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及筛选体系论文-张晓琴,张宁,黄翔鹄,李长玲,李蒙杰

转化及筛选体系论文-张晓琴,张宁,黄翔鹄,李长玲,李蒙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转化及筛选体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波吉卵囊藻,抗生素,基因工程选择标记,遗传转化

转化及筛选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琴,张宁,黄翔鹄,李长玲,李蒙杰[1](2018)在《波吉卵囊藻遗传转化体系选择标记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确定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遗传转化体系中的选择筛选标记。【方法】使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藻体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及观察藻液颜色变化,综合评定波吉卵囊藻对6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1)波吉卵囊藻对博来霉素非常敏感,25μg/m L的博来霉素即能完全抑制藻体生长,叶绿素含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藻体颜色发黄变白;2)红霉素和氯霉素各浓度的处理都会使藻体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但是溶解红霉素和氯霉素的乙醇溶剂会对藻体生长产生抑制,不适用作筛选试剂;3)氨苄青霉素、遗传霉素和庆大霉素对波吉卵囊藻生长抑制作用不明显,甚至会促进叶绿素含量的增加。【结论】质量浓度为25μg/m L的博来霉素可以作为波吉卵囊藻遗传转化中的筛选试剂。(本文来源于《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张晓琴,张宁,黄翔鹄,李长玲,李蒙杰[2](2018)在《波吉卵囊藻遗传转化体系选择标记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筛选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遗传转化体系中的选择标记,本实验通过测定藻体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及观察藻液颜色变化综合评定了波吉卵囊藻对6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显示:(1)波吉卵囊藻对博来霉素非常敏感,25μg/m L的博来霉素即能完全抑制藻体生长,叶绿素含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藻体颜色发黄变白;(2)红霉素和氯霉素各浓度的处理都会使藻体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但是溶解红霉素和氯霉素的乙醇溶剂会对藻体生长产生抑制,不适用作筛选试剂;(3)氨苄青霉素、遗传霉素和庆大霉素对波吉卵囊藻生长抑制作用不明显,但会促进叶绿素含量增加。该研究为波吉卵囊藻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15)

