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细胞杂种板论文_谢媛媛

导读:本文包含了体细胞杂种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体细胞,杂种,抗性,马铃薯,柑橘,细胞器,标记。

体细胞杂种板论文文献综述

谢媛媛[1](2018)在《EA体细胞杂种和MA体细胞杂种胞质遗传组成和病毒抗性以及结薯特性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野生种具有许多生物和非生物抗性,但它与栽培种之间由于胚乳平衡数和倍性差异,不能直接进行有性杂交,体细胞杂交技术能够克服有性杂交不亲和的障碍,为马铃薯野生种的利用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本实验室前期利用二倍体不结薯野生种S.etuberosum(简称ETB)和栽培种双单倍体AC142融合,获得了93个体细胞杂种;利用二倍体野生种S.commersonii(简称MLM)和AC142融合获得51个体细胞杂种。野生种S.etubersoum具有多种病毒抗性,S.commersonii具有良好的直接和驯化抗寒性。为了利用这批体细胞杂种,本研究选择其中的整倍体材料(四倍体和六倍体),系统分析了S.etuberosum+AC142(EA体细胞杂种)的病毒抗性、结薯特性和胞质遗传组成,S.commersonii+AC142(MA体细胞杂种)的胞质遗传组成,以下是主要结果:1、细胞质遗传组成分析:用叶绿体和线粒体特异性引物对体细胞杂种的细胞质来源进行了分析,并根据体细胞杂种片段扩增差异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部分体细胞杂种由双亲的线粒体基因组重组而成,叶绿体只有一个亲本的。其中,EA体细胞杂种叶绿体组成存在明显的偏向性,多数为AC142的叶绿体类型;MA体细胞杂种则不同,它的叶绿体类型没有明显的偏向性。2、EA体细胞杂种的病毒抗性鉴定:利用病毒接种鉴定方法,从37份体细胞杂种中筛选到7个PVY抗性材料:EA7-3,EA11-1,EA48-1,EA56-1,EA92-1,EA5-1和EA28-1,8个PVS抗性材料:EA11-1,EA48-1,EA56-1,EA92-1,EA5-1,EA49-1,EA53-1和EA88-1。2个PVX抗性材料:EA11-1和EA40-1。因融合亲本均有PVA抗性,所有体细胞杂种也均具有PVA抗性。3、EA体细胞杂种的结薯表型鉴定:分别于2016年上半年和2016下半年在温室大棚对体细胞杂种的结薯情况进行分析;在培养室进行试管薯试验。综合3次实验结果表明四倍体杂种都可以结薯,六倍体体细胞杂种结薯存在差异:部分结薯,部分不结薯,部分体细胞杂种有明显高于亲本的薯重。叁次结薯试验的相关性分析表明,2016上半年结薯试验与下半年结薯试验有极显着的相关性,与试管薯结薯同样有极显着的相关性,而2016年下半年结薯试验与试管薯结薯没有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付婧[2](2017)在《柑橘体细胞杂种创制及原生质体再生过程中细胞器形态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柑橘无核育种目标,将带CMS特性的愈伤原生质体与有籽品种的叶肉原生质体融合,实现CMS性状的转移,创制同时具有叶肉亲本的优良性状和愈伤组织亲本无籽特性的体细胞杂种/胞质杂种。本研究有针对性地选择温州蜜柑作为悬浮系原生质体亲本与以多籽或有籽柑橘品种的叶肉原生质融合,试图通过对称融合方式获得转移温州蜜柑不育胞质的体细胞杂种;同时,充分利用本实验室已有的细胞学技术观察原生质体融合过程中细胞器的形态、数量和位置变化,特别是线粒体在原生质体融合及细胞再生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国庆1号’温州蜜柑(Citrus unshiu Marc.cv.Guoqing No.1,G1)为愈伤悬浮系亲本,分别与‘Nova’橘柚[C.reticulata Blanco×(C.reticulata Blanco×C.paradisi Macf.)]和红暗柳橙(C.sinensis Osbeck cv.Red Anliu)叶肉原生质体融合,获得了G1+‘Nova’橘柚和G1+红暗柳橙两个组合的再生植株。G1+‘Nova’橘柚组合得到6棵再生植株,流式细胞仪检测所有再生植株均为四倍体,分子标记检测再生植株具有双亲的核基因组。其中1、3和6号植株叶绿体基因组来自愈伤亲本G1,2、4和5号植株的叶绿体基因组来自其叶肉亲本。G1+红暗柳橙组合获得8棵再生植株,选取其中4棵进行倍性分析和分子鉴定,流式细胞仪倍性检测显示1-3号为四倍体植株,4号为二倍体植株;分子标记分析表明所有四倍体植株均包含双亲的核SSR特征带,细胞质基因组均来自愈伤组织亲本,为异源体细胞杂种;二倍体植株的细胞核基因组与愈伤组织亲本一致,为愈伤亲本的再生植株。2.明场下对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融合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进行观察,发现在细胞融合过程结束后,两者不能立即完成融合,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各种细胞器无法分辨。