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尤以儒家思想最具代表性,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一度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西方哲学思想影响深远,至今仍为众多学者研究。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是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本论文以儒家“中庸”和亚里士多德“中道”为例,对二者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对“中庸”和“中道”的分析,一方面,有利于学习其中为人处世的原则;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关键词:中庸;儒家;亚里士多德
儒家“中庸”上达于天,下至于地。它发轫于寻常的学问,细化到事物对象的精妙之地,昭然于天地万物之间。对世人修身养性、为人处事、领导与被领导等有着重要启示意义。亚里士多德也追求“中道”的伦理思想。中道,它是一种理性原则,是一种适度和适中,它认为人应该坚持“过犹不及”的适度原则,过有德性的生活,才能获得至善的幸福。儒家“中庸”与亚里士多德“中道”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二者有着较大的区别,但它们都相通在道德层面追求一种“无过无不及”的适度原则。
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中庸思想”
“中庸”之“中”的意思是不上不下、不左不右,刚刚好地合适。无过无不及而恰到好处;是合宜、适当,不偏不倚,一切刚刚好;是中正且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恰当的途径。“中庸”之“庸”的意思是平凡、朴实无华,而又无法改变的既成事实,与独辟蹊径相对而言,含有“广泛适用”之意。“中”是道之载体,“庸”是道之方法论,中庸是儒家先贤经过不断学习总结出来的智慧宝典,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一)为人处事之态度
1.君子也,尽谦尽美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1君子坚守中庸,小人背离中庸。君子之所以坚持中庸,是因为君子可以一直适中且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背离中庸,是因为小人无所顾忌,专走极端。所谓君子中庸就是君子为人处事坚持中庸之道。无所偏倚谓之“中”,不易改之谓之“庸”。也就是不要偏离自己的原则,坚持自己的原则。与此相反,小人是否定中庸之道,他们左右摇摆,毫无原则可讲。人生路上有很多分岔口,人们都比较倾向于走捷径,然而走捷径可能面临很多引诱,可能是绝路、末路。一旦走上了末路,那就会背道而驰,离成功愈来愈远,因此想走捷径取得成功的办法是不可行的!但是有这样一条路,佷艰难,一旦如此行了,无论成功与否,都是进步,就是所谓的“中庸之路”。“中庸之路”与其说是一条路,不如说它是一种人生态度。“君子中庸”,意味着君子要持守中庸之道。或者说,正是因为坚守中庸之道,君子方可谓之君子。
其次,手机的普及使用成为一种极其方便且随时随地的美妙引诱。再加上社会逐渐富裕,大部分人的物质生活都已经比较好了。学生在从小的生活环境中不可能练就非常强大的意志能力、判断能力,他们更加倾向于使自己感觉放松、喜悦和好玩的状态。
就上述实施的条件和要求而言,无论在技术、硬件、经验、方法理论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都具备了成熟的实施与应用的条件并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和复用。
2.真知者,大智若愚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陷阱之中,而莫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2人们都是自以为聪慧,自认为了不起,往往会产生出‘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后果,这也是不知晓中庸之道的人。聪慧无疑是好的,但如果因而感觉自己不一般,处处显得比他人厉害,甚至不把他人放在眼里,不仅对自己没有益处,反而还会将自己置于危险之地。因此,持守中庸之道,在与人相处中,坚持谦逊低调,不张扬,不自恃聪明对他人进行贬低,方显真智也。
3.立定中庸之道者,弗失
经过近20年的发展,亚通公司目前拥有福建、北京、内蒙古、黑龙江、河南、重庆、湖北、甘肃、新疆等10多个生产基地和覆盖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上百家业务办理机构、上千家经销商和数万家分销网络,构建起了亚通缜密的营销网络系统,还提供专业培训咨询、工程项目实施和全方位解决方案等一站式服务。
(二)治国理政的智慧
1.为政者,执两用中
虽然儒家“中庸”与亚里士多德关于“中道”二者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由于儒家学者与亚里士多德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二者的“中道思想”也有很大的区别。
圈员们通过画流程图的方式对整个输血流程进行了梳理,并于2017年3月1日至2017年3月10日所有圈员在输血科根据自制的查检表,通过现场查看和记录查阅的方式调查了50份输血病例,总调查项目数达到了1000项,调查后统计出存在缺陷的为66项。通过计算得出现况值为6.6%。