邵倩[3](2018)在《农杆菌介导黄曲霉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及突变体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曲霉产生的一类致癌物黄曲霉毒素AFB1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由于缺乏高效的遗传学研究方法,目前人们对黄曲霉菌致病产毒的机制还了解得较少。本研究旨在对农杆菌介导黄曲霉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优化,建立高通量的阳性转化子鉴定方法,构建黄曲霉的T-DNA随机插入突变体库。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黄曲霉单核分生孢子为转化受体,可明显提高转化率。2.PgpdA较PtrpC启动子更为有效地启动抗性基因ble在黄曲霉中的表达。3.建立稳定高效遗传转化体系:1×10~6个/mL黄曲霉孢子与OD_(600)=0.3的农杆菌混合,22℃共培养48h;MM培养基(含100μg/mL博来霉素)进行抗性筛选。转化率约60个转化子/10~6个孢子,PCR及Southern杂交表明,T-DNA已整合到黄曲霉基因组中,并稳定表达。4.建立高通量筛选鉴定方法:为简化阳性转化子的筛选鉴定,构建了含gfp的两种表达载体,即ble和gfp非融合表达载体pDHB/G和ble-gfp融合表达载体pDHBG;转化子经荧光检测、In-gel荧光分析、Western blot杂交和遗传稳定性分析表明,GFP在两种转化子中均可正常稳定表达;但融合表达的转化率高于非融合表达。表明ble-gfp融合表达载体pDHBG更适于黄曲霉菌遗传转化。5.突变体筛选及T-DNA插入位点分析。建立小型T-DNA插入突变体库(约1000个转化子);经表型筛选鉴定,获得与生长、产孢、产毒、致病相关的突变株;通过TAIL-PCR,初步获得部分突变体T-DNA插入位点,为后续黄曲霉致病产毒相关功能基因的分析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邵长文[4](2016)在《莱氏野村菌侵染相关基因的筛选、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基因功能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Farlow)Samson]是一种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在田间可以自然感染多种鳞翅目害虫,引起害虫域内流行病,在生物防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具有潜在的生物农药应用前景。但莱氏野村菌杀虫剂也存在防效缓慢、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干扰、产品有效期短、质量稳定性较差等缺点。因此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利用有效的杀虫靶标对原有菌株进行改良,构建高效安全而且环境友好的的杀虫工程菌已成为当前该领域研究的重中之重。而作为实现该目标的前期工作基础,寻找有效杀虫靶标、研究莱氏野村菌侵染害虫的分子机制以及真菌侵染与害虫免疫的互作关系、探明杀虫机理,无论是在阐明莱氏野村菌抵御害虫免疫机制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杀虫靶标基因的现实应用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论文以研究莱氏野村菌侵染夜蛾科害虫斜纹夜蛾的分子机理,并提高莱氏野村菌的生防效果为主要目的,尝试多种方法和途径展开研究。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莱氏野村菌注射侵染斜纹夜蛾血淋巴后,分离获得处于不同发育时期的虫菌体,利用DD-RT-PCR差异显示技术,共获得42条差异表达的片段。BlastX比对分析并结合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克隆EST片段大小在47-542 bp之间,获得的差异EST片段涉及真菌抵御昆虫免疫系统、抗氧化、逃避宿主免疫、电子传递、细胞周期控制、压力反应、砷酸盐还原、过氧化物膜蛋白、信号转导、脂肪酸脱氢酶等功能基因。利用qPCR的方法验证了各差异基因在不同时期的表达情况。定量PCR结果表明,差异显示中基因表达变化并不完全与qPCR检测到的基因表达变化相同。(2)本论文采用3种方法获得目标基因的全长序列:利用RACE技术扩增差异表达基因的全长;利用FPNI-PCR的方法,以gDNA为模板,迅速扩增差异表达基因片段的上下游序列;另外通过本地BLAST的方法,在转录组测序库中比对得到cDNA序列。利用此类方法获得了SR-RCI,PI-PLC,MCL1,NrFADS2等基因的cDNA全长、gDNA序列和上下游序列。本论文重点研究了莱氏野村菌感染斜纹夜蛾后显着上调表达的脂肪酸脱氢酶NrFADS2基因。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序列中含有叁个内含子,开放阅读框由1758 bp组成。NrFADS2基因编码585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含有membrane-FADs-like超家族蛋白保守的结构域,包括N端的Cyt-b5结构域和HPGG保守区域,以及中间区域和C末端的delta6-FADs-like结构域。定量PCR试验表明,NrFADS2基因在莱氏野村菌侵染斜纹夜蛾血淋巴的不同阶段诱导表达。(3)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是基因功能研究的重要前提,利用莱氏野村菌芽生孢子作为遗传转化的受体细胞,对转化体系统的各种参数进行了优化,筛选出了培养基中潮霉素的最适筛选浓度为450μg/m L,优化了诱导剂乙酰丁香酮最适诱导浓度为200μM;对比了AGL-1,LBA4404,GV3101,C58等不同农杆菌菌株对CQNr01菌株转化效率,发现农杆菌菌株GV3101具最高转化效率;构建了随机插入载体pPZP-Ptrpc-Hph和pPZP-Hph-DsRED2,第一次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成功将潮霉素抗性基因和红色荧光蛋白导入莱氏野村菌CQNr01芽生孢子中,PCR和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目标基因已成功整合到莱氏野村菌基因组中,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莱氏野村菌的遗传转化体系。(4)利用随机插入载体pPZP-Ptrpc-Hph和pPZP-Ptrpc-Hph-DsRED2,以农杆菌介导转化莱氏野村菌,构建了农杆菌介导的莱氏野村菌的随机插入突变体库,获得了丰富的突变子表型,并利用FPNI-PCR获得了突变子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此方法对于当前没有明确基因组信息的莱氏野村菌来说,可以从丰富的表型变化来研究基因的功能,打开了莱氏野村菌正向遗传学研究的大门。(5)在莱氏野村菌没有基因组序列背景的条件下,利用FPNI-PCR法迅速扩增目标基因的侧翼序列,构建了敲除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成功实现了目标基因的定点替换性敲除,建立了莱氏野村菌的基因敲除突变体系。(6)目标基因功能的鉴定离不开基因的回复体系。本论文利用FPNI-PCR的方法克隆了目标基因的启动子序列,将启动子和ORF序列插入回复载体,构建成基因回复载体;利用诺尔斯菌素抗性基因Sat1基因作为回复筛选的标记基因,最终确立诺尔斯菌素的最适抑菌浓度为300μg/m L。(7)初步鉴定了野生型菌株、敲除菌株和回复菌株之间生理生化的变化和对斜纹夜蛾毒力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敲除NrFADS2基因影响菌株对脂肪酸的利用能力,降低了菌株抗氧化能力,影响了敲除菌株的细胞壁组成的完整性,但对于维持细胞渗透压的稳定性并没有直接影响。敲除NrFADS2基因后,影响莱氏野村菌对斜纹夜蛾体表侵染的毒力,但不影响虫菌体体内增殖能力,推断该基因主要在侵染寄主表皮阶段起作用。敲除NrFADS2基因影响莱氏野村菌的抗紫外线能力,该基因可能参与细胞膜光损伤的修复。(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6-04-01)

