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人类住区

21世纪的人类住区

一、21世纪的人居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黄浩原[1](2021)在《成都市太平镇前进村林盘文化景观规划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以防止林盘空心化为目的,将前进村林盘闲置空地为规划设计场地,以前进村林盘部分公共空间的文化景观打造作为设计线索,将林盘建筑部分形式和非遗文化作为设计元素,成都市太平镇前进村林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场地建筑的布局结构、人居空间结构、林盘空间功能布局、人文和自然气候等方面进行考察,分析林盘作为川西文化发源地与其文化的联系,以及林盘文化与其文化景观的联系。对国外乡镇发展和国内特色化乡村建设进行了查阅和学习,探索如何建设和保护乡村文化景观。对现在的乡村振兴方向进行了解,多角度了解林盘空心化的原因,提出对防止林盘空心化的建议。最后开始有针对性的对前进村林盘进行调研,分析前进村林盘的优势和现存问题,基于研习的林盘和文化景观知识做出对前进村林盘闲置场地的文化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从而达到激活前进村林盘活力和防止林盘空心化的目的。希望通过对前进村林盘文化景观的规划设计对乡村振兴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从而减少林盘的消亡,保护四川地区的生态、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平衡。

张静雅[2](2021)在《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文中指出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建筑大环境进入转型性发展阶段,陕西省作为历史文化发祥地,其所继承下来的建筑本土原生风格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面临建筑系统的重新构成。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外建筑思潮不断冲击影响着陕西省本土建筑风格,建筑市场一度呈现“西方化”与“国际化”。但对于陕西省本土文脉的建筑思想还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盲目接受国外建筑理论,使得建筑实践脱离建筑理论,建筑实践的繁荣景象与建筑理论的极度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结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陕西省现有的建筑理论系统性的总结、提炼和研究,导致建筑理论远远落后于建筑实践。本课题研究以论题的方式展开,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对能够体现陕西省当代建筑思想的基础资料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基础资料包括:陕西省建筑师在建筑领域进行的探索、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专业着作、陕西省高等院校建筑类硕博士论文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等。在本课题组,已有人进行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陕西省建筑思想的建筑师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的研究。本论文则透过陕西省高校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来看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统计分析的时间段均控制在1949年至今,其中因所收集到的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的发表是在1980年之后,所以本篇文章主要研究发表硕博士论文之后的时间。首先,本文以时间为纵轴,运用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了1984-1989年段、1990-1999年段、2000-2009年段和2010-2020年段四个历史时段的建筑学硕博士论文;其次,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出发,梳理了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并从数据特征、理论特征和关键词特征三个方面对硕博士论文进行分析。随后,提出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由原创思想与引进思想两部分组成,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终,笔者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在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方向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探讨。

刘欢[3](2021)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设文明,促进文明进步与发展是人类繁衍生息至今的孜孜追求与内在动因,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目标。于中国而言,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不断构建、完善、发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基于中国国情与农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底色在乡村文明,而乡村文明又集中体现在乡风文明水平上。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后,党就集中开始了乡风文明建设实践探索。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时期里,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内容与形式不断迭代更新,收获许多实践成效。及至新时代,党和国家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使乡风文明建设能够站在新的历史坐标向更高处扬帆远航,进而为中国在不同文明交流借鉴中展现中国气派、体现中国特色、走出中国道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重要贡献。乡风文明建设受到国内外学界广泛关注与探讨,已取得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分布在政治学、文化学与社会学,或者更为细致表现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乡村文化建设问题等具体领域,然而专注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研究乡风文明建设仍然是学界的欠缺之处。本文采用史论结合研究法,综合学科研究与系统研究相结合以及规范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视角,以战略性高度概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建设及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对中国乡风文明建设进行了历史考量,并系统化地研究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基本属性、现实境遇及路径选择,以期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尽绵薄之力。具体来说,论文由七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以此构成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概述。这一部分主要对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进行了概述,以及分析论证了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之间的内在逻辑。论文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依据、目标要求与重大意义三方面完整概述乡村振兴战略,在区分文化与文明概念、文明乡风与乡风文明概念基础上,对乡风文明建设概念进行了整体性阐述。从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乡风文明建设向深层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高度一致性三方面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第三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这一部分重点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以及发达国家乡风文明建设思想四个方面对论文的思想资源进行归纳总结,为第四章、第六、七章的相关论述进行基础理论的铺陈。第四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属性。这一部分大致拆分为三个方面,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现实功能。其中,基本原则包括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切实立足乡村文明、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整体协调发展等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乡村移风易俗行动、着力消除乡村精神贫困等五方面。现实功能包括促进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带动乡村人居环境整体优化、繁荣与发展新时代乡村文化、推动乡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水平等内容。第五章,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考量。这一部分从历史进程、主要特色及经验启示三方面考量了近百年来的中国乡风文明建设实践。历史进程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到新时代、新时代以来的乡风文明建设四个阶段。主要特色表现在鲜明的政治性与人民性、内容形式的继承发展性、突出实践的社会现实性三个方面。经验启示包括要强化党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激发内生动力、使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经济协同发展、重视教育卫生工作的移风易俗作用以及以充足的历史耐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五个方面。第六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境遇。这一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机遇。主要包括乡村新型社会组织多样发展、乡村产业结构不断深入发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渐趋完善、乡村社会主流思想健康向上、农民科学素质培育不断加强等五方面。第二部分是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挑战。主要包括乡村党组织组织力不强、乡村集体经济收入不佳、乡村文化出现衰落痕迹、乡村不良社会风气滋长、农民主体意识相对薄弱等五方面。第三部分是制约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因素。主要包括乡村党组织建设不完善、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式微、乡村文化传承发展受阻、乡村文化生态发展失衡、乡村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等五方面。第七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这一部分分为五大内容。一是从突出乡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发挥乡村党组织的模范作用、密切乡村党组织的群众联系等三方面筑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保障。二是从走出乡村集体经济认知误区、不断深化乡村集体产权改革、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有效途径等三方面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三是从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文化、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传承发展提升优秀农耕文化等三方面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根基。四是从发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伦理价值、盘活乡村内生治理机制自治功能、因地制宜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实践等三方面培植乡风文明建设的社会土壤。五是从不断提高乡村义务教育质量、优化提升乡村职业技能培训、转变乡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等三方面增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农民力量。总之,通过系统研究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论文主要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论文提出应从“文明”高度深刻理解乡风文明内涵,从总体要求、核心主体、根本任务、现实基础及主要特点等方面概述了乡风文明建设。二是论文首次详尽梳理了近百年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分析了其主要特色以及总结出其经验启示。三是论文丰富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将“消除乡村精神贫困”纳入其中。四是论文在剖析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现实境遇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路径选择。

