄河连接了中上游与下游水系,是指示黄河东流入海格局形成的关键河段。本文通过对豫西段黄河沿岸层状地貌面的系统野外考察和测量、实验室年代学研究、沉积物的物质组成与组构分析,揭示了黄河东流格局的形成时代和演化过程,其主要认识和结论如下:(1)通过九个地貌横断面的考察、测量和对比,发现豫西段黄河沿岸发育一级夷平面和五级河流阶地。其中,夷平面向西延伸至汾渭盆地的沉积物顶面,与鄂尔多斯的唐县期夷平面可以对比,向东横切崤山但后期发生强烈变形,最后尖灭于华北平原。在崤山东麓,该面的低洼处普遍堆积一套河流砾石层,随地形起伏发生强烈变形,是夷平面的组成部分。沿河谷阶地对比发现,位相图发生大幅度拱曲变形,指示崤山相对以东的华北平原和以西的汾渭盆地发生强烈隆升。(2)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地貌面上覆风成沉积物进行定年,建立了黄河豫西段层状地貌面的年代框架。其中,夷平面形成于3.63 Ma前。阶地T5-T1分别形成于1.24 Ma、0.86 Ma、0.62 Ma、0.13 Ma和13 ka前。(3)通过分析和对比各级地貌面上的河流沉积物物质组成与组构特征,发现阶地T5的河流沉积物在不同考察点都表现出相似的物源特征,并与现代黄河河床沉积物的物质组成和组构特征也可以很好对比,说明它是黄河沿叁门峡谷形成的最高级黄河阶地。在崤山以东,夷平面上的河流砾石层虽然表现出与黄河流向一致的组构特征,但物质组成却与黄河沉积物有较大差别,说明夷平面发育时期起源于崤山东麓的河流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黄河。堆积在汾渭盆地的叁门组河湖相沉积物与黄河阶地、现代河床和夷平面上的河流沉积物在物质组成上都表现出不同的物源特征和沉积环境,指示叁门峡谷在夷平面发育时并未贯通,此时豫西段黄河也尚未形成。(4)综合地貌学、年代学和沉积学方面的数据与认识,我们重建了黄河豫西段的形成演化过程。中新世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发生强烈的差异性构造活动,地势高差加剧,汾渭盆地形成并堆积来自周围山脉的下叁门组沉积物(砾石与粘土互层的粗大沉积物)。该时期在叁门峡以东的崤山地区没有发育贯通东西的大型河流。大约至3.63 Ma,不断的侵蚀和堆积过程最终夷平地势高差,在黄河中下游形成一级夷平面(唐县期夷平面);3.63 Ma以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夷平面停止发育,差异性构造活动导致汾渭盆地相对周围山脉重新沉陷,开始堆积上叁门组沉积物(砂、粘土互层,并夹杂少量砾石的细小沉积物)。此时,崤山相对以西的汾渭盆地和以东的华北平原也开始抬升,驱动东麓的河流系统向西扩展延伸;至少在1.24 Ma前,崤山东麓的河流切开崤山,袭夺了汾渭盆地水系,导致叁门古湖外泄,豫西段黄河形成,黄河东流入海的格局出现;1.24 Ma来,持续的构造抬升导致豫西段黄河沿叁门峡谷深切崤山,形成了现今比较壮观的深切河谷地貌。(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04-01)

张珂[3](2012)在《河流的竞争——以汾河与晋陕黄河形成演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竞争不但存在于生物界与人类社会,在开放的地貌系统中,地貌发展也存在可以类比于竞争的现象。分布于吕梁山东、西两侧的汾河和晋陕黄河的发展演化即为其例。汾河与晋陕黄河都是吕梁山强烈抬升而诞生的"双胞胎",分别在吕梁山东、西两侧由北往南流入侯马-运城盆地。盆地水位是两河下切的侵蚀基准面。在经历了上新世宽谷、早-中更新世峡谷阶段之后,晋陕峡谷终于在晚更新世溯源沟通了北面的河套古大湖,因流量急增,源头加长,晋陕峡谷迅速深切、快速发展,在与汾河的竞争中"获胜",使汾河退居到支流的地位。前人关于晋陕黄河形成于上新世、早更新世和晚更新世等3种不同观点实际上是晋陕黄河形成演化的3个不同阶段,并不矛盾。竞争导致后来居上,产生一因多果,使地貌发展复杂多变。大河不一定老,小河不一定新。地貌学研究必须开阔思路,切忌墨守成规,才能更好地认识地貌演化的规律和复杂地貌的成因,从而缩短接近真理的路程。(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12年05期)