利用荧光标记和荧光染料技术对融合子持续观察,初步了解了融合过程中细胞器的形态变化过程。融合细胞中的叶绿体在培养7d后明显减少,10d后几乎完全消失,无法直接遗传给子细胞,这个现象可能与叶肉原生质体无法再生有关。内质网在7d左右恢复网状结构。在培养16d的再生细胞团中,内质网聚集于细胞壁。不同来源细胞中线粒体数量、形态和位置都有很大差异:叶肉原生质体线粒体数量少,体积较大,基本位于叶绿体周围;愈伤组织原生质体线粒体数量多,体积较小,位于细胞膜和淀粉粒周围。线粒体融合与分裂在细胞融合后即开始发生,16h后几乎90%以上线粒体完成遗传物质的交换。(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王蓉[3](2016)在《柑橘体细胞杂种核仁共显性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仁显性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植物和动物杂种中的表观遗传现象,与rRNA基因表达有关。在柑橘体细胞杂种中发现的核仁共显性现象为研究多倍体基因组遗传规律、基因表达调控提供了新思路。本实验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蛋白免疫荧光等技术,分析柑橘体细胞杂种及其亲本的45S rDNA、DNA甲基化和H3K9ac在细胞核和染色体上的分布,并对DNA甲基化和H3K9ac与rRNA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从分子细胞学角度研究核仁共显性产生原因。1.45S rDNA在亲本和体细胞杂种中的分布通过荧光原位杂交,观察发现哈姆林甜橙(Citrus sinensis?Hamlin‘)有3个45S rDNA位点,2个为活性NORs;枸头橙(Citrus aurantium)中有4个45S rDNA位点,均具有转录活性,但其中一个活性较低;体细胞杂种BG(朋娜脐橙+枸头橙,Citrus sinensis?Bonanza‘+Citrus aurantium)有7个45S rDNA位点,只有1个不具有转录活性。这进一步验证了核仁共显性现象的存在,而且表明枸头橙中转录活性较低的NOR有可能在体细胞杂种中被激活。2.DNA甲基化和H3K9ac在亲本和体细胞杂种中的分布通过蛋白免疫荧光定位,分析发现在亲本和杂种中DNA甲基化和H3K9ac分布规律相同。在有丝分裂间期细胞核中,DNA甲基化在DAPI+异染色质区分布较多,而在常染色质区和核仁区分布较少;H3K9ac在常染色质区分布较多,异染色质区和核仁区分布较少。在中期染色体上,DNA甲基化分布均匀,而H3K9ac一般在染色体近中部和末端分布较多。3.DNA甲基化和H3K9ac与45S rRNA基因表达的关系结合荧光原位杂交和蛋白免疫荧光技术,发现亲本和体细胞杂种中活性NORs解聚部分DNA甲基化程度低,不具有活性的45S rDNA位点甲基化程度高,且枸头橙中活性较低的NOR在杂种中被激活后,甲基化程度明显降低,表明核仁共显性中45S rRNA基因表达与DNA甲基化有关。所有45S rDNA位点在亲本和体细胞杂种间期细胞核中H3K9ac乙酰化程度低,而在染色体上,活性NORs解聚部分乙酰化程度高,浓缩的45S rDNA位点乙酰化程度低,说明H3K9ac与核仁共显性45S rRNA基因表达也有一定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张洁,王桂香,韩硕,严红,宗梅[4](2016)在《花椰菜—黑芥体细胞杂种的性状演变和对黑腐病抗性的转育》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对黑腐病(Black rot)感病的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 L.var.botrytis L.,2n=18,CC)‘Korso’和抗病的黑芥(B.nigra,black mustard,2n=16,BB)‘G1/1’的体细胞杂种(简称PFCN,protoplast fusion of cauliflower and Brassica nigra)高代自交及回交后代为材料,根据表型特征将其分为4大类:性状介于花椰菜和黑芥之间的中间型材料(M)、向花椰菜过渡的过渡型(M-K)、偏花椰菜型(-K)和花椰菜型(K)。连续5年的黑腐病人工接种鉴定结果显示:‘Korso’的病情指数在44~57之间,表现为耐病到感病;‘G1/1’在12~32之间,表现为抗病,从M、M-K、-K至K型,杂种后代病情指数总体上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中M型和M-K型材料表现为高抗至抗病,-K型材料表现为抗病至耐病,K型材料表现为耐病。对2014年的15份典型-K至K型材料进行了形态演变及黑腐病抗性变化追溯:总体上,偏花椰菜的形态转变发生在S1BC4、S5、S1BC3和BC3(S为自交,BC为回交)世代中,伴随着形态的转变,黑腐病病情指数急剧升高;同一年中来源相同或者相近的株系病情指数相差不多。2015年进一步对2014年25个单株的自交后代进行黑腐病抗病性跟踪鉴定:整体上病情指数呈下降趋势,仅少数株系表现上升;来源相同的衍生株系变化趋势几乎一致,且差异不大,说明这些材料系内对黑腐病抗病性逐年趋于稳定。