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振控制论文_沈正峰,胡兆同,李加武,薛晓锋,高广中

导读:本文包含了抖振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抑制,悬臂,惯量,吊杆,斜拉桥,风致,时域。

抖振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沈正峰,胡兆同,李加武,薛晓锋,高广中[1](2019)在《大跨度密频斜拉桥模态耦合抖振MDTMD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大跨度密频斜拉桥抖振进行控制,基于虚功原理推导出以广义相对位移为未知量的多自由度多模态耦合抖振频域控制方程,总结文献中以位移为最优目标的调谐阻尼器(TMD)最优参数解析解,改进传统双频TMD(DTMD)模型,提出衡量DTMD自身冲程大小的评价标准和采用频响函数峰值分布情况选取控制频宽,对比研究各种参数优化方案和DTMD频率间距对抖振减振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密频斜拉桥抖振响应谱密度峰值的分布特性和一般斜拉桥有明显不同,响应谱在各阶振型频率之间的鞍谷能量不可忽视,各阶振型对主梁不同位置的抖振响应贡献具有差异性。结构阻尼比越小,单个DTMD(SDTMD)减振效果越好,SDTMD控制会出现频响函数能量频移现象。多模态多重调谐质量阻尼器(MDTMD)控制要优于单模态MDTMD控制,改进的DTMD能够在2个方向同时达到良好的减振效果,比传统的DTMD更具优势。分析DTMD频率间距按照均匀分布、二次抛物线分布和频响函数积分等面积分布计算的抖振响应控制效果表明,合理的频率间距能够在相同条件下获得更好的减振效果。单模态和多模态控制得出的结果都表明,Krenk解在综合减振效果上要优于Den Hartog解,采用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JTG/T 3360-01—2018)中Den Hartog解进行DTMD参数设计时,应增加DTMD的设计阻尼比,且增幅不少于15%。(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赵洋,宋建[2](2019)在《辅助索对H形吊杆抖振控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辅助索对H形吊杆抖振控制的适用性,分别建立了安装辅助索前后单根H形吊杆有限元模型,采用时域分析法对不同风攻角和风速作用时吊杆应力状态进行数值计算。首先,采用谐波合成法生成脉动风场,获得H形吊杆的风速时程;其次,计算了H形吊杆关键节点的静风力、抖振力和自激力;最后,基于时域分析法,分析设置辅助索前后吊杆关键节点的轴向应力和应力幅变化。研究结果表明:H形吊杆的轴向应力在90°风攻角下最大;吊杆轴向应力增长幅度随风速增长而增大,并在风速超过10 m/s时急剧增大;安装辅助索可降低H形吊杆轴向应力约60%,降低应力幅超过50%。安装辅助索对H形吊杆抖振控制具有良好的减振效果和适用性。(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19期)

