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苗论文-黄诚梅,班德宇,魏源文,邓智年,曹辉庆

再生苗论文-黄诚梅,班德宇,魏源文,邓智年,曹辉庆

导读:本文包含了再生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赤霉素(GA),多效唑(PP333),甘蔗愈伤再生苗,农艺性状

再生苗论文文献综述

黄诚梅,班德宇,魏源文,邓智年,曹辉庆[1](2019)在《赤霉素与多效唑对甘蔗愈伤再生苗植株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ROC22’)愈伤再生苗生长前期,分别使用赤霉素(GA)与多效唑(PP333)均匀喷施于植株叶片等生长部位,对植株生长素(IAA)、赤霉素(GA)、脱落酸(ABA)、玉米素核苷(ZR) 4种内源激素含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GA处理甘蔗植株叶片中IAA含量较对照变化较大; GA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相似; ABA含量逐渐上升; ZR在前期稍高于对照,后期与对照一样。PP333处理甘蔗叶片中IAA、 GA、 ABA与ZR含量初期较高,之后比对照稍低。GA与PP333配合处理后,甘蔗叶片中的IAA、 ABA含量与对照有相似的变化趋势; GA含量较对照变化较大; ZR含量有所上升。(2) GA处理后, GA/IAA、 ABA/IAA、 ZR/IAA比值变化趋势相似。PP333处理的GA/IAA比值变化趋势比较平稳, ABA/IAA、 ZR/IAA比值则比较活跃。GA与PP333配合处理的甘蔗叶片GA/IAA比值前期稍有下降而后上升; ABA/IAA、 ZR/IAA比值变化趋势较一致。经GA与PP333处理的甘蔗植株体内的内源激素IAA、 ZR含量及其GA/IAA、 ZR/IAA比值变化较大,激素之间的平衡调节着甘蔗茎生长过程。(本文来源于《热带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牛丽丽[2](2019)在《激素诱导对银香菊组培再生苗中挥发性成分合成代谢影响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银香菊(Santolina chamaecyparissus L.)为多年生草本芳香植物,多生长于地中海沿岸以及长江以南地区,含有多种挥发性活性成分,具有显着的抗菌、抗肿瘤、抗病毒等药理作用。在我国,银香菊多被用于制作成驱虫避蚊药草或作为园林景观装饰使用,虽然银香菊具有非常丰富的药理活性成分,但由于其多数为野生,缺乏专业的栽培与种质资源保护,草本形态易受气候变化、病虫害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使得银香菊植物资源与活性成分的深入研究一直被忽视,导致银香菊植物产业化开发与利用进展缓慢。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建立了银香菊组织培养再生技术体系,通过激素诱导促进挥发性成分合成增量,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激素诱导后银香菊再生苗中差异性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总结银香菊挥发性成分生物合成通路并对其候选酶基因的表达进行验证。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建立了银香菊挥发性成分GC-MS检测分析方法色谱条件:所用毛细管柱为DB-5MS 30 m x 0.25 mm x 0.25 μm;载气为高纯氦气,流速为1mL/min。不分流模式,进样口温度为250℃。柱温箱的升温程序为:40℃保持2 min,然后以5℃/min速度升至180℃,保持2 min,继而以5℃/min速度升至240℃,保持 5 min。质谱条件:电离方式EI,离子能量70 eV;质谱接口温度250℃,离子源温度230℃,质量扫描范围为35-550 U。结果表明在银香菊中共鉴定得到48个挥发性物质,富含倍半萜类化合物,本方法重复性好、精确度高,适用于后续对银香菊中挥发性成分的分析检测。2、建立了银香菊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并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1)银香菊外植体最佳消毒方式为依次使用75%乙醇与1%次氯酸钠溶液对银香菊茎段进行消毒,接种于MS培养基培养10天后,统计银香菊外植体存活率为95%。(2)银香菊愈伤组织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0.2 mg L-1 NAA+1.0 mg L-1 BA+30 g L-1蔗糖+8 g L-1琼脂,调节培养基pH为5.8,统计愈伤组织诱导率为82%。(3)银香菊最佳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为MS+0.04 mg L-1 BA+0.1 mg L-1 NAA,+30 g L-1蔗糖+8gL-1琼脂,调节培养基pH为5.8,在25±1℃的冷白荧光灯,光照强度为1800 Lx,16 h/天的光照下培养6周可得到生长状态最佳及数量最多的银香菊丛生芽。