目前获得了6份相对于受体亲本‘Korso’表现出了对黑腐病抗性显着提高的材料:PFCN14-15-4.1、PFCN14-15-5.1、PFCN14-29-1.1和PFCN14-29-1.2,连续3年病情指数呈下降趋势,并最终稳定在30左右;PFCN14-14-1.1和PFCN14-14-1.2则连续6年保持在20~38之间。(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解凯东[5](2015)在《基于柑橘倍性杂交后代的2n雌配子形成机制及体细胞杂种减数分裂遗传模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柑橘作为世界重要果树之一,在我国南方园艺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无核是评价柑橘果实品质的重要指标,无核柑橘由于食用方便倍受消费者青睐。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通过细胞融合获得了一大批异源四倍体体细胞杂种,其中部分体细胞杂种由2个品质优良的接穗品种融合而来,结合了融合双亲的优良性状,作为柑橘叁倍体育种亲本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前人基础上,本研究利用近年新开花的几个异源四倍体体细胞杂种与我国一些品质优良但有籽的地方品种倍性杂交,旨在获得一批综合叁亲优良性状且遗传变异丰富的叁倍体有性后代;同时,利用‘Nadorcott’橘橙与4个体细胞杂种杂交获得的四倍体后代研究了‘Nadorcott’橘橙2n雌配子形成的遗传机制;并通过对‘Nadorcott’橘橙与体细胞杂种NH有性杂交获得的叁倍体后代的基因分型,研究了NH减数分裂的遗传模式。结果如下:1、以单胚性二倍体为母本的叁倍体创制。以8个单胚性二倍体品种为母本,4个异源四倍体体细胞杂种为父本倍性杂交,共配置12个杂交组合,授粉花数3243朵,坐果651个,平均坐果率26.95%;从478个果实中剥取10144粒幼嫩种子用于胚抢救,获得萌发的种子1519粒;对萌发的种子进行生芽和生根诱导培养,获得再生植株952个株系,而其余567粒萌发种子由于在培养过程中死亡或被污染最终未能形成完整植株;采用流式细胞仪对所有再生植株进行倍性检测,除240个二倍体株系外,共筛选获得叁倍体植株693个株系,四倍体19个株系;移栽成活的叁倍体574个株系,四倍体16个株系;对华农红柚×NH组合的叁倍体、四倍体后代进行SSR分子鉴定表明,叁倍体和四倍体全部为双亲的有性杂种后代。2、以多胚性二倍体为母本的叁倍体创制。以8个多胚性二倍体品种为母本与5个异源四倍体体细胞杂种和1个同源四倍体倍性杂交,共配置13个杂交组合,授粉花数4083朵,坐果1429个,平均坐果率35.0%;从1020个果实中剥取幼嫩种子11938粒用于胚抢救,获得萌发的种子4106粒;对萌发的种子进行生芽和生根诱导培养,共获得再生植株2576个株系,其余1530粒萌发种子由于在培养过程中死亡或被污染而未能形成植株;采用流式细胞仪对所有再生植株进行倍性检测,除2062个二倍体株系外,13个组合共筛选获得叁倍体395个株系,四倍体119个株系;移栽成活叁倍体343个株系,四倍体96个株系;对‘Nadorcott’橘橙×NH组合叁倍体的SSR分子鉴定表明,所有叁倍体后代均为双亲的有性杂种。3、柑橘2n雌配子产生的遗传机制。以‘Nadorcott’橘橙为母本与4个体细胞杂种为父本杂交获得的54个株系四倍体为材料,采用22对SSR引物对其遗传组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4个组合共13个株系来自母本珠心细胞自然加倍后形成的同源四倍体;其余41个株系为杂交双亲的有性杂种后代。进一步对41个株系的四倍体有性后代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发现,所有杂种后代均由母本产生的2n雌配子与二倍体雄配子受精而来。基于所有2n雌配子的基因型,对2n配子在每个位点上遗传的母本杂合性分析表明,不同位点遗传的母本杂合性不同,最高87.80%,最低0.00%,平均值40.89%;其中13个位点遗传的母本杂合性的比例低于50%,表明‘Nadorcott’橘橙产生2n雌配子的遗传机制为第二次减数分裂异常。4、体细胞杂种NH减数分裂的遗传模式分析。对体细胞杂种NH的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的观察表明:在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不仅观察到正常的二价体(57.6%),还观察到一定比例的单价体(0.7%)、叁价体(0.7%)、四价体(31.6%)、六价体(8.7%)和八价体(0.9%)。进而基于18对SSR引物对‘Nadorcott’橘橙×NH组合88个株系叁倍体有性后代的基因分型,本研究对NH减数分裂时期染色体配对行为的分析表明:NH在位点Ci01C07处的染色体配对行为符合严格偏好性配对模式;在位点Ma3-190处的配对行为符合完全随机配对模式;而在其余16个位点处的染色体配对行为则介于严格偏好性配对与随机配对模式之间,说明NH减数分裂的遗传模式为包含二体遗传、四体遗传和中间型遗传的混合遗传模式。对NH在14个位点处的亲本杂合性传递分析表明,NH在不同位点传递的亲本间和亲本内杂合性平均值分别为76.2%和23.8%。(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5-12-01)