朱一鸣[4](2021)在《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水源地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水北调工程是全国瞩目的宏大工程,其中跨度最长、淹没土地面积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中线蓄水调水线路已使河南省、湖北省约46.9万居民迁离家乡,庞大的移民数量使得安置点建设成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关键问题。移民搬迁安置工程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它需要来自政府的经济基础支持和高水平的科学指导,需要移民政策的贯彻实施。同时,移民安置点的人居环境建设直接影响到移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等实际的民生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水源地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建设展开研究,通过构建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评价体系对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水源地各类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现状进行评价,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当下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水源地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优化提供有益借鉴。本文选取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水源地移民安置点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踏勘,了解其发展状况,将渠首水源地移民安置点按照空间布局特征分为新建型移民安置点、后靠型移民安置点、社区型移民安置点三类,并基于空间布局合理性分析与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构建了南水北调渠首水源地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评价体系。随后利用该评价体系对三例典型移民安置点展开评价,探究研究区域各类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建设的差异性及主要影响因素,提出南水北调渠首水源地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优化的各项策略。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主要是:(1)通过对比基于空间布局合理性的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评价结果与从居民主观性角度展开的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结果发现,两种评价方式在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除去道路系统得分)指标得分趋向一致,在居住质量和公共服务各指标得分中存在较大差异;(2)南水北调渠首水源地不同类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评价结果差异较大。从空间布局合理性角度评价结果来看,新建型移民安置点>社区型移民安置点>后靠型移民安置点;从人均环境满意度评价结果来看,社区型移民安置点>新建型移民安置点>后靠型移民安置点。(3)从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与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具体指标得分结果来看,新建型移民安置点在居住质量、基础设施和社会治理方面得分较高,短板在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后靠型移民安置点在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方面得分较高,在居住质量、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得分差强人意;社区型移民安置点生态环境方面得分中规中矩,在经济发展、居住质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评分上表现优异,但在文化传承上有较为明显的短板。(4)通过对比两种基于不同角度的评价结果,本文对各类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建设现状做了具体分析,建议针对不同类移民安置点“因地施策”,加大资金投入,发挥移民安置点居民主体作用,定位人居环境建设薄弱项,实现均衡化的人居环境发展,消除发展矛盾,促进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在移民安置地区的不断推进。

刘雨涵[5](2021)在《兵团连队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评价研究 ——以一师和十四师为例》文中指出20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近几年来,党和政府不断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幸福指数,研究农村人居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在新疆兵团连队人居环境的明显改善对美丽乡村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是实现全面振兴农村的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体现。兵团连队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兵团连队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评价研究--以一师和十四师为例。通过对一师和十四师的现场调研所获得575份有效问卷,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Logistic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从生活感知(自豪感、幸福感、安全感、满足感、责任感、获得感)和人居生态环境(生活垃圾分类整治效果、生活污水处理整治效果、生活污水处理整治效果、厕所改革整治效果、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果、连容连貌整治效果、连队区域化规划效果、建设和管护机制效果)这两大效果方面对兵团连队人居环境整治效果做出评价,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现实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论概括如下:(1)一师和十四师的职工大多数是汉族人占75.48%,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要考虑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要做出相应的措施。学历大多数为小学学历占40.86%,一师和十四师的职工学历较低,政府要加强教育水平提升家职工整体素质,来提高人居环境整治效果。家庭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居多占51.65%,相对来说这个家庭收入较低,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来提高职工的生活感知。(2)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方法,对一师和十四师做出综合评价得分71.58分在满意且良好的区间,职工们对于整治效果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幸福感、安全感、责任感、满意感和获得感,比较良好。对人居环境整治的生活垃圾分类整治效果、生活污水处理整治效果、生活污水处理整治效果、厕所改革整治效果、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果、连容连貌整治效果、连队区域化规划效果、建设和管护机制效果同样比较满意。(3)一师在在职工生活感知方面变量全部通过检验。人居环境整治生态环境方面的污水处理整治效果没有通过显着性检验,政府应该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要对污水整治这方面加强监督,通过制定相关的整治政策,对污水乱排乱放要有惩罚措施。其余变量都通过显着性检验。十四师在职工感知方面,职工对公共服务,住房面积、经济便利的自豪感、责任感、获得感没有通过显着性检验。十四师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职工参与度较低没有责任感,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会分给职工富民安居房等一些福利会让职工感到没有自豪感、责任感、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和安全感其余变量都通过检验。十四师在人居环境生态环境整治方面变量全部通过检验。总体来说一师和十四师的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较好。基于研究结果分析,本文提出了改进和加强兵团连队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职工效果评价的意见建议:第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科技短板。第二,注重兵团连队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宣传,真正的使职工成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主人。第三,加强职工文化水平,多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讲座。第四,加强措施,狠抓落实,全力做好兵团连队人居环境卫生长效保洁工作。最后对兵团连队人居环境整治效果未来进行合理的展望,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建设气象万千的美丽中国。