(4)以丛生芽生根的长度、数量、生根诱导率和生物量为指标考察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NAA对银香菊丛生芽生根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银香菊最佳生根诱导培养基为MS+0.1mg L-1NAA+30g L-1蔗糖+8gL-1琼脂,调节培养基pH为5.8,在25±1℃的冷白荧光灯,光照强度为1800 Lx,16 h/天光照。在上述最佳条件下,银香菊丛生芽生根率达到最大。(5)将银香菊再生苗转移至砾石与沙石与珍珠岩体积比为1:1:1(v/v)的无菌基质中进行炼苗,炼苗培养30天后,将温室中生长状态良好的银香菊再生植株转移至田间自然环境生长,2个月后,统计田间生长的银香菊再生苗存活率为100%。(6)通过GC-MS分析方法对银香菊组培再生苗与田间生长植株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与评估发现银香菊组培再生苗中的单萜和倍半萜成分积累量均高于田间生长的植株。3、激素诱导对银香菊组培再生苗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1)使用吲哚-3-乙酸(IAA)对银香菊再生苗进行喷施诱导处理考察IAA对银香菊组培再生苗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通过1 mmol/L的IAA诱导处理,银香菊再生苗中挥发性成分积累增多,其中倍半萜类物质生物合成受到显着影响,长叶蒎烯化合物,经过IAA诱导刺激后含量迅速积累。(2)使用褪黑素对银香菊再生苗进行喷施诱导处理考察褪黑素对银香菊组培再生苗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实验结果可知,0.5 mmol/L褪黑素诱导处理对银香菊再生苗中挥发性成分含量积累和组成都产生更加显着的影响,其中delta-榄香烯倍半萜化合物经过褪黑素诱导后大量合成积累。4、激素诱导处理银香菊组培再生苗的转录组测序及数据分析(1)本研究利用Illumina测序技术获得了植物激素IAA与褪黑素喷施处理后银香菊组培再生植株的转录组数据,组装后获得转录本共756826条,最小转录本长度为200 bp。(2)通过比对IAA激素处理前后银香菊再生苗转录组数据,共筛选获得2232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表达的基因个数为10373个,下调表达的基因个数为11953个。通过GO分类功能分析发现所有差异表达基因主要被分布到细胞组分,分子功能与生物过程;通过KEGG分析共注释到了 3747个差异表达基因于20个显着富集的KEGG Pathway上,此外,银香菊萜类物质合成通路中关键酶基因会受到外源激素的显着诱导与调控,IAA激素诱导后有20个关键酶基因表达量发生变化。(3)通过比对褪黑素处理前后银香菊再生苗转录组数据,共筛选获得2438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表达的基因个数为11705个,下调表达的基因个数为12682个。褪黑素处理银香菊再生苗中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GO分类功能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结合功能、催化活性、细胞生命过程、代谢过程与单细胞形成过程;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共注释到了 3495个差异表达基因,褪黑素诱导后银香菊萜类骨架合成通路中有19个关键酶基因的表达量发生变化。5、激素诱导处理银香菊组培再生苗中挥发性成分生物合成途径关键调控基因的表达验证(1)使用IAA激素诱导处理银香菊再生苗12 h时,除了HMGS基因以外的所有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均显着提高,其中,乙酰基转移酶、甲羟戊酸激酶和香叶基焦磷酸合成酶基因在IAA激素诱导银香菊再生苗中萜类物质生物合成过程中响应效果显着,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的50.7倍、41.6倍及60.8倍,表明银香菊再生苗中萜类生物合成酶基因能够显着响应IAA激素的诱导刺激发生转录激活作用。(2)使用褪黑素诱导处理银香菊再生苗6 h时,HMGS1基因、HMGR基因、MK基因、PMVK基因、MVD基因、IDI基因及FDPS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达到最大值,分别为空白对照处理组的21.5倍、8.2倍、20.2倍、27.1倍、20.6倍、11.5倍及22.0倍,表明银香菊再生苗中萜类生物合成酶基因能够显着响应褪黑素的诱导刺激发生转录激活作用。本研究建立的优化的生产挥发性成分的银香菊组培再生体系,为未来利用该离体器官培养体系工业化生产挥发性活性成分奠定理论基础。利用诱导子技术增强了银香菊组培再生苗中挥发性成分的积累,通过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初步明确了银香菊组培再生苗中调控挥发性成分生物合成的一些关键酶基因并对其基因表达进行验证,为利用诱导子技术调控其他植物组织培养体系高效生产次生代谢活性成分以及阐明其生物合成关键调控酶基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9-03-01)