2.为臣者,至忠至诚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5只有天下最诚挚的人才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慧。如果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慧,就能够充分发挥所有人的聪慧。能充分发挥所有人的聪慧,就能够充分发挥世界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世界万物的本性,就可以促使天地润万物。能促使天地润万物,就可以同天地了。为臣者,当以至忠事君,鞠躬尽瘁。作为臣子,以忠诚为君主分担国家大事,尽力施展自己的才华,助其君主兴国兴民。至诚者,亦即“中庸”也。
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
通过对儒家“中庸”与亚氏“中道”的辨析,我们可以看出儒家的“中庸”是关乎世间大道的和谐统一的道德标准;亚氏的“中道”是关于人性的民主与幸福的伦理观。它们由于所处时代背景与阶级利益的的不同而呈现出诸多的区别,但二者在坚持以“过犹不及”的适度原则来规范社会和个人的行为这一方面达到了互补。因此,将儒家“中庸”与亚氏“中道”这两种思想有效结合起来,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完善中国的和谐社会的文化思想,这对于思想文化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德性是获得至善幸福的途径
德性是在理性和非理性的碰撞中产生的,德性是一种理性的欲望或欲望的理性。德性是一个人以自身优良的品质取得成就的这样一种品质。德性是理性头脑得到实际充分地发挥,而这个“实际充分地发挥”就是人能够通过理性功很好地控制非理性的欲望。亚里士多德所讲的德性,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指人的优良品质或者极佳的素质,在行为上表现优秀;在面对诱惑时能够保持理性,坚守原则,不违背德性。对亚里士多德而言,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获得至善的幸福,而至善幸福就是人符合德性的生活。因此,人如果遵循德性并且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就能获得人生最高的幸福。“生活得好与行为得好”不是其他什么,恰是幸福。简言之,有德之人才能是幸福之人。
(二)“无过无不及”的中道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隐患,其中主要的一条就是信息网络自身固有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性绝对是计算机网络安全隐患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信息网络不断发展的今天,各种信息技术被应用在我们的周围,很多企业和学校都实现网络化办公,政府部门也已经开展了电子政务,使得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政府、企业和学校等都习惯在网络中进行一些信息的处理,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使得一些重要的信息被他人盗取或者拦截,给计算机网络增加了极大的隐患,也给广大计算机用户们造成极大的损失。
三、儒家“中道”与亚里士多德“中道”的异同
(一)相同点
1.“无过之无比及”的适度原则
儒家的“中庸思想”讲究的是合适、适宜,既无过之亦无不及的恰到好处;不偏不倚的恰如其分。在与人相处或者做事情的过程中既不过分张扬,又不唯唯诺诺胆小怕事,而是合乎中道地根据自己能力所及去做人做事;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也认为,在做事情过程中一方面不被眼前的一些诱惑而失去自己的原则,另一方面又要勇敢地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合乎德性即中道的事。儒家“中庸”与亚里士多德“中道”都选择过度和不及中间的“中道”,他们都秉持在为人处事中“无过无不及”的适度原则,不走极端,而是理性地选择合适、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达到尽善尽美。
注释:
儒家的中庸思想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孔子认为,君子秉持中庸原则,为人处事中坚持适中原则,朝着中庸的方向去做,以达到尽善尽美,从而获得至高的赞誉,可见,中庸是一种至高的道德品质的体现;亚里士多德也强调,中道是德性的核心,是一种理性地选择适中、恰当的方式行为的道德准则,也是获得至善幸福的途径。
(二)不同点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4舜难道不是最智慧的人吗?舜喜好向他人发问,又爱审察日常浅近的话,对他人的话,他隐去不好的而又宣扬好的,了解相反的两方面,用符合中庸之道的原则去治理天下,这就是舜之所以为天下百姓拥护与津津乐道的缘由吧!既勤于好问又善于明察秋毫,才有利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明白别人话语里的深层含义,甚至是说话者所处的境地,更能明白事件发生的原委。“执用两中”之“中”,代表恰当、恰如其分、合适、适宜、公正、中正之意。“执用两中”取自“执中”,是指行事如果能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那么就有利于推动事物向着合理发展的方向前进。又说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或高或低,或富贵或贫穷,或动荡或稳定等等,因而“执两端而用其中”。此即为“中道”、“中庸之道”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3如果一个人能遵循中庸之道,并终身持守,是因为他自觉地把中庸之道看成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俗话说滴水穿石,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不论学什么,不论遇到什么磨难,都要坚持始终如一,不忘初衷,才有成功的可能。