罗富元[6](2021)在《存量规划背景下江西省万安县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率显着提升,城市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与此同时,传统的大拆大建,无序扩张的城市发展模式也成为人们的聚焦点。在国家提出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的刚性政策约束下,增量扩张转为存量优化的城市发展模式成为“新常态”,存量用地的挖潜盘活成为现阶段城市发展的新路径。作为城市存量用地的主要空间载体之一,城中村改造及存量土地优化成为当下研究热点。本研究以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中心城区城中村为例,在对城中村空间演变和现状特征的认知基础上,提出万安县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的目标与策略;构建城中村改造潜力评价体系,依据评价结果对城中村改造进行分类;测算了万安县中心城区城中村存量用地挖潜的理论和现实潜力,对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优化,并对利用强度提出控制要求;分类型和重点提出了改造规划指引,并对建峰网格9城中村进行剖析,最后提出了城中村改造的实施路径。全文在“理论研究—现状认知—目标路径—潜力评价—布局优化—改造指引”的技术路线下展开了研究。“理论研究”—以我国城市发展的宏观背景与政策为导向,对城中村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解析,阐述了城中村改造的相关理念;梳理了城中村在改造的基本形式、主体模式、总体思路三方面随时间变化的研究;从意识认知、概念解析、实践探索方面系统的阐述了存量规划的研究进展;最后从评价的指标研究和评价方法两方面对城中村评价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为城中村的评价与分类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现状认知”—以遥感影像、相关数据、规划资料等多源多尺度数据为基础,梳理了万安县中心城区城中村的发展变迁;从数量、位置、人口、用地、建设等方面摸清城中村的基本情况;基于现状的认知,分析万安县中心城区城中村的现状特征,以此作为城中村改造目标与策略提出的基础和依据。“目标路径”—通过分析万安县中心城区城中村的现状情况和基本特征,提出了万安县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的目标与策略,为万安县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潜力的评价,类型分类、改造指引明确了方向。“潜力评价”—基于城中村评价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万安县中心城区城中村自身改造的影响因素,构建了万安县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潜力评价体系。结合调查资料和相关数据,运用熵值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得到了城中村改造的综合指数,基于综合指数将城中村改造划分为综合整治型、更新改造型和拆迁重建型。“布局优化”—参照国内学者姜满年对西安市城中村改造适用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确定的研究方法,同时结合万安县中心城区城中村自身的特性,确定万安县人均城中村建设用地为85㎡/人,得到城中村的理论存量用地潜力;依据对工矿废弃地以及通过拆迁改造腾退出来的再利用用地的分析,得到城中村的现实存量用地潜力。在对存量用地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优化城中村存量用地布局和结构,依据不同的区位、不同类型城中村的用地功能进行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分区管理,提出相应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控制引导指标,指导城中村存量土地的再开发利用。“改造指引”—基于城中村改造的类型划分,从风貌、环境、交通、设施、文化等方面对综合整治型城中村提出了改造指引;从违建空间、更新空间、粗放空间三个角度对更新改造型城中村提出了改造指引;从就地安置、政府主导、市场操作三个方面对拆迁重建型城中村提出了改造指引。基于区位条件优越、门户形象提升、改造动力凸显的划定原则,划定了城中村改造的重点区域,并提出了改造指引;以改造完成的建峰网格9为例,对改造模式进行剖析;最后提出城中村改造的实施保障措施。论文基于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城中村作为未来存量用地储备需备受关注的大背景下,系统地构建了城中村评价体系,测算了城中村存量用地的潜力,优化了城中村存量用地布局与强度提出了城中村改造指引和实施措施。为万安县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避免城中村土地的粗放利用;为《万安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的编制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也为江西省其他县中心城区存量用地的挖潜提供理论探索。

赵睿[7](2021)在《老旧小区人居环境定量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 ——以运城市为例》文中认为老旧小区作为城市居住功能的重要承担者之一,是城市面貌的重要展现。在国家积极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背景下,我国中西部地区囿于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论指导和落后的经济水平,改造进度相对缓慢且成效不佳。基于此,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政策和文献,以问题为导向,构建老旧小区人居环境定量评价体系,并进行聚类分析,为老旧小区改造时序及改造对策的确定提供依据。通过实地踏勘和走访调查分析归纳运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现状、物质环境特征和居民属性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AHP层次分析和K-Means聚类分析等方法,建构运城市老旧小区综合评价模型,对运城市老旧小区进行综合评价并分级分类;而后从改造时序和方式两方面出发,为老旧小区提供分类改造策略;并以实证案例形式选取小区验证策略的可行性,以期为老旧小区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主要结论包括:(1)运城市老旧小区情况复杂,存在较多问题。通过现状梳理,运城市老旧小区呈现属性多样且情况复杂的特征,与此同时,经过长期发展,老旧小区人居环境尚存在建筑衰败、基础设施老化、服务设施缺乏、景观绿化低质、道路交通组织不合理等问题,小区内居民具有老龄突出、收入水平较低、离退休占比大的特点。(2)运城市老旧小区依据综合得分可划分四种类型。利用层次分析法,建构基于建筑本体、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景观环境和居民感受等5方面的综合评价体系,基于此对老旧小区人居环境进行系统化定量评价,并进一步利用K-Means聚类将运城市老旧小区分为危旧衰败型、亟待改造型、潜力提升型、有待完善型4种类型。(3)依据老旧小区分类结果提出差异化的改造策略。基于运城市老旧小区综合评价得分的聚类结果,确定不同类型小区的改造阶段并选取适宜的改造方式。进而根据各类型小区人居环境特点选择需要改造的具体内容,并从建筑本体、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景观环境4个方面为运城市老旧小区提出具有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的改造策略。(4)以运城市尚德小区为案例对老旧小区改造进行实证研究。为有效将分类改造策略应用于具体实践,对尚德小区现存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应的改造措施,从而验证评价方法及改造策略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运城市其他小区改造提供可推广的模式。

刘建君[8](2021)在《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承载适配性研究》文中提出由于我国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大,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导致我国城市空间发生结构改变,城市人居环境承载力正面临严峻地挑战。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居民生活成本增加、社会资源供给不足、环境污染等各种城市人居环境问题。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城市人居环境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由于我国对承载力机制的理解与研究方法的局限,导致城市承载力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基于这个背景,强化城市人居环境的承载适配能力成为当务之急。本研究将城市承载适配性概念引入到城市人居环境系统中,将研究视角深入到城市环境内部。以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为基本研究单元,主要以辽宁省统计年鉴数据为主,通过构建城市人居环境承载适配度模型对城市子系统中各要素承载状态进行分析,最后利用障碍度因素模型探讨分析制约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承载适配度水平发展的主次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单要素供需规模适配分析可知: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承载适配性综合水平在2012-2019年间一直处于波动下降的状态,由2012年的高承载适配性水平降低至2019年的低承载适配性水平。其中,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三个子系统呈下降趋势,只有可持续发展子系统呈现上涨的趋势。(2)通过对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承载适配性限制性要素分析可知:从指标层来看,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人口自然增长率、科技投入占比四个要素是影响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承载系统的主要限制性要素;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四个子系统限制要素规模失配度评价趋势具有显着相关性,其中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在2015年达到最低值,居住条件在2017年达到最低值,截止至2019年底,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四个子系统限制要素规模失配度评价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可持续发展>居住条件>生态环境>基础设施。(3)通过对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承载适配性障碍度分析可知:从指标层可以看出,主要障碍因子分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科技投入占比、人均生产总值、千人中小学建筑数、千人文体娱乐数。从准则层来看,居住条件承载适配度、基础设施承载适配度、生态环境承载适配度和可持续发展承载适配度的障碍度变化差异性显着。其中资源配置承载适配障碍度和可持续发展承载适配障碍度远大于居住条件承载适配障碍度和生态环境承载适配障碍度。