柯维忠,贺伟华,计旭,卢湖娜,詹雪峰[3](2018)在《黄独冻后黑暗培养愈伤组织再生苗同工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对黄独冻后黑暗培养胚性愈伤组织及其再生植株的同工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黄独冻后光周期培养胚性愈伤组织相比,黄独冻后黑暗培养胚性愈伤组织及其再生植株的CAT、SOD、POD和淀粉酶同工酶酶谱条带数不变,淀粉酶同工酶酶谱亮度和酶谱面积无变化,但CAT、SOD、POD和淀粉酶同工酶酶谱的亮度明显增加,酶谱面积显着增大;与黄独带芽茎段常温继代培养再生植株相比,黄独冻后黑暗培养胚性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CAT、SOD、POD和淀粉酶同工酶酶谱条带数也不变,淀粉酶同工酶酶谱亮度和酶谱面积也无变化,但CAT、SOD、POD和淀粉酶同工酶酶谱的亮度也明显增加,酶谱面积也显着增大。因此,冻后黑暗培养可以提高黄独胚性愈伤组织的抗氧化机能,且其超低温保存能保证黄独的遗传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8年07期)

尹明华,刘燕,郁雪婷,李远芳,周榕[4](2017)在《怀玉山高山马铃薯茎尖再生苗6种病毒的DAS-ELISA检测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怀玉山高山马铃薯茎尖再生苗6种病毒(马铃薯卷叶病毒、马铃薯Y病毒、马铃薯X病毒、马铃薯S病毒、马铃薯M病毒和马铃薯A病毒)进行了DAS-ELISA检测与分析,并比较不同茎尖脱毒方法的效率,旨在确定怀玉山高山马铃薯的病毒种类,并筛选出怀玉山高山马铃薯脱毒苗。结果表明,怀玉山高山马铃薯感染的病毒包括马铃薯卷叶病毒、马铃薯Y病毒、马铃薯X病毒、马铃薯S病毒、马铃薯M病毒和马铃薯A病毒6种。"单纯的茎尖培养"以及"茎尖培养→热处理→茎尖培养"只能脱除部分病毒,而"茎尖培养→热处理→茎尖培养→热处理→茎尖培养"可脱除全部6种病毒。本试验成功获得了脱毒效果较好的编号为5-1-2和6-4-1以及脱毒效果最好的编号为5-3-2和6-2-2的怀玉山高山马铃薯茎尖再生脱毒苗。本试验结果为怀玉山高山马铃薯脱毒苗的工业化生产及其主粮化背景下高山马铃薯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余辉祥[5](2017)在《一起耕牛过食玉米再生苗引发氢氰酸中毒诊疗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牛氢氰酸中毒是由于牛食入大量的含有较多氢氰酸衍生物氰甙配糖体的植物或青绿牧草,使其在胃内由于酶的水解和胃酸作用,产生游离的氢氰酸,从而,造成牛氢氰酸中毒。该病发生急,病程短,一旦发病,如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短时间可使病牛窒息死亡,本文笔者对一起牛过食玉米再生苗引发氢氰酸中毒病例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诊断与治疗情况进行了介绍,与同行进行共同商讨。(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期刊2017年07期)