康霞,徐刚,王玉萍[5](2016)在《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马铃薯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筛选及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是重要的块茎类作物,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是马铃薯基因工程育种的重要技术,研究其遗传转化体系和转化效率有助于提高分子育种效率。针对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2种外植体遗传转化马铃薯普通栽培品种,通过筛选获得最佳转化体系和转化率。以4种马铃薯普通栽培品种(Favorita、Shepody、Atlantic、甘农薯2号)的茎段和试管薯薄片为受体材料,对根癌农杆菌介导的不同遗传转化体系的分化率和转化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avorita、甘农薯2号和Atlantic茎段经S2(MS;6-BA 2.5mg·L~(-1),2,4-D0.6mg·L~(-1),Carb 400mg·L~(-1),Kan 50mg·L~(-1))和M2(MS;6-BA 2.5mg·L~(-1),IAA 0.25 mg·L~(-1),2,4-D0.25mg·L~(~(-1)),Carb 400mg·L~(-1),Kan 50mg·L~(-1))培养后获得的转化率显着高于其他培养基。Favorita茎段最大转化率显着高于试管薯薄片转化率;甘农薯2号和Shepody试管薯薄片转化率显着高于茎段转化率。茎段转化体系的最佳诱导愈伤培养基为S2,最佳分化培养为基为M2。Favorita适合采用茎段转化体系,甘农薯2号和Shepody适合采用试管薯薄片转化体系。不同品种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和分化培养基的差别主要是由基因型差异引起的,在提高遗传转化效率中应该针对品种进行转化体系的筛选。(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6年01期)

张乐,庞涛,夏新莉[6](2014)在《甘露糖正向筛选体系在巨尾桉遗传转化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甘露糖正向筛选体系在巨尾桉遗传转化过程中的有效性,构建了以6-磷酸甘露糖异构酶(6-phosphomannose isomerase,PMI)为筛选标记的pCAMBIA1301植物表达载体,并将该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转入木本植物巨尾桉中。将获得的阳性植株通过氯酚红(chlorophenol red,CPR)法及PCR检测,桉树遗传转化的阳性率达到26.09%。另外,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法,对巨尾桉组培快繁体系建立过程中不同浓度激素配比进行了研究,建立起良好的巨尾桉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由甘露糖筛选敏感性测试,获得了巨尾桉筛选临界浓度,蔗糖与甘露糖比例为19∶11,优化了巨尾桉遗传转化体系,为今后巨尾桉组织培养与遗传转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杂志》期刊2014年04期)

何丽君[7](2014)在《胡杨大片段基因转化拟南芥的体系优化和突变体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主要根据转基因技术设计,以高大乔木胡杨和模式植物拟南芥为研究材料。通过花序侵染法,以农杆菌为介导将胡杨大片段基因转移到模式植物拟南芥中。研究中利用SilwetL-77作为侵染液,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下,将农杆菌中携带的胡杨大片段基因转入到拟南芥中,将获得的转化后的种子进行抗性培养基的筛选,通过对可能的阳性转化子进行DNA的提取,验证胡杨基因是否转入到拟南芥中,将阳性转化子进行抗性培养基筛选,分子检测、并筛选表型变化的突变体。为了更进一步研究胡杨基因组学,必须获得可以稳定遗传且携带胡杨基(本文来源于《第叁届“模式生物与人类健康”发育遗传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07-18)