岳一然[9](2021)在《乡村旅游影响下鲁西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评价研究 ——以上九山村为例》文中提出传统村落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随着时代发展,当前鲁西南地区部分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已经不能满足村民生活的需求和村落发展的需要。通过实施乡村旅游、特色小镇等多项政策,当前传统村落的旅游业发展良好。传统村落本身就因其独特的景观资源、人文艺术气息和历史建筑而成为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适合旅游发展的传统村落也需要对其人居环境进行提升,以满足现代旅游发展的要求。所以对鲁西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进行更新对于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村落产业良性发展有重要价值。鲁西南传统村落在自然禀赋、历史沿革、人居环境、旅游发展程度等方面有共性也有特性。分析、归纳、梳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内涵,现存人居环境问题及影响村落人居环境更新的因素与指标。建立适用于该地区传统村落的评价体系以对传统村落在乡村旅游影响下的人居环境更新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提炼该地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优化提升策略。本次研究中,首先阐述研究的背景及意义,进行相关概念辨析;对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人居环境评价、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等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和分析,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框架。其次,研究得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和乡村旅游发展之间存在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联性,并由此总结提炼评价体系的理论构架。通过对典型研究对象的调研,梳理鲁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情况及人居环境更新情况,总结其优势与劣势。结合对鲁西南地区的走访调研和生活实践,综合运用德尔菲法和AHP法等统计学方法构建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数据化评价体系,得出“乡村旅游影响下鲁西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指标评价体系”。结合走访调研情况,对筛选出的鲁西南地区典型传统村落使用评价体系进行评价,得出乡村旅游背景下鲁西南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更新情况的数值化得分。最后,基于评价体系,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在走访调研和生活实践发现的问题,以上九山村为例提出“基于评价体系的鲁西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优化策略”和旅游发展提升策略。鲁西南传统村落在乡村旅游影响下的人居环境更新整体水平一般,旅游发展程度和人居环境更新情况呈现出正相关性。其中上九山村人居环境更新在乡村旅游的影响下有较为积极的发展,但是其人居环境更新的部分内容在乡村旅游的影响下也呈现出一定的问题。本文以上九山村为例从功能分区、发展模式、文创产业等方面提出乡村旅游发展优化策略;从提升基础设施、维护传统风貌、传承传统文化等方面提出人居环境更新优化策略。以期改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状况,并引导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

仇冬[10](2021)在《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40余年来,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乡村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新冠疫情等突发事件对乡村人居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在关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提质升级的同时,也要加强乡村基层设施的建设,培育村民的人居环境保护意识。目前国内关于乡村人居环境的相关研究较多停留在乡村建设标准上,对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较多,对县域和村域层面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较多,但对西北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尤其是镇域层面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较少。本文选取位于黄土高原泾河川地的甘肃省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乡村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实际规划项目为研究基础,进一步深入了解和分析该区域乡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从整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社会经济发展特征、乡村人居环境特征等出发,研究其对乡村人居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乡村人居环境的自然、社会、文化、居住、设施五个方面的现状问题,提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规划策略,以期为黄土高原泾河川地区域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提供参考。本文首先对乡村人居环境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对国内外乡村人居环境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通过国内外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案例,为平凉市四十里铺镇的乡村提供理论及实践支撑。其次选取三种类型的乡村作为典型研究对象,通过层次分析法、村民访谈记录和调研问卷法,对平凉市四十里铺镇的三种类型乡村的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得出城镇带动服务型的乡村、园区依附型的乡村以及农业发展型的乡村人居环境均呈现出不同现实问题的研究结论。最后,结合现状调研与指标量化分析,提出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总体框架思路,并分析不同类型乡村的人居环境影响因素、发展类型方向与整治模式,提出适用于不同类型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策略与实证研究。以期为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指导,并为同类型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整治规划思路。

二、21世纪的人居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世纪的人居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成都市太平镇前进村林盘文化景观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川西林盘发展的问题
        1.1.2 发展政策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研究
    2.1 川西林盘相关概念
        2.1.1 林盘
        2.1.2 川西林盘空间构成
        2.1.3 林盘的形态
        2.1.4 川西林盘文化景观
        2.1.5 林盘景观特征
        2.1.6 林盘空心化
    2.2 人居环境理论
        2.2.1 人居环境理论概念
        2.2.2 人居环境理论对乡村振兴的指导作用
    2.3 环境美学理论
        2.3.1 环境美学理论概念
        2.3.2 环境美学对乡村景观中的指导作用
    2.4 景观生态学理论
        2.4.1 景观生态理论概念
        2.4.2 景观生态理论对林盘自然环境的引导作用
    2.5 文化空间及文化生态理论
        2.5.1 文化空间及文化生态理论概念
        2.5.2 文化空间及文化生态对文化自信的指导作用
    2.6 空间句法分析法
        2.6.1 空间句法概念
        2.6.2 空间句法对乡村空间规划的指导作用
    2.7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2.7.1 国外研究综述
        2.7.2 国内研究综述
    2.8 国内外案列分析
        2.8.1 国内案列分析
        2.8.2 国外案列分析
3 川西林盘景观价值分析及乡村振兴路径
    3.1 林盘存在价值
        3.1.1 林盘中自然景观的价值
        3.1.2 林盘中历史人文的价值
        3.1.3 林盘文化景观产生的价值
        3.1.4 林盘修复的价值
        3.1.5 小结
    3.2 乡村振兴方向
        3.2.1 乡村环境治理
        3.2.2 乡村文化与乡风建设
        3.2.3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3.2.4 乡村土地的利用
        3.2.5 发展旅游的乡村振兴策略
    3.3 小结
4 林盘发展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4.1 乡村发展的问题综述
        4.1.1 农村人口素质有待提升
        4.1.2 管理制度体系缺乏完善
        4.1.3 城市化发展下的环境问题
        4.1.4 农村人口结构与数量的失衡
    4.2 基于成都市政策下的林盘发展机遇
        4.2.1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林盘建设
        4.2.2 非遗场地建设的需求
    4.3 林盘发展问题及解决基本策略
        4.3.1 人的问题
        4.3.2 环境的问题
        4.3.3 经济的问题
        4.3.4 文化的问题
        4.3.5 小结
5 前进村林盘现状调研及前进村文化景观规划设计方案探究
    5.1 前进村林盘概况及上位规划
        5.1.1 地理区位
        5.1.2 前进村上位规划
        5.1.3 物种资源
        5.1.4 地质地貌
        5.1.5 农业
        5.1.6 建筑
        5.1.7 水系水利
        5.1.8 道路系统
        5.1.9 空间格局
        5.1.10 人口及经济
        5.1.11 历史
        5.1.13 小结:可开发资源浅析
    5.2 前进村林盘设计选址及概况调查分析
        5.2.1 设计选址
        5.2.2 设计原则
        5.2.3 设计定位和策略
        5.2.4 场地概况
        5.2.5 问卷调查
        5.2.6 前进村SWOT分析
    5.3 前进村林盘规划设计方案
        5.3.1 总体平面规划设计
        5.3.2 道路规划设计分析
        5.3.3 功能布局与景观轴线
        5.3.4 建筑设计部分
        5.3.5 公共空间景观设计部分
        5.3.6 大田景观设计部分
        5.3.7 植物设计
        5.3.8 照明设计
6 总结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成果
注释

