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救赎论文_方倩,孙慧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审美救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现代性,乌托邦,孔子,艺术,社会性,起跑线,女大学生。

审美救赎论文文献综述

方倩,孙慧敏[1](2019)在《论新时代女大学生爱的异化与审美救赎》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风险社会、图像时代、消费社会无疑是当今时代的主要特征。在强大的资本力量统治下,女大学生的爱情异化为象征性符号与物欲的狂欢。高风险社会女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受到剧烈的震荡,她们对于爱情的信仰也摇摇欲坠。图像时代把女大学生抛入一个超现实的拟像之中,女大学生的爱情异化为个体欲望对他者的巨大投影。从爱的生命精神出发,对新时代女大学生异化的爱情进行审美救赎,探讨爱情多维的特性,还原爱情的本真状态,展示爱情升华的过程,呈现典雅爱情与浪漫爱情的图景。文学对当代女大学生爱情异化具有救赎作用。探究爱情诗性生存之可能,挖掘爱情的意志力量与生命活力,从而实现新时代女大学生个体生命的自由解放,帮助女大学生摒弃爱情异化,唤醒新时代女大学生沉睡的爱情灵魂。(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9年09期)

易飘[2](2019)在《以“形式的专制”反“理性的专制”——马尔库塞的审美救赎之路》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西方极权理性对人的爱欲压抑,马尔库塞借鉴俄国形式主义的"形式"内涵,吸收德国浪漫主义美学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提出了"形式的专制"。它是马尔库塞用艺术来反抗现实的有力武器,贯穿了他的整个审美救赎之路。"形式的专制",作为艺术之为艺术不可少的机制,能将审美形式作为理想和现实的中介,一方面通过艺术异在达到对现实的分裂,否定和超越现实;另一方面,通过美的最高法则实现理性和感性的和谐,培育新感性,实现人的爱欲解放。(本文来源于《喀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陆弈思[3](2019)在《“诗意地栖居”的现实困境——试论当代审美文化境遇下“审美救赎”的限度》一文中研究指出艺术自诞生以来,就是人类精神领域最耀眼和引人流连的部分,最初艺术创造与宗教、礼仪、道德伦理密切相关,而自现代以来,审美自律性确立了合法地位,审美价值渐渐独立于道德理性和认知理性。其中康德所论"审美无利害"的观点可以看作是这一转折的开端,艺术实践与美学理论都呈现出对更强自主性的追求,人们把回归"真"艺术当作超越世俗功利的必经之路。海德格尔提出,要让存在者的"无蔽"状态显现,以诗的本质去创建"真"。而现实的困境在于,艺术神性"光晕"的消失,阻滞了"诗意地栖居"的路途,而审美"救赎"的力量也日渐衰微,这提醒我们注意审美独立性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反思审美"救赎"论在当下时代境遇中的局限,并尝试开拓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21期)