王玲玲[8](2014)在《耐草甘膦基因2mg2-epsps转化筛选体系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草甘膦是一种莽草酸途径中5'-烯醇式丙酮酸莽草酸-3'磷酸合酶(EPSPS)活性的竞争性抑制剂,属于非选择性的除草剂。1976年美国孟山都公司的开发了草甘膦类除草剂—农达(Roundup),并得到广泛应用,作物抗草甘膦转基因研究相继成为抗除草剂基因工程研究的热点。目前推广的抗草甘膦作物品种几乎都是由孟山都研发,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种子和农药农达捆绑式销售,使得孟山都公司多年独霸抗草甘膦作物种子和草甘膦农药市场。因而,培育出具有中国产权的抗草甘膦除草剂的玉米,也是我国抗除草剂转基因研究的关键。本实验主要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自交系18-599R为遗传转化受体材料,对耐草甘膦基因2mg2-epsps转化筛选体系进行优化。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进行介导转化,对愈伤筛选过程中的草甘膦浓度及分化过程中的光照强度进行了优化,提高转化效率,扩大转基因事件发生的基数,为研究新型高抗草甘膦转基因玉米新品种提供基础材料。对比草丁膦与草甘膦筛选,研究了不同筛选剂对抗性愈伤分化的影响。对转基因株系进行抗性筛选、PCR检测及测序验证,表明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通过TAIL-PCR法找到了1号转基因株系(T3代)T-DNA的在玉米基因组的整合位点。主要结果如下:1.抗性愈伤筛选过程中草甘膦浓度的确定使用不同浓度的草甘膦对侵染后的幼胚及未侵染的幼胚进行筛选,统计愈伤成活率及愈伤平均质量增加百分比,确定第一次筛选比较理想的草甘膦除草剂使用浓度应为0.5-0.6mmol/L,为愈伤的生长提供一个缓适期,第二次筛选比较理想的草甘膦除草剂使用浓度应为1.5mmol/L。2.草甘膦对分化的影响为研究草甘膦对分化的影响,将相同大小的幼胚侵染后分别接种到草甘膦、草丁膦筛选培养基上培养,然后接种在不含矮壮素的分化培养基上分化,草甘膦筛选的抗性愈伤分化出的幼苗节间比较短,株高比较矮,草丁膦筛选的抗性愈伤分化出的幼苗节间比较长,株高比较高,因而草甘膦对愈伤的分化有一定的滞后效应。3.光照强度对愈伤分化的影响本实验主要通过对比抗性愈伤在1600-20001x的弱光下与55001x-60001x的强光下的分化,光照3d,抗性愈伤均出现绿点,两种光照处理无大差异;最终,16001x-20001x弱光下有19%抗性愈伤分化小苗,5500-60001x强光下有2.5%抗性愈伤分化出小苗,大部分愈伤绿色加重,或呈现白色硬壳;因而,相比较而言16001x-20001x弱光有利于抗性愈伤的分化。4.T-DNA侧翼序列的扩增田间使用草甘膦农药筛选转基因玉米材料,筛选成活植株,经PCR检测并测序验证,2mg2-epsps基因已经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通过TAIL-PCR法,1号转基因株系扩增出了T-DNA左侧侧翼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扩增出的侧翼序列为特异性序列。T-DNA侧翼序列比对上了玉米基因组的多个位点。(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王玹瑛[9](2014)在《胡杨大片段基因转化拟南芥的体系优化和突变体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主要根据转基因技术设计,以高大乔木胡杨和模式植物拟南芥为研究材料。通过花序侵染法,以农杆菌为介导将胡杨大片段基因转移到模式植物拟南芥中。研究中利用SilwetL-77作为侵染液,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下,将农杆菌中携带的胡杨大片段基因转入到拟南芥中,将获得的转化后的种子进行抗性培养基的筛选,通过对可能的阳性转化子进行DNA的提取,验证胡杨基因是否转入到拟南芥中,将阳性转化子进行抗性培养基筛选,分子检测、并筛选表型变化的突变体。为了更进一步研究胡杨基因组学,必须获得可以稳定遗传且携带胡杨基因的纯合子,还需要继续培养阳性转化子,进行抗性筛选和传代遗传差异筛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最佳农杆菌菌种活化培养条件是YEP液体培养基,活化时间24h时。最佳转化体系为300ulSilwetL-77/L侵染液侵染7min和500ulSilwetL-77/L侵染液侵染lmin。(2)在转化的862个克隆株系中,通过抗性培养基筛选并提取了约1500个转化子的DNA,其中大部分表现出阳性,获得了171个株系的阳性转化子。筛选过程中得到的最佳消毒法为酒精消毒法。(3)在多次的筛选及后代观察中获得了7个具有表型变化的突变体。(4)在针对拟南芥的培养中,做了一定的改动,使得它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生长,以便发育强壮利于转化。本文对胡杨基因库的完善具有很大的贡献,也为研究胡杨基因组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孙晶[10](2014)在《小麦高频再生基因型筛选及基因枪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基因枪遗传转化体系虽已相对成熟,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转化率仍较低。供体材料的再生频率、抗性愈伤组织及再生植株的筛选方法是影响转化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选择高频再生的基因型、优化培养基及筛选方法等途径,以提高转化效率和筛选效果,优化小麦基因枪遗传转化体系,有助于提高小麦的遗传改良效率,加快转基因小麦的育种进程。