(2)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中国当代建筑理论研究
        1.3.2 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发展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论文创新点
2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研究对象的确立与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限定
        2.1.1 当代
        2.1.2 建筑学
        2.1.3 建筑理论
        2.1.4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
    2.2 硕博士论文的收集
        2.2.1 确定高校研究范围
        2.2.2 论文收集的网上整理
        2.2.3 论文收集的实地调查
    2.3 硕博士论文的层次分析
        2.3.1 四所高校论文的统计分析
        2.3.2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
        2.3.3 国外建筑思想的冲击
    2.4 本章小结
3 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3.1 统计分析的基本范围和建筑理论框架
        3.1.1 基本范围
        3.1.2 建筑理论框架
        3.1.3 纵向时间段划分
    3.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梳理
        3.2.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2.4 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5 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6 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3 长安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3.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3.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3.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4 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4.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4.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4.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5 西北工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5.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5.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5.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总结呈现与解析
    4.1 陕西省四所高校建筑理论硕士论文分类汇总
        4.1.1 硕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4.1.2 硕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4.1.3 硕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4.1.4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4.1.5 硕博士论文特征总结
    4.2 陕西省四所高校硕士论文选题的共同点
        4.2.1 建筑创作论
        4.2.2 居住建筑
        4.2.3 生态建筑学
        4.2.4 建筑评价理论
    4.3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的硕博士论文分析
        4.3.1 建筑方针
        4.3.2 民族性的现代化演绎
        4.3.3 地域性建筑的新作为
        4.3.4 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城市环境意识)
    4.4 本章小结
5 国外建筑思想的引进
    5.1 引进建筑思想的硕博士论文统计
        5.1.1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1.2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2 国外建筑思潮的发展
        5.2.1 经典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5.2.2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5.3 国外建筑理论引进的热点问题
        5.3.1 经典现代与先锋流派引进的统计分析
        5.3.2 国外建筑师及其设计理念引进的统计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致谢

(3)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概述
    2.1 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2.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依据
        2.1.2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
        2.1.3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2.2 乡风文明建设概述
        2.2.1 文化与文明的阐述
        2.2.2 乡风文明概念辨析
        2.2.3 乡风文明建设阐释
    2.3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
        2.3.1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
        2.3.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乡风文明建设向深层发展
        2.3.3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高度一致性
第3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3.1.1 文明进步的基础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
        3.1.2 实现城乡融合是乡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3.1.3 建设社会主义需要重视乡村文化建设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3.2.1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攸关国计民生根本性问题
        3.2.2 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3.2.3 净化社会风气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与目标
    3.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3.3.1 以农为本思想
        3.3.2 道德教化思想
        3.3.3 “和合”思想
        3.3.4 乡村运动思想
        3.3.5 乡村改造思想
    3.4 发达国家乡风文明建设思想
        3.4.1 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思想
        3.4.2 重塑乡村伦理精神思想
        3.4.3 提升乡村生活风貌思想
第4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属性
    4.1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4.1.1 坚定社会主义方向
        4.1.2 切实立足乡村文明
        4.1.3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4.1.4 坚持整体协调发展
    4.2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4.2.1 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
        4.2.2 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4.2.3 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
        4.2.4 开展乡村移风易俗行动
        4.2.5 着力消除乡村精神贫困
    4.3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功能
        4.3.1 促进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4.3.2 带动乡村人居环境整体优化
        4.3.3 繁荣与发展新时代乡村文化
        4.3.4 推动乡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4.3.5 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水平
第5章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考量
    5.1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
        5.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的乡风文明建设
        5.1.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乡风文明建设
        5.1.3 改革开放以来到新时代的乡风文明建设
        5.1.4 新时代以来的乡风文明建设
    5.2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特色
        5.2.1 鲜明的政治性与人民性
        5.2.2 内容形式的继承发展性
        5.2.3 突出实践的社会现实性
    5.3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经验启示
        5.3.1 要强化党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
        5.3.2 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激发内生动力
        5.3.3 使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经济协同发展
        5.3.4 要重视教育卫生工作的移风易俗作用
        5.3.5 以充足的历史耐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第6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境遇
    6.1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机遇
        6.1.1 乡村新型社会组织多样发展
        6.1.2 乡村产业结构不断深入发展
        6.1.3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渐趋完善
        6.1.4 乡村社会主流思想健康向上
        6.1.5 农民科学素质培育不断加强
    6.2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挑战
        6.2.1 乡村党组织组织力不强
        6.2.2 乡村集体经济收入不佳
        6.2.3 乡村文化出现衰落痕迹
        6.2.4 乡村不良社会风气滋长
        6.2.5 农民主体意识相对薄弱
    6.3 制约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因素
        6.3.1 乡村党组织建设不完善
        6.3.2 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式微
        6.3.3 乡村文化传承发展受阻
        6.3.4 乡村文化生态发展失衡
        6.3.5 乡村教育发展相对落后
第7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7.1 筑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保障
        7.1.1 突出乡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
        7.1.2 发挥乡村党组织的模范作用
        7.1.3 密切乡村党组织的群众联系
    7.2 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
        7.2.1 走出乡村集体经济认知误区
        7.2.2 不断深化乡村集体产权改革
        7.2.3 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有效途径
    7.3 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根基
        7.3.1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文化
        7.3.2 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7.3.3 传承发展提升优秀农耕文化
    7.4 培植乡风文明建设的社会土壤
        7.4.1 发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伦理价值
        7.4.2 盘活乡村内生治理机制自治功能
        7.4.3 因地制宜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实践
    7.5 增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农民力量
        7.5.1 不断提高乡村义务教育质量
        7.5.2 优化提升乡村职业技能培训
        7.5.3 转变乡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后记