刘婷[6](2015)在《马铃薯—茄子体细胞杂种遗传组分分析及青枯病抗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是远缘物种间优良性状转移的重要技术之一,在改良栽培种抗性、细胞质替换等应用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在马铃薯中这一技术的应用能转移马铃薯野生种和近缘种的有利性状,创制新种质,改善目前栽培马铃薯遗传资源狭窄的状况。本研究以前期实验室创制的马铃薯和茄子非对称原生质体融合的50个再生株系(St8/Sm508.1(20'))和对称融合的103个再生株系(St142/Sm508.3)为研究材料,通过双亲特异的SSR标记确定杂种及其遗传组分,并对非对称融合体细胞杂种的青枯病抗性及农艺性状进行评价,为其利用提供理论和材料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融合亲本的特异SSR标记筛选。研究用已报道的有染色体定位信息的SSR引物369对(其中马铃薯133对,茄子236对),对包含融合亲本在内的9个马铃薯和7个茄子基因型进行特异标记筛选。369对引物中,144对引物在马铃薯中有特异带,214对引物在茄子中有特异带。在具有马铃薯特异带的引物中,48对引物有马铃薯染色体的定位信息,其余96对引物为茄子SSR引物在本研究马铃薯基因型中有特异带;204对茄子SSR引物在茄子亲本中有染色体定位信息。在茄子具有特异带的引物中,有96对引物在马铃薯和茄子中同时具有特异带。2.非对称体细胞杂种鉴定与分析。首先利用茄子亲本特异的SSR引物对非对称融合再生株系进行鉴定,结果显示,50个融合子有42个携带茄子特异SSR标记,表明其为体细胞杂种。其中40个杂种进行了倍性鉴定,显示四倍体杂种有32个,其余8个杂种除1个为八倍体外,其它7个均为混倍体或非整倍体。32个茄子特异SSR引物在杂种中检测到44个位点,平均每个体细胞杂种插入2.9个位点。这些插入的茄子片段分布在茄子的12条染色体上,其中4号染色体的特异位点多达10个,其它染色体为1-4个不等。3.非对称体细胞杂种的农艺性状和植物学性状观察。研究采用试管苗网室钵载观察了体细胞杂种部分植物性性状。观察显示,四倍体杂种生长基本正常,但倍性异常的杂种生长受到明显阻滞,如混倍体St8/Sm508.1(20')-6-1、St8/Sm508.1(20')-11-1.1,非整倍体St8/Sm508.1(20')-20-1,以及3号愈伤的3个丛生芽St8/Sm508.1(20')-3-1.30、St8/Sm508.1(20')-3-1.37、St8/Sm508.1(20')-3-1.52等。在体细胞杂种中观察到现蕾的杂种有12个,正常开花的2个(St8/Sm508.1(20')-10-5和St8/Sm508.1(20')-18-3),其中St8/Sm508.1(20')-10-5形成了浆果,但没有种子。结薯性观察显示,31个体细胞杂种能够正常结薯,薯形与马铃薯亲本相比变异程度较大,且均表现为薯形变长。薯块贮藏65天后观察发芽情况显示,除5个杂种块茎未发芽外,其余杂种均能够正常发芽。4.体细胞杂种青枯病抗性鉴定。通过室内伤根接种的方法对32个四倍体非对称杂种进行了青枯病抗性评价,抗感性采用相对病情指数和多重比较(Duncan法)对杂种的抗性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32个非对称杂种中没有抗性超过或者与亲本抗性全部相同的杂种系,但有6个体细胞杂种的相对抗病指数分析显示与抗病亲本没有显着差异,其余杂种中,17个杂种与马铃薯亲本抗性一致,还有5个中感杂种和4个高感杂种。中抗青枯病的杂种占19%,证明非对称原生质体融合可以较高频率地将茄子的抗性性状导入到体细胞杂种中,创制马铃薯新的抗青枯病遗传资源。5.青枯病抗性与茄子插入片段的相关性分析。分析不同青枯病抗性级别的体细胞杂种所检测到的茄子标记显示,共有3个标记(emk03O04 locus 1(Chr4)、emi04P17(Chr6)和emd13E02a locus 1(Chr6))是在3个(St8/Sm508.1(20')-3-1.30、St8/Sm508.1(20')-3-1.52和St8/Sm508.1(20')-18-3)抗病体细胞杂种中特有的,推测这3个位点所在的茄子染色体片段可能携带有与青枯病抗性相关的基因。进一步对位点侧翼序列的编码蛋白在数据库中比对,发现标记emk03O04 locus 1和emd13E02a locus 1的侧翼序列均与马铃薯野生种Solanum demissum的Gag-pol多聚蛋白和逆转录转座子蛋白有关,而这类蛋白主要参与植物抗性调控过程,暗示携带茄子青枯病抗性可能与这2个标记所在的染色体片段所含的某些基因位点有关。6.马铃薯-茄子对称融合共鉴定到84个体细胞杂种,检测到来源于茄子的特异SSR位点50个,马铃薯的特异SSR位点59个,杂种中检测到的双亲特异位点的比例基本为1:1。体细胞杂种对双亲特异位点的保留率差异较大,马铃薯位点的保留率为49.6%,茄子位点的保留率为9.5%,结果表明本研究的对称融合中更倾向于保留马铃薯的遗传信息。(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张桂荣[7](2015)在《白菜和甘蓝型油菜与菘蓝体细胞杂种后代的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异附加系是研究物种进化、基因互作及基因表达、染色体组间亲缘关系的重要遗传材料。十字花科菘蓝族的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2n=14,II)为二年生植物,是我国广泛栽培的药用植物及染料植物,为油菜遗传改良的种质资源。