1.目的不同
儒家代表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他们提出的“中庸思想”也是为了维护和巩固统治者的封建统治,一方面使统治者更好地管理人民,另一方面人民也能更好地服从统治者的统治;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则与儒家不同,他代表的是民众的个人利益,他的思想建立在个人的自由意志的基础上,他的思想正契合了西方的“民主思想”。因此,儒家的“中庸”以传统和保守的思维方式维护了封建统治;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以一种向前和积极的思维方式维护了个人的幸福和利益。
2.发展张力不同
儒家“中庸”以维护封建统治为主要目的,追求的是社会和谐,但对此的过度追求反而适得其反,从先秦后两千多年里几乎再无春秋战国思想上的百家争鸣可以看出。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正是在民主与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下发展的,并不是要追求社会的和谐统一,而是需要个性与竞争,因此,亚氏“中道”的思想一直得以为西方所倡导。
四、结语
亚里士多德如是说:“生活得好与行为得好”不是其他什么,恰是幸福。幸福存在于美好的生活中,而美好的生活又存在于按照德性的生活中;德性是灵魂的具有状态,幸福在于德性的使用和实现中;至善是幸福,而在实现中的它又是目的和完满的目的;那么,如若按照德性而生活,我们就会拥有幸福和至善。6
2.坚持道德准则
叶万军[24]对黄土进行CT和SEM试验,发现冻融环境下试样微结构如内部微裂隙、孔洞等不断发育演化,试样孔径不断增大,微裂纹、微孔洞随之生成,大颗粒不断分解成小颗粒,颗粒间的连接作用减弱,造成细观尺度试样高密度区不断减小,中、低密度区不断增大,这一过程弱化了土的强度。这类似于堆石料在受外界环境如压力作用下,粗骨料的逐渐破碎,骨架结构的破坏,颗粒间的咬合作用减弱,细颗粒逐渐填充孔隙,颗粒进一步被压实,峰值强度的提高与变形的增大相类似,却又因为力的形式而有不同。
德性与人的情感、行为存在着过度、不及和中间的关系。过度和不及会使人容易犯错误,而中道给人带来的是赞美和成功,而受赞扬和取得成功是德性的标志。所以,德性是一种合乎中道的品质,中道是德性的核心。中道,它是一种理性原则,中道不是无所作为、随波逐流的平庸,它是德性和卓越,是一种适度和适中。亚里士多德把中道比作舵师的航标、射手的箭靶,在具体的情境下,要判断自身的行为是否过度、不及或中道,需要经过一系列理性地分析、比较、判断才能像舵师不偏离航向、像射手射中靶心一样,找准中道,并坚持中道。中道能够调节和控制人们的情感和行为,使之“无过而无不及”,保持节制适中的原则。
1.韩星.《中庸》君子之道论[J].《中原文化研究》,2018年06期:7.
建筑的屋面设计决定了屋面雨水的流向,屋面设计排水雨水漏斗时设计人员可以采用侧墙式雨水漏斗,这样就会增加屋面的汇水面积。而针对阳台的雨水排放可以通过设计无水封地漏用来收集雨水,建筑屋面雨水收集装置中水管的压力分布都是正压和负压的转变,所以,在设计收集装置时,可以在收集装置水管的上部设计雨水的空缝装置,吸收大量的空气,从而让管道内的压强达到平衡。另外在建筑屋面和阳台设计时要区分二者的不同之处,所用的设计不能混淆,设计中都要保障装置都平稳运行。
我是一个自信的女孩,高高的个子,健康的小麦色皮肤,笑起来还会露出一对甜美的酒窝。我热爱运动,更勇于挑战那些刺激的项目。
2.陈赟.不可能的可能性:中庸之道的内在困厄[J].《人文杂志》,2008年02期:2.
3.王乐.《中庸》之作为儒学“心法”新释[J].《学习与探索》,2016年06期:35.
4.王岳川.“中庸”的超越性思想与普世性价值[J].《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05期:138.
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成长,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使命,成长各异,使命相同。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了“两个一百年”的宏伟蓝图。中国石化提出了“两个三年、两个十年”的发展战略。在这一跨越近30年的历史进程中,石化青年生逢其时,成长期、奋斗期与民族复兴、企业奋进的目标同向同行,将完整经历实现新时代目标的伟大进程,成为强国梦、强企梦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追梦者和圆梦人。
5.杜霞.诚:儒家心学的奠基性观念——试论《中庸》“诚”说[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年12期:4.
6.吴福友,董美珍.生活的沉思与沉思的生活——亚里士多德善与德性概念之探析[J].《伦理学研究》,2005年03期:45.
作者简介:
卜亭亭(1992-),女,河北定州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标签:中庸论文; 中道论文; 亚里士多德论文; 儒家论文; 德性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先秦哲学论文; 《大众文艺》2019年第16期论文;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