(4)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水源地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要求实施移民搬迁
        1.1.2 移民安置点民生问题凸显
        1.1.3 改善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任务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界定
        1.3.1 研究范围
        1.3.2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2.2 人居环境评价研究
    2.3 移民安置研究
        2.3.1 移民安置模式
        2.3.2 移民安置环境容量
        2.3.3 安置点建设研究
        2.3.4 移民社会融入
        2.3.5 移民安置实践
    2.4 相关研究总结
第三章 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现状分析
    3.1 总体发展情况
    3.2 发展建设中的冲突
        3.2.1 安置点产业布局单一,难以提供一定规模的就业岗位
        3.2.2 安置点空间无序扩张,生态破坏严重
        3.2.3 安置点空间布局形态“模板化”,失去地域特色
        3.2.4 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与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长效体制不健全
    3.3 社会性问题的初步显现
        3.3.1 快速收缩的常住人口与“空心化”带来的弊端
        3.3.2 原地域、宗族文化的消失
        3.3.3 聚居空间撕裂带来的社会交往问题
第四章 构建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评价体系
    4.1 评价体系构建思路与原则
        4.1.1 构建思路
        4.1.2 构建原则
    4.2 基于GIS和空间句法的空间布局合理性分析
        4.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4.2.2 指标权重的计算
        4.2.3 安置点空间句法分析
        4.2.4 评价指标测算
    4.3 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
        4.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4.3.2 指标权重的计算
        4.3.3 满意度评价结果
    4.4 人居环境评价结果对比
        4.4.1 物质性要素评价结果分析
        4.4.2 非物质性要素评价结果分析
第五章 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优化策略
    5.1 水利工程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建设的优势
        5.1.1 安置点建设资金保障
        5.1.2 安置点产业转型契机
        5.1.3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乡村空间再构
    5.2 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优化策略
        5.2.1 新建型移民安置点
        5.2.2 后靠型移民安置点
        5.2.3 社区型移民安置点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渠首水源地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现状梳理
        6.1.2 各类移民安置点现状人居环境评价
        6.1.3 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优化策略
    6.2 研究创新点
        6.2.1 从空间特征层面对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水源地移民安置点分类
        6.2.2 构建了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评价体系
        6.2.3 对水利工程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优化提出相应策略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6.3.1 人居环境评价体系尚不完善
        6.3.2 对于移民安置点建设研究的不够全面
        6.3.3 人居环境优化策略在具体实施层面需待深入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建设调查表
    附录 B 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建设满意度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兵团连队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评价研究 ——以一师和十四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及研究创新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
        2.1.1 生态文明理论
        2.1.2 人居环境与农村人居环境
        2.1.3 农村环境整治与效果评价
    2.2 理论依据
        2.2.1 时代价值与实践价值
        2.2.2 整治理论与效果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和统筹推进理论
        2.2.4 生活感知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兵团连队人居环境整治现状
    3.1 兵团连队基本情况
        3.1.1 区位地理概况
        3.1.2 社会生态发展概况
    3.2 兵团连队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方法
        3.2.1 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
        3.2.2 厕所改革和资源化利用
        3.2.3 连容连貌整治和居住区规划管理
        3.2.4 完善管护机制和建设文明公约
    3.3 兵团连队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展
        3.3.1 连队人居环境整治情况
        3.3.2 连队人居环境整治成效
    3.4 兵团连队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3.4.1 连队空洞化严重,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3.4.2 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不够
        3.4.3 整治科学技术水平相对滞后
第4章 兵团连队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评价指标构建与分析
    4.1 兵团连队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评价指标
        4.1.1 评价指标构建
        4.1.2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4.2 层次分析法
        4.2.1 层级构建
        4.2.2 结果分析
    4.3 模糊综合评价法
        4.3.1 模糊综合评价
        4.3.2 评价结果
    4.4 影响因素分析
        4.4.1 模型构建
        4.4.2 问卷信度检验
        4.4.3 回归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对策建议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1.1 兵团职工基本情况
        5.1.2 兵团连队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评价综合得分分析
        5.1.3 兵团连队人居环境整治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5.2 对策与建议
        5.2.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科技短板
        5.2.2 注重宣传,做整治工作的主人
        5.2.3 加强职工文化教育水平
        5.2.4 强化措施,狠抓落实
    5.3 不足与展望
        5.3.1 研究不足
        5.3.2 研究展望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6)存量规划背景下江西省万安县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1.1.2 .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
        1.1.3 .县城城中村改造理论处于探索阶段
        1.1.4 .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的迫切需求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存量规划
        2.1.2 .城中村改造
        2.1.3 .城中村存量用地
        2.1.4 .城中村存量用地潜力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精明增长理论
        2.2.2 .城市更新理论
        2.2.3 .景观生态学理论
    2.3 .城中村改造的研究视角解析
        2.3.1 .改造的基本形式研究
        2.3.2 .改造的主体模式研究
        2.3.3 .改造的总体思路研究
    2.4 .存量规划的研究视角解析
        2.4.1 .存量规划的意识认知
        2.4.2 .存量规划的概念解析
        2.4.3 .存量规划的实践探索
    2.5 .城中村评价的研究视角解析
        2.5.1 .评价指标研究
        2.5.2 .评价方法研究
第三章 万安县中心城区城中村现状认知
    3.1 .城中村历史回顾
        3.1.1 .第一阶段(1949 年至1978 年)
        3.1.2 .第二阶段(1979 年至2000 年)
        3.1.3 .第三阶段(2001 年至2010 年)
        3.1.4 .第四阶段(2011 年至今)
    3.2 .城中村的基本情况
        3.2.1 .数量与位置分布情况
        3.2.2 .人口及社会经济状况
        3.2.3 .城中村耕地情况
        3.2.4 .城中村宅基地情况
        3.2.5 .城中村建设情况
    3.3 .城中村现状特征
        3.3.1 .土地利用粗放,制约城市发展
        3.3.2 .人居环境待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待完善
        3.3.3 .人口结构复杂,管理存在交叉
        3.3.4 .社会保障缺失,城乡差距巨大
第四章 万安县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目标与策略
    4.1 .城中村改造目标
        4.1.1 .盘活存量用地,推进城市更新
        4.1.2 .集约城市空间,优化资源配置
        4.1.3 .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乡发展
    4.2 .城中村改造策略
        4.2.1 .集聚化改造,突出重点
        4.2.2 .差异化改造,引导多元
        4.2.3 .阶段性改造,保障进程
第五章 万安县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潜力评价
    5.1 .城中村改造潜力评价框架建立
    5.2 .城中村改造潜力评价体系构建
        5.2.1 .城中村改造潜力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5.2.2 .城中村改造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5.2.3 .城中村改造潜力评价标准确定
    5.3 .城中村改造潜力评价结果
        5.3.1 .城中村改造潜力单因子指数评价结果
        5.3.2 .城中村改造潜力综合指数评价结果
        5.3.3 .城中村改造分类结果
第六章 万安县中心城区城中村存量用地潜力测算与布局优化
    6.1 .城中村存量用地潜力测算
        6.1.1 .城中村存量用地潜力来源
        6.1.2 .城中村存量用地潜力测算方法
        6.1.3 .城中村存量用地潜力测算结果
        6.1.4 .城中村分期改造存量用地潜力分析
    6.2 .城中村存量用地布局优化
        6.2.1 .城中村存量用地现状分析
        6.2.2 .城中村存量用地规划布局
        6.2.3 .城中村存量用地用地强度优化
第七章 万安县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指引
    7.1 .城中村改造分类指引
        7.1.1 .综合整治型
        7.1.2 .更新改造型
        7.1.3 .拆迁重建型
    7.2 .城中村改造重点地区指引
        7.2.1 .重点区位划定原则
        7.2.2 .改造重点区域划定
        7.2.3 .重点地区城中村改造指引
    7.3 .城中村(建峰网格9)改造实例分析
        7.3.1 .基本概况
        7.3.2 .现状存在的问题
        7.3.3 .改造策略
        7.3.4 .改造目标
        7.3.5 .改造方式——综合整治
        7.3.6 .改造实施
    7.4 .城中村改造实施保证措施
        7.4.1 .完善管理机构
        7.4.2 .优化城中村规划管控体系
        7.4.3 .加强全过程的公众参与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其他成果