本研究以白菜(Brassica rapa L.,2n=20,AA)与菘蓝的族间体细胞杂种(2n=48,AAIIII)与甘蓝型油菜品种“青油14”杂交产生的杂种(AACII,2n=43)为桥梁(父本),与甘蓝型油菜品种“中油821”(母本)杂交、回交、及连续自交产生的后代、以甘蓝型油菜“华双3号”与菘蓝体细胞杂种(2n=52,AACCII)与“华双3号”的回交一代(2n=45,AACCI)(父本)给“华双3号”授粉产生的后代为材料,进行形态、分子标记、细胞学的分析,鉴定出甘蓝型油菜-菘蓝异附加系。主要结果如下:1.“中油821”胞质的甘蓝型油菜-菘蓝附加系的细胞学。通过形态、SSR及GISH分析鉴定出分别含有7条不同菘蓝染色体(编号为a-g)的附加系,其中c染色体为叁体附加系,a与f染色体为双单体附加系。在单体附加系的减数分裂终变期花粉母细胞(PMCs)中,菘蓝染色体以单价体形式存在,后期Ⅰ染色体多以19:20的分离形式,单条菘蓝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一极;而部分油菜染色体非均等分离(17:19、17:21、18:20);附加系Mb、Me的部分PMCs在后期Ⅱ有油菜染色体丢失,形成微核。在叁体及双单体异附加系中,菘蓝染色体可配对及以单价体存在。每个附加系中油菜C基因组染色体数目均为18条(9Ⅱ)。用菘蓝着丝粒探针FISH分析上述所得附加系,只有Maf和Tc的PMCs减数分裂终变期染色体上存在杂交信号,单体异附加系均无菘蓝着丝粒探针,初步推测可能发生菘蓝染色体易位。2.“中油821”胞质的甘蓝型油菜-菘蓝附加系的形态。各个附加系在叶片颜色与形状、花的大小及花瓣形态、株型及分枝习性方面有一定的差异;特别是两个附加系分别表现出菘蓝的褐色花药及花香味性状。它们的花粉育性及种子结实率较低。3.“华双3号”胞质的甘蓝型油菜-菘蓝异附加系。用GISH分析获得5个含有不同菘蓝染色体的单体附加系(Ma、Mb、Md、Me和Mg)及1个双单体附加系。用菘蓝着丝粒标记为探针,在单体与双单体附加系中均检测到着丝粒信号。在单体附加系PMCs减数分裂终变期,菘蓝染色体均以单价体的形式存在,在后期I菘蓝染色体进入一个子细胞Ⅰ而产生19:20的分离,特别的是后期Ⅱ部分油菜染色体丢失形成微核。这些附加系的花粉育性变异较大。(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禹文龙[8](2015)在《基于SNP标记的小麦体细胞杂种渐渗系山融3号耐盐相关QTL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上具有重要地位。日益严重的土壤盐渍化问题,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严重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小麦耐盐性是由多个基因调控的复杂的数量性状。近年来,高通量SNP标记芯片技术的发展给作物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和数量性状定位研究带来了新的动力,许多重要性状的QTL定位工作正在开展。利用小麦体细胞杂交技术,本课题组将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的染色小片段整合到普通小麦品种济南177(JN177,Triticum aestivum L.)基因组中,获得了一系列体细胞杂种渐渗系,并从中选育了耐盐高产新品种山融3号(SR3)。与JN177相比,SR3具有较强的抗盐碱能力,通过对其全基因组耐盐相关QTL进行分析,对明确体细胞杂种渐渗系山融3号的耐盐遗传结构、进一步阐释山融3号的耐盐机制,以及对深入研究非对称体细胞杂交对基因组及表型变异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小麦体细胞杂种渐渗系SR3和普通小麦品种JN17为亲本,构建DH群体,利用SNP芯片标记技术构建小麦高密度遗传图谱,对SR3耐盐相关性状QTL进行QTL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小麦90k SNP芯片对亲本及DH群体进行基因分型,共筛选到多态性SNP标记14,668个,组成1,781个单一位点。通过1,781个单一位点构建遗传图谱,共包含36个连锁群,总遗传距离为5752.62 cM,标记之问平均距离为3.18cM。2.通过对盐胁迫处理下小麦苗期株高、根长、茎鲜重、茎干重、根鲜重、根干重等6个性状的分析,共检测到耐盐相关QTL 47个,分布在1A、2A、3A、 4A、5A、7A、2B、4B、5B、6B、7B、2D、4D、5D14条染色体上。其中有27个QTL的遗传贡献率超过了10%。在这些QTL中,与盐胁迫下株高相关的QTL 5个,分布在染色体4B、4D、5B;与盐胁迫下根长相关的QTL 3个,分布在染色体2A、2B、7A;与盐胁迫下茎鲜重相关的QTL8个,分布在染色体4A、5A、5B、7A;与盐胁迫下茎干重相关的QTL4个,分布在染色体1A、5A、6B;与盐胁迫下根鲜重相关的QTL7个,分布在染色体1A、1B、3A、3B、4A、4B、5A;与盐胁迫下根干重相关的QTL1个,位于染色体4A上。3.通过对盐胁迫处理下DH群体株高、根长、茎鲜重、茎干重、根鲜重、根干重6个性状的耐逆指数进行分析,共检测到21个QTLs,有10个QTL的增效基因来自山融3号,11个QTL的增效基因来自济南17。其中在LOD值比较大(大于5)的几个QTL中,qDSW4B-2、qDSWSA-1、qDSW5B-1来自山融3号,遗传贡献率分别为17%、18%、13%。来自济南17的qDSW4A-1, qDSW7B-1,分别解释遗传变异13%和12%。(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5-05-26)