本实验对20个小麦基因型材料进行了幼胚离体培养,研究不同基因型间愈伤组织诱导和再生的差异,以期筛选出再生频率较高的基因型,为小麦的遗传转化提供受体;其次,在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对培养基中的硝酸铵进行不同水平的处理,以改进培养效果,提高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再生频率;最后,采用基因枪转化法将Gus和Bar基因共转化入小麦幼胚愈伤组织,以Bialaphos为筛选剂,在愈伤培养和分化期间通过对筛选时间和筛选剂浓度的不同选择,以建立适宜的筛选程序,提高筛选效率,为优化基因枪转化体系奠定基础。本实验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对20个小麦基因型幼胚离体培养结果的比较发现,不同基因型之间愈伤组织和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及再生率差异显着。愈伤组织诱导率整体水平较高,平均达到84%,在68.75%-100%之间;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平均水平为58.7%;绿苗分化率整体较低,平均值为34.77%,最高可达到76.23%,最低为8.38%。其中,西农1376、轮选987、石4185及CB037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和绿苗再生率较高,是适合小麦遗传转化的受体基因型。(2)在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中氮总量一定的条件下,铵态氮与硝态氮的比例增大到7:10,会提高愈伤组织和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及再生率,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10.8%、271%和8.32%;当硝态氮一定时,通过增加铵态氮使总氮量增加10mmol/L,提高了愈伤组织和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及再生率,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2.38%、173%和50%。(3)对基因枪共转化后的愈伤组织中Gus基因瞬时表达检测结果显示,愈伤组织诱导时期添加0.5mg/L的Bialaphos筛选剂,Gus瞬时表达量最高,而添加浓度为1.0mg/L时与对照差异不明显。但是抗性植株再生率和再生植株中Gus基因的PCR检测结果显示,诱导培养基中添加1mg/L培养2周,继代诱导培养基中添加2mg/L培养1周,分化培养基中分别添加4mg/L和6mg/L进行连续两次筛选,其转化率最高,达到4.14%。(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转化及筛选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筛选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遗传转化体系中的选择标记,本实验通过测定藻体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及观察藻液颜色变化综合评定了波吉卵囊藻对6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显示:(1)波吉卵囊藻对博来霉素非常敏感,25μg/m L的博来霉素即能完全抑制藻体生长,叶绿素含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藻体颜色发黄变白;(2)红霉素和氯霉素各浓度的处理都会使藻体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但是溶解红霉素和氯霉素的乙醇溶剂会对藻体生长产生抑制,不适用作筛选试剂;(3)氨苄青霉素、遗传霉素和庆大霉素对波吉卵囊藻生长抑制作用不明显,但会促进叶绿素含量增加。该研究为波吉卵囊藻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化及筛选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晓琴,张宁,黄翔鹄,李长玲,李蒙杰.波吉卵囊藻遗传转化体系选择标记的筛选[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8

[2].张晓琴,张宁,黄翔鹄,李长玲,李蒙杰.波吉卵囊藻遗传转化体系选择标记的筛选[C].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3].邵倩.农杆菌介导黄曲霉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及突变体筛选[D].安徽农业大学.2018

[4].邵长文.莱氏野村菌侵染相关基因的筛选、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基因功能鉴定[D].重庆大学.2016

[5].康霞,徐刚,王玉萍.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tumefaciens)介导的马铃薯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筛选及优化[J].中国沙漠.2016

[6].张乐,庞涛,夏新莉.甘露糖正向筛选体系在巨尾桉遗传转化中的应用[J].生物学杂志.2014

[7].何丽君.胡杨大片段基因转化拟南芥的体系优化和突变体筛选[C].第叁届“模式生物与人类健康”发育遗传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

[8].王玲玲.耐草甘膦基因2mg2-epsps转化筛选体系的优化[D].四川农业大学.2014

[9].王玹瑛.胡杨大片段基因转化拟南芥的体系优化和突变体筛选[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

[10].孙晶.小麦高频再生基因型筛选及基因枪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标签:;  ;  ;  ;  

转化及筛选体系论文-张晓琴,张宁,黄翔鹄,李长玲,李蒙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