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尿潴留是痔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如何有效降低其发生率,是目前临床的难点。前列安栓是临床上治疗湿热血瘀型下焦疾病的常用药物,但应用在痔病术后尿潴留尚未见报道。笔者基于"异病同治"理论及"精准医学"理念,探讨其应用在湿热下注型痔病术后尿潴留的理论可行性。湿热下注型痔病术后患者尿潴留的发生病机是湿热夹瘀,前列安栓主要用于治疗湿热瘀阻型下焦疾病,二者病机切合,病位相同。现代医学证明了前列安栓经直肠给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其作用的靶器官是前列腺及周围组织,通过抑制炎症性因子释放,起到消炎、抗菌、缓解肌肉痉挛,止痛作用,进而促进尿液排出。因此,其在湿热下注型痔病术后尿潴留的应用具有理论可行性。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江洪亮,杜菡,李鳌才,谢建兴
关键词: 前列安栓,湿热下注,痔病,尿潴留
来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年22期
年度: 2019
分类: 医药卫生科技
专业: 中医学
单位: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高州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基金: 2018年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18]133号)
分类号: R266
页码: 13-16
总页数: 4
文件大小: 99K
下载量: 32
相关论文文献
- [1].止带方对带下病湿热下注型的疗效探析[J].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9(30)
- [2].二妙散治疗湿热下注型精液不液化32例[J]. 福建中医药 2020(04)
- [3].自拟排石方治疗湿热下注型输尿管结石58例[J]. 内蒙古中医药 2013(03)
- [4].一效膏用于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换药疗效观察[J]. 中医外治杂志 2016(05)
- [5].徒手扩张法结合中药浸洗干预湿热下注型小儿包茎疗效观察[J]. 上海医药 2017(04)
- [6].前列爽汤治疗湿热下注型慢性前列腺炎80例临床观察[J]. 新疆中医药 2012(01)
- [7].阴洗方治疗湿热下注型阴道炎临床观察[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3(06)
- [8].清热化湿方熏洗治疗湿热下注型阴道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农村卫生 2019(20)
- [9].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下注型痔疮临床观察[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53)
- [10].当归贝母苦参丸治疗湿热下注型前列腺炎验案[J]. 亚太传统医药 2017(20)
- [11].清热通淋汤加减治疗湿热下注型女性尿道综合征疗效观察[J]. 山西中医 2016(07)
- [12].欧春老师治疗湿热下注型痔疾的临床经验[J]. 黑龙江中医药 2015(03)
- [13].自拟消痔汤对湿热下注型痔疮58例临床疗效观察[J]. 当代医学 2012(01)
- [14].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下注型臁疮的临床观察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9(05)
- [15].自拟促愈汤对湿热下注型低位肛瘘术后止痛促愈作用[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2)
- [16].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下注型慢性前列腺炎75例[J]. 辽宁中医杂志 2011(06)
- [17].苦参合剂治疗典型区域性湿热下注型细菌性阴道炎的临床研究[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6(16)
- [18].药膳促进湿热下注型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研究[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23)
- [19].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下注型带下病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05)
- [20].中药熏洗治疗湿热下注型肛周湿疹临床观察[J]. 光明中医 2017(13)
- [21].中药熏洗疗法治疗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并发症20例临床观察[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22)
- [22].当归贝母苦参丸治疗湿热下注型淋证23例[J]. 山东中医杂志 2015(08)
- [23].尿石通丸治疗湿热下注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100例疗效观察[J]. 新中医 2009(06)
- [24].为接受外剥内扎术后的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患者用生熟三黄汤进行治疗的效果探究[J]. 当代医药论丛 2020(05)
- [25].肛安栓用于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的临床疗效[J].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19(03)
- [26].复方黄柏液保留灌肠治疗湿热下注型溃疡性结肠炎45例临床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 2015(25)
- [27].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下注型痔疮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20)
- [28].消炎生肌方对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并发症及血清干扰素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19)
- [29].中药熏洗坐浴治疗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并发症临床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 2015(05)
- [30].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下注型宫颈炎的效果分析[J]. 华夏医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