段红炜[4](2019)在《从祛魅到返魅:现代性困境的审美救赎》一文中研究指出“祛魅”是马克斯·韦伯历史哲学和宗教哲学的核心概念,发生在西方国家从宗教社会向世俗社会的现代性转型,社会生活的理性化和制度的理性化导致世界的“祛魅”。随着理性发展到极端引发理性的暴政,形成工具理性之“魅”并催生出西方现代文明的诸多矛盾:摧毁了“目的论式的世界秩序”,摧毁了前现代人们信奉的唯一必然之神,人们的生活分裂成了两个截然区分的领域:事实领域和价值领域,二者遵循着不同的原则。因为审美现代性是沿着启蒙现代性相反的道路走的,所以本文以“祛魅”为切入点,力图揭示西方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困境,并从审美的角度阐释“审美现代性”作为价值理性的救赎,可以把人们从工具理性的暴政;即工具理性之“魅”中解放出来,实现审美的“返魅”,审美现代性将对立于传统、对立于启蒙现代性以及他自身。笔者将沿着审美现代性作为对工具理性之“魅”的救赎这一主题,以“祛魅”为核心概念,第一章追溯祛魅的内涵、产生语境以及祛魅带来的后果。第二章承前启后;把魔力从世界中排除的合理化道路就是一个祛魅的世界,理性发展到极端成为新的工具理性之“魅”,因此需要祛除工具理性之“魅”。沿着这一思路,由于合理化进程中的价值领域分化,导致了一个诸神纷争、意义混乱的时代。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韦伯看到了现代性的根本困境:文化的合理化带导致意义的丧失,社会的合理化导致自由的丧失,一副压抑的现代景象呈现在人们面前,这也是启蒙以来现代性的根本困境,工具理性肆虐,世界已经祛魅……这样一来,审美现代性作为“价值理性”的救赎,可以把人们从工具理性之“魅”中解放出来,审美救赎论正是在现代性危机背景下勃兴的。沿着审美救赎理论在学术史上的发展之路,第叁章将具体展开论述。宗教没落后,韦伯看到了艺术的技救赎功能:由于艺术逐步走向了自律,它便获得了承担世俗救赎功能的前提。作为价值领域重要维度的艺术,以它独特的感性形式表现出了强烈的反叛性和颠覆性,更有可能将人们从工具理性规训的世界中解放出来。接下来,论述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现代性思想主要继承了韦伯用艺术拯救的路径,彻底批判由理性异化所导致的西方现代文明的诸多矛盾,同时赋予现代美学与艺术同启蒙现代性相对抗的巨大能量,这也是“返魅”的关键一步。再到走向日常生活美学的救赎:虽然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导致审美现代性凸显出媚俗面相,但是日常生活的反抗论认为:在日常生活的内部隐藏着艺术的、反思的、批判性的因素,涌动着变革的潜流,不需要求助于外,并反对对日常生活做出完全否定的评价。因此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提出意味着:用审美的方式对日常生活做出改变、从而超越日常性。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有着变革人的存在方式、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力量。继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救赎之后,自然美学的“返魅”也是通往审美的救赎之路的关键一步。由于世界的“祛魅”,人与自然处于冲突之中,所以必须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范式,重新达到世界的“返魅”,才能回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处境之中。新的美学的诞生正是以人类中心主义破产为前提的,克制自己控制万物的霸权心态,学会对大自然保持敬畏和谦卑,以人物平等为基础重建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甚至让人重新融入自然界的莺飞草长中,试图复归于自然,从而实现自然的“返魅”,这是重建一种自然美学的理论基础。最后一章论述马克思实践美学的正确性:以上的审美救赎或者过分强调审美的认识功能,使得审美救赎之路在具体的社会实践面前显得微弱无力;或者审美逐步走向世俗化、凸显出媚俗面相,使得审美的救赎功能逐步削弱。所以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代性本身的困境。马克思实践基础上的审美“返魅”意味着:美学更加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与人类解放密切相关,直指人的自由问题,自然美学的合理之处也被吸收进来,审美救赎的愿景也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人能够诗意地、自由地栖居在大地上。因此,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矛盾后,他看到了审美救赎功能的真正实现必须是:无产阶级必须摧毁资产阶级并从异化劳动中彻底解放出来,审美现代性的美好愿景,绝不仅仅是在精神思辨领域,而是要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变革社会机制、人在自由劳动中实现审美的“返魅”,人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得到了全面自由的发展,完成对自己的救赎。(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陈春莉[5](2019)在《人类生存困境的寓言与乌托邦的审美救赎——解读戈尔丁的电影《蝇王》》一文中研究指出戈尔丁的电影《蝇王》通过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借用隐喻和象征的艺术手法,深刻地表达了他对于人类社会的哲理性思考,揭示了"恶"的本性给人类带来的生存困境。戈尔丁没有在困境前止步,而是借助于影视艺术积极地探索,进行了富有乌托邦色彩的审美救赎。(本文来源于《电影新作》期刊2019年02期)

杨向荣[6](2019)在《都市拾荒中的审美救赎——本雅明的现代性碎片景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本雅明注重在微小而琐碎的现代生活中捕捉现代性城市中的流动时光与生活细节。他通过对拱廊街上游荡的游手好闲者、拾垃圾者和妓女等形象的关注,缔造了资本主义商业大都市中流动、奇幻和充满活力的"蒙太奇"碎片景观。通过把日常生活的碎片景观以寓言的方式展示出来,本雅明实现了现代性废墟上的审美救赎。(本文来源于《上海文化》期刊2019年04期)