李朋,蔡兴奎,陈琳,柳俊[9](2014)在《马铃薯体细胞杂种后代青枯病抗性鉴定及分子标记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青枯病是由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的细菌性土传病害。马铃薯青枯病抗性资源主要存在于一些野生种中,体细胞杂交是创制马铃薯青枯病抗性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本研究以具有对青枯病抗性的体细胞杂种与栽培种杂交产生的100个后代为材料,对其进行青枯病抗性评价,旨在筛选可供育种利用的青枯病抗性资源。青枯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试管苗组培鉴定中100个杂交后代共有6个基因型表型抗青枯病,温室钵栽接种鉴定有8个基因型表现为抗病,在两种接种鉴定中均表现为抗病的有3个基因型(07SF.3-79、07SF.6-8和07SF.6-5)。选用本实验室前期筛选的与青枯病抗性相关的4对SSR标记引物(STI0051、STI0054、STI0056、STI0057),对100个基因型进行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显示,有3个标记(STI0051.180、STI0054.180、STI0056.205)可以明确鉴定抗感基因型,它们表现为抗病稳定的3个基因型的标记位点与抗病对照的带型一致,而在感病对照中缺失,与表型鉴定结果吻合,表明筛选的SSR标记可以用于具有S.chacoense遗传背景材料的青枯病抗性辅助选择。(本文来源于《中国马铃薯》期刊2014年06期)