(7)老旧小区人居环境定量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 ——以运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更新改造工作全面开展
        1.1.2 老旧小区人居环境亟待提升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研究区概况
        1.3.2 研究对象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国外研究进展
        2.1.1 旧住宅区改造历程
        2.1.2 旧住宅区相关评价研究
        2.1.3 旧住宅区改造策略研究
    2.2 国内研究进展
        2.2.1 老旧小区改造历程
        2.2.2 老旧小区评价研究
        2.2.3 老旧小区改造策略
    2.3 研究述评
第三章 运城市中心城区老旧小区解析
    3.1 运城市中心城区老旧小区概况
        3.1.1 老旧小区发展历程
        3.1.2 老旧小区相关改造工作
    3.2 老旧小区总体特征
        3.2.1 分布范围集中
        3.2.2 时间跨度较大
        3.2.3 权属类型多样
        3.2.4 布局形式简单
    3.3 居民属性特征
        3.3.1 社会属性
        3.3.2 活动出行
        3.3.3 改造诉求
    3.4 人居环境特征
        3.4.1 建筑本体
        3.4.2 基础设施
        3.4.3 服务设施
        3.4.4 景观环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运城市中心城区老旧小区综合评价
    4.1 评价方法
        4.1.1 层次分析法
        4.1.2 K-menas聚类分析
    4.2 指标体系构建
        4.2.1 指标选取原则
        4.2.2 指标体系构建
        4.2.3 指标内容阐释
    4.3 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4.3.1 指标权重计算
        4.3.2 评价标准确立
        4.3.3 综合得分结果
        4.3.4 小区类型划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老旧小区改造策略
    5.1 老旧小区改造理念及目标
        5.1.1 改造理念
        5.1.2 改造目标
    5.2 改造策略
        5.2.1 改造阶段划分
        5.2.2 改造方式选择
    5.3 改造内容
        5.3.1 改造内容甄别
        5.3.2 建筑本体
        5.3.3 基础设施
        5.3.4 服务设施
        5.3.5 景观环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老旧小区改造实证案例研究
    6.1 现状问题分析
        6.1.1 居住人员组成复杂
        6.1.2 建筑结构退化严重
        6.1.3 基础设施错杂失修
        6.1.4 服务场所闲置低效
        6.1.5 绿化环境缺乏美感
    6.2 改造策略
        6.2.1 建筑本体整治
        6.2.2 基础设施更新
        6.2.3 服务设施完善
        6.2.4 景观环境提升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承载适配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可持续发展管理面临的挑战
        1.1.2 承载力理论研究与现实管理脱节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城市经济理论
        2.1.3 短板理论
        2.1.4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理论
    2.2 相关概念
        2.2.1 城市综合承载力概念
        2.2.2 城市人居环境承载适配性
    2.3 城市承载力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承载力概念的提出
        2.3.2 综合承载力的研究综述
    2.4 城市人居环境国内外研究综述
        2.4.1 国外研究综述
        2.4.2 国内研究综述
        2.4.3 文献的归纳与总结
3 城市人居环境承载适配性评价理论框架
    3.1 城市人居环境承载系统作用机制
    3.2 城市人居环境承载系统特征
    3.3 城市人居环境承载适配性内涵
4 城市人居环境承载适配性评价模型构建
    4.1 构建城市人居环境承载适配性评价指标体系
        4.1.1 选取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4.1.2 评价指标的选取
        4.1.3 指标标准化及权重确定
        4.1.4 障碍度模型
    4.2 数据来源
5 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承载供需规模适配评价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区概况
        5.1.1 研究区位置及空间范围
        5.1.2 研究区典型性
    5.2 单要素供需规模适配评价结果
        5.2.1 居住条件评价结果
        5.2.2 基础设施评价结果
        5.2.3 生态环境评价结果
        5.2.4 可持续评价结果
        5.2.5 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承载适配度综合评价结果
    5.3 限制性要素分析
        5.3.1 指标层要素规模适配范围及程度
        5.3.2 准则层要素规模适配程度
    5.4 供需适配状态综合评价
6 城市人居环境承载适配度障碍因素分析
    6.1 指标层障碍因素分析
    6.2 准则层障碍因素分析
7 结论与对策
    7.1 主要结论
    7.2 对策
        7.2.1 倡导节约资源,保障居住空间适宜度
        7.2.2 完善公共服务建设,提高基础设施承载力
        7.2.3 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
        7.2.4 提高经济水平,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可持续发展承载能力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乡村旅游影响下鲁西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评价研究 ——以上九山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
        1.1.2 旅游产业发展激发新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
        1.1.3 山东省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4 基本概念诠释
        1.4.1 乡村旅游
        1.4.2 传统村落
        1.4.3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
        1.4.4 指标评价体系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标
    1.6 国内外研究综述
        1.6.1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1.6.2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1.6.3 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与分析
    1.7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7.1 研究方法
        1.7.2 技术路线
2 乡村旅游影响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评价的方法建构
    2.1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特征研究
        2.1.1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内涵
        2.1.2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独特性
        2.1.3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构成
    2.2 乡村旅游发展与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的关联性研究
        2.2.1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相关理论
        2.2.2 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的关联性
        2.2.3 旅游影响下传统村落保护模式、更新内容与作用途径
    2.3 指标评价体系的理论构架
        2.3.1 评价体系逻辑框架
        2.3.2 评价体系理论构建
    2.4 本章小结
3 乡村旅游影响下鲁西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发展现状
    3.1 鲁西南典型传统村落调研对象选取
        3.1.1 典型调研对象选取
        3.1.2 典型村落区位特征及历史概况
    3.2 旅游发展程度较低传统村落调研情况
        3.2.1 旅游发展现状
        3.2.2 人居环境更新现状
