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阿冰(汝州市纸坊乡纸西小学,河南汝州467500)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9A-0296-01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不但说明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明确了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语文性质更全面定位更准确。《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前两个维度是工具性的一面,而后一个维度则是人文性的一面。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语文的工具性即是求真,而人文性则是求善、求美。
一、关于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内涵的认识
语文的工具性,《标准》明确指出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具体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价值观。主要指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标准》前言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课程目标中又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2.文化观。既关注民族优秀文化,又主动吸纳全人类的优秀文化。《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规定“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实施建议中又规定教材“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3.生命观。人文性的基石是人性。它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和健康个性的发展。因此,教学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承认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着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材应“关注人类,关注自然”。“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前言中规定“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体、美的和谐发展。”“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程目标中又规定“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人文性追求
1.开发语文学习资源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因此学习资源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我们应该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习渠道,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以让学生充分地受到文化的熏陶与启迪。语文学习资源包括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学习资源主要有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多媒体教学手段等;课外学习资源则非常广泛,包括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等,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
2.倡导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紧密结合。它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它还提倡跨领域学习,提倡语文与其他学科的配合。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3.培养探究性学习
小学阶段的探究性学习类似于当前中学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方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发展他们的个性。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发现、发明的心理动机去探索、去寻求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性学习以学生自主探索、师生共同研究为主要特征,注重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共同研究,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一般遵循“设疑(发现问题)——探究(研究问题)——归纳(问题解决)——应用(问题迁移)”的基本流程。
4.加强实践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加强实践性学习最大的益处是加强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使学习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既增强学习知识的直观经验,又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与能力。实践性学习的方式很多,如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游览名胜古迹;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尝试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能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进行讨论、学习辨别是非曲直。5、重视体验与感悟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内心旅途,是一个生命体验与感悟的历程。学生内心的体验与感悟往往比外在的接受与学习更为深刻,它带着生命的铬印,涌动着生命的激情。语文学习的模糊性决定了不少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虽然学生很难表达,但内心的体验与感悟却是真实存在的,而且痕迹深深。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这又决定了体验与感悟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正是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高度尊重。因此,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在教学中让学生有充分的体验与感悟,使他们在学习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体验过程、体验成功、体验乐趣;感悟真情、感悟真理,感悟文化。学生会在这样的培养下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有内涵的人。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语文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中的人文性,也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标准》的核心理念是培养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为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和能力,这是工具性;又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人文性。