王春丽[3](2019)在《基于自抗扰控制的伺服电机位置末端抖振抑制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伺服系统常应用于对工艺精度、加工时间和工作可靠性等要求较高的场合和设备,如轧钢机、数控机床、印刷设备、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在伺服传动的系统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各种弹性连接装置,这些弹性连接装置会在伺服系统内引入正常工作带宽内的谐振频率点,导致系统在工作时产生机械谐振。谐振不仅会产生噪声污染,还将增大系统的机械磨损,降低系统的控制精度,使加工的工件废品率高,严重时还会发生事故造成伤害,必须加以抑制。大部分伺服传动的模型可以简化成双惯量弹性系统或者其组合,因此针对双惯量弹性系统产生抖振的机理及抑制方法展开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双惯量系统为研究对象,探究双惯量系统位置末端抖振的原因和影响因素。通过采用自抗扰位置控制算法提高系统的刚度,以抑制伺服系统内的机械抖振。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为了揭示双惯量伺服系统位置末端抖振的机理,建立了双惯量伺服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基于双惯量伺服系统的工作原理,将系统简化为一个具有刚度系数和阻尼系数的联接器连接的两个惯量的系统,根据双惯量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建立双惯量伺服系统的动力学模型,通过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分析系统定位末端产生抖振现象的原因及影响系统抖振的因素。其次,为了抑制双惯量伺服系统定位末端的抖振,提高系统的位置伺服精度,提出了基于自抗扰控制的定位末端抖振抑制方法。基于双惯量伺服系统模型构建了叁阶自抗扰控制器,分析了基于双惯量系统的自抗扰控制器稳定性和动态性能及参数整定的方法,并通过仿真验证自抗扰控制算法对系统定位末端抖振抑制的有效性。最后,为了实验验证自抗扰控制方法的有效性,搭建了基于ARM的双惯量弹性伺服系统实验平台并完成了实验的测试。基于实验平台复现了双惯量弹性伺服系统定位末端抖振现象,完成了无扰动情况下自抗扰位置控制算法的定位测试和陷波滤波器算法的定位测试,通过分析实验数据,验证了自抗扰控制算法对双惯量弹性伺服系统定位末端抖振抑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周铭浩[4](2019)在《无抖振终端滑模控制及其在感应电机转速控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际工程中的被控对象普遍存在匹配或非匹配不确定性,因而不确定系统的控制问题一直是控制领域关注的焦点。滑模控制因其对满足匹配条件的不确定性具有不变性而着称,在控制理论和实际工程中都获得了广泛应用,但对于非匹配不确定系统则失去了其不变性优势;终端滑模的提出虽使得滑模控制具备了有限时间收敛特性,也获得了更高的控制精度,但却导致了控制量出现奇异性问题;同时,抖振现象长期以来制约着滑模控制理论发展和应用,因而抑制抖振的方法也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中之重。感应电机驱动控制系统即为一个非线性、多变量、强耦合的非匹配不确定系统,其应用也已经向着更高性能要求的工业领域发展,这要求控制系统具有更高的动静态性能,如对负载转矩干扰、给定突变以及定转子参数摄动等不确定性具有强鲁棒性等,同时也对转子磁链/转速的观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进一改进终端滑模控制方法、解决上述控制及观测问题、提出具有更高控制性能和更宽广适用范围的无抖振终端滑模控制策略、设计出具有更高动静态性能的感应电机驱动系统,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提出了一种无抖振全阶终端滑模控制策略,解决了奇异性和抖振问题,并实现了非匹配不确定MIMO系统的高性能控制,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具有无抖振、无奇异、强鲁棒以及有限时间收敛等特性。进而基于该理论方法,针对感应电机转速控制系统提出了新的控制策略以及转子磁链/转速观测器设计方法,提升了系统的动态性能和对负载扰动及参数摄动的鲁棒性,并通过仿真与实验与其他主流方法进行对比,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优越性,具体如下:(1)针对一类匹配不确定SISO/MIMO系统的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无抖振全阶终端滑模控制方法,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滑模控制理论应用的奇异性问题和抖振问题。在终端滑模控制律的设计中规避了对指数函数的微分,从而消除了奇异性问题;设计了全阶终端滑模面和无抖振滑模控制律以消除由高频切换控制带来的抖振。理论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滑模面设计成不可测量或者计算、却可以获得其符号以实现切换控制的形式,结构更加简单且容易实现;理想滑动模态的相对阶被设计为0,异于传统的大于或等于1的形式,即系统的控制特性为全阶动态特性,而非传统的降阶特性,因此获得了平滑的控制信号,消除了由高频切换信号引入的抖振。相比于其他主流的滑模控制策略,所提出的控制方法具有无抖振、无奇异、收敛快、精度高、强鲁棒、易于实现等特点,仿真研究验证了本文所提理论的优越性。(2)针对非匹配不确定MIMO系统的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反步法的无抖振全阶终端滑模控制策略,同时作为感应电机滑模控制的理论基础。常规滑模控制只能使得非匹配不确定MIMO系统的输出在有限时间内收敛到平衡点附近的邻域,而无法真正到达平衡点;而且现有研究中大多数依赖于严格的限制条件,如虚拟控制增益矩阵右伪逆存在、不确定性必须为状态相关或者慢时变形式等。为了突破了上述条件限制,提高终端滑模的控制品质,首先设计虚拟控制律以补偿非控制信道中的不确定性;再利用实际控制信号迫使非输出状态变量精确逼近虚拟控制量,从而使得系统输出能够收敛到平衡点而非其邻域,且无抖振控制律和全阶滑模面的设计使得虚拟控制和实际控制均为连续信号。经过仿真分析,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优越性得到了有效验证。(3)基于所提出的无抖振全阶终端滑模控制理论,针对感应电机矢量控制系统提出了一种新的转子磁链/转速观测器设计方法,解决了常规滑模观测器由于抖振导致的低信噪比问题,提高了观测器的精度和动态性能,并使其具备了有限时间收敛特性以及对干扰的强鲁棒性。首先针对一类有转速传感器的矢量控制系统,提出了一种新的转子磁链观测器设计方法;其次为一类无转速传感器的矢量控制系统提出了一种新的转子磁链/转速观测器设计方法,实现了无速度传感器技术。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与其他观测器对比,本文所设计的观测器具有响应快速、对系统扰动具有强鲁棒性,以及无奇异,无抖振等优势,观测结果平滑而连续,信噪比高,不须经滤波处理即可直接应用于感应电机矢量控制系统的实现。(4)针对双闭环感应电机转速控制系统提出了一种具有精度高、抗扰性强以及有限时间收敛等特性的控制策略,消除了常规滑模控制器中的奇异性和抖振问题,提升了控制系统的稳态精度、动态性能和对不确定性的鲁棒性。首先,将所提出的无抖振终端滑模控制理论的适用范围推广至非匹配不确定MIMO非线性系统;在外环控制器中,将电流给定设计为虚拟控制信号以补偿负载扰动及参数摄动等非匹配不确定性,转速和磁链的跟踪误差能够在有限时间内快速收敛到零,无抖振控制律的应用使得定子电流的给定为平滑的连续信号,不存在抖振现象,因此可以被实际电流精确跟踪;在内环电流控制器中,实际电压控制信号能够迫使电流稳态误差在有限时间内收敛到零,跟踪精度和动态性能都获得了提升。最后,结合所提出的转子磁链/转速观测器,通过感应电机矢量控制系统的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具有更高的性能优势。(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3-01)