李朋[10](2014)在《马铃薯体细胞杂种回交后代青枯病抗性鉴定及分子标记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青枯病是由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细菌性土传病害,在热带、亚热带、部分温带甚至凉冷地区都有发生。青枯病作为马铃薯生产的主要病害,常年在我国的中部和西南部流行,造成严重的损失。而到目前为止,生产上还没有效的防治措施,因此选育具有青枯病抗性的品种迫在眉睫。但青枯病抗源仅存在于一些二倍体野生种和原始栽培种中,体细胞杂交成为创制青枯病抗性资源的主要途径。本实验室前期利用抗青枯病体细胞杂种3c28-1、3c35-3和8c6-2与马铃薯栽培种杂交产生了后代100个杂种基因型,本研究以此为材料对其进行青枯病接种鉴定,并利用前期筛选的与青枯病相关的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鉴定,主要结果如下:1.青枯病菌接种鉴定研究:通过试管苗和温室钵栽两种方法,接种鉴定了8个组合共100个杂种基因型的青枯病抗性。结果显示,有6基因型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抗性,其中07SF.3-79和07SF.6-8表型为抗病(R),07SF.6-5、07SF.13-2、07SF.13-40和07SF.3-75表现为中抗(MR),其余94个基因型均表现感病。温室钵栽接种鉴定显示,有8个基因型表现出抗病,其中07SF.3-7、07SF.6-8、07SF.6-5.07SF.3-76和07SF.3-9表现为抗病(R),07SF.1-55.07SF.2-47和07SF.6-6表型为中抗(MR),其余92个表现为感病。在两种接种方式中均表现抗病的基因型共有3个,它们是07SF.3-79、07SF.6-8和07SF.6-5,前两个基因型在两种接种方法下抗病鉴定级别一致,均为R级,07SF.6-5在试管苗鉴定时为MR,钵栽鉴定为R,说明这两种鉴定方法具有较好一致性,而试管苗接种鉴定较温室碎栽接种鉴定更为严格。2.青枯病抗分子标记鉴定研究:选用本实验室前期筛选的与青枯病抗性相关的7对SSR标记引物,首先利用体细胞杂种的抗(S.chacoenese)、感(3#和8#)亲本以及两个抗病体细胞杂种3C28-1和3C35-3,对7对SSR引物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STI0051、STI0054、STI0056和STI0057在抗、感基因型间具有多态性。将4对引物共有7个标记位点用于本研究100个基因型的分子标记鉴定,结果显示,表现抗病稳定的3个基因型的标记位点与抗病对照的带型一致,而在感病对照中缺失,与表型鉴定结果吻合,上述SSR标记可以用于具有S. chacoense遗传背景的青枯病抗性辅助选择。(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体细胞杂种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实现柑橘无核育种目标,将带CMS特性的愈伤原生质体与有籽品种的叶肉原生质体融合,实现CMS性状的转移,创制同时具有叶肉亲本的优良性状和愈伤组织亲本无籽特性的体细胞杂种/胞质杂种。本研究有针对性地选择温州蜜柑作为悬浮系原生质体亲本与以多籽或有籽柑橘品种的叶肉原生质融合,试图通过对称融合方式获得转移温州蜜柑不育胞质的体细胞杂种;同时,充分利用本实验室已有的细胞学技术观察原生质体融合过程中细胞器的形态、数量和位置变化,特别是线粒体在原生质体融合及细胞再生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国庆1号’温州蜜柑(Citrus unshiu Marc.cv.Guoqing No.1,G1)为愈伤悬浮系亲本,分别与‘Nova’橘柚[C.reticulata Blanco×(C.reticulata Blanco×C.paradisi Macf.)]和红暗柳橙(C.sinensis Osbeck cv.Red Anliu)叶肉原生质体融合,获得了G1+‘Nova’橘柚和G1+红暗柳橙两个组合的再生植株。G1+‘Nova’橘柚组合得到6棵再生植株,流式细胞仪检测所有再生植株均为四倍体,分子标记检测再生植株具有双亲的核基因组。其中1、3和6号植株叶绿体基因组来自愈伤亲本G1,2、4和5号植株的叶绿体基因组来自其叶肉亲本。G1+红暗柳橙组合获得8棵再生植株,选取其中4棵进行倍性分析和分子鉴定,流式细胞仪倍性检测显示1-3号为四倍体植株,4号为二倍体植株;分子标记分析表明所有四倍体植株均包含双亲的核SSR特征带,细胞质基因组均来自愈伤组织亲本,为异源体细胞杂种;二倍体植株的细胞核基因组与愈伤组织亲本一致,为愈伤亲本的再生植株。2.明场下对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融合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进行观察,发现在细胞融合过程结束后,两者不能立即完成融合,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各种细胞器无法分辨。利用荧光标记和荧光染料技术对融合子持续观察,初步了解了融合过程中细胞器的形态变化过程。融合细胞中的叶绿体在培养7d后明显减少,10d后几乎完全消失,无法直接遗传给子细胞,这个现象可能与叶肉原生质体无法再生有关。内质网在7d左右恢复网状结构。在培养16d的再生细胞团中,内质网聚集于细胞壁。不同来源细胞中线粒体数量、形态和位置都有很大差异:叶肉原生质体线粒体数量少,体积较大,基本位于叶绿体周围;愈伤组织原生质体线粒体数量多,体积较小,位于细胞膜和淀粉粒周围。线粒体融合与分裂在细胞融合后即开始发生,16h后几乎90%以上线粒体完成遗传物质的交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体细胞杂种板论文参考文献