刘高,刘从友,王有林,张帆宇[4](2008)在《黄河某水电站顺层岩质滑坡形成机理与演化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上某水电站坝后存在一大型顺层岩质滑坡。钻探、平硐、槽探和现场勘查勘察资料表明该滑坡具有平面分区和剖面分层的显着特征。运用地质环境系统全过程动态演化的观点,采用力学理论、物理模型、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了滑坡的形成机理和演化机制:该滑坡是在河流冲刷和地震活动等内外综合作用下因层状岩质斜坡岩体层间错动和溃屈基而形成,其演化具有明显时间和空间差异性的多次滑动。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极限平衡计算方法综合评价滑坡各区、各级在天然状态下的稳定状态,并结合滑坡所处的地质环境及其演化特征预测滑坡在雾雨、地震以及二者耦合作用下的演化趋势。(本文来源于《西北地震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刘志杰,孙永军[5](2007)在《青藏高原隆升与黄河形成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第叁纪青藏高原经两期隆升和两度夷平,第叁纪末开始快速隆升,经青藏运动(A幕3.6~3.4 MaB.P.、B幕2.6~2.5 MaB.P.、C幕1.8~1.4 MaB.P.)、昆黄运动(1.2~0.6 MaB.P.)和共和运动(0.15~0 MaB.P.)3阶段。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黄河断续下切形成一系列阶地,各段最老的阶地对比表明:青藏运动C幕黄河中游(积石峡至叁门峡)诞生并随之与下游贯通,1.6 MaB.P.黄河中游贯通,1.4 MaB.P.切穿叁门峡东流入海;1.2 MaB.P.开始了上游溯源加长历史,0.15 MaB.P.到达共和盆地;末次冰期间冰段(45~25 kaB.P.)到达多石峡,冰消期后(11~10kaB.P.)多石峡贯通抵达河源,从此现代黄河出现。(本文来源于《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期刊2007年01期)

安永会,张福存,姚秀菊[6](2006)在《黄河叁角洲水土盐形成演化与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研究黄河叁角洲形成与演化规律基础上,研究了浅层地下水赋存分布与水质特征以及土壤含盐量分布特征,重点探讨了地下淡水、微咸水形成与演化规律。主要认识和结论如下:(1)黄河叁角洲是由黄河携带泥沙填海造陆而成,据叁角洲形成年代,将黄河叁角洲划分为古黄河叁角洲、近代黄河叁角洲和现代黄河叁角洲;(2)近年来,人类活动成为影响河口叁角洲发育不可忽视的因素;(3)黄河叁角洲咸水含水层广布,浅层地下淡水和微咸水主要赋存在黄河现代河床、古河道带和决口扇高地;(4)黄河叁角洲地下淡水、微咸水的分布与形成演化及土壤含盐量分布状况与叁角洲形成的早晚、黄河河道的变迁、所处微地貌部位及现代河道与渠系分布等因素密切相关;(5)叁角洲形成时间越晚,浅层淡水和微咸水分布面积越小,水量越贫乏。(本文来源于《地球与环境》期刊2006年03期)

姚秀菊,王洪德,张福存,安永会[7](2002)在《黄河叁角洲地区地下淡水(微咸水)的形成与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叁角洲地区地下淡水 (微咸水 )资源贫乏 ,咸水广布。南部冲洪积平原受第二次海侵层位的影响形成大面积咸水 ,后又被逐渐淡化。近年来由于开采量加大 ,又使北部咸水南侵。海积冲积平原随着黄河河道的变迁 ,仅在黄河现行河道两侧和充水的黄河故道带分布有淡水 (微咸水 )。近代、现代黄河叁角洲古河道带和决口扇淡水体已被咸化(本文来源于《地球学报》期刊2002年04期)

魏常兴,刘海龄,黄鼎成,张毅祥[8](2002)在《黄河悬河的形成演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黄河为例 ,首先分析了悬河的特点 :①位于河流的下游 ;②悬河段无支流补给 ,流域面积小 ;③易决堤、易断流 ;④是自然营力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然后总结出悬河形成的 3要素 :①丰富的泥沙 ,上中游携带来丰富的泥沙是悬河形成的物质基础 ;②开阔的空间 ,下游开阔低平的地形为悬河的形成提供了必需的空间 ;③人类活动 ,筑堤修坝 ,使悬河的形成成为可能。最后根据悬河在不同演化时期的不同特点 ,把悬河的演化划分为 5个阶段 :①幼年期悬河 ;②青年期悬河 ;③成年期悬河 ;④老年期悬河 ;⑤衰亡期悬河(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02年01期)

陈彰榕,范德江[9](2000)在《黄河叁角洲河道沉积规律研究Ⅰ.建林边滩的形成与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建林边滩形态、沉积物的实地调查 ,查明了建林边滩的形态及沉积物分布特征 ,从河流沉积动力学角度探讨了边滩的形成与演化。建林边滩发育呈“二元结构”,沉积物下粗上细 ,侧向地质作用与垂向地质作用是塑造边滩的根本动力。(本文来源于《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0年04期)

朱照宇[10](1989)在《黄河中游河流阶地的形成与水系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据黄河中游各流域大量地质地貌实测资料,以连通各河流全线的各级阶地中沉积物与古土壤的层位关系为主线,用年代学和古土壤断代法确定了阶地年代,阐述了四期九亚期水系演化史,并指出黄河中游及其主要支流诞生于更新世早中期167—145万年之间,之后发育了六级阶地和两级河漫滩。(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1989年04期)