刘炜[5](2019)在《基于自适应末端滑膜控制的无人机抖振抑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无人机在飞行末端受到气流层的快速变化容易出现抖振,为了提高无人机飞行稳定性,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末端滑膜控制的无人机抖振抑制方法。采用自适应终端滑膜控制方法进行无人机末端轨迹飞行的抖振抑制,构建无人机末端轨迹飞行姿态稳定控制的姿态参数模型和动力学模型,分析无人机末端轨迹飞行的约束参量,将无人机末端轨迹飞行的抖振抑制问题转化为高维C-空间中的多约束运动规划问题,有效实现无人机的巡航、滑翔、着落等运动规划控制,在惯性姿态空间内构造无人机末端轨迹飞行姿态控制的滑膜面,采用终端轨迹自适应调节方法进行抖振抑制,实现无人机末端轨迹飞行姿态调节的自适应控制。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无人机末端轨迹飞行姿态控制的稳定性较好,抖振抑制性较好,在末端轨迹飞行姿态调节过程中能实现鲁棒性控制,提高了末端轨迹飞行姿态调节的控制精度。(本文来源于《国外电子测量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苏皓,杨先海[6](2018)在《阀控液压缸系统低通滤波滑模变结构控制抖振问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使液压滑模变结构控制系统在不失稳定性与位置控制精度的情况下减轻抖振,建立了阀控液压缸系统的状态方程,设计了低通滤波的滑模变结构控制器,基于Lyapunov稳定性判别方程对稳定性预分析,并进行MATLAB仿真,结果分析表明,此方法可有效控制滑模变结构控制的抖振现象,并且有很好的跟踪性能。(本文来源于《煤矿机械》期刊2018年11期)

张治君,何石,王龙[7](2018)在《V型垂尾抖振试验控制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V型垂尾先进战机大攻角飞行时,包括垂尾、尾翼在内的后机身结构在混乱涡流的击打下可能发生抖振,从而导致结构迅速产生破坏。这是因为结构受到了机动载荷和覆盖结构主要模态频率的振动载荷的耦合作用。因此有必要在地面模拟真实的载荷加载环境,对结构的抗动态疲劳能力进行考核。V型垂尾抖振试验控制方案有翼尖加速度控制和加载点力控制两种方案可供选择,通过垂尾模拟件,对两种方案进行研究,并进行对比测试,确定采用加载点力控制方案来进行试验。(本文来源于《第八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期刊2018-11-05)

张宏亮[8](2018)在《大跨度斜拉桥施工阶段的抖振控制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斜拉桥是一种大跨柔性结构,一般采用悬臂拼装施工的方法,紊流风会诱发桥梁结构抖振响应。在施工阶段的最大双悬臂状态下,结构的刚度和阻尼都较小,对风的作用更为敏感,因而施工阶段由紊流风引发的抖振响应要比成桥阶段大得多,过大的抖振势必对施工和结构安全造成影响,过大的抖振响应可能损害施工机械以及施工人员,同时钢结构桥梁也可能导致局部疲劳。本文采用调谐质量阻尼器的减振措施来对桥梁进行减振分析,以单自由度简谐激励荷载作用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质量比、频率比以及TMD阻尼比对桥梁—TMD系统的动力放大系数DAF的影响,从而将优化后的参数应用到实际桥梁中,来观察其减振效果。(本文来源于《西南公路》期刊2018年03期)