[1].谢媛媛.EA体细胞杂种和MA体细胞杂种胞质遗传组成和病毒抗性以及结薯特性的鉴定[D].华中农业大学.2018

[2].付婧.柑橘体细胞杂种创制及原生质体再生过程中细胞器形态观察[D].华中农业大学.2017

[3].王蓉.柑橘体细胞杂种核仁共显性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

[4].张洁,王桂香,韩硕,严红,宗梅.花椰菜—黑芥体细胞杂种的性状演变和对黑腐病抗性的转育[J].园艺学报.2016

[5].解凯东.基于柑橘倍性杂交后代的2n雌配子形成机制及体细胞杂种减数分裂遗传模式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5

[6].刘婷.马铃薯—茄子体细胞杂种遗传组分分析及青枯病抗性评价[D].华中农业大学.2015

[7].张桂荣.白菜和甘蓝型油菜与菘蓝体细胞杂种后代的遗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5

[8].禹文龙.基于SNP标记的小麦体细胞杂种渐渗系山融3号耐盐相关QTL分析[D].山东大学.2015

[9].李朋,蔡兴奎,陈琳,柳俊.马铃薯体细胞杂种后代青枯病抗性鉴定及分子标记检测[J].中国马铃薯.2014

[10].李朋.马铃薯体细胞杂种回交后代青枯病抗性鉴定及分子标记检测[D].华中农业大学.2014

论文知识图

一19:1sOAOS!1sOOA夕!1sOAOIZ叁个基因在...一7体细胞杂种板(SCHP)定位以J基...名猪改起里笼基因体细胞杂种克隆板染色...一6猪4号染色体及染色体片段在27个细胞...尸及叼百J一P引物扩增猪x啮齿类体细胞...一4体细胞杂种克隆板(SCHP)定位asrlb基...

标签:;  ;  ;  ;  ;  ;  ;  

体细胞杂种板论文_谢媛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