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近代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学堂,中国近代,女子,主权,中国,近代,理路。
中国近代教育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赵香[1](2019)在《试论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及其近代化历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因处理民族关系和发展对外交流交往的需要,中国自古就重视培养语言翻译人才。明代中国有了正式的外语教育,而中国外语教育的突破性发展直到晚清以后才发生。从古代到近代,中国的外语教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通过对中国历代外语教育发展演变的考察,可以窥见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独特一面。(本文来源于《宁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徐雪莲,张慧,阮成武[2](2019)在《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理路》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近代特殊的社会背景孕育了教育民生思想,确立了教育功能的民生向度,形成了民族特色的教育民生思想体系,并呈现出一定的逻辑性。其中救国强国、改善民生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起点,社会现实矛盾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依据,大教育观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中枢,民主与科学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主线,精神生活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延展。(本文来源于《红河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辉[3](2019)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教材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纵观我国从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教材始终作为重要教学资源,支撑中国近代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教材建设同时也在推动和诠释着其时的教育教学改革。本文以我国近代不同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演变为主线,就支撑实现其时人才培养目标的教材建设特点进行梳理,以期把握其中的规律,为推进当代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历史借鉴。(本文来源于《高教探索》期刊2019年12期)
江家发,丁婉婉[4](2019)在《中国近代化学教育的萌芽——洋务运动时期的化学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化学教育起始于洋务运动时期。从洋务运动时期新式学堂中的化学教育、主要化学书刊及本土学者、外籍学者、留学生等3类化学教育人物,介绍洋务运动时期化学教育的发展,探究洋务运动时期化学教育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化学教育(中英文)》期刊2019年23期)
郑永华[5](2019)在《《请推广学校折》:开启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的珍贵档案》一文中研究指出京师大学堂是清末"百日维新"的重要成果,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更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从京师大学堂演变而来的北京大学,成为中国第一所真正近代意义上的大学。而北京大学酝酿与筹建的真正起点,其实应该从光绪二十二年五月初二日(1896年6月12日)刑部左侍郎李端棻所上的《请推广学校折》算起。可以说,一百二十多年前李端棻所呈上的这份奏折,在北京大学建校史乃至在整个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象征意义,成为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珍贵档案。百余年来,各种版本的《请推广学校折》在不同文献中流传不绝,但由于各种原因,该奏折的进呈原件却未引起足够(本文来源于《北京档案》期刊2019年11期)
樊继轩[6](2019)在《西学东渐:社会变革中近代中国私立教育的转型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民办教育通史》(近代卷)全景式再现中国百年近代社会变革中私立教育跌宕起伏、绵延发展的历史画卷。中国近代私立教育从"近世时期(1840—1911年)"到"近代时期(1911—1949年)"走过了"书院—新式学堂—私立学校"的转型发展阶段。晚清官学的沉沦与私学书院的衰落和清末传统私立教育向近代私立教育的转型;辛亥革命后的近代私立学校的设立与变革,近代私立大学的产生与嬗变;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教育这叁大专题展示了百余年来近代民办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探寻中国近代私立教育发展及其演进的历程,挖掘近代私立教育思想的丰富内涵,揭示近代私立教育的发展规律,不仅对深化中国教育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且对当代民办教育的健康规范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参考咨询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成人教育》期刊2019年21期)
魏际英,孔繁明[7](2019)在《中国近代军事教育训练理念的实战化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总结中国近代军事教育训练发展的经验教训,并对我军当前进行的军事教育训练转变提供参考和警示。(本文来源于《散文百家》期刊2019年11期)
姚小平[8](2019)在《近代中国语言教育史之一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书的话题是民国早年的女性语言教育。“五四”前后的中国,处于一个极特殊的历史时期。那时的一批有识之士深怀亡国之虞,意识到社会上下的变革已迫在眼前,势所必行。短短一二十年里,国人便得以藉晚清西学东渐之力,乘中西文化碰撞之机,大举割弃本土的旧统序,吸纳外间的(本文来源于《中华读书报》期刊2019-11-06)
温小平[9](2019)在《近代中国南海主权观念与主权教育的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是中国从"天下观"向"国家观"的转型时期,这不仅体现在对以"主权"和"国家"为中心的系列概念的认知和诠释上,更体现在"国家主权"观念觉醒之后对"国家"集体认知感的增强和"主权"的教育和捍卫上。伴随着西方列强对南海权益的侵犯,从非法测量到资源掠夺,从资源掠夺到非法侵占,"主权观念"认识日趋清晰和完备的中国政府,不但积极采取行政管辖、地图绘制、进驻收复、治理开发等措施来捍卫南海主权完整,更开始注重加强南海的主权教育。在内容上将其融入国耻教育、爱国教育,途径上融入地理教育、历史教育,在阶段上从强调"重领土而保海权"到强调"现在的国境"再到强调"中国领土之一部"。通过加强南海主权教育,不但增强了国人南海的主权观念和主权意识,更增强了南海疆域领土空间意识和捍卫南海主权的行动意识。(本文来源于《民国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田亚[10](2019)在《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学术界对国近代中国的女子教育研究,无论是宏观研究还是微观研究都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主要涉及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中国近代女子教育与基督教的关系、近代中国区域性女性教育等各方面,但就总体而言,对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研究还不够系统,研究的区域分布也不平衡,研究的范围还有待提高。(本文来源于《职大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中国近代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近代特殊的社会背景孕育了教育民生思想,确立了教育功能的民生向度,形成了民族特色的教育民生思想体系,并呈现出一定的逻辑性。其中救国强国、改善民生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起点,社会现实矛盾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依据,大教育观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中枢,民主与科学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主线,精神生活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延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近代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赵香.试论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及其近代化历程[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9
[2].徐雪莲,张慧,阮成武.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理路[J].红河学院学报.2019
[3].李辉.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教材建设[J].高教探索.2019
[4].江家发,丁婉婉.中国近代化学教育的萌芽——洋务运动时期的化学教育[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
[5].郑永华.《请推广学校折》:开启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的珍贵档案[J].北京档案.2019
[6].樊继轩.西学东渐:社会变革中近代中国私立教育的转型与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19
[7].魏际英,孔繁明.中国近代军事教育训练理念的实战化反思[J].散文百家.2019
[8].姚小平.近代中国语言教育史之一章[N].中华读书报.2019
[9].温小平.近代中国南海主权观念与主权教育的嬗变[J].民国研究.2019
[10].田亚.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研究综述[J].职大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