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正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范畴。公正作为一种价值观,是人类社会的明灯,指引人类前进的行程。在当代中国,我们倡导和践行公正价值观,既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追求,也是广大人民在实践中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景;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文章围绕以上四个方面,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彰显了公正价值观的重要性。
关键词:公正;价值观;社会制度
公正是人类社会不断求索的理念,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众多思想家都对公正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有人把公正理解为得其应得,有人把公正理解为一种美德,有人把公正理解为相称的回报,也有人把公正理解为法权关系或正义的社会体制。总而言之,公正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是人类社会的明灯,指引人类前进的行程。本文试图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维度对公正价值观作简要讨论。
一、理论之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探索
公正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毕生的追求,也是他们所构想的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人们把公正价值观抽象化、神圣化,要么认为公正是抽象的美德,要么认为公正是天赋的“社会契约”,要么认为公正是绝对命令的影子。这样的理解都没能科学地勾勒出公正的真正涵义。就如同博登海默所描述的那样:公正“具有着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变换无常、随时可呈不同形状,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在马克思那里,公正“占据着一种核心的地位”,公正不再是神圣的信条,也不再是抽象的观念,而是建立在物质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观念上层建筑。
由于地理位置、开发条件和国家政策的原因,西沙群岛群岛邮轮旅游仅停靠全富岛、银屿岛和鸭公岛三座岛屿,线路单一。因全富岛、银屿岛和鸭公岛三座岛屿面积小,成熟开发的旅游产品少,游客体验好感度下降。加之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极易受台风影响,邮轮旅游产业脆弱性高。
马克思认为,公正取决于一定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只要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相一致,就是正义的;只要与生产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义的。”所以,评判一个社会是否公正,很大程度要看这个社会的生产方式是否为绝大多数人服务,也就是要看社会的生产资料掌握在哪个阶级的手中,社会的消费资料如何分配。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下理解公正价值观,得出的结论是生产方式决定公正。公正是在物质生产实践中产生,总是反映着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经济结构。正如恩格斯所说,公平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的观念化表现。这也意味着,公正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同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公正具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标榜着不同的公正理念,“资本主义的正义概念……都是预设了某种通常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实的归纳。”只有代表绝大多数人利益的无产阶级才能构建公正的社会制度。
最后,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公正是相对的,实质公正是人类的终极目标。休谟曾认为,“正义只是起源于人的自私和有限的慷慨,以及自然为满足人类需要所准备的稀少的供应。”立足于唯物史观,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随着分工以及体力和脑力差别的消失,“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也就是说,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物资极大丰富,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整个社会各尽所能,人们按其需求得到分配,正义将如同国家消亡一样逐渐消亡了。
⑨Tom wicker,Introduction to the 1991 Edition,quoted from:Louis Hartz,The Liberal Tradition in America,An Interpretation of A-merica Political Thought since the Revolution.
二、实践之维:广大人民在实践中追求的美好愿景
公正是广大人民在实践中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景。自人类社会诞生以后,人们就渴望生活在一个公正的社会里。纵观整个人类历史,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实现社会公正,不惜牺牲自己,在前赴后继中为公正而战斗;在众多思想家所描述的理想社会中也总能呈现公正的影子。康帕内拉曾经设想:“太阳城的人民都是富人,但同时又都是穷人;他们都是富人,因为大家公有一切;大家都是穷人,因为每个人都没有私有财产;人们使用一切财富,但又不为自己的财富所奴役。”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空想的公正社会。康德也认为,“如果公正和正义沉沦,那么人类就再也不值得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公正,这个社会就没有了良知,也没有了光明,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混乱之中,邪恶就会横行,尊严将被践踏。所以,罗尔斯强调,“正义是社会制度的第一美德”。如果没有公平正义,社会制度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在中国发展实践中,广大人民群众期盼公正、维护公正,使公正逐渐成为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我们解放思想,审时度势,因势而变,在摸石过河的过程中开辟了中国道路,形成了中国模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一些社会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随着收入差距拉大,城乡二元差别凸显,收入分配差距呈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持续增强。这就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进一步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广大人民群众对公正的渴求更加强烈,这就需要进一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实践中推进权利公正、机会公正、规则公正,大力发展经济,完善社会制度,建立促进社会公正的保障体系。
三、历史之维: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
实现公正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也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党自成立起,就把公正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九十余年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一部党的奋斗史,就是带领人民不断为实现公正社会而奋斗的历史。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高度重视公正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公正的思想。在经济方面,主张生产资料共享,力促均衡发展,谋求经济公平。毛泽东同志极力反对两极分化,他强调“过分悬殊也是不对的。我们的提法是既反对平均主义,也反对过分悬殊。”在政治方面,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型国家制度,使人民当家作主,在毛泽东看来,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方面,主张平等教育和大众教育,要求废除贵族学校,“与人民子弟合一”,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在社会建设方面,统筹兼顾,保障民生,推进就业公平。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把实现社会公正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加以强调,在实践中确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致力于推进社会公正。他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他认为要讲社会主义,就必须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否则人民不会拥护,人民也不会相信。他强调社会主义原则就是发展生产力和共同致富,消除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公正。江泽民同志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把收入分配公平作为改革的一项要点,以完善分配方式来促进社会公正,在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中优势互补、缩小差距。胡锦涛同志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着力保障民生,致力于缩小城乡差距,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他认为我们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致力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维护和促进社会公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并把这个目标作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深刻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公正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重要范畴,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程中,这一目标将逐渐实现。
四、逻辑之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公正作为一个发展的范畴,在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标准。公正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在实践中不断生成和实现的。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公平正义是其所绘就的蓝图中最亮丽的底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其精神内核体现着以人为本、民主政治、共同富裕、公平正义等价值理念,包含着共生共存、共享共荣的价值追求,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真精神集中体现为公正。公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内蕴的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和根本属性在价值层面的集中反映。同时,公正价值观也是我们协调社会各个阶层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是我们进行制度设计和安排的重要依据。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中,只有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才能取得社会各阶层的支持、认同和形成共识,才能使社会更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只有把公正理念落实在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中,才能使社会不同层次的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才能整合各种力量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就当代中国而言,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把发展作为党和国家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参考文献:
[1][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38.
[2][英]G.A.柯亨.马克思与诺齐克之间[M].吕增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59.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79.
[4][美]艾伦·布坎南.马克思与正义[M].林进平,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71.
[5][英]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532.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5.
[7][意]康帕内拉.太阳城[M].陈大维,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35.
[8][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M].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65.
[9][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30.
[11]中央文献出版社.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581.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2.
[1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6.
[14]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01).
[1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90.
[1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70.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431(2019)03-0043-03
〔收稿日期〕2019-03-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宣传协同创新中心”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雯(1992-),女,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 级博士研究生。
(责编:李 园)
标签:公正论文; 社会论文; 马克思论文; 恩格斯论文; 人民出版社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政治理论论文; 其他政治理论问题论文;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9年第3期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宣传协同创新中心”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