    3.3 旅游发展程度较高传统村落调研情况
        3.3.1 旅游发展现状
        3.3.2 人居环境更新情况
    3.4 本章小结
4 鲁西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评价体系构建
    4.1 评价流程
    4.2 指标评价体系构建
        4.2.1 构建原则
        4.2.2 指标选取和层级构建
        4.2.3 指标释义
    4.3 指标权重设置
        4.3.1 权重计算原则
        4.3.2 指标权重计算
    4.4 评价标准导出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评价结果的上九山村人居环境更新策略研究
    5.1 基于评价体系的人居环境更新评价结果分析
        5.1.1 评价结果概况
        5.1.2 评价结果分析
    5.2 优化研究案例对象选取
    5.3 基于评价结果的上九山村现状问题分析
        5.3.1 导向性问题
        5.3.2 实施性问题
    5.4 基于问题分析的上九山村人居环境更新优化策略
        5.4.1 优化原则和优化路径
        5.4.2 导向性优化策略
        5.4.3 实施性优化策略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结论一
        6.1.2 结论二
        6.1.3 结论三
    6.2 研究的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
    附录一:评价体系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二:评价体系指标权重计算汇总表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新时代背景下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具有更高要求
        1.1.2 学科背景:黄土高原泾河川地乡村人居环境相关研究急待完善
        1.1.3 实践背景: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受城镇化影响明显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国外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现状
        1.3.2 国内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空间范围与对象界定
        1.4.1 研究空间范围界定
        1.4.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4.3 相关基础概念的界定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与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借鉴
    2.1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2.1.1 乡村人居环境理论
        2.1.2 乡村空间规划理论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4 其他相关理论
    2.2 乡村人居环境的系统解析
    2.3 国内外相关案例解读
        2.3.1 国外乡村人居环境案例解读
        2.3.2 国内乡村人居环境案例解读
    2.4 国内外相关实践经验总结
    2.5 本章小结
3 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平凉市四十里铺镇现状特征研究
        3.1.1 区域空间资源特征
        3.1.2 自然生态资源特征
        3.1.3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3.1.4 土地资源利用特征
    3.2 四十里铺镇乡村现状特征研究
        3.2.1 乡村建设基本情况
        3.2.2 乡村建设空间特征
        3.2.3 乡村配套设施现状特征
    3.3 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的现状调研分析
        3.3.1 典型村的选择
        3.3.2 典型村自然环境现状调研分析
        3.3.3 典型村社会环境现状调研分析
        3.3.4 典型村文化环境现状调研分析
        3.3.5 典型村居住环境现状调研分析
        3.3.6 典型村设施环境现状调研分析
    3.4 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的现状问题
        3.4.1 典型村一——清街村人居环境现状问题
        3.4.2 典型村二——马坊村人居环境现状问题
        3.4.3 典型村三——军张村人居环境现状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现状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4.1 乡村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
        4.1.1 评价体系构建方法
        4.1.2 乡村“人居环境”要素相关指标
        4.1.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1.4 乡村人居环境评价结果分析
    4.2 乡村人居环境现状居民满意度评价
        4.2.1 问卷描述性分析
        4.2.2 村民对乡村生态环境的满意度
        4.2.3 村民对乡村居住环境的满意度
        4.2.4 村民对乡村设施环境的满意度
        4.2.5 结果分析
    4.3 乡村人居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4.3.1 政策制度影响
        4.3.2 规划发展影响
        4.3.3 内生动力及外部驱动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策略与实证研究
    5.1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模式
        5.1.1 城镇带动服务型乡村
        5.1.2 园区依附型乡村
        5.1.3 农业发展型乡村
    5.2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策略
        5.2.1 区域协调的乡村空间规划总体框架
        5.2.2 城镇带动服务型乡村
        5.2.3 园区依附型乡村
        5.2.4 农业发展型乡村
    5.3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实证
        5.3.1 城镇带动服务型乡村——清街村实证
        5.3.2 园区依附型乡村——马坊村实证
        5.3.3 农业发展型乡村——军张村实证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点
        6.2.1 研究区域创新
        6.2.2 研究层次创新
        6.2.3 研究方法创新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成果
图表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附录
    附录一:村民走访调研
    附录二:村委会走访调研
    附录三:实地调研概况
致谢

四、21世纪的人居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成都市太平镇前进村林盘文化景观规划设计[D]. 黄浩原.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D]. 张静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D]. 刘欢. 吉林大学, 2021(01)
  • [4]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水源地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D]. 朱一鸣. 西北大学, 2021(12)
  • [5]兵团连队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评价研究 ——以一师和十四师为例[D]. 刘雨涵.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6]存量规划背景下江西省万安县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研究[D]. 罗富元.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7]老旧小区人居环境定量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 ——以运城市为例[D]. 赵睿. 西北大学, 2021(12)
  • [8]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承载适配性研究[D]. 刘建君.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9]乡村旅游影响下鲁西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评价研究 ——以上九山村为例[D]. 岳一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10]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策略研究[D]. 仇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21世纪的人类住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