李冠,尹秀波,崔山,乔利仙,隋炯明[6](2017)在《花生离体诱变再生苗的无菌嫁接与移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花生(Arachis hypogaea)离体诱变再生苗生根难、驯化移栽成活率低等问题,本文首先研究确立了花生再生苗无菌嫁接及其简单有效的移栽方法,然后以花生品种‘花育20号’、‘花育22号’、‘花育25号’和‘鲁花11号’胚小叶离体诱变再生苗作为接穗,‘花育23号’无菌萌发10~13 d的实生苗为砧木进行无菌嫁接和移栽,结果表明:沙是适宜的砧木种子无菌萌发培养基质;砧木子叶节以下的下胚轴是适宜的嫁接部位;嫁接苗直接移栽田间,不仅操作简单,节省人力物力,而且嫁接苗生长快,成活率高,4个供试品种的嫁接苗移栽成活率均达到90%以上。田间观察发现,‘花育20号’中有1株诱变再生嫁接苗当代发生明显变异,茎枝颜色由绿色突变为紫色,叶片形状由椭圆形突变为长椭圆形。(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洪森荣,周宇瑶,黄慧[7](2016)在《上饶早梨离体保存库再生苗遗传稳定性的同工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检测上饶早梨离体保存库中不同再生苗的遗传稳定性,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其20个样本进行多酚氧化酶(PPO)同工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工酶、淀粉酶同工酶、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酯酶(EST)同工酶、过氧化氢酶(CAT)同工酶和蛋白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20个样品的POD同工酶、EST同工酶和蛋白酶同工酶均只有一条带;20个样品的CAT同工酶均出现两条带;PPO同工酶在20个样品中出现6条带;SOD同工酶在20个样品中出现5条带;淀粉酶同工酶在20个样品中出现4条带。利用popgene软件计算出POD同工酶、EST同工酶、蛋白酶同工酶、CAT同工酶、PPO同工酶、SOD同工酶和淀粉酶同工酶的多态性百分率分别为0%、0%、0%、0%、83.33%、60%和100%。使用NTsys 2.1软件计算PPO同工酶、SOD同工酶和淀粉酶同工酶酶带的遗传相似系数,并用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个同工酶的聚类结果一致,20个样本分为两大组,一组包括"花厅六月雪"和"花厅黄皮消"两个主栽品种,另一组只包括"田墩六月雪"一个主栽品种。3个主栽品种内的样本所有同工酶酶带结果一致且遗传相似系数均为1.000 0,说明3个主栽品种内样本的遗传稳定性高,无遗传变异。本试验结果表明,上饶早梨离体保存库的建立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6年12期)