潘知常[7](2019)在《华丽的转身:“用爱获得世界”——审美救赎在中国美学中的出场(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审美逍遥向审美救赎的转换,是中国美学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中国美学的困惑所在。它亟待生命的"根本转换"或者"化蛹为蝶",亟待对于生命"边缘情境"的"无缘无故"的清醒觉察。可是,我们在中国美学的历史上所看到的,却往往只是盲从、逍遥和反抗。因此,为爱转身,"用爱获得世界",应该是"跨过生命的界限",从审美逍遥向审美救赎转换的历史选择。(本文来源于《上海文化》期刊2019年02期)

李伟言[8](2019)在《审美不一定通向救赎》一文中研究指出审美是一种属人活动,个体健全人格的形成离不开美的陶冶。审美也是一个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不能审美的人未免有些庸俗,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很难称之为文明人。以此观照当下教育,不难发现其沉疴,语数外学科霸权下体音美科目被边缘化,灌输式的教育在学生头脑中堆积大量知识的碎片,功利化的学习阻塞学生内心和外界建立精神关联的通道,给感受力的发展带来严重破坏,极(本文来源于《今日教育》期刊2019年02期)

潘知常[9](2019)在《“无宗教而有信仰”:审美救赎的中国语境》一文中研究指出"无宗教而有信仰",是华夏文化的特殊贡献。这一贡献与西方的无神论存在主义的"无宗教而有信仰"彼此吻合。这使得我们得以意识到:"无宗教而有信仰"恰恰就是华夏文化的"无宗教而有道德"尤其是"无宗教而有审美"的道德救赎、审美救赎的中国语境。(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家》期刊2019年01期)

蒋峰,峻冰[10](2018)在《自我救赎与浪漫抒写:印度电影《起跑线》的审美意蕴与创作启迪》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在中国文艺界广泛呼吁创作具有正能量的文艺作品的澎湃浪潮中,稍带讽刺意味的是真正充溢正能量的高票房国产电影仅有《湄公河行动》(林超贤,2016,票房11.8亿)、《战狼2》(吴京,2017,票房56.81亿)、《芳华》(冯小刚,2017,票房13.97亿)、《红海行动》(林超贤,2018,票房36.48亿)等为数不多的几部,而这一辉光几被大众趋之若鹜的另一些极尽搞笑、戏谑、言情、妖魔之能事的高票房类型电影——《人在囧途之泰(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8年24期)

审美救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面对西方极权理性对人的爱欲压抑,马尔库塞借鉴俄国形式主义的"形式"内涵,吸收德国浪漫主义美学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提出了"形式的专制"。它是马尔库塞用艺术来反抗现实的有力武器,贯穿了他的整个审美救赎之路。"形式的专制",作为艺术之为艺术不可少的机制,能将审美形式作为理想和现实的中介,一方面通过艺术异在达到对现实的分裂,否定和超越现实;另一方面,通过美的最高法则实现理性和感性的和谐,培育新感性,实现人的爱欲解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审美救赎论文参考文献

[1].方倩,孙慧敏.论新时代女大学生爱的异化与审美救赎[J].美与时代(下).2019

[2].易飘.以“形式的专制”反“理性的专制”——马尔库塞的审美救赎之路[J].喀什大学学报.2019

[3].陆弈思.“诗意地栖居”的现实困境——试论当代审美文化境遇下“审美救赎”的限度[J].名作欣赏.2019

[4].段红炜.从祛魅到返魅:现代性困境的审美救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5].陈春莉.人类生存困境的寓言与乌托邦的审美救赎——解读戈尔丁的电影《蝇王》[J].电影新作.2019

[6].杨向荣.都市拾荒中的审美救赎——本雅明的现代性碎片景观[J].上海文化.2019

[7].潘知常.华丽的转身:“用爱获得世界”——审美救赎在中国美学中的出场(下)[J].上海文化.2019

[8].李伟言.审美不一定通向救赎[J].今日教育.2019

[9].潘知常.“无宗教而有信仰”:审美救赎的中国语境[J].社会科学家.2019

[10].蒋峰,峻冰.自我救赎与浪漫抒写:印度电影《起跑线》的审美意蕴与创作启迪[J].电影评介.2018

论文知识图

“第二届广东新青年艺术大展”暨“首届新青...“第二届广东新青年艺术大展”暨“首届新青...框定她或预言其未来时将我『“第二届广东新青年艺术大展”暨“首届新青...“第二届广东新青年艺术大展”暨“首届新青...“第二届广东新青年艺术大展”暨“首届新青...

标签:;  ;  ;  ;  ;  ;  ;  

审美救赎论文_方倩,孙慧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