黄河形成演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黄河形成演化对理解东亚地貌格局发育历史和构造环境变化至关重要。为此,地学工作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关于黄河东流入海的形成时代和过程仍有较大分歧。豫西段黄河西起叁门峡东至小浪底,深切崤山形成狭窄的叁门峡峡谷。该段黄河连接了中上游与下游水系,是指示黄河东流入海格局形成的关键河段。本文通过对豫西段黄河沿岸层状地貌面的系统野外考察和测量、实验室年代学研究、沉积物的物质组成与组构分析,揭示了黄河东流格局的形成时代和演化过程,其主要认识和结论如下:(1)通过九个地貌横断面的考察、测量和对比,发现豫西段黄河沿岸发育一级夷平面和五级河流阶地。其中,夷平面向西延伸至汾渭盆地的沉积物顶面,与鄂尔多斯的唐县期夷平面可以对比,向东横切崤山但后期发生强烈变形,最后尖灭于华北平原。在崤山东麓,该面的低洼处普遍堆积一套河流砾石层,随地形起伏发生强烈变形,是夷平面的组成部分。沿河谷阶地对比发现,位相图发生大幅度拱曲变形,指示崤山相对以东的华北平原和以西的汾渭盆地发生强烈隆升。(2)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地貌面上覆风成沉积物进行定年,建立了黄河豫西段层状地貌面的年代框架。其中,夷平面形成于3.63 Ma前。阶地T5-T1分别形成于1.24 Ma、0.86 Ma、0.62 Ma、0.13 Ma和13 ka前。(3)通过分析和对比各级地貌面上的河流沉积物物质组成与组构特征,发现阶地T5的河流沉积物在不同考察点都表现出相似的物源特征,并与现代黄河河床沉积物的物质组成和组构特征也可以很好对比,说明它是黄河沿叁门峡谷形成的最高级黄河阶地。在崤山以东,夷平面上的河流砾石层虽然表现出与黄河流向一致的组构特征,但物质组成却与黄河沉积物有较大差别,说明夷平面发育时期起源于崤山东麓的河流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黄河。堆积在汾渭盆地的叁门组河湖相沉积物与黄河阶地、现代河床和夷平面上的河流沉积物在物质组成上都表现出不同的物源特征和沉积环境,指示叁门峡谷在夷平面发育时并未贯通,此时豫西段黄河也尚未形成。(4)综合地貌学、年代学和沉积学方面的数据与认识,我们重建了黄河豫西段的形成演化过程。中新世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发生强烈的差异性构造活动,地势高差加剧,汾渭盆地形成并堆积来自周围山脉的下叁门组沉积物(砾石与粘土互层的粗大沉积物)。该时期在叁门峡以东的崤山地区没有发育贯通东西的大型河流。大约至3.63 Ma,不断的侵蚀和堆积过程最终夷平地势高差,在黄河中下游形成一级夷平面(唐县期夷平面);3.63 Ma以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夷平面停止发育,差异性构造活动导致汾渭盆地相对周围山脉重新沉陷,开始堆积上叁门组沉积物(砂、粘土互层,并夹杂少量砾石的细小沉积物)。此时,崤山相对以西的汾渭盆地和以东的华北平原也开始抬升,驱动东麓的河流系统向西扩展延伸;至少在1.24 Ma前,崤山东麓的河流切开崤山,袭夺了汾渭盆地水系,导致叁门古湖外泄,豫西段黄河形成,黄河东流入海的格局出现;1.24 Ma来,持续的构造抬升导致豫西段黄河沿叁门峡谷深切崤山,形成了现今比较壮观的深切河谷地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河形成演化论文参考文献

[1].张信宝,刘彧,王世杰,刘维明,薛雯轩.黄河、长江的形成演化及贯通时间[J].山地学报.2018

[2].郭炼勇.黄河豫西段形成演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7

[3].张珂.河流的竞争——以汾河与晋陕黄河形成演化为例[J].第四纪研究.2012

[4].刘高,刘从友,王有林,张帆宇.黄河某水电站顺层岩质滑坡形成机理与演化过程[J].西北地震学报.2008

[5].刘志杰,孙永军.青藏高原隆升与黄河形成演化[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

[6].安永会,张福存,姚秀菊.黄河叁角洲水土盐形成演化与分布特征[J].地球与环境.2006

[7].姚秀菊,王洪德,张福存,安永会.黄河叁角洲地区地下淡水(微咸水)的形成与演化[J].地球学报.2002

[8].魏常兴,刘海龄,黄鼎成,张毅祥.黄河悬河的形成演化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2

[9].陈彰榕,范德江.黄河叁角洲河道沉积规律研究Ⅰ.建林边滩的形成与演化[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10].朱照宇.黄河中游河流阶地的形成与水系演化[J].地理学报.1989

标签:;  ;  ;  ;  

黄河形成演化论文-张信宝,刘彧,王世杰,刘维明,薛雯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