陈芝华,华树妹,李丽红,雷伏贵,贺佩珍[8](2016)在《山药愈伤组织EMS诱变及其再生苗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加速创造山药新种质,以"明淮2号"山药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EMS[0(ck),0.05%,0.1%,0.2%,0.3%]、不同时间[0(ck),6h,12h,24h,48h]处理对山药愈伤组织致死率的影响,以确定半致死浓度和时间;比较了在半致死处理后愈伤组织不同继代次数的影响情况;并对再生植株进行形态学比较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EMS诱变浓度和时间都对山药愈伤组织的致死率有显着影响,且EMS诱变浓度影响更显着,适宜的诱变方法为0.1%EMS浓度处理48h.诱变后愈伤组织增殖系数和分化率随继代次数增加而增加,但诱变率随继代次数增加而显着降低,诱变后愈伤组织经过一次继代后转入分化有利诱变体的筛选.再生植株主要发生叶色、叶型变异,通过RAPD标记鉴定结果显示有8份表型突变体植株条带确实出现了差异.(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尹明华,何林森,朱奇志,夏华炎,洪森荣[9](2016)在《上饶早梨品种鉴定及再生苗遗传稳定性SSR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上饶早梨3个主栽品种为材料,利用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荧光标记对3个上饶早梨品种进行鉴定,并对其再生苗遗传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25条SSR引物中筛选出10条能够扩增出清晰、稳定条带的引物;10条引物共扩增出28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有24个,平均多态性位点比率(PPL)为86.66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467 48,平均每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2.287 0,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平均为0.548 9,Shannon表型多样性指数(Ⅰ)平均为0.882 4,观察杂合度(HO)平均为0.435 0,期望杂合度(HE)平均为0.562 9,群体内自交率(Fis)平均为-1.000 0,群体间自交率(Fit)平均为-0.029 4,群体分化率(Fst)平均为0.485 3,基因流(Nm)平均为0.265 1。UPGMA法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距离约为0.401 5处可将3个上饶早梨主要栽培品种分成2类:"花厅六月雪"和"花厅黄皮消"为第Ⅰ类,"田墩六月雪"为第Ⅱ类。初步鉴定结果可为上饶早梨品种鉴别、分类及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依据。同时,利用SSR荧光标记对3个上饶早梨品种试管苗的遗传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上饶早梨3个品种的种质圃种苗、常低温离体保存后再生苗以及超低温保存后再生苗的扩增位点数完全相同,无遗传变异,说明上饶早梨3个主栽品种的常低温离体保存和超低温保存能保证其遗传稳定性,该结果为上饶早梨道地性种质资源的离体保存和遗传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6年11期)

兰英,柳敏,严铸云,谢惠庆,沈晓凤[10](2016)在《不同地理种源丹参组培快繁及再生苗性状差异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不同地理种源丹参(四川、山东、河南)组织培养条件,比较其组培苗及大田栽种后植株间的生物学性状差异。以不同地理种源盆栽丹参茎尖嫩叶为外植体,经70%的乙醇处理10 s后,再用2%的Na Cl O溶液灭菌20 min效果较好,污染率仅为5%。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继代增殖最适培养基为MS+2.0 mg/L 6-BA+1.0 mg/L NAA,出愈率达到96.7%;芽分化的最佳激素条件为1.0 mg/L 6-BA+0.1 mg/L NAA;幼苗生根的适宜培养基为1/2MS+0.2 mg/L NAA+0.5 mg/L IBA,生根率为94%。结果显示不同地理种源丹参组培苗及大田栽培后植株间根部特征、株高、叶形及开花与否均有较大差异。这为进一步探索3个种源丹参根系分泌物的差异及其与品质形成的关系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10期)