陈亮亮,李传江,孙延超,马广富[9](2018)在《多Euler-Lagrange系统抑制抖振分布式有限时间包含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抑制多Euler-Lagrange系统分布式包含控制时控制输出的抖振现象,且实现系统的有限时间收敛,对多EulerLagrange系统的抑制抖振分布式有限时间包含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在系统存在模型不确定性与外界干扰的情形下,采用有限时间滑模控制方法,结合系统的模型特点,提出了分布式有限时间包含控制算法.首先,通过定义包含控制误差变量和选取合适的高阶有限时间滑模变量,设计了一种分布式有限时间包含控制律.为了实现控制器输出的抑制抖振特性,将符号函数项包含在控制律的导数中,经过积分后,可以得到连续的控制输出.针对系统存在的模型不确定性和外界干扰,设计了自适应估计律对其上界进行估计和补偿.基于图论和矩阵理论,利用Lyapunov方法证明了系统能够在有限时间内稳定,且模型不确定性和外界干扰的估计是有效的.最后,选取多机械臂系统作为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控制算法对滑模控制中因不连续的切换项产生的抖振现象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且系统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实现收敛.(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苏振宇,彭江辉[10](2018)在《大跨度斜拉桥最大双悬臂施工阶段的抖振控制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斜拉桥在最大双悬臂施工状态时,结构的刚度和阻尼都很低,在紊流风的作用下悬臂端会产生较大的抖振响应。本文采用耦合抖振响应分析的有限元CQC方法,以某斜拉桥为例计算了最大双悬臂施工阶段采用临时风缆与临时墩两种控制措施的抑振效果,并详细探讨了不同风缆布置方案与不同临时墩布置位置对抖振控制效果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临时风缆的抑振效果对风缆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并不敏感;风缆交叉布置会使主梁竖向和横向抑振效果都有所减弱;当风缆中的应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增大应力并不能有效的提高抑振效果;当风缆应力一定,增大风缆面积能显着提高抖振抑制效果,但也会使主梁根部横桥向弯矩增大,对塔梁临时固结处产生不利影响;临时墩的减振效率大大优于临时风缆;临时墩的布置位置不宜离桥塔太近,且宜在1/2悬臂长度外合理地质条件处布置。(本文来源于《公路工程》期刊2018年03期)

抖振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辅助索对H形吊杆抖振控制的适用性,分别建立了安装辅助索前后单根H形吊杆有限元模型,采用时域分析法对不同风攻角和风速作用时吊杆应力状态进行数值计算。首先,采用谐波合成法生成脉动风场,获得H形吊杆的风速时程;其次,计算了H形吊杆关键节点的静风力、抖振力和自激力;最后,基于时域分析法,分析设置辅助索前后吊杆关键节点的轴向应力和应力幅变化。研究结果表明:H形吊杆的轴向应力在90°风攻角下最大;吊杆轴向应力增长幅度随风速增长而增大,并在风速超过10 m/s时急剧增大;安装辅助索可降低H形吊杆轴向应力约60%,降低应力幅超过50%。安装辅助索对H形吊杆抖振控制具有良好的减振效果和适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抖振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沈正峰,胡兆同,李加武,薛晓锋,高广中.大跨度密频斜拉桥模态耦合抖振MDTMD控制[J].中国公路学报.2019

[2].赵洋,宋建.辅助索对H形吊杆抖振控制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3].王春丽.基于自抗扰控制的伺服电机位置末端抖振抑制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4].周铭浩.无抖振终端滑模控制及其在感应电机转速控制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5].刘炜.基于自适应末端滑膜控制的无人机抖振抑制方法[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19

[6].苏皓,杨先海.阀控液压缸系统低通滤波滑模变结构控制抖振问题的研究[J].煤矿机械.2018

[7].张治君,何石,王龙.V型垂尾抖振试验控制方案研究[C].第八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2018

[8].张宏亮.大跨度斜拉桥施工阶段的抖振控制措施研究[J].西南公路.2018

[9].陈亮亮,李传江,孙延超,马广富.多Euler-Lagrange系统抑制抖振分布式有限时间包含控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8

[10].苏振宇,彭江辉.大跨度斜拉桥最大双悬臂施工阶段的抖振控制措施研究[J].公路工程.2018

论文知识图

不同控制器下的系统状态响应曲线(简...的控制系统示意图切换函数和控制输入谐波传动式电动舵机多级串联系统神经网络的结构算例一Simulink仿真框图

标签:;  ;  ;  ;  ;  ;  ;  

抖振控制论文_沈正峰,胡兆同,李加武,薛晓锋,高广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