再生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银香菊(Santolina chamaecyparissus L.)为多年生草本芳香植物,多生长于地中海沿岸以及长江以南地区,含有多种挥发性活性成分,具有显着的抗菌、抗肿瘤、抗病毒等药理作用。在我国,银香菊多被用于制作成驱虫避蚊药草或作为园林景观装饰使用,虽然银香菊具有非常丰富的药理活性成分,但由于其多数为野生,缺乏专业的栽培与种质资源保护,草本形态易受气候变化、病虫害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使得银香菊植物资源与活性成分的深入研究一直被忽视,导致银香菊植物产业化开发与利用进展缓慢。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建立了银香菊组织培养再生技术体系,通过激素诱导促进挥发性成分合成增量,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激素诱导后银香菊再生苗中差异性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总结银香菊挥发性成分生物合成通路并对其候选酶基因的表达进行验证。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建立了银香菊挥发性成分GC-MS检测分析方法色谱条件:所用毛细管柱为DB-5MS 30 m x 0.25 mm x 0.25 μm;载气为高纯氦气,流速为1mL/min。不分流模式,进样口温度为250℃。柱温箱的升温程序为:40℃保持2 min,然后以5℃/min速度升至180℃,保持2 min,继而以5℃/min速度升至240℃,保持 5 min。质谱条件:电离方式EI,离子能量70 eV;质谱接口温度250℃,离子源温度230℃,质量扫描范围为35-550 U。结果表明在银香菊中共鉴定得到48个挥发性物质,富含倍半萜类化合物,本方法重复性好、精确度高,适用于后续对银香菊中挥发性成分的分析检测。2、建立了银香菊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并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1)银香菊外植体最佳消毒方式为依次使用75%乙醇与1%次氯酸钠溶液对银香菊茎段进行消毒,接种于MS培养基培养10天后,统计银香菊外植体存活率为95%。(2)银香菊愈伤组织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0.2 mg L-1 NAA+1.0 mg L-1 BA+30 g L-1蔗糖+8 g L-1琼脂,调节培养基pH为5.8,统计愈伤组织诱导率为82%。(3)银香菊最佳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为MS+0.04 mg L-1 BA+0.1 mg L-1 NAA,+30 g L-1蔗糖+8gL-1琼脂,调节培养基pH为5.8,在25±1℃的冷白荧光灯,光照强度为1800 Lx,16 h/天的光照下培养6周可得到生长状态最佳及数量最多的银香菊丛生芽。(4)以丛生芽生根的长度、数量、生根诱导率和生物量为指标考察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NAA对银香菊丛生芽生根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银香菊最佳生根诱导培养基为MS+0.1mg L-1NAA+30g L-1蔗糖+8gL-1琼脂,调节培养基pH为5.8,在25±1℃的冷白荧光灯,光照强度为1800 Lx,16 h/天光照。在上述最佳条件下,银香菊丛生芽生根率达到最大。(5)将银香菊再生苗转移至砾石与沙石与珍珠岩体积比为1:1:1(v/v)的无菌基质中进行炼苗,炼苗培养30天后,将温室中生长状态良好的银香菊再生植株转移至田间自然环境生长,2个月后,统计田间生长的银香菊再生苗存活率为100%。(6)通过GC-MS分析方法对银香菊组培再生苗与田间生长植株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与评估发现银香菊组培再生苗中的单萜和倍半萜成分积累量均高于田间生长的植株。3、激素诱导对银香菊组培再生苗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1)使用吲哚-3-乙酸(IAA)对银香菊再生苗进行喷施诱导处理考察IAA对银香菊组培再生苗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通过1 mmol/L的IAA诱导处理,银香菊再生苗中挥发性成分积累增多,其中倍半萜类物质生物合成受到显着影响,长叶蒎烯化合物,经过IAA诱导刺激后含量迅速积累。(2)使用褪黑素对银香菊再生苗进行喷施诱导处理考察褪黑素对银香菊组培再生苗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实验结果可知,0.5 mmol/L褪黑素诱导处理对银香菊再生苗中挥发性成分含量积累和组成都产生更加显着的影响,其中delta-榄香烯倍半萜化合物经过褪黑素诱导后大量合成积累。4、激素诱导处理银香菊组培再生苗的转录组测序及数据分析(1)本研究利用Illumina测序技术获得了植物激素IAA与褪黑素喷施处理后银香菊组培再生植株的转录组数据,组装后获得转录本共756826条,最小转录本长度为200 bp。(2)通过比对IAA激素处理前后银香菊再生苗转录组数据,共筛选获得2232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表达的基因个数为10373个,下调表达的基因个数为11953个。通过GO分类功能分析发现所有差异表达基因主要被分布到细胞组分,分子功能与生物过程;通过KEGG分析共注释到了 3747个差异表达基因于20个显着富集的KEGG Pathway上,此外,银香菊萜类物质合成通路中关键酶基因会受到外源激素的显着诱导与调控,IAA激素诱导后有20个关键酶基因表达量发生变化。(3)通过比对褪黑素处理前后银香菊再生苗转录组数据,共筛选获得2438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表达的基因个数为11705个,下调表达的基因个数为12682个。褪黑素处理银香菊再生苗中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GO分类功能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结合功能、催化活性、细胞生命过程、代谢过程与单细胞形成过程;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共注释到了 3495个差异表达基因,褪黑素诱导后银香菊萜类骨架合成通路中有19个关键酶基因的表达量发生变化。5、激素诱导处理银香菊组培再生苗中挥发性成分生物合成途径关键调控基因的表达验证(1)使用IAA激素诱导处理银香菊再生苗12 h时,除了HMGS基因以外的所有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均显着提高,其中,乙酰基转移酶、甲羟戊酸激酶和香叶基焦磷酸合成酶基因在IAA激素诱导银香菊再生苗中萜类物质生物合成过程中响应效果显着,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的50.7倍、41.6倍及60.8倍,表明银香菊再生苗中萜类生物合成酶基因能够显着响应IAA激素的诱导刺激发生转录激活作用。(2)使用褪黑素诱导处理银香菊再生苗6 h时,HMGS1基因、HMGR基因、MK基因、PMVK基因、MVD基因、IDI基因及FDPS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达到最大值,分别为空白对照处理组的21.5倍、8.2倍、20.2倍、27.1倍、20.6倍、11.5倍及22.0倍,表明银香菊再生苗中萜类生物合成酶基因能够显着响应褪黑素的诱导刺激发生转录激活作用。本研究建立的优化的生产挥发性成分的银香菊组培再生体系,为未来利用该离体器官培养体系工业化生产挥发性活性成分奠定理论基础。利用诱导子技术增强了银香菊组培再生苗中挥发性成分的积累,通过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初步明确了银香菊组培再生苗中调控挥发性成分生物合成的一些关键酶基因并对其基因表达进行验证,为利用诱导子技术调控其他植物组织培养体系高效生产次生代谢活性成分以及阐明其生物合成关键调控酶基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再生苗论文参考文献

[1].黄诚梅,班德宇,魏源文,邓智年,曹辉庆.赤霉素与多效唑对甘蔗愈伤再生苗植株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J].热带农业科学.2019

[2].牛丽丽.激素诱导对银香菊组培再生苗中挥发性成分合成代谢影响机制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9

[3].柯维忠,贺伟华,计旭,卢湖娜,詹雪峰.黄独冻后黑暗培养愈伤组织再生苗同工酶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8

[4].尹明华,刘燕,郁雪婷,李远芳,周榕.怀玉山高山马铃薯茎尖再生苗6种病毒的DAS-ELISA检测与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2017

[5].余辉祥.一起耕牛过食玉米再生苗引发氢氰酸中毒诊疗体会[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17

[6].李冠,尹秀波,崔山,乔利仙,隋炯明.花生离体诱变再生苗的无菌嫁接与移栽[J].植物生理学报.2017

[7].洪森荣,周宇瑶,黄慧.上饶早梨离体保存库再生苗遗传稳定性的同工酶分析[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6

[8].陈芝华,华树妹,李丽红,雷伏贵,贺佩珍.山药愈伤组织EMS诱变及其再生苗变异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9].尹明华,何林森,朱奇志,夏华炎,洪森荣.上饶早梨品种鉴定及再生苗遗传稳定性SSR检测[J].分子植物育种.2016

[10].兰英,柳敏,严铸云,谢惠庆,沈晓凤.不同地理种源丹参组培快繁及再生苗性状差异比较[J].江苏农业科学.2016

标签:;  ;  ;  ;  

再生苗论文-黄诚梅,班德宇,魏源文,邓智年,曹辉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